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标准大全】JBT101942000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标准大全】JBT101942000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doc(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CS 65.060.99F11JB/T 101942000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Rotor blades of wind turbine2000-04-24 发布 2000-10-01 实施国 家 机 械 工 业 局发 布JB/T 101942000目次前 言II1 范围12 引用标准13 定义14 缩略语45 载荷情况定义56 设计要求57 环境适应性78 安全和环保79 叶片材料要求710 工艺要求1011 质量保证1212 试验方法1213 检验规则及验收1814 叶片的标志和使用维护说明书1915 叶片包装、贮存、运输19 附录 A(标准的附录) 载荷情况定义21 附录 B(标准的附录
2、) 强度计算39I前言本标准的制订参考了 IEC 61400 1、IEC 614 0023、丹麦标准 DS472 以及德国劳埃德风力发电机 组认证规范等标准,对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的设计、制造、材料、技术条件、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 及叶片的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有关内容给出了通用性技术要求。供国内开发研制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 参照执行。本标准的附录 A 和附录 B 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风力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保定螺旋桨制造厂、上海玻璃钢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田野、石海增、鲁金华、田卫国、陈余岳。II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风力发电
3、机组风轮叶片Rotor blades of wind turbineJB/T 101942000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的通用技术条件。 本标准适用于风轮扫掠面积等于或大于 40m2 的水平轴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 14471983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T 14491983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GB/T 14631988 纤维增强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 试验方法 GB
4、/T 25761989 纤维增强塑料树脂不可溶分含量试验方法 GB/T 25771989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树脂含量试验方法GB/T 33561999 单向纤维增强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GB 9969.1199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GB/T 139811992 风力机设计通用要求GB/T 190011994 质量体系 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GB/T 190021994 质量体系 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 12944.31998 涂料和油漆用保护涂料进行钢结构防腐 第 3 部分:设计依据ISO 12944.51998 涂料和油漆用保护涂料进行钢结构防腐 第 5
5、部分:涂料保护系统IEC 61400241999 结构防雷击保护 第 1 部分:总则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 1 制动能有效地降低风轮转速或使其停止转动的手段。3. 2 切入风速 风力发电机组开始输出有用功率时,在轮毂高度处的最小风速。3. 3 切出风速 设计时规定的风力发电机组输出有用功率时,在轮毂高度处的最大风速。3. 4 短期切出风速 使安全系统立即触发的风速。国家机械工业局 2000-04-24 批准2000-10-01 实施1JB/T 1019420003. 5 设计极限设计中使用的最大或最小值。3. 6 设计工况 机组可能发生的运行模式(如发电、停机等)。3. 7 外界条
