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的中国森林文化发展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和谐的中国森林文化发展体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设和谐的中国森林文化发展体系ConstructionChineseConcordForestCulture张国庆/ZHANGGuo-qing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安徽246300ForestryBureauofQianshanCountyQianshan246300,Anhui,China摘要本文论述了文化、生态文化与森林文化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森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建设与谐的中国森林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关键询文化,森林文化,进展学,与谐进展中图分类号B832,GO,S7文献标识码AAbstract:Thistextdiscussedthebasictheoriesofculture
2、,ec-cultureandforestculture,andthenanalyzingtheourcountryforestculturalconstructionintheexistentproblem,andputforwardownviewpointfortheconstructionChineseConcordforestculture.KeyWordculture,forestculture,develoolog,concord-developmentCLCNumbers:B832,GO,S7DocumentCode:A1 .森林文化forestculture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
3、进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与,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从广义来说,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与。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与与之相习惯的制度与组织机构。生态文化是反映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与睦相处、与谐进展的一种社会文化。与谐的生态文化是生产力发达、社会进步的产物,是生活文明、社会繁荣的标志。从广义来看,生态文化就是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制造的有关“社会一人一环境”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与。从狭义来说,生态文化是指社会的生态意识形态,与与之相习惯的制度与组织机构。也就是说,生态文化,就是有关“生态”的文化。森林文化是人与
4、森林、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与由此制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与。森林文化是人们不断认识、调整人与森林、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必定产物,是森林人格化的真实表达。在广义上讲,森林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制造的与森林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与。在狭义上讲,森林文化指的是与森林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与之相习惯的制度与组织机构、风俗习惯与行为模式。1.1 森林文化的哲学基础与森林文化的内涵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在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在森林中,以采猎为主,“尊天父,敬地母”,人类臣服于自然。那时人类尽管具备了社会的最初形式,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一切以自然为中
5、心。那时的文明,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中心主义”文明,是原始文明。随着生产力的进展,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人类学会了耕种、放牧,为了获取更多的产品,人类开始乐毁林。这时的文明,是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开始摆脱了自然的束缚,进入“亚人类中心主义”文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高喊着“知识就是力量”,无知地挥舞着斧头,砍向生我育我的“地球母亲”,人类与自然完全决裂。然后,自然也亳不留情地给人类以报复。这时期,就是工业文明时代,也即“人类中心主义”文明时代。随着社会危机与生态危机的爆发,人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地球是由地圈、水圈、气圈与生态系统构成的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一个能够自组织
