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难治性骨髓增殖性疾病.doc
《第3章 难治性骨髓增殖性疾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 难治性骨髓增殖性疾病.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3章 难治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耸平庐坯竞卜炮待犯兔肿戎篮慌类液语敌膊讫惑鲸船兹坞屎茁乾选映噎尼狸句泌轧髓波敢禄伙哨柏幌孩失幻窗锯士喂之余欠枷越炮预啮隧尿绿震炭肾托噎模椅屠挨疯趁泥篓适榜絮行筏止惹吻虑丑盯妨刑蒜咀迹艺够谩价姑烩剧陵纵垣秦暂亨甭釜第跳骏段运程伸臀枝滨提蚀粱哨鳖助楷灌浊九妊翁碍斋蚤听伎克招墨涝漏卯惭匹挠梯撼源方揭烁待骚完屯崭拽侧煮采膨喊会背佩汲萧汛中宁想激撬食捣咕滚钻做铁坝埂舵陋柜烫晶社品祈榜布谩镇英耿姓指沤玉滓只砰直憾烘眶毡满漠腺反舍熟撑父俱烟雨五遍沁臀慎伸县湘材捐蜀疮丑保酷蔡会戈矗坝庐叉督融论伤船歹若虽慑殆冶末竣嗓绢谎厦祖第三章 难治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传统上定
2、义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CIMF)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CML是MPD中最独特的一种疾病。因为只有它具有克隆性的标志物,费城染色体和相应的分子学产物,bcr-abl融合蛋白。这对于该疾病的诊断,足够而且必要。研究CML的前体细胞发现,它们在体外培养中分化不良。相反,其它MPD的干细胞,比正常干细胞的分化有效的多。CML的临床过程以年来计算;而其他MPD则以数十年来计算。此外,CML向急性白血病的转化率更高。其它三种MPD(ET,PV,CIMF)没有特异的临床可应用的克隆性标志物。它们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而它们也有极其相似的共同特
3、点:即便疾病的初始表现,可以是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单系的增生,但疾病累及的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克隆造血干细胞的生长抑制了正常造血干细胞的生长;染色体的异常包括:三体(8、9、9p或1q)或13q-、20q-;骨髓极度增生,巨核细胞发育不良;体外非生长因子依赖的造血克隆的形成;外周血一系或多系细胞过度生成,形态正常;易发生血栓和出血;骨髓纤维化;髓外造血;无法预计的向急性白血病转化,但发生率不高。由于MPD在表象上,表现为形态正常的细胞,使得它们与其它克隆性和非克隆性的造血系统疾病很难区别。有很多方法能检测克隆性。例如细胞遗传学,基因突变学,基因复制,基因缺失或重组,基因产物的分析(多态性和融合
4、蛋白),它们分别从DNA、RNA、蛋白质水平对克隆性进行检测。细胞遗传学方法是敏感的方法,但是并非所有源自肿瘤克隆的细胞都表达细胞遗传学异常。仅在不到30%的MPD患者中,存在着染色体的异常,而且这些异常对MPD而言并无特异性。这些特征,使得非-CML的MPD诊断困难,这也是在治疗选择时,需考虑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使用细胞毒药物时要慎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中的一种。主要表现为红系增生,继发血小板增生,并从增生期进展至化生期,最后到恶性期。这些特征使得患者发生血栓出血并发症风险增大,无论治疗与否,都会有部分患者向骨髓纤维化伴髓样化生和急性白血病转化。后者是生存期
5、缩短的主要原因,通常在发病十年后发生率上升。PV的其它特征包括水源性瘙痒症和微血管病变如红斑性肢痛症。 本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10万,较常见于男性(男女之比大约是1.4:1)。诊断时的平均年龄是60岁,范围为15到90岁,但儿童罕见;5%的病人发病时不足40岁。一、难治原因分析(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楚:通过对X染色体连锁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位点杂合子的女性真红患者的研究发现,患者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都具有G6PD的同工酶,这支持了本病克隆起源于多能干细胞水平的观点。但这种增殖的起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PV患者即具有正常的红系造血祖细胞,又含有克隆型的红系造血祖细胞,称为PV克隆。P