6、件 影响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的因素,包括风况和其它气象因素(如温度、盐雾、沙尘等)。3. 8 阵风 风速的瞬间变化。可以通过它的形成时间、强弱和持续时间来表示其特性。3. 9 水平轴风力发电机组 风轮轴与风向基本平行的风力发电机组。3. 10 轮毂 能将叶片或叶片组件安装在风轮轴上的装置。3. 11 轮毂高度 风轮中心距地面的高度。3. 12 待机 风力发电机组慢速运转无功率输出的状态。3. 13 极限状态载荷作用于结构上的一种状态,若超出此范围,则结构不再满足设计要求(见 ISO 2394)。3. 14 载荷情况 结合考虑设计工况和外界条件所产生的结构载荷。3. 15 平均风速 在一给定的时间段
7、内,瞬时风速的平均统计值,时间段可以从几秒钟到许多年。3. 16 停机 风力发电机组正常关机以后的状态。3. 17 输出功率 以特定的方式,为达到特定的目的通过一种装置输出的功率。3. 18 安全系统 使机组保持在设计极限范围内的安全保护装置。3. 19 额定功率 部件、装置或设备在规定的运行条件下能达到的功率,通常由制造商给出。3. 20 额定风速 风力发电机组达到额定功率时的特定风速。3. 21 风轮转速 风力发电机组风轮绕其轴的旋转速度。3. 22 扫掠面积 风轮叶尖旋转运动所作的圆在垂直于风速矢量平面的投影面积。3. 23 风切变2在垂直于风向的平面内,风速随高度的变化。3. 24 风
8、速 空气通过空间特定点上的瞬时运动速度。3. 25 风力发电机组 将风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3. 26 瑞利风速分布 在给出的风速频率里用瑞利公式对风速进行的数学描述。3. 27 风速频率 一年时间的间距内,相同风速小时数的总和,对于总间距总时数的百分比。3. 28 叶尖速度比 同一时刻,叶尖线速度与轮毂高度处风速的比值。3. 29 风能利用系数 风轮转换的风的动能与通过风轮扫掠面积的全部风的动能的比值。用 Cp 表示。3. 30 推力系数风轮产生的推力与通过风轮扫掠面积的全部风产生的推力的比值。用 Ct 表示。3. 31 扭矩系数风轮的输出扭矩与风能对风轮产生的扭矩的比值。3. 32 气动性能
9、 表面风轮推力系数、扭矩系数、风能利用系数和叶尖速度比之间关系的属性。3. 33 设计使用寿命 风力发电机组在安全风速以下正常工作的设计使用年限。3. 34 风轮 由叶片等部件组成的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转动件。3. 35 叶片 具有空气动力形状,使风轮绕其轴转动的主要构件。3. 36 叶片安装角 叶根确定位置处翼型几何弦与叶片旋转平面所夹的角度。3. 37 扭角大小 叶片尖部几何弦与根部几何弦夹角的绝对值。3. 38 颤振 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在气流中出现自激振动的不稳定状态。3. 39 雷诺数 表征流体惯性力和粘性力相对大小的一个无因次相似参数。3. 40 相似准则 流动现象的各参数所组成的
10、描述流动特性的无因次量,即判定两个流动现象相似必须遵守的原则。3. 41 风洞 在一个按一定要求设计的管道内,产生可控制流动参数的人工气流,供气动实验使用的设备。33. 42 风洞试验利用在风洞试验段中的气流绕模型流动,获得模型气动力特性的试验。3. 43 失速翼型升力系数随迎角增加开始下降,或叶片出现不可承受的抖动或结构振动的异常现象。其机理在 于大迎角翼型边界层分离。3. 44 中弧线翼型上下表面内切圆圆心光滑连接起来的曲线。在前部,最小内切圆与翼型周线的切点是中弧线的 起点;在后部,最小内切圆与翼型周线的切点是中弧线的终点。3. 45 前缘 翼型中弧线的最前点。3. 46 后缘 翼型中弧
11、线的最后点。3. 47 弦线 连接前缘与后缘的直线。3. 48 弦长 弦线的长度。3. 49 上弧线 从前缘到后缘,翼型的上部轮廓曲线。3. 50 下弧线 从前缘到后缘,翼型的下部轮廓曲线。3. 51 厚度 垂直于翼型弦线测得的上下弧线间的距离。一般指最大厚度。3. 52 重心 在重力场中,物体处于任何方位时,所有各组成质点重力的合力通过的那一点。3. 53 不平衡量 转子某平面上不平衡的量值大小,不涉及不平衡的相角位置。它等于不平衡质量与其质心至轴线距离的乘积。3. 54 静平衡 通过调整叶片的质量分布,使每套叶片组成的风轮的不平衡量到达规定的要求。3. 55 计数法 把载荷时间历程简化成一
12、系列全循环或半循环,从而编制载荷谱的过程。3. 56 雨流计数法 考虑了应力应变迟滞回线的一种计数法。4 缩略语 叶片: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复合材料(FRP):纤维增强塑料45 载荷情况定义叶片载荷情况定义参考附录 A(标准的附录)。6 设计要求6. 1 气动设计6. 1. 1 总则 叶片气动设计是整个机组设计的基础,为了使风力发电机组获得最大的气动效率,建议所设计的叶片在弦长和扭角分布上采用曲线变化;设计方法可采用 GB/T 13981 中给定的方法。 可采用专门为风力发电机组设计的低速翼型。6. 1. 2 额定设计风速叶片的额定设计风速按附录 A 中表 A1 规定的等级进行选取。6. 1.
