十一五国家课题申报.doc
《十一五国家课题申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国家课题申报.doc(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林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技术研究”课题申 报 指 南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二六年十月第一部分 申报须知一.项目组织部门和实施年限本项目由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共同组织实施。实施年限为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二.项目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在重大病虫害区域性灾变监测与预警新技术,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和高效减量多靶标化学防治新技术,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蔬菜和大豆重大病虫害的防控技术,农田恶性杂草控制新技术,生态林和商品林重大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技术,入
2、侵种快速检测与监测、风险评估与早期预警、口岸除害处理、紧急处理与环境调控新技术,以及农林业入侵物种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幅度提高我国农林生物灾害防控技术水平,为农林业发展、农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提供科学技术保障。三.申报课题课题1 重大病虫害区域性灾变监测与预警新技术课题2 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课题3 高效减量多靶标化学防治新技术课题4 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课题5 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课题6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课题7 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课题8 蔬菜大豆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课题9 农田恶性杂草防控新技术课题10 生态林重大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技术课题11 商品林重大生物灾
3、害综合治理技术课题12 林业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新技术产业化与示范课题13 潜在入侵物种口岸侦测技术课题14 入侵物种快速检测与监测技术课题15 入侵物种风险评估与早期预警技术课题16 入侵物种口岸除害处理新技术课题17 入侵物种紧急处理与环境调控新技术课题18 农业入侵物种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课题19 林业入侵物种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四.承担单位选择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公开申报、评审择优”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五.资金来源本项目国家拨款9500万元。六.申报资格和要求(一)申报单位的条件1. 具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和较强的技术优势;2. 拥有承担本项目研究任务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技术
4、队伍,学科与梯队结构合理;3. 具有开展此项工作所必需的科研设施、安全条件及管理经验。(二)申请负责人的条件1.课题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有固定单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年龄不超过60周岁(截止到2006年10月),无不良科研行为,从事相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五年以上。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2.所有课题申请人均不得参与两项以上本项目课题的申报,且只能主持申报一项本项目课题。课题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主要申报人,对同一个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3.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事业单位(含研究机构
5、)的专职管理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时间低于工作时间60%的均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三)申报要求本项目要求以课题为单元进行申报。每份申报书要包含所申报课题的全部研究内容,并完成其所有技术经济指标。鼓励跨部门、跨单位、多学科联合申请,联合申报单位总数不得超过6个。经形式审查,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专家评审。七.申请文件的编制与递交1.申请文件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2.申请文件构成: (1)申请函 (2)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3)课题申报书 (4)课题预算书 (5)附件(申请单位承诺函、联合申请合作协议、配套经费承诺函)3.课题预算书须单独装订,与申报书一并提交。编制
