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身作则的演讲稿范文.doc
《关于以身作则的演讲稿范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以身作则的演讲稿范文.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以身作则的演讲稿范文 关于以身作则的演讲稿范文1“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这本是曾子夫人用来哄骗孩子的一句玩笑话,可曾子却认为这是父母对孩子的承诺。于是他以一头猪为代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什么叫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曾子的儿子是幸运的,他有一位“以身作则”的好父亲。而我也很幸运,因为我的妈妈拥有和曾子一样的美德。“小孩子不要挑食。”妈妈看着把香菜拨到一边的我说道。不知道为什么,我很不喜欢吃香菜,总觉得香菜有一股莫名的苦涩,所以一切和香菜有关的菜都被我列入饮食的“黑名单”。“打饭的时候开小差了,忘了跟阿姨说。”我看着盘子里的“香菜炒粉皮”恨恨地说道。“可是这样多浪费啊!”
2、妈妈略带惋惜地对我说道。“那你帮我吃掉?”我一脸坏笑地说。其实,我知道妈妈也不喜欢吃香菜,她平时连香菜的味道都闻不了。但是妈妈稍微迟疑了一下,便把筷子伸向了“香菜炒粉皮”,然后夹了一大块粉皮,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我脸上的笑容顿时凝固了,妈妈却很平静。在细细地咀嚼了两下后,她把带有香菜的粉皮慢慢咽了下去。看到妈妈都这样做了,我也无可奈何地学着她的样子,夹了块粉皮放进嘴里。香菜的味道在我的嘴里慢慢弥散开来,让我有想要吐掉它的冲动。可是在妈妈慈爱的目光下,我忍住了。最后我和妈妈一起把“香菜炒粉皮”一口一口地全部吃完了。在妈妈以身作则的影响下,我不断克服挑食的坏毛病,“黑名单”上的食物也越来越少了。不
3、仅如此,在妈妈的熏陶下,我还学会了帮她分担家务,感受到了家的温馨;我懂得了以礼待人,体会到邻里的亲切友善;我明白了互相尊重的重要性,收获了同学的真挚友谊我一定会将“以身作则”的精神传承下去,因为它不仅仅是我们家的家风,更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大智慧。关于以身作则的演讲稿范文2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严肃的事,容不得半点的马虎大意,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次“单程旅行”,是不可逆的,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也就错过了孩子最佳的成长发展期,由此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虽然,我们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煞费苦心、绞尽脑汁,可是似乎我们的教育效果并不那么明显,为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对于“
4、教育”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但到底什么才是“教育”呢?东汉的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是这样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所以说,真正的教育,并不是我们将孩子“丢”给各种各样的老师,让他们去传授他知识就算完成了。最重要的教育,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上所施”,让孩子“下所效”,从而“使之作善”。也就是说,我们要给孩子做个好样子,让他去效仿。在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看来,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功效,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事事都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孩子人生的好榜样。另一位英国教育家洛克也主
5、张,在教育孩子时,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还不如给他树立榜样。他强调示范和环境的教育作用,反对单纯的说教。他说:“无论给孩子什么教训,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监护人的行动榜样。”日本教育家井深大认为,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要让孩子进一流幼儿园和一流学校,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使孩子在一流家庭里接受熏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品质、人格、习惯和处世态度,对他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影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
6、大的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时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我国古代家训教化中也非常注重父母的道德修养,要求父母正身率下,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家庭成员,不得偏私。只有父母能够以身立范,孩子才能真正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25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本意是说,如果管理人员本身品行端正,那么即便不发号施令,他人也会以其为榜样去做;但如果其本身品行尚不端正,即便
7、是强硬地命令他人,他人也不会听从。这就是身教榜样的重要性。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可见,教育孩子就是做好榜样,就是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最好的示范。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身教,也就是榜样的作用,比任何老师包括父母自己对他的说教都要管用得多;父母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比那些座右铭的影响要更为深远。所以,要想孩子怎样做,我们先要做出来;要想孩子养成怎样的习惯,我们先要具备那样的习惯。“上行”为善,“下效”自然也会为善,我们自己做好了,孩子也就不需要教了。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带头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作出好的表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率先垂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最重要、最高超的教育艺术。事实上
8、,对孩子来说,父母本身是一种教育因素,这种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在无意中发挥的,但这种影响作用也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这也足以说明,对孩子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最为重要的就是父母的率先垂范,要给他树立好榜样。我们如果能够时时、事事、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效仿的榜样,我们起到的示范作用是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在给孩子做榜样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把握几个原则。第一,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中,我们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始终如一地严于律己,就会给孩子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会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敬。我们的得体的言行就
9、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会在孩子的性格、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留下深刻的烙印。第二,懂得只有正己才能化人。想让孩子做到的事,我们一定先要做到,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跟上我们的脚步。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孔子也曾说:“欲教子先正其身。”这都是非常有道理的。孩子生下来时是纯真无邪的,他身边最亲近的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他的脑海留下深深的印记。无论举动是好是坏,都会给他一种示范作用,好举动好示范,坏举动坏示范,正所谓“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如果我们是一个懒得学习、懒得动脑的人,就是对孩子说再多的“要好好学习,善于
10、思考”的话也无济于事。因为在我们身上,孩子根本就看不到知识的力量,也看不到开动脑筋的效果,更没看到我们认真读过一本书。第三,摒弃错误的言行举止。孩子在最初学习时,都是把父母作为参照的,总是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不自觉地效仿。好的行为被效仿,当然很好,但如果坏的被效仿了,那就麻烦了。作为父母,我们一定摒弃错误的言行举止,一定要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要知道,孩子正踏着我们的脚印跟随着我们呢!做父母的不是天生就懂得如何做好父母,但无论父母现在处于什么状况,只要愿意为了孩子有不断改变自己的意识,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行为,就会在无形中奠定孩子一生不可磨
11、灭的德行基础。正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孩子撑起健康成长的生命之帆,为孩子点亮人生道路的明灯。只有我们端正了自己的言语行为,孩子身上才会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衷心祝愿每一位父母都能给孩子做好榜样,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好榜样可学。关于以身作则的演讲稿范文3在孩子的教育中,往往做比说管用,家长的行为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发展。当孩子范错误的时候,家长不要急着打骂,要追述一下原因,探索一下孩子的心理。找到根源,治理源头。儿子今年8岁,是个小顽固。他做错事从不承认是他做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以身作则 演讲 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0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