13、 3 风能利用系数 CP为了提高机组的输出能力,降低机组的成本,风能利用系数 CP 应大于或等于 0.44。6. 1. 4 外形尺寸叶片气动设计应提供叶片的弦长、扭角和厚度沿叶片径向的分布以及所用翼型的外形数据。6. 1. 5 气动载荷根据气动设计结果,考虑第 5 章中给定的载荷情况,计算作用在叶片上的气动载荷。6. 1. 6 使用范围 叶片的气动设计应明确规定叶片的适用功率范围。无论是定桨距叶片还是变桨距叶片,都要求其运行风速范围尽可能宽。对于变桨距叶片,要给出叶片的变距范围。6. 2 结构设计6. 2. 1 总则叶片结构设计应根据 6.1.5 中的载荷,并考虑机组实际运行环境因素的影响,使
14、叶片具有足够的强 度和刚度。保证叶片在规定的使用环境条件下,在其使用寿命期内不发生损坏。另外,要求叶片的重量 尽可能轻,并考虑叶片间相互平衡措施。叶片强度通常由静强度分析和疲劳分析来验证。受压部件应校验稳定性。 强度分析应在足够多的截面上进行,被验证的横截面的数目取决于叶片类型和尺寸,至少应分析四个截面。在几何形状和/或材料不连续的位置应研究附加的横截面。 强度分析既可用应变验证又可用应力验证,对于后者,应额外校验最大载荷点处的应变,以证实没有超过破坏极限。 应通过可靠的分析方法和试验验证,证明叶片能满足各种设计使用情况下的静强度和疲劳强度及气动弹性稳定性要求。强度计算见附录 B(标准的附录)
15、。6. 2. 2 安全系数 叶片的设计安全系数应大于或等于 1.15。6. 2. 3 刚度 对于复合材料结构叶片,设计时应满足机组振动、气动弹性不稳定性、机械功能等设计目标的要求,还应保证其在承受 50 年一遇阵风载荷情况下不损坏及对机组造成灾难性的后果。56. 2. 4 固有频率叶片的固有频率应与风轮的激振频率错开,避免产生共振。固有频率既可以通过计算也可以通过实 测确定。6. 2. 5 气动弹性稳定性 应考虑叶片所有设计状态下的颤振及其它不稳定性,使叶片不产生有害的振动,并分析叶片的动态特性。6. 2. 6 设计使用寿命叶片的设计使用寿命大于或等于 20 年,结构设计应满足这一要求。叶片的
16、设计使用寿命既可以通 过计算,也可以通过疲劳试验确定。用于疲劳分析验证的载荷谱既可以通过计算也可以通过实测的方法 确定;载荷循环数可用雨流计数法确定。6. 2. 7 可靠性 对于叶片中的机械机构,如变桨距叶片的变桨距系统和定桨距叶片的叶尖气动刹车机构(如果有的话),其可靠性应满足用户的要求。6. 2. 8 物理特性 叶片的结构设计还应给出下列内容: a) 叶片的质量及质量分布;b) 叶片重心位置;c) 叶片转动惯量;d) 叶片刚度及刚度分布;e) 叶片的固有频率(挥舞、摆振和扭转方向)。6. 2. 9 接口尺寸 结构设计应给出同轮毂连接的详细接口尺寸。6. 3 技术要求6. 3. 1 叶片应符
17、合由制造商制定的技术文件要求,叶片图样是叶片的主要技术文件。6. 3. 2 制造叶片所用的材料应有供应商的合格证明,并符合零件图样规定的牌号。化学成分、力学性 能、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应符合相应标准。6. 3. 3 叶片的零件、组件及外购件应符合生产的技术文件。6. 3. 4 为了满足叶片的气动性能,并考虑叶片加工的工艺性及相应的制造成本,下列公差要求是叶片 批量生产时应达到的最低值:a) 叶片长度公差:(0.13%L)mm,其中 L 为叶片长度;b) 叶片型面弦长公差:(1.5%c)mm,其中 c 为翼型型面弦长;c) 叶片型面厚度公差:(1%t)mm,其中 t 为翼型型面最大厚度;d) 叶片型
18、面扭角公差:0.4;e) 叶片成套重量互差:1%;f) 叶片轴向重心互差:10mm。67 环境适应性7. 1 总则 设计和制造叶片时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应进行耐环境设计,采取相应措施,使其具有较高的环境适应性。叶片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在腐蚀性环境条件下并且不容易接近。由于运行条件的原因,在许多情况下, 不可能重做防腐层,因此重视设计、材料选择和防腐保护措施特别重要。防腐和减轻腐蚀的结构设计对防腐的实施、效果和可修理性具有重大影响。防腐的基本规则见 ISO129443 和 ISO 129445 的规定。 对于不能通过涂层或镀层来防腐的部位,可以选用适当的材料。 复合材料叶片应采用胶衣保护层。7.
