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礼仪饮食民俗.ppt
《人生礼仪饮食民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礼仪饮食民俗.ppt(2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生礼仪民俗,人生仪礼,又简称个人生活仪礼。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必经的几个生活阶段,每个人的社会属性就是通过这些重要阶段不断确立起来的,在各个阶段中自古以来便用一定的仪式做出表示,以便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评价。在这一生中各阶段所标志出的仪礼,就是人生仪礼。,人生仪礼的全过程是按人年龄的增长过程显示的,通常以“岁”为单位计算,几乎每岁都有一定的仪礼。但是,重大仪礼只在几个重要阶段出现,由此而构成了人类生活中普遍遵循的四大仪礼习俗,即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寿礼也占有重要地位。,诞生礼,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一个婴儿刚一出生,还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他才获得在社会中的
2、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诞生礼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阶段的内容,而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分。,求子,已婚妇女未孕前,民间有种种期盼怀孕的字的习俗最普遍的是向神灵求子。民间主管生育的神灵包括碧霞元君、送子观音、送子娘娘等。泰山上的碧霞元君祠里就有送子娘娘的偶像。在民间比较普遍。,麒麟送子民间相信麒麟主司送子,不育妇女多拜之,挂其图,祈求吉祥、多子,南京在正月初八这一天,送麒麟送子灯到女婿家。男方把灯烧了,并以烧后留下的灰烬形状来预测妇女生子的性别,“尖者生男,团者生女,是其兆也”。,女名祈男通过为女儿起名,如“招弟”、“来弟”等。女名祈男来源
3、于对语言、文字、符号魔力的信仰。,孕期习俗,孕妇有种种禁忌,例如在饮食方面禁食一些动物的肉。其中有些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孕妇吃了可能会有害,有些则是无稽之谈。吃螃蟹会导致胎横难产,妇人良方“食螃蟹,令子横生”吃兔肉会导致孩子三瓣嘴,博物志:“妊娠者不可啖兔肉,又不可见兔,令儿缺唇。”,忌吃生姜,生儿六指。张仲景:“妊妇食姜,令子余指。”忌吃驴肉、马肉。“食驴马肉,令子延月”。禁止吃干鲤鱼。千金方“妊娠食干鲤鱼,令子多疮。”,孕期馈赠。各地有很多催生习俗,在产期将近时,由娘家送一些婴儿出生后所需用的衣、食物品。因催生礼品需用单挑去,有的地方叫做“催生担”。杭州旧时送催生礼时要携带一具笙,吹
4、着进门,以“吹笙”表示催生之意。有的还要加筷子十双,取快生快养之吉兆。,民间视孕妇为不吉之人,称其为“双身人”、“四眼人”。要求人们对其回避。也要求孕妇本人避忌一些事物和场所。比如忌孕妇参加红白喜事,忌随便去别人家串门,忌参加一些工艺性较强的生产劳动。侗族孕妇不能站在砍柴人面前,俗信那样会产下破相的婴儿。,庆贺生子,在封建社会由于家族制度,所以重男轻女的观念很深。诗经小雅中记道:“载寝之床,载衣以裳,载弄之璋”,璋,是美玉,代表富贵尊荣,这是对男孩的祝愿;生了女孩,“载寝之地,载衣之裼(ti),载弄之瓦”,瓦,是纺锤,代表心灵手巧,这是对女孩的希望。,又如礼记载:生了男孩,“设弧于门左”,左为
5、“天道所尊”;生了女孩,“设帨(shui)于门右”,右为“地道所尊”,以此作为男女出生标记。“弧”是木弓,用以象征男子之阳刚;“帨”是佩巾,是女子日常用的物件,用它标志女子的阴柔。,洗三。汉族一般是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庆贺仪式,给出生三天的婴儿洗浴,谓之“洗三”。在这之前之后,小孩的父亲要向岳父家报喜。临街门口挂红布、桃枝等物,表示婴儿降生,向乡邻报喜。,洗三是家庭庆贺添人进口的仪式,也是标志新生儿脱离母体降生人世的象征性仪式。北方多用热水浸泡艾叶等,由老年妇女为婴儿擦身,边洗边祝辞,以驱灾避瘟。洗三,有两种意义,:一是清除秽气,二是祝福孩子健康成长、前途光明。,满月。满月这天要为婴儿举行有