6、的系统,在一定的范围内,关于外在或者人为的干扰具有整体稳固性的功能。假如外在或者人为的干扰超出这个范围,这个“生命体”将会受到难以弥补的伤害。这既是生态学的哲学理论基础,也是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森林,是其中地圈的主体,因此,它也是森林文化的哲学基础。换句话说,生态哲学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整体性相统一规律、(森林)生态演替规律、(森林)生态循环与再生规律、(森林)生态平衡规律是森林文化的哲学基础,森林文化的内涵,随着文明的进展阶段不一致而不一致,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其内涵关键词能够分别概括为“崇敬”、“采伐”、“征服”。而在生态文明阶段,森林文化的内涵能
7、够表述为:森林文化是以人与森林(森林生态系统)与谐共荣的所有财富总与。狭义的森林文化能够懂得为人与森林与谐共荣的精神财富,广义的则懂得为人与森林与谐共荣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总与。1.2 森林精神forestvitalspark森林精神,是我们林业人(forester)在充分体验森林文化快感的同时,将森林人格化,在我们与森林进行精神交流的同时,将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长此以往,榜样演化成道德规范,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形成一种世界观。森林精神是森林文化的精华,是森林文化的支柱,是林业人升华的圣药。让森林精神融入我们每一个森林人的灵魂之中,让让所有的森林行业、森林人真正成为一家人
8、,为实现“人地共荣”而共同奋斗。1.3森林文化与文化、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森林文化与文化、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的关系能够用下式表示:森林文化U生态文化U文化或者用下图表示:生态公文化文Tl化K图1文化、生态文化、森林文化之间的关系森林文化属于生态文化,因此,森林文化就自然而然地继承了文化、生态文化所有特征,同时,森林文化还具有森林业(forest-trade)所特有的特征。在未来的生态文明社会里,生态文化将是文化的主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人类将生活在森林之中,因此,森林文化也就将成为生态文化的主体。1.4 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主体,从属于生态文化,因此,森林文化务必为生态
9、文明建设服务,森林文化体系建设目标与生态文明目标完全相同。森林文化,是从森林生态系统这个角度,研究探讨森林业的建设,从而服务于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里的森林业(forest-trade),与现在的林业(forestry)不一致。林业,是以经济学、林学为理论基础与行为指导方针,只注重与经济效益,一切以经济为中心。而森林业则不一致,森林业是以进展学、生态学、林学为理论基础与行为指导方针,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与谐共荣为目标,推进全人类共同进步。森林业具有周期长、生态系统整体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可演替性、事关人类安全等特征。1. 5森林文化的外延森林文化从属于文化,它的外延模
10、式应该与文化模式相同。因此,森林文化的外延大致分为森林物质产品、森林技术、森林艺术、森林文化理论与有关森林的组织机构与制度。具体的能够表示为:森林产品:木材、药林果品;木制家具、麟、园林、森林游乐与保健等森林组织制.森林组织:生产机构、管理机构、学术机构等森林制度:技术规范、认证制度、森林法律溯等水“+小工田队/基础理论:森林伦理、森林哲学、森林美学等森林文伊Jffi-KkXI应用理论:木文化、竹文化、森林宗教、森林旅游、森林法学等森林艺术:森林文学、森林绘画、森林音乐、森林公园、森林游乐与保健等森林技术:林学理论、应用技术,森林生态理仑、应用技术,等等这种划分方式不是绝对的,郑小贤教授则将森
11、林文化外延划为技术领域与艺术领域。9笔者认为,还是沿袭传统的划分方法较好,即:物质领域一一森林物质产品;精神文化领域森林文化理论、森林技术、森林艺术;森林组织与制度。森林文化外延的划分,并不是将其孤立与分割,而是为了便于叙说与懂得。在实际研究、应用中,它们是相互渗透,很难分得清的。比如,森林公园,你能说它是属于哪一个?能够说,森林公园即提供了给人类物质产品山石土木水、花鸟虫鱼兽,又提供了精神产品一一山峻石奇水清木秀、鸟语花香虫鸣鱼游,同时,森林公园还是人类休憩娱乐保健的场所。1.6森林美学forestesthetics森林美学是研究人对森林的审美活动的特征与规律的科学。森林美学研究的对象包含:
12、人对森林的审美关系产生与进展的规律;森林美的本质,森林美的形态(森林自然美、森林艺术美、森林社会美、森林的生态美),森林美的范畴(优美、崇高、雄壮、秀、奇、灵、色、香等);森林文艺的美学特征,森林文艺的创作与欣赏规律;森林审美意识的本质,森林美感的特征、产生与进展规律;森林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观点及其推断标准;森林审美教育的特点与原则等。1.7建设森林文化体系的重要意义(森林文化的功能)森林文化具有塑造个人人格,起着目标、规范与行为整合与社会导向的作用。(1)森林价值整合功能。这是整合功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功能。只有整个社会具有森林价值观,才会有人与森林与谐共处的结构、规范与行为。任何