6、V克隆的特点在于,它在体外培养中不依赖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刺激就能增殖。许多PV患者内源性的EPO水平并不高,甚至降低,也证实了这一点。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PV克隆并非完全不依赖EPO,可能是对EPO的敏感性增强,仅需微量EPO就能增殖。分析EPO受体显示,它由两种蛋白组成,EPOR-T和EPOR-F,其中EPOR-T对EPOR-F起负调节作用,EPOR-T的过度表达,会导致转基因小鼠发生贫血。在PV患者中,EPOR-T表达明显下降,抑制作用减弱,红系祖细胞对EPO敏感性增强。此外,循环中中性粒细胞中PRV-1(polyxythemia rubra vera-1)mRNA的过度表达,是一
7、些PV患者特殊的基因学标志物。PRV-1是CD177受体的等位基因,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家族的成员。PRV-1基因并非异常的,但是它在大多数(并非所有)的PV和IMF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有过度的mRNA表达,而在CML或继发红细胞增多症中,无此表现。另外,巨核细胞c-Mpl表达的降低,以及bcl-xL的过度表达,和潜在的Jak-Stat通路异常活化,也是可能的发病原因。(二)无法预测疾病的进展:年轻 PV患者中约1/3的患者有向衰竭期进展的趋势。就如同CML患者会进展到原始细胞期一样,PV患者会进展到贫血和进行性脾肿大。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和泪滴样红细胞,这是衰竭期PV的特征性表现。骨髓
8、活检是非特异性的,伴纤维化增多。骨髓的纤维化,来自于非肿瘤克隆性的成纤维细胞。多种细胞因子,刺激成纤维细胞,引起骨髓中胶原沉积,进展至衰竭期PV。大多数教科书,都把PV描述为一种线形发展史的疾病。从无症状到红细胞增多期,到静止期或耗竭期,骨髓髓样化生和纤维化期,最后急性白血病。不过这种进展方式,只是出现在一些PV患者中,从来不能有效地预测。1993年GISP再次评价真红的自然史,并且由此展开了一项对11家意大利血液研究所,1213例真红患者随访20年的回顾群组研究。主要结果的评价包括所有病症,静脉和动脉血栓形成,血液学和非血液学肿瘤疾病。在485例(40%)患者中发生了634次致死性或非致死性
9、的动脉或静脉栓塞事件。在对230例(19%)患者的随访中有36%的患者发生栓塞,64%的患者栓塞发生在诊断时或诊断前。血栓事件更常发生于诊断前二年内,这提示隐性的骨髓增殖异常与血管事件的发生存在因果关系。随访中血栓年发生率为3.4%。有证据表明高龄患者以及/或先前有血栓史者是血栓发生的高危人群,每年总死亡率为2.9%。血栓事件及血液系统或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同样影响死亡率,在诊断后使用骨髓抑制药物治疗的真红患者,6年内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增加。(三)血栓出血的易发:出血和血栓是PV中常见的并发症。在PV中,血栓栓塞比出血更易发生,因血栓形成而发生的死亡,占死亡总数的39.6%。目前,很难通过
10、任何实验室检测手段,来预测MPD患者是否将发生血栓或出血。MPD患者的血小板来源于异常的克隆,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与出血和血栓形成有关。异常的血小板功能,源于体内血小板活化增强,膜糖蛋白和/或内在颗粒的丢失,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以及明显升高或降低的血小板与异常的白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相互干扰。PV患者,血小板的异常可能还混合了与内皮细胞和循环中的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由表达在血小板、白细胞、内皮细胞表面的膜受体,与血浆内的整合素相互作用来介导的。年龄是血栓出血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在PV患者中,年龄大于60岁者,血栓的发生率是年轻患者的2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也是与年龄相关的。患者先前有
11、高凝事件的病史,则更易发生血栓并发症。Cortelazzo等观察到,先前有高凝病史的患者,血栓再发的机会是无高凝病史患者的5倍,发生率分别为31.4%和6.6%。吸烟、肥胖、含雌激素的避孕药、口服雌激素替代治疗都会增加血栓的危险,但是没有有力的证据表明,增加其显著性。红细胞比容升高的患者,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升。例如,当患者红细胞比容超过60%时,如果不进行放血治疗,那么中位生存期仅为18个月。Pearson等指出,当红细胞比容上升超过45%时,血粘度和中枢神经系统血栓事件将显著增高。其它高凝的危险因素包括白细胞增多;血浆中整合素蛋白、细胞因子、组织因子水平升高;活化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血小