6、众多亲友参加的庆贺仪式,仪式比较郑重。往往亲戚前来送礼,礼物多是小儿所用之物,陕西民谣“姑姑家的帽子,姨姨家的鞋,老娘家的铺盖拿将来。”旧时北京则讲究“姨家的布,姑家的活”,即小孩姨家出布料,小孩姑家负责缝制。,满月时,要庄重的为小孩第一次剃头,俗称去胎发,要由舅舅主持。旧时,认为胎发“受之于父母”,是吉祥之物,所以剃下的头发不能随便处置。,有的人家将胎发用红布包好,缝在小孩的枕头上,有的搓成圆形,并缠以彩线,挂在床头,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避邪,保佑孩子健康成长。,满月时,还要抱孩子出户外走动走动,目的在于让孩子干受外界事物,开眼界,长见识。旧俗还要为婴儿起乳名。通常取吉字做名,如贵儿、小龙、祥儿
7、等,但在民间更多的取贱名,如小狗子、小牛、锁柱、狗剩等。,旧时,民间多为婴儿举行百日庆贺,所谓“三日看相,百日看长”,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百日是个关,过了百日婴儿就可望平安成长了。百日又称百岁、百禄。含义是祝福小孩能够健康长寿。,百岁,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zui)。明沈榜宛署杂记载:“一百日,曰婴儿百岁。”民国中华全国风俗志载:“一百日后,名为百禄,请客与满月时同。”,民间有给婴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挂百家锁的风俗。百家衣,是用许多彩色碎布头缝缀而成,因碎布来自许多人家,故此名。俗信敛布的家数越多越好,孩子穿了百家衣就能健康长寿。,长命锁,与百家衣一样,在于祝福孩子
8、健康长寿。长命锁也应集数家之金银打制,或有许多人家集体赠送,俗信可以压邪压煞,保佑孩子安康。,周岁可以看作是小孩诞生礼的最后一个高潮。在周岁这一天,亲戚朋友前来道贺,给孩子送些衣帽,其中较具文化特质的礼物是虎头鞋。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小孩穿了虎头鞋可以避邪。,周岁,这一天特别要举行检验小孩天赋和卜测未来前途的“抓周”仪式。古代称之为“晬”(zu)盘。又称试儿、试晬、拈周、期场、试周。抓周仪俗在南北朝时就已出现,抓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舆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亲表聚
9、集,致宴享云”。,唐宋,这种习俗更为盛行,叫“试晬”。直到清代乃至近代,才有了抓周、试周之称。抓周主要是来测试孩子的前途,如抓到书就是读书的,找到算盘就是经商的,抓到印就是做官的。,红楼梦中贾宝玉抓了胭脂,于是贾政预测宝玉将来必是酒色之徒,从此对宝玉不再像以前般疼爱。同治帝先抓了书,后有抓了弧矢,最后抓了笔,咸丰大喜认为同治将来必文治武功,成就大业。,抓周测验属于占卜一类,本不可靠,但作为一种仪式或娱乐方式反映出家长和长辈人望子成龙的心情。,成年礼,成年礼,又称“成人礼”、“成丁礼”。礼记中这样解释成年礼:“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
10、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在中国古代,男性到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标志他成为成年人,可以享有一定的权力例如择偶婚配,有资格参与祭祀、充当家族的继承人等,也有服兵役、担任朝廷官职和承担家族的事务的责任和义务。,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fu)头、衣衫、革带、鞋靴等。,冠礼中加冠要分三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戴上。第一次加的冠是用黑麻布做成,叫做“缁布冠”,表示从此拥有治人的权利;第二次用的冠是几块白鹿皮拼接成的,叫做“皮弁”,表示从此有服兵役的义务;,第三次是用百葛布或者丝帛制成的平顶帽,颜色红
11、中带黑,称作“爵弁”,表示从此有参加祭祀活动的权利。,在加冠的同时,还必须穿上与之相配的上衣、下裳包括腰带、蔽膝、鞋子和饰物。所以三次加冠后,都要更换不同的衣裳服饰。,三加之后,受礼者需拜见母亲。然后要命“字”。此后,名用于自称,除了君主、父祖长辈,其他人不能直呼其名而只能称其字,这即是所谓的“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后世,一般女子结婚时才为其举行笄礼。明代时,笄礼废弃,但仍有影响。在民间,