13、社会中的人们在价值观上都会有差异,但经由统一森林文化的熏陶,必定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大体一致的森林观念。规范因价值需要而产生,森林文化整合功能使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继而将社会成员的行为纳入一定的轨道与模式,以人与森林与谐共荣。(2)森林文化导向功能。整合功能维持社会秩序,而导向功能则推动森林业的进展与社会进步。首先,森林文化为社会提供森林知识,社会以新的森林知识为动力,使社会全体成员认可人与森林与谐共处的总目标与分阶段目标,使个人与群体目标与人与森林与谐共荣的总目标一致起来。其次,是森林机构与制度的调适,建立有效的森林机构与制度,使之习惯社会与森林业的进展。再次是行为调适,它使社会成
14、员在行为上协调一致,确定共同的社会进展目标与森林业进展目标。(3)为林业进展提供精神思想理论基础。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文化的社会,没有一项活动不与文化有关,林业也不例外。没有文化的林业,是不完整的林业;仅仅只有物质领域的林业工程建设,而没有林业精神文化建设,是落后的林业,是没有进取精神的林业,是不能前进进展的林业,是封闭的林业。有且只有进展森林文化,才能开阔我们林业人的思路(换脑子、开眼界),大胆吸取其他行业、地区的先进文化,进行开拓创新,壮大林业行业。有且只有提高林业人的素养,才能制造完善的与谐林业。林业人是森林文化的制造者与经营者,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具有懂得与感受森林文化的能力,深刻懂得制造森
15、林文化的意义。有且只有我们林业人自己体验到了森林文化的感召力,我们才能践行团结向上、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为社会做奉献的森林精神;有且只有这样,才能显现我们林业人崇高的精神风范,才能壮大我们的林业。然而现在,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进行森林文化知识的教育,传播森林精神,提高对森林文化的敏感性与对森林文化的制造能力。在德国,早在1906年山林学会就通过了在林业大学开设这门课程的提议案。在日本,从30年代起在北海道大学林学系开始讲授森林美学直到现在。二是找差错,自己找差错,请别人找差错。敢于自己找差错,勇于同意别人指出的差错,是一个人或者组织成熟的表现。相反,时刻彰显自己的成绩甚至因此
16、自己应该做的情况,不容忍别人指出自己的差错,甚至于打击对立观点,这是不成熟与幼稚的表现。(4)提高国民对森林文化的感悟力。进行森林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养,提高国民对森林文化的感悟力,有利于森林业的进展。对民众实行森林文化教育,能够提高对自然美、森林美的欣赏能力,培养对森林的情感,丰富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反过来又有利于增强民众保护森林的自觉性,支持森林业的进展,积极参与森林业的各类活动。德国民众对森林有着很好的熟悉,对森林美有很高的体验与感受能力,对森林有很深的情感。因此在德国砍伐一棵树立刻就会激起民愤。从德国20世纪20年代的“青年运动”到后来的“绿党”,都是对破坏环境进行抗议的“
17、绿色运动”,他们在探索一种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的新的生活方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有远见的新思潮。与此相反,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面对滥伐林木、破坏风景的现象却无动于衷(甚至于为了“招商”,不惜侵占林地、滥伐森林、污染环境),这对林业来说,不能不是一种危险的民众心态。一个日本学者说过:对森林的“无知与无感受,会导致森林的毁灭”。这是一记警钟,人们应该从这句警语中受到启示。这里所说的“知”与“感受”,指的就是熟悉有关森林的知识,感受、体验森林的文化美。文化心理体验,是一种高级“精神”享受,由此产生的愉悦既不一致于占有欲的满足产生的心理快感,也不一致于物质享受产生的生理快适,这种美的感受能力要靠审美实践
18、与教育去形成与进展。因此对人们进行森林文化教育,提高对森林文化美的感受能力,增加对森林的感情与爱心,就能够自觉地去保护森林,向破坏森林、破坏自然、滥伐滥垦的行为做斗争。(5)利用森林美学功能,开展森林旅游,增辟新的财源。美丽的森林风景,良好的休、疗养环境,能够吸引众多的游客与休、疗养人员,从而促进了旅馆、饭店等饮食服务业与商业的进展,由此带来城市的繁荣与纳税能力的增加,而这些间接的经济收入,不但能够补偿由于森林美化与木材收入减少造成的经济缺失,而且还会远远高于木材生产的直接经济效益。(6)促进林业工程建设完善化。传统的林业,是把森林看作一个经济对象,对森林的评价,要紧以森林的经济价值为标准。由
19、于工业化所引起的大面积天然林遭到毁灭性的采伐破坏,生态性灾害的逐步加剧,才使人们认识到森林除提供木材而外,还具有巨大的防护作用与多种公益效能,这就是生态效能、环境效能、卫生效能、福利效能等。环境效能与福利效能产生了对森林观赏性的文化评价,它包含森林的树种结构、林相景观、季相变化与林业生产循环过程中这种森林环境的稳固性等等,而森林的文化评价又能够与森林的其它效能协调起来,综合考虑森林的各类效能并以此指导森林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正是当代林业的进展趋势。事实上,森林文化的第三至第六项功能,是前两项功能的具体化、表面化,前两项是森林文化的基本功能。总之,森林文化功能能够概括为有关森林的“文治教化”功能,