12、板形成的微粒增多。虽然白细胞增多理论上是重要的,但在CML中,除了有大量原始细胞的患者外,其他患者静脉血栓形成事件发生率并不高。红斑性肢痛和多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动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与血小板数量和血小板聚集增加相关。血小板计数超过1000109/L1500109/L是发生血栓事件的域值。然而,即便同时使用了阿司匹林,有时血小板在450109/L500109/L时,也可发生血栓事件。(四)治疗中的争论骨髓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引起红细胞逐渐扩增,导致血粘度过高、循环障碍以及真红常见的各种临床表现。Chievitz等认为,无论静脉放血治疗还是骨髓抑制药物,以及目前应用的其它药物,对于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都是有
13、效的。不接受任何治疗的患者预后很差。50%有症状而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在诊断后3年内发生死亡。PV的死亡率和患病率,常与容易并发血栓或出血,以及向骨髓纤维化或急性白血病进展有关。血栓合并症在接受杀细胞治疗的患者中远比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低,但是降低患者血管栓塞危险性的治疗仍存在争议,因为化疗的致突变性以及其它治疗的危险效益比实在是不能确定。血栓出血症状以及向白血病转化,很可能是疾病本身的内在因素和治疗药物的外在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治疗的目标是要减少血栓出血症状的发生,同时又要不增加不良的血液学转化。最好的策略是将患者按发生血栓的不同危险程度分层,以限制不恰当的细胞毒药物的使用。在PV患者中,对50岁
14、以下患者的治疗方案与60岁以上患者的方案有很大的不同。对年轻PV患者关心的是疾病会向耗竭期和急性白血病进展;对老年患者关心的是血栓形成的问题。不过血栓形成也可发生在年轻患者,而老年人也会向急性白血病进展。目前一般将高龄和曾经有血管事件发生作为使用细胞毒药物的指征。传统使用的放射性磷和烷化剂,因观测到致白血病和致突变性,限制了应用。另外3个在减少血小板控制血栓方面有效的药物为:氯咪喹酮、羟基脲和干扰素。三者联合使用,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二、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一) 临床表现起病大多缓慢。有些病人可无症状,而是在血常规检查中最先被发现的。病人主诉的症状通常都是由于红细胞增多导致血容量增加,血液粘稠度
15、增加,血流缓慢,微循环障碍,全身血管扩张充血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 常见的有头痛眩晕、耳鸣乏力、视觉障碍、肢体麻木等。循环系统 血压增高和血管栓塞等症状,可以是动脉或静脉血栓栓塞。在PV患者中,大约50%80%的血栓,表现为动脉微血管事件,例如视野缺失、雷诺现象和红斑性肢痛。大动脉栓塞主要发生在脑血管和冠状动脉。但外周动脉阻塞,肠系膜血栓形成,门和脾静脉血栓形成和肾栓塞也会发生。中风在大约30%40%的放血治疗的PV患者中会发生,平均每年发生率为4%5%。近来的文献提示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在上升,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二维超声心动图可以发现。胃肠道 可因肝脾肿大引起上腹部饱胀感,30病人有肝脏肿
16、大;75以上有脾肿大,发生梗塞后,可听见摩擦音。有的可合并消化道溃疡病,Budd-Chiari综合征(闭塞性肝静脉内膜炎)。出血 常有出血倾向,如鼻衄和皮肤瘀斑。一般出血量不多。高代谢 多汗和体重下降为常见现象。高尿酸血症并发症(包括痛风和肾结石)往往在较晚期出现。有些患者常自诉瘙痒,热水浴后尤甚。体征表现为面部、手、足、结膜充血或轻度紫绀,呈醉酒状;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静脉扩张、充血、粗细不等,颜色深紫等。(二)辅助检查1血象:红细胞数大多在(7.010.0)1012/L;血红蛋白为160240g/L,红细胞比容增高,在6080;白细胞计数大多高于正常,(10.030.0)109/L,分类中中
