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课件第四章.ppt
《人文地理学课件第四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课件第四章.ppt(1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节 人口与发展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第3节 人种第4节 民族第5节 民俗与流行文化,人文地理学,第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三、人口与发展,人口,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一定时间,居住在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出生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 新生儿的数量。,死亡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 死亡人口的数量。,自然增长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 人中净增人口的数量,即出生率与 死亡率的差值。,1999年10月12日凌晨0时
2、2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右)专程来到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的男婴。,世界60亿人口日,10万年以来的世界人口规模,(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1.极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人口分布:大分散、小集中4.人口的迁移,扩大人口分布范围。,(二)农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特征,1.人口密度增大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并呈大幅波动状态3.出现定居的村落4.出现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及社会 阶层分化,(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原因分析经济发展社会改革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进步与医疗卫生水平提高,1.工业革命与人口的死亡率,死亡率下降,原因分析人们控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婴儿死亡率
3、的下降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2.工业革命与人口的出生率,早期出生率上升,后期下降,3.工业革命时期人口增长特点,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出生率由上升向下降转变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人口密度进一步加大人口移动规模增大,区域差异增大,(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1.世界人口的增长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是总的趋势是持续增长;2.由于人口基数越来越大,每增长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世界人口的增长极不平衡,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两种趋势。,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时间,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图,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前10个国家,1 世界 6,302,309,691(2007年)2 中国
4、 13.19亿(2009年)3 印度 11.69亿4 美国 3.02亿5 印尼 2.16亿6 巴西 1.865亿7 巴基斯坦 1.636亿8 俄罗斯 1.425亿 9 孟加拉 1.587亿10 尼日利亚 1.481亿11 日本 1.277亿12 墨西哥 1.033亿,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1.兰迪(法)的“三个序列”理论2.诺特斯坦(美)的“人口转变”理论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4.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一)发达
5、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1.兰迪(法)的“三个序列”理论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 极高-极高-极低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 高-高-低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 高生-低死-高增长,(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2、诺特斯坦(美)的“人口转变”理论 将兰迪的第三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低高”阶段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 第三阶段:“低低低”阶段,(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单位:%,(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4.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高位静止阶段(HS 中世纪以前)早期扩张阶段(EE 产业革命后早期)后期扩张(LE 产业革命后后期)低位静止(LS 二战之后)衰退
6、阶段(D),(二)人口转变模式,1.西北欧模式2.日本模式3.中国模式4.印度模式,1.西北欧模式经济发展与人口转变相适应,人口转变自然、平稳,历时较长。2.日本模式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措施,人口转变速度快,但最终经济的发展保证了人口转变的成果。,3.中国模式经济发展水平低,生育控制的因素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共存。4.印度模式由于文化传统特定的国情,导致生育控制比较困难,人口转变缓慢。,三、人口与发展,浅谈中国人口问题2008/02/25一、人口增长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
7、倍。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万。自从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30多年来,我国共少出生4亿多人。,三、人口与发展,浅谈中国人口问题2008/02/25二、性别比失调1987年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为115.6,2000年为116.9。
8、正常情况下,男女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至107之间。人口性别失调,给社会带来一些问题。如:跨境非法婚姻,跨境强行拐卖妇女儿童,强迫妇女卖淫等社会问题。失调原因:一是重男轻女,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三是B超的普及和滥用。到2020年,20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低收入及农村低素质者结婚就很困难。,三、人口与发展,三、出生与死亡进入90年代以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2005年下降为12.40。人口出生率下降10个千分点就是少出生1000万人。人口死亡率多年来保持在6.5左右。随着人口老龄化,现在已提高到近7。人口的自然增长率1978年为12.00,2005年下降为5.89。,三、
9、人口与发展,四、人口老龄化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亿,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5300万人。社会总体负担加重,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是一个大问题。,三、人口与发展,(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二)人口与经济发展(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 展战略的意义,(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具有依赖性。.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会产生重大影响。.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状况及
10、其开发利用程度,对人口的增长、规模以及分布等都会起到相当大的影响。,(二)人口与经济发展,.从作为生产者来看,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马克思语)。.从作为消费者来看,经过生产领域所生产的物质资料最终要经过分配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从而使再生产流动过程的终点落在人口生活和生产的消费上。,(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适度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能够带来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的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适度人口有经济适
11、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适度人口的意义,(1)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的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的意义;(2)国家制定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3)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一、人口分布二、人口迁移,一、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是平均数,不能揭示内部差异。人口密度反映范围越小越精确。,(一)人口分布
12、的测度,人口密度的分类,人口算术密度营养密度比较密度公式:D=P/S,其中S:面积-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农用地面积等。农业人口密度公式:D=P/S,其中P-农业人口数量、S-土地面积。,(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1.世界人口分布特征,(1)南北半球分布不平衡,北半球人口达85以上。,(2)从水平分布看,世界人口明显集中在北纬20度60度之间(纬度分布),距海岸200km的范围内。,(3)从垂直分布看,世界人口明显集中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特别是海拔500米以下。,(4)世界人口密集区有4大块和稀疏区也有4块。,2.世界人口分布规律,(1)趋向暖湿地区(2)趋向低平地区(3)
13、趋向岸边,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人口的洲际分布情况表(2001),(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1.自然因素,(1)气候(气温、降水)-世界人口集中2060纬度地区。温带:47%;热带:30%;干旱及半干旱地带:12%;寒温带:11%,(2)地形-生理、生活、生产(海拔、坡度、坡向)-趋向平原、海拔适中地带低纬度地带趋向高原,(3)土壤乌克兰的黑土地,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等都是人口集中地
14、区。,(4)水体 影响人类的生理、生活、生产;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相当复杂而广泛。(灌溉、生活、舟楫之利、水患),(5)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资源的价值上升,伴随资源的开采、开发、利用,产生了产业链,城市出现,人口密集区形成。尤其是能源矿产影响最明显。,评价,-自然条件始终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虽然作用在降低、在弱化。-自然是人口分布的底背景,决定着人口的初始分布、理想分布、可能分布。-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以复杂的方式(途径多样;动力不同,可能有主导因子,也可能各因子形成微妙平衡。)实现的。-自然条件的各亚因子在影响时,效应大小不一。,渔猎时期,点状分布;畜牧业,动态流动;农业出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文地理学 课件 第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09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