19、2 环境条件7. 2. 1 温度 叶片设计使用温度范围为30+50。7. 2. 2 湿度 叶片设计使用湿度小于或等于 95%。7. 2. 3 盐雾 对于在沿海地区运行的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设计时应考虑盐雾对其各部件的腐蚀影响,并采取相应有效的防腐措施。7. 2. 4 雷电 叶片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遭雷击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雷击保护措施,雷击保护系统的设计按 IEC61400241999 要求进行。7. 2. 5 沙尘 叶片设计应考虑沙尘的影响,如沙尘对叶片表面的长期冲蚀,对机械转动部位润滑的影响以及对叶片平衡造成的影响等。7. 2. 6 辐射 对于复合材料叶片应考虑太阳辐射强度以及紫外线对材料的老
20、化影响。8 安全和环保8. 1 总则 叶片的使用和制造不应对当地居民的安全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8. 2 噪声 叶片产生的噪声是机组噪声的一个组成部分,叶片设计时必须考虑这一因素。8. 3 环保 制造叶片的材料,尤其是复合材料,在制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害的物质,因此,应尽量选择适当的材料,使其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大量有害的粉尘和挥发物,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9 叶片材料要求9. 1 总则79. 1. 1 叶片材料选择应遵守下列准则:a) 疲劳强度高:b) 静强度适当;c) 在所有环境下的可靠性;d) 重量轻;e) 成本低。9. 1. 2 所选择的材料必须满足设计使用要求,并适合加工制造。
21、9. 1. 3 所选择材料的性能指标及化学成分应符合现行有效标准或其它有关技术条件要求。9. 1. 4 材料制造商应具备 GB/T 19002 的质量认证体系,应提供材料的合格证和检验单。9. 1. 5 材料应有使用说明书,并按其规定使用。9. 1. 6 主要材料和用于重要零部件的材料,进厂后应进行性能复验,试验类型和范围按设计要求或有 关规定进行。9. 1. 7 不允许使用超期材料,除非经试验证明性能符合要求,并办理有关手续方可使用。9. 1. 8 代用材料其性能指标及质量等级应与原使用材料相当。9. 2 复合材料9. 2. 1 增强材料9. 2. 1. 1 叶片的增强材料通常选择玻璃纤维及
22、其制品,如粗纱、毡、各类织物。必要时可适当选用碳 纤维制品。9. 2. 1. 2 纤维表面必须进行保护或附着增强型涂层,并且要适合于使用的层压树脂。9. 2. 1. 3 玻璃纤维应使用 E玻璃纤维、R 或 S玻璃纤维,不得使用其它类型的纤维。9. 2. 1. 4 纤维及其制品的牌号、性能、规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9. 2. 1. 5 性能试验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9. 2. 2 树脂9. 2. 2. 1 根据用途和要求,可区分为层压树脂和胶衣树脂,如两种树脂混合在一起,或配套使用,必 须证明两种树脂相容,除非两种树脂结构相同。9. 2. 2. 2 胶衣树脂在固化条件下,应具有较好的防潮
23、性和防紫外线辐射及其它有害环境影响的性能, 并且应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低吸水性和高弹性,胶衣树脂中只允许添加触变剂、颜料和固化剂。9. 2. 2. 3 层压树脂在铺层时应有良好的浸渍性能,在固化状态有好的防潮性和高的防老化性能。9. 2. 2. 4 树脂的所有添加物如固化剂、促进剂、催化剂、填料和颜料,要与树脂相协调,并且彼此之 间要兼容,保证树脂完全固化。9. 2. 2. 5 填料不得影响树脂的主要性能,填料的类型和填加总量可通过试验确定,在树脂中填料的比 例不超过重量的 12%(包括最多 1.5%的触变剂),触变剂的比例在胶衣树脂中不超过重量的 3%。9. 2. 2. 6 颜料应不受气候影响
