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ppt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第二节 人口再生产与代际关系第三节 人口数量变化,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一、人口再生产的内容与特点二、研究人口再生产的方法三、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其转变 四、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特征,一、人口再生产的内容及特点 1、人口再生产的定义 指人口群体中的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人口的这种世代更替、不断繁衍的连续过程。2、人口再生产的内容(1)人口再生产就是人口的世代交替,即人口的不断出生与死亡。(2)人口再生产是人口数量与质量统一。(3)人口再生产是人口的生物变化过程与社会变化过程的统一,但是,是以社会变化过程为主。,(4)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微
2、观再生产与人口宏观再生产的有机统一,即家庭人口再生产和社会人口再生产的统一。(5)人口再生产与社会的物质资料再生产密切相关。A、没有物质生产,人口再生产只能回到动物界,人类无法生存和发展。B、人口再生产推动了物质再生产。,3、人口再生产的特点(与物质再生产相比较)(1)生产的目的不同。(2)生产成果不同。(3)实现的方式与单位不同。(4)人口再生产具有更大的惯性作用。(5)人口再生产的周期比物质再生产的周期长。人口再生产有两个不同的周期:一个是世代更替周期,即由出生到能生下一代。一个是整个生命周期,即从出生到死亡。(6)人口再生产的实现,需要的条件较少,而物质再生产的实现,需要的条件较多。,二
3、、研究人口再生产的方法(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关系角度上研究 1、微观与宏观的人口再生产的联系(1)家庭人口再生产通过婚姻、血缘关系等构成了社会的人口再生产。(2)影响和制约家庭人口再生产的因素,常常也是制约社会人口再生产的因素。(3)当大多数家庭人口增加,家庭的规模扩大时,社会的人口也会增加。反之亦然。2、二者的区别:历史地考察,一些家庭一代一代地扩展着,也总有一些家庭人口减少,甚至消亡。但社会人口再生产并没有停止。3、二者的矛盾:扩大再生产意愿不一致。,(二)从社会再生产的两个方面关系的角度研究。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统一的社会再生产。广
4、义上讲,社会再生产还包括精神产品的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都有关系。(三)从人口再生产的两种属性、过程进行研究。A、自然过程(人口的生、老、病死的生理过程)。B、社会过程(结婚、生育、组成家庭)等。(四)从人口的世代关系研究(五)定量研究方法。研究两种再生产之间的各种函数关系。,三、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人口转变的涵义 1、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定义:指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平均以每百年每百万人口增长15人的速度增长。据麦柯伊夫迪和琼斯估计,从公元
5、前1万年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平均每千年增长约为27%,人口出生率略高于50。全球人口增长与增长率的历史变化如下表:,100年翻一番,1999年10月12日为世界人口60亿日,2、人口转变的概念 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状态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状态的转变。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二)在人口学史上,主要的几种人口再生产理论:1、三种类型论 法国的人口学家兰德里(A.Landry,1874-1956)首先于1909年提出人口发展阶段论:即原始平衡阶段,中期阶段,现代阶段。1934年,他出版的人口革命一书又把这三个阶段的转变称之为“人口革命”。,美国社会学者W.汤
6、普森(W.S.Thompson,1887-1973)于1929年,明确以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为标准,把世界人口划分为三类地区。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F.W.Notestein,1920-1983)在 1945年也提出类似W汤普森的观点,并且首次使用了“人口转变”(Demographic Transition)一词: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人口再生产经历了一个由高生育率、高死亡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经过高生育率、低死亡率和高的人口增长率的模式转变为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的全过程。,1957年,H.莱宾斯坦(H.L
7、eibenstein,1957)也提出了三种类型的观点,并增加了人口寿命这一个指标。当代学者进一步把人口转变理解为: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的增长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长率。,2、四种类型理论 1953年,Fw诺特斯坦又提出了四种类型的观点。他把原来的第一种类型一分为二。1958年,科尔和胡弗也提出四种类型的观点(A.Coale,and E.Hoover,1958:10-13)。1958,美国经济学家C.P.金德伯格(C.P.Kindleberger)和赫里克(Bra
8、ce Herrick)在经济发展一书中,也提出四种理论观点。,人口转变四阶段论。1968年7月,联合国秘书处国际经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在世纪转换之际的世界人口的报告中,根据当今世界人口生育水平、死亡水平变动的实际情况,运用平均预期寿命和总和生育率指标划分和测定了人口转变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口转变发生之前的阶段。其人口发展模式的特点是高死亡率(25以上)、高出生率(35)和低的人口增长率。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低于45岁,总和生育率高于6。第二阶段是人口转变的起步阶段。这大致上是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人口发展模式表现为人口死亡率的大幅下降,而出生率却维持原状,甚至略有增长,因而使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9、第三阶段是人口转变的关键阶段,发生在工业化的后期,出现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死亡率降至15,人口低增长。第四阶段是人口转变的完成阶段,此阶段是第三阶段发展的最终结局。一般出生率为12-14,死亡率约在10 左右,平均预期寿命高于65岁,总和生育率低于3。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向低低零的状态。3、人口转变的五阶段论 早在20世纪40年代,诺特斯坦提出人口转变的概念时就预见到可能会出现人口退缩阶段。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1947年发表的人口增长的阶段一文中,最早提出人口再生产五种类型的论点,并把第五种类型定为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数量处于绝对减少的状态(C.P.Blacker,1947:88101)。1982
