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学派王博弘主讲.ppt
《人际关系学派王博弘主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关系学派王博弘主讲.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际关系学派,王博弘,人际关系行为学派,主张观点,甲:此学派认为:管理就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乙:注重个人,注重人的行为的动因,把行为的动因看成为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丙:强调处理人的关系是管理者应该而且能够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技巧。丁:把“管理者”笼统地看成是“领导者”,甚至认为管理就是领导,并把所有的领导工作都当成为管理工作。,人际关系行为学派,兴起背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是“人际关系”“行为科学”学派的兴起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恢复生产,适应生产发展需要的管理学开始新的发展。,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2、,人际关系行为学派,代表人物,甲:,弗里茨朱利斯罗特利斯伯格(Fritz J.Roethlisberger)(18981974):美国管理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早期人际关系理论的归纳总结者。,人际关系行为学派,甲:,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美国(原籍澳大利亚)管理学家,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行为科学的奠基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人际关系行为学派,甲: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的有效管理理论 曾担任过新泽西州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的哈弗大学的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等人,1927年接手在伊利诺伊州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环境与生产效率研究实验,即有
3、名的霍桑实验。通过长达五年时间的研究,他们发现,与生产率增长相关的因素是这样一些社会因素,如劳动群体的士气、小组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和有效的管理。这种有效的管理,就是要了解人的行为,特别是劳动小组的行为。“为此,要采用激励、劝告、领导、交流等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能”。所谓有效的管理,实际上就是通过有效的传播活动达到管理的目的。,甲:著作:弗里茨罗特利斯伯格:管理与工人(1939年)管理与士气(1941年)组织中的人(1968年)埃尔顿梅奥: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1933年)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1945年),人际关系行为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乙:,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
4、9081970)美籍犹太人,著名心理学家、管理学家,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人际关系行为学派,乙: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它们是:,马斯洛认为,高层次的需求在生理、安全与社交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合理满足之前,一般来说,并不十分重要。在他看来,人的需求是不可能完全满足的,对于普通人来说,优先等级越高,需求满足的百分比越低。他提出了一个百分比:普通人在生理需求方面满足85%,安全需求方面满足70%
5、,社交需求方面满足50%,自尊方面满足40%,自我实现方面满足10%。,人际关系行为学派,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自我实现过程中 产生出“高峰体验”的情感:在人自我实现
6、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人际关系行为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乙:马斯洛主要著作:动机和人格(1954)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科学心理学(1967)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人际关系行为学派,丙:,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1923年-)美国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行为科学家,双因素理论的创始人。,关于双因素理论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期,他和同事们对匹兹堡附近一些工商业机构的约200位专业人士作了一次调
7、查。在调查访问后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人际关系行为学派,双因素理论的价值: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相似之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当然,他们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这两点联系起来。有些西方行为科学家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正确性表示怀疑。赫茨怕格的试验,被有的行为科学家批评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际关系 学派 王博弘 主讲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13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