24、,可由无机或不褪色的有机染料物质组成,颜色由用户决定,填加比例 按制造商规定,否则按重量的 5%。9. 2. 2. 7 树脂、固化剂、催化剂、促进剂应根据制造商的工艺说明书使用,通常应选择冷固化系统, 即在 1625温度范围内达到良好固化。9. 2. 2. 8 树脂及所有添加物的牌号、规格、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或有关行业标准。89. 2. 2. 9 性能试验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9. 2. 3 芯材9. 2. 3. 1 芯材要满足使用要求,并不影响树脂的固化。9. 2. 3. 2 金属材料局部加强件要仔细清洗、去油脂、喷砂或用其他方法得到合适的表面状态,以便达 到最佳连接。9. 2. 3. 3
25、 硬质泡沫塑料可以作为芯材,使用的泡沫塑料应为闭孔结构。9. 2. 3. 4 轻质木材可作为芯材,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灭菌和杀虫处理,并进行热处理及烘干处理,平均 水分含量应小于或等于 12%。9. 2. 4 预浸料预浸料须满足组件的要求和适当的保存、使用时间,而且树脂含量不低于 30%,在工作温度下有 适当的粘性。9. 2. 5 胶粘剂9. 2. 5. 1 胶粘剂只允许使用无溶剂胶粘剂,最好使用双组分反应型胶粘剂。如果可能,使用与叶片相 同的层压树脂。9. 2. 5. 2 胶粘剂不得降解被粘材料,并能保证叶片的结构性能。9. 2. 6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板性能要求9. 2. 6. 1 玻璃纤维增
26、强塑料层板的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a) 树脂含量(重量):40%50%(胶衣、富树脂层除外);b) 固化程度:环氧90%,聚酯85%;c) 密度:1.71.9g/cm3。9. 2. 6. 2 单向纤维层压板力学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a) 拉伸强度:500N/mm2 ;b) 拉伸模量:29000 N/mm2 ;c) 弯曲强度:600N/mm2 ;d) 弯曲模量:29000 N/mm2 。9. 2. 6. 3 90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板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a) 拉伸强度:200N/mm2 ;b) 拉伸模量:16000 N/mm2 ;c) 弯曲强度:200N/mm2 ;d) 弯曲模量:16000 N/mm
27、2 。9. 2. 6. 4 试验方法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树脂含量按 GB/T 2577 的规定。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固化度按 GB/T 2576 的规定。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密度按 GB/T 1463 的规定。 单向纤维增强层板弯曲性能及模量按 GB/T 3356 的规定。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弯曲性能按 GB/T 1449 的规定。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按 GB/T 1447 的规定。99. 3 金属材料9. 3. 1 金属材料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可选择普通结构钢、锻钢、铸钢、铸铁、铝合金或不锈钢。9. 3. 2 对金属材料要考虑其对疲劳强度和缺口的敏感性,也要考虑低温性能、防腐性能和加工性能。
28、9. 3. 3 普通结构钢普通结构钢的屈服强度范围应在 235355N/mm2 之间。9. 3. 4 铸钢、铸铁9. 3. 4. 1 如选用铸钢可选择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或不锈钢。9. 3. 4. 2 如选用铸铁只允许选择质量等级高于 4 级的球墨铸铁或其它更高级材料。9. 3. 4. 3 铸件不允许有疏松、热裂、缩孔、气孔、裂纹、氧化皮、砂眼等缺陷。铸件表面应用喷砂、 喷丸、化学清理或其它方法清理。9. 3. 4. 4 根据铸造形式,提供的铸件应进行适当热处理。9. 3. 5 不锈钢按照耐腐蚀能力和加工性能选择合适的不锈钢,通常选用的奥氏体不锈钢应保持 0.2%的弹性应变 极限和 0.03%的