6、要求参照关于2006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预算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财函200612号)(见科技部网站)。4.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必须根据申报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5.申报材料一式15份,要用A4纸、4号仿宋字体打印、双面印刷,统一采用羊皮纸(皮纹纸)封皮进行胶订,请勿用塑料封皮等其它装订方法。6.报送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请各申报单位于2006年10月30日16点前,将申报文件(包括申报文件电子版)报送到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以签收时间为准,过时不再受理。受理单位对申报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延误或损坏不承担任何责任。联系人:林友华 张新明 电 话:010
7、64195092 65085602 传 真:01065085602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18号楼501室邮政编码:100026电子信箱:kjzxxmch 第二部分 申报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目标课题1 重大病虫害区域性灾变监测与预警新技术主要研究内容:以迁飞害虫如稻飞虱、棉铃虫、麦蚜等和大区域流行性病害如小麦锈病、稻瘟病等农作物重大致灾生物为对象,研究利用昆虫雷达、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手段的实时监测技术和暴发危害的早期预警技术。研究计算机网络化的信息收集、发布技术和远程诊断平台,提高农作物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和治理的信息化水平。1、重大迁飞性害虫的昆虫雷达监测技术研究利用昆虫雷达监测技
8、术,监测棉铃虫、水稻褐飞虱、麦蚜等害虫的发生为害动态;探索其空中的季节性迁飞扩散规律和空中运转和降落与大气环流、降雨等的关系。2、重大病虫害种群动态的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研究将地面高光谱、移动式孢子捕捉、GPS等技术相结合,监测小麦锈病、白粉病、稻瘟病、麦蚜等发生为害动态;探索高光谱低空遥感和卫星遥感在重大病虫害预警中的应用。3、重大病虫害区域性暴发成灾的早期预警技术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模拟模型技术,建立重大病虫害区域性暴发危害地理信息系统和早期预警模型,研究暴发成灾的风险分析技术并制定风险治理对策,开展暴发成灾的早期预警。4、重大病虫害远程诊断和信息发布平台建立技术研究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和
9、信息传输技术以及人工智能识别诊断技术,研究建立主要病虫害形态特征和发生危害动态的网络化远程诊断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提高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警和治理的信息化水平。5、影响病虫害区域性灾变的关键因子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模拟相结合,同时开展历史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导致病虫害区域性暴发成灾的关键气象因子和环境因子,提出防灾减灾的调控措施和对策。6、实用化的监测预警仪器和软件的开发与推广研究改进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仪器如自动化的昆虫测报灯、病菌孢子捕捉器,病虫害远程监控系统和预测预报用软件系统,使其达到实用化,促进病虫害监测预警的自动化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l 提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的关键技术45项;l
10、 初步建成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体系,将810种重大病虫害的中长期预警技术准确率达到80以上;l 研制出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45个;l 建成早期预警地理信息系统12个;l 建成重大病虫害远程诊断和信息发布平台12个;l 开发出适用化的病虫害监测仪器12种;l 培养研究生2030名,发表论文4050篇。经费安排:国拨经费490万元,配套经费最低60万元。课题2 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主要研究内容:以生防作用物的筛选与利用、提升田间控害作用、规模化生产工艺等技术为核心,重点开展以下研究:1、捕食性天敌规模化生产及田间保护利用以捕食螨和捕食性天敌昆虫为重点,研究捕食性天敌的田间保护利用
11、技术,天敌群体饲养与扩繁的关键技术和天敌工厂化生产技术及产品质量控制标准。评价天敌释放应用效果及其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影响。2、寄生性天敌规模化生产及田间保护利用建立天敌引种与检疫平台,研究农田寄生性优势天敌的保护利用技术,浆角蚜小蜂等优势天敌的大量扩繁技术,天敌产品的生产及其田间释放应用技术,天敌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的联合应用技术等。结合其他兼容技术,构建天敌综合应用技术体系。3、微生物杀虫剂的应用技术研究用于重大农业害虫防控的白僵菌等重要微生物杀虫剂工业化发酵生产技术和剂型加工技术,对靶标害虫的控制作用、环境因子的影响、病原物在田间的存活条件和传播规律等,与其他防治方法形成配套应用技术。4、植
