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寓言教学设计.doc
《滥竽充数寓言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滥竽充数寓言教学设计.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滥竽充数寓言教学设计 滥竽充数寓言教学设计1一、引入课题1、 今天要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动画,看里面的人在干什么?生:在演奏、在吹笛子、在吹竽师:看来你一定认真地做了预习,动画里的人就是在吹奏古代的一种乐器竽,板书“竽”,你能根据竽这个字来猜一猜这种乐器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生:是用竹子做的。师:为什么?生:因为竽字是竹字头。看来是已经懂得了根据字的偏旁来猜测字的意思。师:竽字正是我们二年级学习的一类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形声字。2、 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二则寓言板书“滥竽充数”就跟吹竽有关。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到底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相信学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就能明白。二、初步感知,能正确流利地朗
2、读课文。1、 检测预习。师: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作业,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你都会认会读了吗?出示生字新词。请男生读左边的,女生读右边的,互相听一听。滥竽充数装腔作势待遇讲排场腮帮竽眼儿演奏继承一个挨一个南 郭先生齐宣王齐湣王师:我们的腮帮在哪?谁来指一指?,师: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湣王是这则寓言中的三个人物,通过预习你知道这三个人物中谁是吹竽的,齐宣王和齐湣王他们俩是什么关系?生:父子关系,师:谁是父亲?谁是儿子?看来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自己读懂了一些信息。2、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则寓言吧。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正确断句,不加字不漏字。全班齐读。个别纠正难读的句子。三、整体感知内容,理清
3、脉络层次。1、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了这则寓言讲了南郭先生吹竽(板书),那么谁和谁要听他吹竽?(齐宣王和齐湣王,板书)结果分别怎样?(在齐宣王那得到很高的待遇,在齐湣王那只好偷偷地溜走)请同学们边默读边思考,找到书上的关键词句来回答。2、 生竽默读反馈。师相机板书。南郭先生吹竽给齐宣王听,得到很高的待遇,而到了齐湣王要听他吹竽,他却只好偷偷溜走了。3、 师:课文的那些自然段是在讲南郭先生吹竽给齐宣王听得到了很高的待遇,哪些自然段又是在讲齐湣王要听他吹竽,他却偷偷溜走了。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4、 生汇报:1、2自然段讲,3、4自然段讲师:请同学们在2自然末尾画出象这样的双竖线,用双竖线这种符号
4、就能把不同意思的两个部分标记出来。四、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品词析句,感悟寓言本义和寓意。(一)明确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的1、齐宣王和齐湣王都喜欢听吹竽,南郭先生会吹竽吗?(生:不会吹竽)请你小声自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直接描写他不会吹竽的句子,和他吹竽时的表现的相关句子,注意句子要勾画完整。2、生汇报:其实,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演奏的时候,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3、演奏的时候,这的演奏是谁在演奏?生:是南郭先生,师:是吗?他是在演奏吗?我们把演奏这个词拆开看,吹竽的时候要演什么?又要奏出什么?现在你觉得南郭先生是在演奏吗?生:不是,他只是在演吹竽的样子,
5、并没有奏出乐曲。一起读一读南郭先生是怎样演吹竽的样子的,演奏的时候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这里有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请你圈出来,为了让别人知道他在吹竽,于是他就得把腮帮(鼓着),把竽眼儿(捂着)卖命地演,你们会做这些动作吗?我来读这句话,你们来学一学,请女生读,男生演。你们也会表演吹竽的样子,请问你们会吹竽吗?(不会),你们是在表演,而南郭先生却是为了(骗人)演得再像也只是在演,没有奏出乐曲来啊,这不是真的在演奏,因此,书上形容南郭先生的表现是在“装腔作势”,也叫装“模作样”。同学们可以把这个词批注在下面。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常常用滥竽充数来形容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他的样子怎样?