29、最大含碳量,并且有较好的防止晶间腐蚀能力。9. 3. 6 所有金属材料性能、化学成分均应符合国家标准或其它有关技术条件。9. 3. 7 对锻、铸件,应按有关标准进行磁粉探伤、液体渗透探伤、X 射线照相探伤或超声波探伤等无 损检验。10 工艺要求10. 1 总则10. 1. 1 下列要求仅适用于手糊湿法成型工艺。10. 1. 2 层压车间应为全封闭空间,并能加热、通风,一般要求环境温度为 1625,最大湿度 70%, 并通过自动记录式温度计和湿度计进行监测记录。10. 1. 3 通风设备应保证在工作场地内有害气体浓度不超标。10. 1. 4 工作场地应采用适当方法照明,采取措施防止阳光和灯光温度
30、达到引起树脂固化的程度。10. 1. 5 进行叶片铺层及胶合工作时,车间内不允许进行产生粉尘的机械加工、油漆或喷涂等作业。10. 1. 6 所有材料应按制造商说明书存放,如无说明应存放在 1018室内,储存间应干燥、通风、避 免强光,并应配置自动记录式温度计、湿度计。10. 1. 7 叶片制造人员、检验人员必须通过专门职业培训。10. 1. 8 叶片制造必须根据叶片图样、技术条件、工艺规程进行制造、检验。10. 1. 9 试生产结束后,应冻结关键工序和重要工艺参数。10. 2 图样10. 2. 1 使用的图样、资料必须完整、正确、有效。10. 2. 2 叶片生产必须遵守图样规定的技术要求、尺寸
31、公差、外观质量和材料技术要求。10. 2. 3 必须保证增强材料的铺层方向、层数、位置和铺放规则以及含胶量、固化程度等。10. 2. 4 必须按图样要求对金属零件进行热处理和表面防护。10. 3 模具1010. 3. 1 模具的材料、结构由制造商决定,但必须保证足够强度、刚度、表面硬度以及尺寸精度,保证叶片的外形尺寸公差及稳定性和重复性。10. 3. 2 必须考虑加热及加压对模具造成的影响。10. 3. 3 如果成型时使用真空袋,要确保模具密封良好。10. 3. 4 模具表面应光滑,不许有尖棱,成型面要去除斑点。10. 3. 5 模具经检验认定合格,并经试模后方可使用。在铺层工作开始之前,模具
32、表面涂适量脱模剂, 如需要可预热到铺层要求的温度,模具表面须干燥、无尘。10. 4 工装10. 4. 1 叶片制造所需工装、设备、工具等均应满足工艺要求及其它有关规定。10. 4. 2 所用量具、衡器、仪表需经检定,并在检定周期内。10. 4. 3 调胶机、喷涂机等必须准确无误,并按有关规定进行标定。10. 4. 4 直接影响叶片质量的工装,如下料样板、型面样板等,必须保证设计公差要求,并定期校检, 切面样板间隔应按设计要求确定。10. 5 叶片制造10. 5. 1 金属零件加工制造按图样及工艺指令进行。10. 5. 2 按合适的工艺方法把胶衣树脂均匀涂在准备好的模具表面,厚度在 0.40.6
33、mm 之间。10. 5. 3 涂完胶衣后应按时铺第一层材料,该层含胶量较高且使用的增强材料单位面积较轻,如使用最 大为 300g/m2 玻璃纤维织物时,树脂含量一般为 70%。10. 5. 4 必须按制造商的说明书和有关部门的规定配制和准备胶液。10. 5. 5 树脂及固化剂必须严格按比例混合,并尽量不混入空气,必要时可进行真空排气,填料及颜料 必须按规定加入。10. 5. 6 铺层应符合有关技术文件及工艺规程的要求,必须严格控制铺层位置、纤维方向,单向纤维束、 带保证平直,严格控制各节点位置。10. 5. 7 层间要压实,含胶量一般控制在 40%50%之间,胶衣及富树脂层除外。10. 5. 8 胶液的操作时间不超过制造商规定的范围,必要时须经初步试验以确定操作时间及固化时间。10. 5. 9 一次能铺层的最大厚度,取决于固化时最大允许放热量;如果使用真空袋,其决定因素还应包 括最多使多少层材料的空气完全排尽。10. 5. 10 如果铺层过程被中断,再次铺层时,固化层表面须打毛,去除尖点,并清除干净,以获得合 适的粘接表面。10. 5. 11 铺层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剪断加强层,无法避免或对接时应适当增用加强带,加强带及搭接宽 度最少 25mm。10. 5. 12 预埋件、局部加强件、叶根法兰盘、衬套等零件须干燥,并清理干净,表面做适当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15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