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人种与民族.ppt
《人口人种与民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人种与民族.ppt(1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4章 人口、人种与民族,1.人口与发展2.人口分布与迁移3.人种4.民族5.民俗与流行文化,1.人口与发展,基本概念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人口转变模式人口增长动力机制人口与发展人口红利问题,一、基本概念,1.人口增长 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的增加,P=Pt2-Pt12.人口增长的量度自然增长率 r=P/P出生率 b=B/P死亡率 d=D/P,二、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1.数量少 10000年前,世界人口仅1000万(107)2.增长慢 b较大,但d也很大,因而r很小3.分布相对集中 总体上人口密度很低,但局部人口密度不低4.开始迁移 人口分布及活动空间已涉及
2、除南极洲外的地球表面,三、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1.农业革命的意义与特点 农业革命是人类结束狩猎、采集等原始生产状态,通过成功驯化动物和有意识地种植、培育农作物来提高生产劳动所得的过程。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一方面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更主要的是使人类掌握的食物大大增加,为人口的增加创造了物质条件。2.农业革命对人口发展的作用局部人口密度更大出生率与死亡率大幅度波动人口增长表现为波动性变化,累积增长率不低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社会逐渐大规模化,使经济的脆弱性与人口、社会的脆弱性互相交织,出生率和死亡率波动变化,人口数量在波动中不断增长3.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的人口基本特征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3、出生率与死亡率大幅度波动;人均寿命比较低;人口增长表现为波动性变化,增长率较低,累积的增长数量不少。,四、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1.工业革命导致死亡率迅速下降(主要原因是卫生条件的迅速改善)2.工业革命促使出生率由迅速上升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个人成长的经济代价变化)3.工业革命造成了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化城乡分化 城市人口迅速扩张,乡村人口逐步减少进程分化 人口增长的稳定性与工业化程度相关,世界人口增长历程,世界人口每增长1个10亿,所用时间逐渐缩短。世界人口的第1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时间。从19世纪初至1930年的100余年时间里,世界人口实现了第2个10亿的增长过程。20世纪30年
4、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了加速增长,到1960年已发展到30亿。从196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发展到40亿,至1987年突破50个亿,到1999年,又仅用了12年时间就突破了60亿。,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增长率的空间差异,五、人口转变模式,引言:人口转变的含义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各种人口现象处于同一相互联系的体系中,呈有规律地阶段性递进、转变的现象。人口转变模式研究就在于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别是经济再生产特征之间的关系,为人口发展与控制提供理论帮助。,1.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有关模式简述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有关模式简述,兰迪(A.
5、Landry)的“三个序列”理论 通过总结法国的人口发展过程,以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描述人口的发展,提出了人口发展的三个序列: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特征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较高出生率、较高死亡率和低的自然增长率;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是一个变化的阶段。,有关模式简述,诺特斯坦()的“三阶段模式”诺特斯坦命名了“人口转变”的概念,将现代人口转变描述更为精细,提出了三阶段模式(类型):潜在高增长型:死亡率较高且波动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生育率高且没有下降的迹象;(人口增长对死亡率的变动特别敏感)转变增长型:生育率仍然较高,死亡率下降较快,
6、人口增长较快,但有充分迹象表明出生率趋于下降;(人口增长对生育率的变动特别敏感)早期下降型:生育率已经或即将下降到人口更替水平以下。,有关模式简述,布莱克(C.P.Blacker)的“五阶段”模式布莱克将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即:高位静止阶段HShigh stationary早期扩张阶段EEearly expanding后期扩张阶段LElate expanding低位静止阶段LSlow stationary减退阶段Ddiminishing,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图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HS,EE,LE,LS,D,有关模式简述,寇尔(A.Coale)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重新命名了人
7、口转变的各个阶段,并提出了各阶段的数量界限。,表4-1寇尔人口转变模式的数量界限,2.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死亡率长期稳定地下降是人口转变的动因;农业、工业和卫生革命,导致食物供应充足、生活水平和医学健康水平提高,促使死亡率下降;人口高速增长阶段是由于生育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所致;生育率的最终下降是由于原来促成高生育率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政府干预,3.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1.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包括条件、背景、过程、特征等方面)2.政府干预加强,不同增长率水平的人口增长趋势,4.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1.新中国人口转变的6个阶段加速增长阶段(AGaccelerat
8、ed growing)恢复性负增长阶段(NGnegative growing)非正常高速增长阶段(HGhigh growing)报复性减速增长阶段(DGdecelerated growing)控制性、政策性、制度性波动增长阶段(FGfluctuated growing)周期性持续增长阶段(SGsustainable growing)长期性2.成因探讨,六、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1.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人类对自然环境具有依赖性,适量人口是开发资源的动力,过量人口(以及过快的增长)是环境压力的主要来源;自然环境中的某些限制性因素、关键性因素对特
9、定地区人口的数量具有决定性约束作用“水桶原理”(水位高低决定于最短的那块木板)。,2.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2.1人口构成及其分类概念 人口构成是指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具有动态性,是一个时刻变动的结构。自然构成 反映人口自然属性的比例关系,主要是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可用“人口金字塔”方法来描述和研究)社会构成 反映人口社会属性的比例关系,包括产业(职业)构成、文化(教育)构成、家庭构成、阶级(阶层)构成、民族构成、城乡构成等。,人口金字塔示意图,年龄分组,男,女,人口数量或比例,2.2 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人口性别构成及其影响性比例=某时某地男性人口数量该时该地女性人口数量
10、100%人口的性别构成对婚姻家庭状况影响巨大,对人口增长、移动等作用也十分明显。年龄构成及其影响 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对象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除年龄金字塔外还用老化指数、老年人口系数、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少年人口系数等定量指标来分析研究。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因素是出生率和各性别年龄组别的生存率差异。反过来,人口的年龄构成对人口的生育率、出生率都有巨大影响;一般地,年龄结构越趋向年轻化,生育率和出生率越高。事实上,出生率和生育率都取决于育龄妇女数量的多少。文化构成及其影响文化构成越高,人口增长越容易控制。城乡构成及其影响城市化程度越高,人口增长越缓慢。,3.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3.1.