12、物病害生防制剂的应用技术针对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真菌、病毒和细菌性病害等,研究生物农药的发酵和制剂加工工艺、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和标准,以及与其它防治方法的协调应用技术。5、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针对重大病虫害,以生防措施为主,构建保护地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协调运用其他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有效替代高毒化学农药,实现作物的无公害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l 建立国家级天敌引种平台与安全评价技术体系;完成45种引进天敌应用效果评价;提出45项天敌大量扩繁关键技术。l 开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捕食性天敌人工饲料配方23种,45种优良天敌产品实现工厂化生产。l 建立12个真菌生防制剂研发技术平台与
13、剂型加工技术体系;明确真菌生防制剂应用技术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l 完成46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型生物农药品种的创制;开发实用新剂型68个,完成产品技术鉴定。l 针对控制重大病虫害,完成58种生防作用物的筛选与技术评价。l 建立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对目标害虫的防治效果达到8090%;对植物病害防治效果达到6070%,示范区农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l 建立生物防治新产品、新技术试验示范区10万亩,减少化学农药用量70%,实现技术辐射100万亩。l 申报技术发明专利810项;发表研究论文60篇,培养研究生3040名。经费安排:国拨经费540万元,配套经费最低60万元。课题3 高效减量多靶标化学防
14、治新技术主要研究内容1、化学农药与其他防治因子协调控制重要病虫害技术通过研究化学农药和生物防治因子(如昆虫病源微生物、病源线虫、天敌昆虫等)、作物抗虫因子(如作物抗生性、作物表面构造等)的互作特性,针对主要农作上的主要病虫害明确与生物防治因子、作物抗虫因子协调使用的药剂,减少农药使用剂量和频次。2、农药多靶标协调使用技术通过研究农药的生物学作用、农药在作物上的沉降规律、相同作物生态系统中不同靶标生物间敏感度差异的生理生态机制等,针对主要粮食作物、棉花、蔬菜等作物系统构建农药多靶标协调使用技术体系、研制用于农药多靶标协调使用技术的新制剂。3、农药高效减量使用技术以水稻、蔬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为对
15、象,通过研究影响农药定向传递的关键因子,靶标敏感性药剂选择技术、作物靶标适应性施药技术,提高农药向靶标剂量传递的效率。研发新型的施药技术其及其配套的施药设备(或设施)。4、高风险农药低风险化使用技术以主要粮食作物、蔬菜、果园和棉花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施药技术时空动态规律、靶标作物对药剂的吸收规律、病虫害的时空分布特性及其与药剂的互作关系等研究降低高毒农药的风险或发展低风险替代控制技术。5、新型高效环境安全农药风险评估通过重要病虫抗药性发生规律、农药对天敌昆虫、中性昆虫等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以及物理化学环境对药剂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对主要农药新品种进行风险评估,对防治失败提出早期预警,延长其使用寿命。
16、6、重要病虫抗药性的早期预警和以作物生态系统为单元的抗药性治理技术通过研究重要病虫抗药性的群体遗传规律、抗性与敏感种群田间动力学规律以及重要病害致病菌抗药性变异的特征等构建水稻、棉花、小麦、蔬菜等作物上重要病虫害抗药性治理技术体系以及重要病虫抗药性的早期预警技术。主要技术经济指标l 组建35套农药与生物防治、作物抗性等因子协调应用的技术体系,示范面积累计1020万亩,辐射面积50100万亩。l 研制23项提高农药向靶标剂量传递效率的技术,使其传递效率提高2030。l 发展高风险农药低风险化的施药技术23种。l 发展以减少农药使用量为目标的病虫抗药性治理技术23种,抗药性基因表现型变异的早期快速
17、诊断技术35种。l 配方选药诊断试剂盒35个。l 发展多靶标协调农药使用技术35种,申请相关专利58项。l 培养硕士、博士生3050名,出版论著5060篇(部)。经费安排:国拨经费540万元,配套经费最低60万元。课题4 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主要研究内容以严重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稻瘟病、稻曲病、条纹叶枯病(及传毒介体灰飞虱)、稻螟和稻褐飞虱等为主要对象,兼顾局部发生危害的稻瘿蚊、白叶枯病、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开展成灾规律、监测预警和控害减灾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重点研究解决水稻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率以及可持续控制关键技术之间的兼容性、增效性和持效性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发、完善和提出
18、符合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调控技术、生物防治新技术以及化学农药减量和精准使用新技术,并进行组装配套,建立适合我国不同生态区的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并示范推广。1、水稻重大病虫害暴发危害的预测预报技术以稻瘟病、条纹叶枯病、水稻螟虫和飞虱等为对象,研究实时监测技术和暴发危害的早期预测预报技术。研究计算机网络化的信息收集、发布技术和远程诊断平台,提高水稻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和治理的信息化水平。2、水稻重大病虫种型变异动态、变异规律及标准化鉴定方法监测国内主要稻区稻瘟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褐飞虱、稻瘿蚊等病虫生理小种/生物型/株系变异动态,揭示其变异规律;研究提出国内标准
