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dna分析第一章.ppt
《人类dna分析第一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dna分析第一章.ppt(1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DNA的分子生物学基础遗传学基础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DNA多态性及其产生机理遗传标记分类DNA分析中的酶类,一、DNA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DNA的结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组成DNA碱基的特点:Chargaff规则(1)所有DNA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克分子含量 相等,即A=T,鸟嘌呤与胞嘧啶的克分子含 量相等,即G=C。因此,嘌呤的总数等于嘧 啶的总数,即A+G=T+C;,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2)DNA碱基组成只有种的特异性,即不同生物 种的DNA具有自己独特的碱基组成;(3)DNA碱基组成
2、没有组织器官的特异性,任何 组织器官的DNA碱基序列均相同;(4)DNA的碱基序列不随年龄、营养状态、环境 条件的不同而改变。,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2、DNA的理化性质(1)DNA的变性与复性 变性(denaturation)或叫熔化(melting)热变性 酸碱变性有机溶剂变性增色效应,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复性的速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DNA的浓度:DNA浓度直接影响到DNA单链之间的碰撞几率,DNA浓度越大,复性速度越快;DNA的分子大小:DNA分子越大
3、,扩散越慢,也难形成正确配对,复性速度慢;温度:温度过高,有利于DNA变性而不利于复性;温度过低,少数碱基配对形成的局部双链不易解离,难以杂交;离子强度:离子强度过低,不利于杂交,常采用0.151.0 mol/L溶液进行复性;分子的复杂性:DNA分子越复杂,复性速度越慢。,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2)粘度高分子溶液 普通溶液 线形分子 不规则线团分子 球形分子当DNA溶液因受热或在其他因素作用下发生螺旋 线团转变时,粘度降低。所以可用粘度作为DNA变性的指标。,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3)DNA紫外吸收 核酸其最大吸收峰在260 nm处,而蛋白质在280 nm处 260 nm与
4、280 nm处吸收峰值比可以判断DNA样品是否纯净,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4)酸碱性质 磷酸分子连接二核苷酸当溶液的pH值高于4时,DNA呈多阴离子状态,在电场作用下带负电,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3、DNA的半保留复制,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4、中心法则,二、遗传学基础1、孟德尔遗传学基因座 等位基因 纯合子 杂合子 显性基因 隐性基因 表现型 性状 性状分离 不完全显性 共显性 遗传连锁 随机分配 连锁平衡 连锁不平衡,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这意味着各种不同组织,如血、毛发、皮
5、肤、唾液等细胞含有相同的DNA信息,个体不同组织具有同一性,可以提供相同的遗传信息。,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基因频率 指群体中某个基因数目与该座位等位基因总数目的百分比。基因型频率 指不同基因型在全部个体中所占的比率。全部基因型频率的总和为1或100%。,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基因频率的计算基因频率=群体中某个座位的特定等位基因的拷贝数/群体中该座位所有等位基因数两种计算方法:通过获得的不同基因型的数目通过基因频率,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p+q=1,例:假设有个群体有1000个二倍体个体,其中353个为AA,494个为Aa,153个为aa,
6、则在此群体中A与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多少?,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解:(1)当一个座位上存在两个等位基因时:p=f(A)=(2AA)+Aa/2个体总数 q=f(a)=(2aa)+Aa/2个体总数(2)当一个座位上存在两个以上等位基因时:,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基因型频率的计算: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基因频率的平方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一对等位基因频率的乘积,再乘以2,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例:设MN血型的基因频率为m及n,m=0.486,n=0.514,计算各基因型的频率。,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解:mm=m2=0.4862=0.2362
7、 mn=2mn=20.4860.514=0.4996 nn=n2=0.5142=0.2642MN血型基因频率之和=mm+2mn+nn=0.2362+0.4996+0.2642=1,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2、群体遗传学 主要是研究人群中基因及基因型的结构、分布、变化以及在逐代传递中能够对其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遗传多态性 指在同一个群体中,同一个基因座上存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由遗传决定的不同等位基因的现象。多态平衡现象(balanced polymorphism)基因突变杂合优势遗传多态,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Hardy-Weinberg定律 亦称
8、哈德-温勃格平衡、HW定律三个条件:群体无限大群体中个体之间的交配必须是随机的没有进化压力,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三个基本点:等位基因的频率世代相传不会改变 二项式展开式得到平衡的基因型频率,而且也不改变 只需通过一个世代的随机交配就能达到基因型频率的平衡,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关系,重要特性:当等位基因A和a的频率均为0.5时,杂合子达到其最大值为0.5当等位基因A和a的频率逐渐偏离p=q=0.5时,杂合子的频率逐渐减小当等位基因A或a的频率极低时,它主要以杂合子的状态存在当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降低时,另一个等位基因的纯合子频