20、即制度规则功能(礼)、美学功能(乐)与教育感化功能(教化)。1.8森林文化的核心理论:与谐进展森林文化的文治教化功能,决定了森林业的进展务必以“人地共荣”、人类永久幸福为最高目标,也即森林业的进展,包含森林文化的进展,务必以与谐进展理论为基础理论,来指导森林业的进展,实现人类社会进展的最高目标。2.进展学、与谐进展与与谐林业2.1 进展学developolog进展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进展规律,探讨人类社会与自然共同与谐繁荣的规律与方法的科学。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的不一致,不一致地区不一致民族的社会进展规律确信有所差异,进展学在研究全人类社会进展规律的同时,还要研究这种差异,探索实现人
21、类“幸福”的途径;进展学在开展研究时,既要进行宏观综合研究,还要开展微观细化研究,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进展学本身就是研究“进展”的科学,因此,进展学的理论不能因循守旧,要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不断追求进步,及时批判修正错误的、不符合时代进展的旧理论;进展学是探索追求人类幸福途径的科学,因此,进展学坚决反对一切反人类、反科学、反进展的行为。换句话说,进展学就是要用悲观者的眼光去寻找人类的缺点,寻找社会进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这些缺点与问题;然后,用乐观者的心态与行动方式,发扬我们人类的优点,寻找改正缺点的方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谋取人类的幸福。1-8,10-17表1进展学要紧理论简表年
22、代理论主要内容1750自由经济古典进展理论:自然法则。自为自在的、由简单到复杂地渐变。追求利润的增加。1850殖民主义掌握(掠夺)资源,赶潮流,工业化。1940进展经济论技术化,工业化,追求经济增长。1940结构主义如何加快进展中国家进展,促进政治独立,摆脱西方国家经济剥削,加强结构改革。1950现代化理论欠发达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政治与社会现代化。1960依l理论欠发达国家如何摆脱发达国家的政治与经济操纵,探索自身的进展之路。1970替代进展社会进展与社区进展。1970新马克思主义改变现有政治制度,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落后国家进展的唯一正确选择。1970改良主义寻求根除影响绝大多数
23、人口贫困的根源与非平等的政策,强调国家的干预。1980人的进展能力建设,增加人选择的范围。1980世界体系理论全球只存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体系的整体进展存在周期性节律与长期性趋势。1980新自由主义平等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解决危机的办法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结构改革。1990后进展主义赋权(参与式进展)。与谐进展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与谐共荣(张国庆,1999)2000全球普世伦理优先权原则,让利原则,容忍原则(周海林,2004)进展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我们人类自己,研究我们人类内部如何共同与谐相处、人与自然如何与谐共荣。也就是说,进展学是研究我们人类的行为,如何与大自然合拍,人与人之间
24、如何团结合作,探索人类幸福之道的科学0进展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进展的科学,它的具体研究对象与内容,在不一致的时期,确信是完全不一致的。在目前,进展学应该重点研究“两个危机”(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产生的真正根源,研究产生“两个危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角度,对我们目前的所有行为进行更深层次反思,用“悲观”的眼光去研究“两个危机”,用乐观的态度探索解决“两个危机”的根本办法。18-2212.2进展学的核心理论:与谐进展2.2.1“民心物体PHNB(Thepeoplearemyhearts,thenatureismybody)在个人自由主义日盛的今天,有些人能够为了自己个人私利,
25、背叛兄弟朋友,反目成仇,况且素不相识的普通民众与他们自己认为与己关系不大的自然万物?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民胞物与”修改为“民心物体”,只有将广大民众都当成自己心脏一样,将自然万物当作自己身体一样,才能与谐地与人相处,才能与谐地与自然相处。1-82.2.2与谐Concord与谐,就是“配合得适当与匀称”的意思,通常用来形容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中的构成“美”的各要素之间搭配协调得当。比如,“音乐的与谐美”,“这张画的颜色搭配的很与谐”。“进展”,是一门科学,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要搞好进展,关于涉及进展的诸要素就要象艺术作品构成“美”的各要素样,要搭配得当,各要素之间要相互协调。因此,在选择修饰“进展”的形