10、年,美国学者彼得(Carrie Pete)和拉金(Robert Larkin)也提出五种类型的观点。,4、从目前世界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发展阶段和状态来看,人口再生产类型可划分为六种类型:,(三)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规律性。有7点:1、经济发展是基础。2、先有死亡率下降,后有出生率下降。3、每次人口转变,都导致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4、转变过程有时会有反复性。5、转变的时间界限具有模糊性。6、后续开始转变的国家,转变具有超前性、加 速性和变异性。7、这6个阶段的转变,转变时间依次:由慢 快,又由快 慢。,四、中国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从1711年到1840年,仅仅130年,中国人口就从1.1亿一跃而
11、增长到4.1亿,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中国大陆的人口总规模就已经达到了5.5亿之多。50年代中国人口增长率不断攀升,从1949年的16快速增加到50年代中期的23-24。年平均增加人数也从1949年的1000万人增加到1957年的1479万人。人口总规模也从1950年的5.5亿迅速增加到1959年的6.7亿,人口增长呈现一种加速的态势。,1959年至1961年间,由于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出生率不正常地猛然下跌,但1962年,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出生率迅速恢复到37以上,1963年更是陡增到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43.37。,1962年以后每年出生人数高达2700万左右
12、,最高时甚至达到2954万(1963年),年净增人口数也平均高达2000万以上。20世纪60年代成为建国后人口增长最迅猛的时期。中国人口总量在1973年已经达到8.9亿的巨大规模,(一)人口增长由快速向慢速转变。在计划生育的有力推动下,全国人口出生率从l970年的33.43降到1979年的17.82;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79年的11.61;1970年全国年净增人口2144万,1979年则降为1125万。各项速度和增量指标几乎都下降了50以上。妇女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下降到1978年的2.7,其下降速度之快,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二)人口增长的波动与反复
13、在70年代初婚年龄大幅度提高、生育率普遍急剧下降之后,党和政府在总结建国以来处理人口问题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战略意义,中央把计划生育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将其全面科学地表述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并将其列入宪法。与70年代启动时期的顺利下降相比,80年代无论是人口增长速度,还是出生人数,都经历了一个明显的波动与反复的过程,这是一个相持和攻坚的艰难时期。,由于周期性出生高峰的影响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出生率从1984年的19.9迅速回升到1987年的23.3,自然增长率也相应从1984年的13.08反弹到1987年的16.61。每年净增人口从
14、1984年的1351万跳至1987年的1795万,整整增加了444万。但是,出生高峰和政策调整影响毕竟是暂时的,不会从根本上扭转人口转变的方向。所以,在经历了短暂的上升以后,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从高点上又开始逐步回落,到1989年,出生率降为21.58,增长率降为15.04。经历这次波动后,整个90年代的出生率和增长率再也没有出现反复,一直保持了下降的趋势。,(三)人口规模的惯性增长和人口内在增长趋势。人口增长的速度各指标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都呈现下降的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0年的14.39下降到1999年的8.18;出生率也从1990年的21.06下降到1999年的14.64;连续
15、几年的人口增量逐年呈平滑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以后,中国人口的增长率稳步下降,80年代出现的那种波动与反复已不复存在。在人口基数不断增大的条件下,每年净增人口数却逐年下降。很明显,这种增长率和增长人数的平稳下降,构成了90年代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中国人口从一个增加型人口向一个缩减型人口的转变,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虽然在人口内在增长率为负值的情况下,人口依然在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只是一种惯性增长,是最终走向人口负增长的一个过渡阶段。,(四)2000年以后人口增长速度仍然保持稳步下降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继续呈现出稳定的逐年下降的趋势。人
16、口自然增长率从2000年的7.58下降到2006年的5.28;出生率也从2000年的14.03下降到2000年的12.09;出生人数从2000年的1700多万下降到2006年的1500多万。在2000年至2006年间,人口规模从12.67亿缓慢增加到13.14亿。但此时的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已经达到-9.2。到2035年左右,中国口将实现零增长,并逐渐进入负增长阶段。,五、人口转变带来的新挑战,(一)人口规模控制和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2005年小普查时,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9.07%,而预计2030年将达到14%,2040年将快速上升到20.9%。(二)人口出生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 再生产 人口数量 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93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