9、率升高,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X-连锁等位基因的平衡,影响因素:突变(mutation)等位基因改变的潜在力量突变率突变是所有新遗传变异的来源突变是通过改变等位基因的频率来破坏平衡,促进进化的正向突变(forward mutation)回复突变(reverse mutation),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自然选择适合度(fitness)选择系数(selection coefficient)S选择压力(selection pressure)突变压力(mutation pressure),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对显性基因的作用对隐性基因的作用对X
10、-连锁隐性基因的作用对X-连锁显性基因的作用,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1930年 群体遗传学家 S.Wright 由于样本的机误(chance errors)而导致群体基因的随机改变产生原因:取样的误差,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产生取样误差的途径:(1)当群体在每一代中均保持很小的情况下,对群体产生较大影响(2)通过“建立者效应”也产生遗传漂变(3)“瓶颈效应”,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迁移(migration)可以使同一物种的不同群体之间交换基因,从而使群体的基因库中导入新的基因基因流(gene flow)通过迁入并婚配而改变两个群体的
11、等位基因频率的过程,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基因流的作用:(1)它可以向群体中导入新的等位基因,使群体的基因库中拥有新的等位基因,起到了突变的作用,从而成为这个群体的遗传变异新的来源(2)通过相互交换群体的等位基因,使得群体之间保持相似性,形成一种均化力量,有利于阻止群体发生变异,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迁移压力(migration pressure)两个决定因素:(1)迁出和接受群体之间基因频率的差异(2)每一代中迁入的基因的数量多少,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非随机交配正选型交配(positive assortative mating)指带有相
12、似表型的个体优先交配负选型交配(negative assortative mating)指不同表型的个体交配的频率高于随机交配,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近交(inbreeding)涉及到亲属之间的优先交配远交(outbreeding)非亲缘关系个体优先交配自交,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超显性(overdominance)亦称杂合优势(heterozygote advantage)当杂合子的适应性比纯合子更高时,也可使基因频率达到平衡的现象,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三、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1、染色体女性性染色体为XX,男性为XY生殖细胞均为23条染色体,其中卵细胞为 22+X,而
13、精细胞为 22+X 或 22+Y人染色体根据他们的大小进行编号,1号染色体最大,22号染色体最小,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短臂用“p”表示,长臂以“q”表示。一个完整的染色体至少包括着丝粒、染色体臂和端粒。,端粒是真核生物线型染色体的末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 端粒的复制需要一个特殊的逆转录酶即端粒酶“程序化死亡”,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端粒的功能是防止非活性的DNA末端降解和保证染色体的稳定性,同时使染色体末端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或融合(不加长或缩短)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细胞分裂数目的增加,端粒的长度渐趋缩短,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端粒酶
14、在绝大多数机体组织、良性肿瘤和非永生细胞系中是无活性的,只在正常的生殖细胞、造血干细胞和恶性肿瘤细胞中有活性,因而认为端粒可能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染色体核型与物理定位染色体带 中期染色体经过一定程序处理与不同染料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由不同宽窄和亮度的带连续交替组成,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染色体带型染色常用Giemsa染色(简称G染色方法),因而称此带为G-带(G-bands)核型(karotype)染色体大小和带型不同,可使24个染色体(22个常染色体、X和Y性染色体)彼此区分开,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第一章 DNA分型的
15、科学基础,以着丝点为起点,根据特定染色体的短臂或长臂的相对位置横向分为若干区带和亚带如3P14.l代表 3号染色体短臂的1区4带的第l亚带如染色体定位12P1表示12号染色体短臂上的1号带带的数字按染色体的着丝粒向端粒部分递增,如带32比带20接近端粒,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位于染色体末端的DNA标记,命名时经常在染色体臂的命名后标上后缀“ter”,如DNA定位15pter,表示位于15号染色体短臂的末端 有时DNA标记定位不是十分明确,在这种情况下,染色体定位表达为一个特定范围,如 2p23-pter,意思是位于2号染色体短臂的23带与末端之间,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2、基因
16、组(genome)两部分: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操纵子学说 1961年,法国遗传学家 Jacob和 Monod,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基因基因的结构基因的分类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与调控,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真核生物基因组 基因组的大小 C值 最小的支原体只有 106 bp 最大的两栖动物可达 1011 bp基因组的基因数目,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第一章 DNA分型的科学基础,可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必需基因和基因总数 通过突变分析确定必需基因的数量 果蝇的致死基因数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类 dna 分析 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10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