6、(可笑、让人看不起,让人气愤)请你试着读出你的感受:我从你的读里感受到了你对他的嘲笑,讽刺。感受到你一点也瞧不起他。现在你能根据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不会吹竽,却装出会吹竽的样子,却在那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二)明确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1、既然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还能混过一次又一次,在齐宣王那得到很高的待遇?齐宣王到底是怎么回事?齐读第一自然段。这段的那些语句告诉我们齐宣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生:齐宣王这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2、 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你还从哪看出他爱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换词读“就有,有”只是吹竽的就有
7、三百人,其他的军队、佣人 就更不用说了。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这为什么是一齐,而不是一起呢?我们还把两个字拆开分别组词看。可以是(场面很宏大,声音更洪亮,更能显出他的威风)3、出示:A齐宣王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B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人发觉。请你自己读读这两个句子,想想这两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试着用恰当的词语把它们联起来。谁愿意将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三)感悟滥竽充数的最终下场,并从中受到启示。1、在齐宣王那里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能够得到很高的待遇,混过了一次又一次,不被人发觉,为什么在齐湣王继承王位后
8、,却只好偷偷地溜走了呢?自读第三自然段,寻找答案。2、生汇报: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是他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改成了一个挨一个地吹给他听。3、师出示句子。生齐读。理解挨,换词。4、听到这个消息,南郭先生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想些什么?生交流。5、正因为如此,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于是他只好偷偷溜走了。此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呢?伤心,无可奈何,害怕,没有面子。这就是没有真本事的人的下场,混得了一时,却混不了。6、从南郭先生的境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做人要有真本事。五、初步感知古文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寓言故事,由一本古书韩非子。内储说上中一篇古文改编而来的。古文就是我们的古人的写作方式。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9、这则滥竽充数的古文。边看书,边听读。这古文好懂吗?是不太好懂,和我们现在的表达方式不太一样。不仅不好懂,而且还不太好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问这篇古文一共有几句话。4句,我们刚才学的课文是4(段话),你能发现这4句话和4段话之间有联系吗?是啊,这就是我们古文的魅力,非常简洁,精炼。这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几千年前我们的古人就给我们总结出了做人的道理。我们可要多学习经典,把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下去。滥竽充数寓言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滥竽充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想。过程与方法目标
10、: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难点: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并且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看图写词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2.(课件逐幅
11、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3.交流。(出示答案: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盗钟、滥竽充数)齐读成语。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5、刚才我们写的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它不但具有劝谕、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生说对意思即可。(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二、揭题解“滥、竽”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教师指出“滥竽”二字为本课要求会写字,让学生说说怎样更
12、好的记住它们。(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旧字带新字法或换偏旁:监-滥槛-滥蓝-滥篮-滥编字谜:看管(监)水源(三点水),防止泛滥。(滥)竹竿带钩(竽)2.理解“滥、竽”二字的意思。“竽”指的是什么?滥:(结合文后注释理解)就是虚假不实的意思;竽:(出示“竽”图,“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3.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这个小故事,给同学们讲一讲。三.读古文,对照注释理解意思,明理。(一)、看注释,了解出处。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
13、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习大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00多年前了。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二)、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1、教师范读古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与文言文中的停顿)2、生练读,同桌对读,指名读。3、逐句指导学生读文言文。4、指导学生如何读懂文言文。(1)自由读译文(2)对照文
14、言文逐句理解(结合注释,理解句中难懂的词的意思,从而理解整句的意思)出示第一句: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先让学生读句子,在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使:让必:一定,总是。齐宣王: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句意: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让人为他吹竽,一定要很多人一起吹。出示第二句: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先让学生读句子,在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南郭:复姓。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请:请求。说:读ye同“悦”,高兴。廪食:就是供给粮食的意思。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多的口粮。师:指导朗读。师:南郭先生不仅顺利地加入了吹竽的
15、队伍,还享受和其他人一样的待遇。南郭处士真的就能一辈子安逸下去了吗?请同学们利用刚才的方法,同桌学习第三句。出示第三句: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学生汇报:先读句子,然后说带点的字的意思。好:喜欢,所以读四声。立:登位、即位。句意:齐宣王去世了,齐泯王即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吹奏,南郭出示只好逃走了。5、看古文说故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说。)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6、思考:齐宣王死后,南郭先生为什么要逃走?生:(他没有真才实学,根本不会吹竽。)7.明寓意。拓展思维: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了落荒而逃的南郭处士,你会怎么劝他?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
16、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师: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是呀,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总有一天会被人们发现的。8、师生对读。我们来读一读大意与它是怎么对应的。(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说之”“廪食”“立”“好”的意思)9、教师播放古筝音乐,配乐读课文。(学生齐读古文。)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四、成语运用。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
17、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是滥竽充数。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滥竽充数 寓言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0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