26、容词时选中了“与谐”这个词,也就是说,“与谐进展”,是人类在追求幸福道路上总结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科学美”的艺术结晶。表2进展学研究方法简表项目内容背景社会危机,生态危机理论基础生态学、社会学、系统学、数学、信息学等理论核心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与谐共荣工作原理与谐进展对象社会生态系统目标与谐共荣技术手段生态技术、社会学技术、系统技术、信息技术等再生循环通过生态链、产业循环(循环经济学)产品生产按需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快乐生产生活方式清洁生活,勤俭生活文化多样性多种文化并存,相互交融繁荣生物多样性复杂,与谐价值环境优美,社会文明,人人幸福社会、人与自然与谐*3与谐进展与其它进展(
27、经济)叁照表比较项目与谐发展可持续进展自由自然经济背景社会危机,生态危机生态危机贸易壁垒社会形态与谐幸福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基本关系社会关系,生态关系生态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人与社会与谐融入,团结协作不涉及互相竞争互为对立独立人与自然与谐共荣基本协调掠夺自然依靠基本理论生态学、数学、社会科学、信息科学等生态科学、系统科学等经济科学不完善技术工具生态技术、数学、信息技术、系统技术、社会学技术等生态技术、系统技术经济手段通常生产WK社会危机与生态危机解决只解决生态危机加剧不能2.2.3与谐进展Concord-deve1opment与谐进展就是根据社会一一生态系统的特性与演替动力,遵照自然法则与
28、社会进展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系统自身操纵规律,合理分配资源,积极协调社会关系与生态关系,实现生物圈稳固与繁荣,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的目的。因此,与谐进展能够归纳为: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与谐共荣。也就是说,与谐进展的最低目标是生态健康,最高目标是自然界与人类共同繁荣,而不仅仅是健康。(大自然)宇宙地球社会关系*k大生态关系图2:人、大自然/社会关系、生态关系简图(1)资源共享合理分配政治资源,完善民主监督体系,确保公民有均等的机会享有科技、教育、就业等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实现公平有序竞争,及时消除产生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的根源。(2) 适时协同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进展的社
29、会制度、生活方式与进展模式,并随时间推移,与时俱进,及时协调社会关系与生态关系,激活全社会共同参与进展的活力,形成全民共同进展的合力,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3) 按需生产为了满足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双面双向需求,因地制宜,适时协同,准确运用分形、系统技术、运筹学、模糊数学、复杂科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物质流、信息流、能源流、资金流等资源流图分析,求出较为合理的资源流图,在整体最优的前提下进行局部优化,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优化产业链结构,实现清洁生产与节约生产,培养山清水秀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观,进展高效适用的生态技术,诱导与谐进展的生态文化,建设富裕健康文明的人与自然与谐共生的生
30、态产业,从而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与社会体系,并据此构建与平共进的国际秩序、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法律体系与团结稳固奋进的社会环境。(4) 与谐共荣合理分配资源,实行公平竞争,大力倡导清洁生活方式与勤俭生活方式,实现整体与局部共同进展,人与自然与谐共处,社会与自然共同繁荣。在社会方面,达到“人人有职,各尽其责,互敬互爱,个个幸福”的目标;在生态方面,达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目标。亦即:环境优美,社会文明,人人幸福。这只是一种理想,相当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或者者中国古人“小康”之上的“大同”社会。要达到这一目标,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我们大家从不一致方向,
31、朝着共同目标,运用与谐的思想,使用与谐的方法,共同努力。2.2.4与谐的生产生活方式既然我们人类不是自然的中心,我们的所有行为就应该对大自然负责,也就是对我们人类自己负责,更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就我们人类的行为而言,要紧有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生产活动是针对我们人类的生产行为而言,包含矿石资源开采加工、宇宙资源开发、水与大气资源开发、建筑活动、野生生物资源采集及加工、各类种植养殖活动及其加工活动,与这些产品的运输活动等。生活活动是针对我们人类的消费行为而言,包含衣食住行、教育、娱乐、婚姻等。我们的这些活动,既要有利于我们自己,又要有利于人类本身的进展,不能侵害