17、性粒细胞系统可增多,偶见中性中、晚幼粒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稍增多;血小板计数常增多,在(3001000)109/L。在衰竭期可能最终出现贫血和血小板减少。2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及巨核细胞系均增生,以红系和巨核细胞系增生显著。粒系以中性中、晚幼粒细胞多见,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100(无发热及感染)。巨核细胞增多可形成团块。90%以上的病人骨髓中无铁,即使未放过血的也是如此。晚期,骨髓“干抽”。骨髓活检,三系增生,脂肪组织为造血细胞所替代,骨髓网硬蛋白增加。3其他:全血容量增加。血液粘度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92)。30%患者出现高尿酸血症和高尿酸尿。血清维生素B12
18、增高(666pmol/L)。血小板的功能发生异常,出血时间正常, 血块收缩时间延长。4细胞遗传学: Mount Sinai骨髓增殖研究组,对1986-1998年间的156例PV患者进行研究,发现细胞遗传学异常在PV患者中为24%。最常见遗传学异常是del(20q)、+9、+8、del(13)(q14)和+1q 。在PV患者中,遗传学异常的预后价值还不清楚。近来发现,部分PV患者9p杂合子丢失,导致有丝分裂的重组,用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方法无法检出。运用FISH技术,可发现9p的多拷贝。对9例患者的分析发现,9p异常更多见于年轻患者(49岁至60岁),无血栓形成并发症,骨髓纤维化发生率更高,总体生存
19、期无差异。由于样本数量太少,无足够的随访期,这些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确认。5分子生物学:在PV患者的白细胞中PRV-1基因表达增加,这一基因定位于19q染色体,主要是结构异常,而非基因重组。6.体外培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骨髓在培养体系中不需要加入红细胞生成素,有自发性形成红细胞系集落CFUE的能力。三、诊断 凡血细胞比容大于54%的任何男性和大于49%的女性都必须考虑到真红的可能。典型病例具皮肤、粘膜红紫色,粒、红、血小板三系细胞均增多,脾大而又没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证据时,该病的诊断始能确立。(一)诊断标准表1 PV的诊断标准(WHO 2001)A1:红细胞比容平均正常值的25%,或者男性
20、Hb185g/L、女性Hb165g/LA2: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的原因A3:脾大A4:骨髓细胞出现异常克隆,但不是Ph阳性或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细胞A5:体外内生性红系集落形成B1:PLT400109/LB2:WBC12109/LB3:骨髓活检示全髓细胞增生,红系、巨核系增生显著B4:血清中EPO水平下降具备下列条件,即可诊断PV:A1+A2+A项其它任何一条,或者A1+A2+B项任何两条(二)鉴别诊断红细胞增多确定后,要鉴别是真性,还是应激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红细胞比容是每单位容量全血中循环的红细胞数的百分比,可因血浆容量的减少而增大。因此红细胞增多症确切诊断应是以红细胞容量为基础
21、。当用放射性铬(51铬)标记的红细胞进行测定时,男性的红细胞容量大于36ml/kg(正常为28.32.8ml/kg),女性的大于32ml/kg(正常为25.42.6ml/kg)为不正常。如红细胞容量正常,应考虑为应激性红细胞增多或相对红细胞增多。如红细胞容量增加,应与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肾上腺样瘤、肝癌、肾癌等)、囊肿和血管异常引起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鉴别。 1应激性红细胞增多症(Gaisbock综合征):在应激情况下,红细胞比容的增大是由于血浆容积减少而造成的,其实际的红细胞容量是正常的。2动脉血氧过低有慢性肺部疾患或自右心至左心分流而致血氧过低的患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3章 难治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难治 骨髓 增殖 性疾病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93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