12、通常笄礼与婚礼相合并。,女子出嫁时的上妆被称为“上头”。“上头”多是请年轻全福的妇女为其梳成年发髻,梳妆“上头”。,这种“上头”及与之相似的“开脸”,实际上都有标志女子成年的意思。,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成年礼多样。染齿是傣族是少女的成人礼。不染者不能公开参加社交活动。染齿前,需先吃些酸性水果,或用酸汁涂抹一遍牙齿,再点一束松明,让松脂滴在瓦块或木片上,再将黑烟熏齿,连染数日,直至将雪白的牙齿染成墨黑之色。,黎族妇女的“绣面”。据说,妇女在世不纹身,死后祖先不认,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所以未受纹身的妇女,死后必须在身上脸上用木炭划些图案才能入殓。,村寨中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远古时,洪水泛滥,兄妹两人躲
13、进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在岛上寻找人烟,但没有找到。为了延续后代,妹妹荷发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于是结成夫妇。,黎族文身图案各有其象征意义划于面部两颊的称为“福魂”图案,划于上唇的称为“吉利”图案,划于下唇的称为“多福”图案,划于臂上的铜线纹图案称为“财富”图案等等。,文身和绣脚是布朗族男子的成人礼,指在身上、腿上刺纹。有谚语说:“蛙腿尚有花纹,男人之腿怎可没有花纹。”男性以文身为荣,身上不刺纹者,人格低下,不如水中青蛙,会被姑娘们视为懦夫,很难得到女性爱慕,只能孤独终生。文身一般在十四五岁时举行。,彝族少女的“换裙礼”,在大小凉山地区,彝族少女成年时要举行一种神秘的“换裙”仪式,
14、彝语叫“沙拉洛”,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挂的是穿耳线。“换裙”仪式举行之后,就要穿上中段为黑蓝色的三接拖地长裙,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并要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坠。,按照当地俗规,举行“换裙”仪式时,绝不允许任何男子在场,只邀请女亲女友参加。“换裙”仪式因地区不同,各有千秋。有的地方是杀小猪,将死猪在“换裙”少女的头上连续转几圈,以此来驱除邪恶。然后为姑娘挂上耳坠,梳成双辩,再换新裙,有的地方则先假设一物为夫方,如树木或磨子,然后把少女打扮成一位花枝招展的“假新娘”,由一位成年妇女背着,围绕假设之物走三圈,即算结婚
15、。,举行“换裙”仪式后,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耍朋友、谈恋爱了。“换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标志,作为父母对此都非常重视。,婚姻民俗,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婚姻制度,从人类历史整体发展的眼光来看,婚姻制度不断演化,从原始群的乱婚和血缘群婚,进化为氏族社会的非血缘群婚和对偶婚,又进而固定为文明社会的一夫一妻制。,杂婚,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婚姻制度。马克思曾评论说,“最古的是:过着杂交的原始群的生活;没有家庭;在这里只有母权能起某种作用。”这说明了杂婚的特征。,在人类社会初期,婚姻制度没有任何规范性,所谓的婚姻只是一种简单的两性结合,尚未形成家庭,
16、两性关系极不稳定,互相之间也不具有较多的社会义务。,吕氏春秋曾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管子上也曾说:“昔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匹配之合,兽出群居,以力相征。”,在学术界内,有些学者就否认人类曾存在过杂婚制度;也有的学者认为,虽存在过杂婚,但人类对乱伦的恐惧,使诸如父辈与女儿辈、母辈与子辈之间的性行为得到限制。所以,杂婚作为一种婚姻制度,在民俗学上更多的是一种推断。,血缘群婚,血缘婚,是原始社会中同一群体内同辈男女之间的婚姻。这种婚姻关系排除了父母与子女间不同辈分的男女杂婚关系,无论从伦理还从生理的角度看,都是人类婚