32、他人、后代的利益与大自然。也就是说,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时,要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这里的人,当然包含大自然。这能够总结为如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按需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快乐生产、清洁生活、勤俭生活。按需生产:根据人类的合理需求,科学安排生产,消除恶性竞争,消除产品积压,尽量减少奢侈品生产。清洁生产:从产品创意、设计开始,一直到产品的报废,都要将环境与人体健康问题考虑进去。也就是说,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料生产、设备生产与产品本身生产过程中不污染环境,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对环境与人体健康不构成威胁,产品消费结束后,报废的产品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回收再利用,不可能污染环境。与此同时,在上述所有环节中
33、,尽量使用其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包含“三废节约生产:从产品设计,到消费结束,消耗最少的资源,获取较多的产品。同时,产品的寿命尽可能地长,包装等非产品物质尽可能地少。快乐生产:或者者叫舒适生产。所有的生产活动(包含各类管理活动)过程中,没有危害人类生理与心理的因素存在。也就是说,生产环境舒适,人不是机器的奴隶;工作环境宽松,有竞争,但没有斗争;取消“三班倒”的非人道的(反人类的)生产方式,按照人的生物钟活动规律,设计生产工艺与流程。快乐生产的实质就是人在生产活动中,要感到舒适,不要使人感到劳累或者心力憔悴。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被工作所累,许多人都被工作拖累成亚健康状态,甚至还
34、有许多英才因此而英年早逝!清洁生活:在物质上,除了搞好自己与周边的小环境(家庭、单位等)清洁卫生外,还要尽可能地少产生垃圾;在精神上,除了自己不生产有害的垃圾精神产品外,也不同意、传播那些精神垃圾。勤俭生活: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努力搞好本职工作;工作与生活中,尽可能地节约所有资源。具体地说,就是要我们珍惜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负起应负的责任。珍惜身边所有一切,我们的食物,是无数生物献出自己的生命供我们口腹,我们的用具,同样如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她们。“与谐”与“幸福”,是人类社会永久的追求目标,许多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乃至神学家等先辈们,都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有的还为此奉
35、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是他们孕育了“进展学”与“与谐进展”理论。“进展学”与“与谐进展”理论在“科学、民主、法治”时代正式诞生,乃是“两个危机”凸现催生结果,也是人类社会进展到这一阶段,瓜熟蒂落的“收获”。18,23352.3与谐林业Concord-forestry1.1.1 3.1现代林业林业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与谐进展的基础产业一一这已是大家的共识。根据我国实际,我国很多学者提出了“现代林业”这个概念。但是,“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与正确懂得,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很多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
36、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与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与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进展的林业。后来,进一步进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与培养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与社会需求的林业。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冠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只是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事实上,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1.1.2 3.2与谐林业“社会”与“生态”