19、化鉴定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3、重要水稻品种(系)抗病虫性的跟踪监测与利用技术通过在西南、华东、华南、华中、北方等国内主要不同生态稻区设点进行水稻主栽和后备品种对稻瘟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稻曲病、稻飞虱、稻瘿蚊等病虫害抗性的跟踪监测,评价出品种(系)的利用价值,为生产上品种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4、暴发性、危险性等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应急控制技术研究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制度变革后,稻曲病、条纹叶枯病及传毒介体灰飞虱等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暴发成灾诱导关键因子及防治技术;研究免耕、秸秆还田、直播、高产强化栽培、小苗机插和机械化收割等耕作农艺措施对主要病虫害影响及控制对策。5、无公害防治关键技
20、术研究与开发研究筛选和利用多抗性品种以及不同作物、不同遗传背景品种的组配与混合对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控制作用。研发可控制多种病虫害的农业栽培技术。延长抗病虫品种使用寿命技术研究。研究播种期、播种方式、施肥水平、移栽方式等农业栽培技术控制灰飞虱、条纹叶枯病、稻螟等重大病虫害的效果及配套应用技术。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对稻田主要病害虫控制效果及应用技术研究。精准施药等无公害化学防治配套技术研究。6、区域性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配套模式组建与示范推广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耕作栽培制度、生产水平、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特点,分别优化组建西南、华东、华南、华中、北方五大稻区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配套技术
21、体系,建立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区进行应用效果展示和供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l 提出水稻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关键技术23项,初步建成12套预测预报地理信息系统,将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稻螟和稻飞虱中长期预警技术准确率提高到80以上。l 鉴定评价出高抗稻瘟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稻曲病、稻飞虱和稻瘿蚊的丰产优质新品种20个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监测国内主要稻区2030个主栽品种抗性变化动态,为生产部门合理使用品种提供科学依据。l 在国内主要稻区采集稻瘟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稻飞虱、稻瘿蚊等病虫标样600800份,监测出上述病虫种型、生理小种或株系变异动态,明确其变异规律。提出水稻
22、主要病虫种型、生理小种或株系鉴定的规范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l 明确稻曲病、条纹叶枯病及传毒介体灰飞虱发生规律和暴发成灾诱导关键因子35个,研发出有效控制发生危害的技术措施56项。l 明确免耕、秸秆还田、直播、高产强化栽培、小苗机插、机械化收割等技术对稻螟、稻瘟病、白叶枯病等主要病虫害的影响,制定出相应的控制对策和技术措施。l 提出利用自然抗性品种、播种期、施肥水平等农艺措施和生物多样性控制水稻重大病虫害的配套应用技术。l 针对不同稻区重大病虫害种类,提出精准施药技术等配套无公害化学防治技术56套。l 组建西南、华东、华南、华中、北方五大稻区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优化配套技术模式。在上述五大稻
23、区建立示范区50万亩,辐射带动区250万亩。在示范区内将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经济受害水平以下,投资与效益比为1:8以上。重大病虫害的暴发频率和致灾强度降低50、危害损失降低60、化学农药用量降低30。生产的稻米达到国家规定的无公害或绿色稻米的质量标准,稻田有益生物数量明显增加,稻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l 发表论文5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3040人,申请专利2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或鉴定成果710项。经费安排:国拨经费490万元,配套经费最低60万元。课题5 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主要研究内容以影响我国黄淮海、西北等产区小麦生产的重大病虫害(如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麦蚜、吸浆虫等)为主要对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一 国家 课题 申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19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