17、姻制度的一个进步。,这种婚姻的典型特点是:兄弟与其姐妹之间互为共夫或共妻;子女集体共有;子女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具有母系社会的传统,原始群向氏族公社过渡时期的婚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兄妹婚姻的神话与传说。唐代李冗独异志中记载了伏羲与女娲兄妹婚配的神话;纳西族创世纪中也有类似婚姻的记载。在希腊罗马神话中,天神宙斯与赫拉既是兄妹也是夫妻。,伏羲与女娲汉代,这些兄妹婚姻的神话,在文献及众多民族中的流传,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反映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兄弟姐妹的血缘婚配是相当普遍的历史现象。,族外群婚,族外群婚是继血缘群婚之后,较为进步的一种婚姻制度。族外群婚排斥了兄弟姐妹之间相互通婚
18、的血缘婚姻,使婚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婚姻集团间进行。,美国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对这一婚姻制度进行了探讨。他在研究印第安易洛魁部落时,发现共妻的兄弟之间或共夫的姐妹之间,互称为“普那路亚”,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因此,族外群婚又通称为普那路亚婚。,在我国,春秋时成书的左传曾经记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周代礼制也强调同姓婚姻有导致“灭姓”的危险。可见,古人也较早的认识到血缘婚姻的害处。正是基于这些观念,血缘婚姻才逐渐向族外婚发展过渡。,族外群婚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一步,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人类的生身繁衍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偶婚,对偶婚是在族外群婚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
19、婚姻制度。其主要特点是:每一个男子或女子有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或者是主要的的配偶。,但是,男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牢固的结合。一个男子除去主要配偶外,还与其他非血亲的女性保持性关系;同样,一个女子除去主要配偶外,还与其他非血亲的男性保持性关系。因此,这种婚姻制度下的子女还不能确定其父,世系只能按照母系计算。,我国云南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就属于对偶婚的一种。“阿注”是朋友的意思,是男女在同居之后的相互称呼。通常,女子在家招夫,男子不过门,只到女家偶居。,阿注关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有的男阿注已成为女性较为长期的丈夫。男女双方成为“阿注”关系后,并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只保持同居的关系,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
20、制,又称“个体婚制“,它是伴随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夫一妻制是一男一女结成稳定夫妻关系的婚姻制度,由对偶婚发展而来,是在父权及父权观念产生之后形成的。它是在总结了人类以往婚姻制度所作的选择,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经验的结晶。,婚姻仪礼,我国古代为婚礼制定的“六礼”,对我国历代婚礼的演变始终起主导作用。,“六礼”形成于周代。根据仪礼士昏礼的记载,当时的婚礼需经六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对我国历代婚礼的演变始终起主导作用,成为古代婚礼的模式,甚至对当前婚俗仪式也有影响。,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至女家提亲,即俗话所说的“说媒”。纳采是议婚的第一阶段
21、。男方请媒人提亲后,如果女方同意议婚,则男方再派人携礼前往女家行聘,礼物用雁。,仪礼士昏礼载:“昏礼下达,那采用雁”。周代以前,因社会地位不同,“纳采”的礼物也各不相同。如公卿采用羊羔,大夫用雁,士用雉,到西周时才改为一律用雁。,用雁最初的含义是,雁顺乎阴阳的往来,象征顺乎阴阳之意。民间用雁,又产生了新意,说雁丧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以取其忠贞。古礼,雁一律要活的。后来纳采与问名逐渐合并举行。,是男方托请媒人询问女方姓名、出生年月日准备合婚的仪式。问清楚以后,男方即进行占卜,实行合婚,以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男女八字相合,才可定亲。古代的问名,含有问清女方自谁氏所生,是亲生还是收养,是正室还