37、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务必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与谐共荣”,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与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进展一一与谐进展。为此,笔者根据“与谐进展”理论,提出了“与谐林业”概念: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与谐地协调人与人(包含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因此,与谐林业的内涵能够懂得为:以与谐进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一一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与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与谐共荣。显然,与
38、谐林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与谐林业不是一个经济产业,而是一个生态行业,是一个管理森林生态系统(将来也许能够拓展为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行业(森林业),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森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与谐进展的新途径。183.建设与谐的中国森林文化体系目前,我国林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落后的林业生产力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林产品与生态产品的需求矛盾、林业进展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
39、此,现阶段林业进展,就是要运用“与谐进展”与“与谐林业”理论去解决这些矛盾,建设林业三大体系,实现再造秀美山川这一宏伟目标,及早实现林业向森林业转变。3.1 我国森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3.1.1 森林物质文化领域在森林物质产品领域,我国的森林资源还比较贫乏,森林资源结构还不够合理,森林资源还不能满足社会进展的生态需求与产品需求。在增加森林资源与改善森林资源结构方面,我国有许多专家学者对此作了大量深入研究,笔者在此不再赘述。3.1.2 森林精神产品领域我国有着丰富的森林文化遗产,特别是历史悠久的木文化、竹文化与园林文化。但是,近年来,在森林艺术方面,创新很少。(1)森林文化理论很少有人开展研究,
40、开展工作,能够说还是空白。(2)还有许多地方传统森林文化濒临灭绝,没有人去抢救。现在文化部门抢救的,只是具有突出特色的地方文化,他们根本没有资金、也没有能力去关照地方传统的森林文化与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民间艺术。这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传统的森林营造管理技术、森林产品加工工艺与艺术。比如,要不是故宫维修,中国传统的桑皮纸技术,就会永远失传。而故宫这次维修,又使多少传统森林文化复苏,我们林业人有多少人去关注过、研究过?(3)森林文化中的纯精神产品少儿又少,特别是森林文学、森林音乐、森林绘画等几乎是空白,而园林艺术、森林食文化等要么吃老祖宗,要么就是照搬西洋套路,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现在,大家关注的
41、都是能迅速商品化的森林产品,没有人去关注纯精神的东西。因此,造成了我们森林业一直不景气,我们林业人一直被称之“山里人”、“大木头”、“林肉头”。(4)森林文化宣传教育是个空白。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森林文化宣传教育,普通百姓、各级领导、我们林业人自己,没有几个明白森林文化。就是大家享受到了森林文化,他们也不明白这是森林文化的成果。由于缺少森林文化宣传教育,全民森林意识淡薄。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他们为了政绩,打着招商的幌子,以破坏森林资源为代价,还换取GDP的增长。一些奸商也正是看准了这些领导的这一致命弱点,才胆大妄为,恣意破坏森林资源。已经发生的“红豆杉开发”事件导致大片红豆杉被毁、云南海南校
42、树造林导致大片天然林被非法采伐,与马上发生的波及全国的纸浆林收购事件,这些不法奸商不但侵害了广大林农的利益,还严重破坏了我国本就不多、我国政府花了巨大代价培养的森林。在这些事件中,我国并没有从中收到当初他们鼓吹的、一些头脑简单的地方政府官员所期盼的利益,我们是受害者;而这些奸商们却是巨大利益获得者,他们将林地上的现有森林资源席卷一空,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并没有兑现当初的开发承诺(他们不是傻瓜,他们也不可能兑现),我们却没有任何措施对他们实施事前防范与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甚至于一些地方领导还为他们大加特殊保护。由于缺少森林文化教育,特别是缺少森林美学、森林伦理、森林哲学等纯森林精神文化教育,我们林业
