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环境复习.ppt
《人口与环境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与环境复习.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人口与环境,一、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1)生产力水平(2)医疗卫生条件(3)受教育程度(4)人口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核心解读,重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读,深化拓展,人口增长国家之间的差异,不同国家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影响:,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1)概念:_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变更_的空间流动行为。,人口移动,居住地,国际,国内,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农村,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政策,战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三、中国人口迁移1历史上的人口迁移(1)开始时期与格局转换点:开始于秦汉时期,安史之乱为格局转
2、换点。(2)方向: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周边尤其是南方迁移。(3)原因: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2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1)特点:数量少、频率低、规模小。(2)原因:计划经济、_严格、政策不允许农民入城。,户籍管理,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沿海,城市,务工,经商,中国“民工流”的成因、特点及影响(1)“民工流”产生的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或地区之间出现巨大的收入差距;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及国家的优惠政策。(2)“民工流”的特点: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农业人口大省是民工主要输出
3、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工矿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影响:,利:有效调整了劳动力的地区配置,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和人地矛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弊: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增加了社会治理和城市就业压力;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四、环境人口容量1概念: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_,也称_。2影响因素(1)_(首要因素)。(2)科技发展水平。(3)地区的_程度。(4)人口的文化和_水平。,最大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资源,对外开放,生活消费,3双重性(1)_ 性(影响因素不确定)。(2)_ 性(一定历史阶
4、段内)。4合理容量:指保证_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_的人口规模。5环境人口容量(1)世界:_亿或略多一些。(2)中国:_亿左右。,不确定,相对确定,合理健康,可持续发展,110,16,考能联动提升,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1)推力、拉力因素及其应用,(2)城乡间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学以致用1下面为甲、乙、丙、丁四个城市某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图(图1)和劳动力迁移图(图2)。读图,回答(1)(2)题。,(1)若甲、乙、丙、丁四城市的人口规模相当,按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A乙丁甲丙B乙甲丁丙C甲丙乙丁 D丙甲丁乙(2)四个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最多的
5、是()A甲城 B乙城C丙城 D丁城,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因四城市人口规模相当,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所得的差值越大,自然增长率就越高。所以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的排序为乙丁甲丙。第(2)题,本题考查了人口迁移的特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业机会就越多,迁入的人口就越多。可以看出,丁城迁入的人口最多,因而丁城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最多。答案:(1)A(2)D,【知识拓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民工潮”,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人口迁移,仅能称之为人口流动,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的居住地一般并不“长期”或者“永久性”改变,改变的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如大多数
6、进城民工的“户籍”仍是原籍。,中国“民工流”的成因、特点及影响(1)“民工流”产生的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或地区之间出现巨大的收入差距;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及国家的优惠政策。(2)“民工流”的特点: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农业人口大省是民工主要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工矿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流动不稳定;文化素质偏低。(3)“民工流”的影响,学以致用2读“饼状图”,回答(1)(2)题。,(1)b地区是()A东部沿海地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 环境 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93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