22、是继室所生。封建时代讲究门当户对,问清嫡庶关系至关重要。,问名,随着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除迷信成分之外,扩大了议婚的项目和条件,由问名的生辰八字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相貌、健康等,超出了问名最早的范围,时代的、社会的因素明显增大。,是把占卜认为男女可以合婚的吉兆派人通知女方的仪式,其性质尤如现在意义上的“订婚”。男方卜吉后,再备礼到女家决定婚约。古俗,用雁,以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送定礼后,表明婚约已成。所以,一般都把它看作婚姻成功与否的关键。,纳吉,男女两家缔结婚约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谓之“纳征”。纳征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是进入成婚阶段的重要仪礼,礼仪十分繁琐。征在
23、这里是“成”的意思。币所指的财物在古代是指皮帛等物,后来才逐渐发展成聘金。,纳征,男家送聘礼后,便要择定结婚的具体日期,备礼去女家,征得女方同意。也有称之谓“提日子”、“送日子”、“告期”的。仪礼士昏礼记载:“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请期,古俗用雁,现代多用红笺写迎娶日期时辰,做“请期礼书”,或口头通知协商。此阶段在现代礼仪从简,往往早在送聘礼时便把请期手续办完,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是六礼中最后一道礼节,也是最隆重、最繁缛琐细的一环,实际上是婚礼的主要过程。由于人们总把祝福的生活愿望与信仰的习俗心理揉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五花八门的程序,世世代代不断积累并创造出各种形式。,亲迎,比如,
24、当新娘进门时,要“跨火堆”,以避邪,乞求吉祥。,新房要铺床,床上撒上石榴、莲心、栗子、花生、枣子等等。利用这些果品名字的谐音,祝愿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婚礼之后,还要进行姻亲关系的认可。结婚三日后,还有庙见的习俗,即主人以新妇见于祠堂。庙见的第三天,新郎还要同妻子去拜见岳父母,即所谓“三朝回门”,并会见妇党诸亲。,“六礼”的完整模式形成于西周初年,多行于贵族,民间则从简。它主要对男女婚姻之事起规范作用,在唐律与明律中皆有类似的规定。六礼程序在各朝各代都有变迁。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无亲迎一项,隋唐时恢复。,宋朝初年沿用六礼,后来因为程序繁缛,平民百姓无力应付,往往逃奔他乡私自成婚。宋
25、朝政和间,问名合并于纳采,请期合并于纳征,减六礼为四。南宋时,朱熹在政和新礼基础上,制定家礼,又将纳吉删去,仅存纳采、纳征、亲迎三礼,并将三月庙见改为三日庙见。,元、明、清时,明令采用朱子家礼。清代虽有满、汉与士、庶之别,然大体不出朱子家礼范围。,婚姻形态,在人类的社会经验中发展起来的婚姻习俗惯制,在婚姻的构成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每一种形式都展现出婚俗发展的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民族的特征。从构成婚姻的性质、方式和手段来看,结合我国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婚俗加以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抢婚,又称掠夺婚,是一种古老的婚姻形式,是以强行掠夺的方式达到成婚目的的一种婚姻形式。易经爻辞中:“乘马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生 礼仪 饮食 民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10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