11、鼓励人口增长政策有利于人口增长,但人口不一定真的增长丁克DINKS(double income no kids)家庭的存在,足以表明人口增长与个人选择的密切关系。3.2.限制人口增长政策不利于人口增长,但人口不一定真的不增长3.3.放任自由的政策必然会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七、人口与发展,1.人口因素的两重性生产者人多力量大;消费者人多压力大。2.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2.1积极的观点:人口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人口增长有利于社会进步,人多力量大2.2消极的观点:人口增长造成经济发展面临很多压力,人口增长过快降低生活水平2.3基本原则: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适
12、应,3.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3.1人口容量人口容量即人口最大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某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3.2适度人口适度人口也叫人口合理容量,或者人口的理想规模,是特定国家或地区最合适的人口数量,包括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实际人口少于适度人口就是人口不足,实际人口多于适度人口就是人口过剩。经济适度人口 经济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达到最高生活水平的人口,也就是获得最大福利时的人口数量。实力适度人口 实力适度人口是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势力)时的人口数量,一般比经济适度人口要大。,3.3 适度人口理论的实践意义,从虚到实的尺度 观念性影响人
13、口应加以适当的控制,其标准就是适度人口。人口政策目标的出发点人口政策的操作性依据,八、“人口红利”问题,人口红利的概念 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红利的意义 通常在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转变过程中,由于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有存在滞后期,形成年龄结构变化的三个阶段,阶段分别具有高少儿抚养比、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高老年抚养比的特征。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提高的这个阶段,通过劳动力的
14、充足供给和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人口红利”。人口红利的实现条件“人口红利”的收获需要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转化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要求提高劳动力成本,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只有使全体公民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充分揭示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真谛。,2.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与密度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中国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一、人口分布与密度,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是人口密度。有关人口密度的概念包括:人口算术密度、人口土地密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人口生理
15、密度等。人口密度反映的是人口分布的平均状态。,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D=P/S D人口密度 P人口数量 S区域面积,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1.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不平衡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2.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北半球指向中低纬指向近海岸(近水性)指向低地(平原)指向3.人口分布的时滞性(惰性)人口分布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转移。,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20世纪8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三、中国人口分布,1.不平衡2.人口集中于沿海3.低地指向性明显,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基础性社会经济因素 决定性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内在性小结 综合性、具体性,1.自然
16、因素,气候 适宜的气温、光照、湿度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地形 地形影响人类的适宜工作和居住场所土壤 土壤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人口分布水体 适宜的水源和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本条件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矿产资源的意义具有历史性,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社会化生产有利于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人口再生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分布密度越大。经济活动方式劳动密集性活动方式促进人口密集,如精耕细作农业区人口较密,第三产业发达地区人口较密。交通运输条件交通线对人口分布具有突出的“磁力”作用,交通线的建设推进往往促进人口的聚集。,3.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17、,历史文化因素历史越悠久,人口越稠密;传统越强大,人口越密集。政治因素政局越稳定人口增长越有规律,人口越密集。,小结,各种因素是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各种因素是在具体条件下发生作用的,五、人口迁移,概念重要性历史回顾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人口迁移的机制,1.概念,人口移动(population movement)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休闲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一般称人口流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即一般意义的人口迁移population migration)。量度人口迁移的指标有:迁入率:年度内迁入人口数量与区域人口数之比迁出率:年度内
18、迁出人口数量与区域人口数之比净迁移率:年度内净迁入人口数量与区域人口数之比,2.人口移动的重要性,人口迁移影响人口的再分布人口迁移影响人口的城乡结构人口迁移影响城市再造(改造)人口迁移影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3.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古代:规模小、空间范围小近代:规模大、空间范围广、流向较稳定现代:规模稳定、空间范围广、流向复杂、形式多样化,人类最早的迁移之路,欧洲人在美洲的分布,美国移民的主要来源1820-1990,黑奴贸易的主要路线,6%,38%,40%,17%,4.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国际人口迁移概念: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一般是一年)的迁移活动。类型:永久性迁移(入籍或侨居
19、)、非永久性迁移(暂时性居留,通常一定时间后返回原地)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规模萎缩、劳工移民为主、难民大增、选择性增强、空间流向显著变化国内人口迁移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人口在一国范围内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类型:地区间迁移(成长区人口大增)、城乡间迁移(城市化结果)、城市间迁移(地区间迁移的主要和高级形式)特点:历史上表现为周期性、长期性、稳定性;现代表现为计划性、组织性、有序性人口迁移的主要空间取向短距离化、阶段性、存在返流、乡村居民更具迁移倾向、年轻人更具迁移倾向、男女迁移倾向差异明显、迁移的动机与流向明晰化。迁移倾向1/距离,5.人口迁移的机制,5.1 微观机制刺激动机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 人种 民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93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