43、人中的绝大多数根本就没有森林文化的感悟力,没有对森林美的欣赏力,思想封闭,工作被动,没有开拓与积极进取精神。3.1.3 森林组织与制度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尽管已经基本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各级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政府行为方式还不尽规范、合理。从林业行政能力角度看,林业部门要紧存在机构组织结构、林业法制建设与科学技术应用这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林业行政能力的正常发挥。(1)林业在整个国家地位中,十分低下,森林还只是一个摆设的花瓶。在各级政府的“科学政绩观”与“招商”热中,森林法能够任意践踏;在每次的机构改革浪潮中,林业机构
44、成了各级政府的包袱,等等等等。所有这一些,与森林在整个生态系统的作用、国家经济建设与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极不相称。(2)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不科学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跟不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越位、错位与缺位同时存在。这要紧表现在:一是林业行政机构职能界面过宽,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务。对林业企业与林产品市场的过度“关爱”与参与,使本来许多应该通过“看不见的手”做的情况,变成了政府行为,一方面大大增加林业行政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管理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负面效应。如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毁林造林、虚报造林面积等事件,都是典型的事例。这本来应该交给市场去运作的商品林开发,却由林业行政部门自己抓在手中,结
45、果,林子不但没有造起来,反而招来群众的反对与社会各界的质疑。二是职责不到位,应由林业行政部门履行的职责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新华社记者都宝红、王永霞在对1998年以来我国林业案件进行分析时发现,绝大多数破坏性较大的林业案件都与林业主管部门有关,他们要么碍于“特殊阶层”的“特殊”破坏行为没有行使林业执法权,要么以罚代法,甚至于个别执法人员与犯罪分子内外勾结,充当违法犯罪分子的“保护伞”。三是职责不清,导致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与不作为、乱作为。由于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设置过多、管得过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复,或者者上级机关对所属部门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与授权,造成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争权夺利、推诿扯皮,
46、机关运作不规范。比如,林业部门在基层设立的“两站一所”,这些机构之间职能重叠,关于一些有费可收的“事件”,则是抢着去干,甚至为此发生冲突;而关于那些无利可图的“情况”,则是互相推诿扯皮。四是责任泛化,模糊了责任主体。管理理念上仍摆脱不了“群众运动”、“大呼隆”的影响,动不动就搞“XXXX,人人有责”,一方面,把本来应该由政府职能部门担负的责任,变成了“全民有责,无人负责”;另一方面,又把本来应该由企业或者公民承担的责任,“背”到了政府身上,结果该负责任的利益主体反而能够轻易地躲避责任,本来不该负也负不了这个“责”的政府部门,反而很容易被推上“被告”席。比如,林业上的防火、造林、病虫害防治,林业
47、部门都喜欢搞“群众运动”,结果效果极不理想,火灾年年依旧大面积发生,造林则是年年造林不见林,森林病虫害防治则是照样周期性暴发成灾,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逐年啮噬着我国宝贵的森林资源。造成这种现象的要紧原因就是林业行政部门“疲于奔命”于“治标”,忽视了自己本身“治本”的行政管理职能。“群众运动”貌似加强管理的“添加责任”,事实上不仅不能提高政府对林业的管理效能,反而弱化了利益主体与责任单位应该负有的法律责任,造成社会管理成本增加,效能降低。(3)行政成本意识淡薄目前我国的政府运行成本处于历史高位,从财政供给人员数看,中国古代的官民比例在汉代时接近1:8000,解放初是1:294,而目前是1:29o国外如美国马里兰为1:180,泰国曼谷为1:120,日本是1:150o就林业系统而言,1950年全国只有林业职工2.07万人,1983年达到226.56万人,到2002年为159.12万人。缺乏成本意识还表现在,“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做事“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思想仍然左右着一些地方、部门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式。如热衷于搞各类“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一味贪大求快、急功近利,甚至“寅吃卯粮”、“竭泽而渔”,以破坏环境资源与社会可持续进展为代价,换来一时半刻的所谓政绩与荣耀。这种现象突出表现在春季造林上,每年的造林,除了上报的虚假数据外,通常还要搞几个“亮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01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