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从政记.doc
《孔子从政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从政记.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孔子从政记2003年第6期No.620o3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ichanUniversi(SocialScienceFAition)总第129期SumNo.129历史学研究孔子从政记罗世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孔子一生热心从政,自许甚高,然而却仕途坎坷,业绩很少;原因在于其政治主张违反时代要求,多属复古空想,不适合时君世主口味,所以落落寡合.但是孔子从政的失意,却促使他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孜孜以求,从而造就了一位卓绝千古的大思想家,对后世影响至巨.关键词孔子;政治活动;政治思想;君主等级制;君主专政制;思想家中图分类号K225;13222.2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766(2003)06012009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看来却似乎不像一位时髦的政治家.虽然他对自己的从政能力估计很高而且信心十足,终生抱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忍精神积极行动,奔走四方,席不暇暖,然而却总是到处碰壁.这同他去世后受到的尊敬崇拜,褒封公,王,竞得与当年的鲁国君,周天子比肩同级,反差如此强烈,值得注意.本文着重于考察孔子的政治实践活动并结合其政治主张,作一些初步的探索,欢迎批评指正.孔子诞生于春秋时鲁国一个家臣的家庭,他的父亲哪叔纥(亦称陬人纥,叔梁纥)属于士阶层,是鲁国贵族臧纥的家臣,担任臧氏封地琊邑宰,社会地位相当于后代小县县长,一名基层事务官员.但他却
3、是当时声名显赫的武士,因为他极为幸运地在历史上留下了两条战绩:晋苟偃,士旬请伐倡阳.倡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哪人纥抉之,以出门者.襄公一.年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高厚围臧纥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琊叔纥,臧畴,臧贾帅甲三百,宵犯齐师,送之而复.齐师去之.襄公一七年有人说:叔梁纥生孔子时,据说已七十岁.孔子的母亲姓颜,那时才十七岁.据司马迁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的母亲是位家境贫寒的少女,可能是个奴隶或平民的女儿.因此,所谓野合,只能是指这位少女在野外被老奴隶主叔梁纥强奸,迫使她怀孕而生下孔子.孔子
4、是个私生子_2贞,这类说法,恐怕正是所谓用想象济考据之穷_2j(顺).孔子生于鲁襄公二二年(一说二一年).要是认定此时琊叔纥已七十岁,那么上引晋鲁等国联军围攻倡阳之役,陬人纥已年近6o,他还能保有独托悬门,救出战友的超常体力吗?而再后七年齐鲁两军在防邑交战时,他更是六十五六岁的老人了;如此老迈年高竟能当选臧氏守军突击队长,先将齐军猎取的目标,他的主君臧纥送出重围安全脱险,再杀回防邑率众固守,对于使鲁国援军畏缩不前的齐军包围圈视若无物,并最后迫使齐军无功撤走,这恐怕太不符合常情.如果说在这两次战役时他正当30岁上下的壮年,那就有可能建立赫赫战功而名垂青史了.可是承认了原始资料记载的确凿史实,那老
5、奴隶主强奸奴隶少女的典型故事又怎么编造得出来呢!也只好视而不见权且充分发挥想象之能事了.至于司马迁所谓野合是指什么,我们不妨参看史记中其他有关记述.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日太公,母日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高栅:这种事迹古人怎样理解,西汉时补续史记的褚先生写道: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以为汜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3】(三代表显然这出于对伟
6、人的神化,而不是什么讥刺非礼的微辞(按:新约?马太福音记述马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而生下耶稣,说明马利亚的丈夫约瑟也只是耶稣名义上的父亲.西方古人收稿日期20030401作者简介罗世烈(1931一),男,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退休教授.2003年第6期罗世烈:孔子从政记?l2l?对于人神关系的这种解说,可资参照).虽然孔子并非帝王,但是汉高祖已开始祭祀孔子,汉武帝又宣称独尊儒术,汉代学术界盛行孔子为汉制法的传说;司马迁作史记,列孔子于世家,并尊他为至圣,正是充分肯定儒学辅弼巩固汉王朝的理论价值.所以他采用当世一些溢美的神话,标榜孔子秉承天命非同常人是符合情理的,如果曲解他竟然会含沙射影侮
7、辱孔子父母,那就令人难以置信了.虽说踯叔纥暮年得子靠不住,但是作为武士的他很可能英年早逝.史记?孔子世家称:丘生而叔梁纥死.有关孔子少年生活的记述很少,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于有人据此说:孔子在十五岁以前,同通常无父的贫苦少年一样,过早地为母子糊口而奔忙,做过很多所谓卑贱的事,而没有机会接受做君子的正式教育L2J(6直).这又是断章取义的发挥.本章全文为:大宰问于子贡日: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日: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闯之日:.所谈明为圣人之能,因而子贡才会作出充分肯定的正面回答.至于孔子的解说,既是谦词,更有强调德行为本,一以贯之的深意.如与樊迟请学稼
8、,学圃遭到孔子痛斥比照,显然这不会是指糊口谋食的小人之事.假若孔子真的没有机会接受做君子的正式教育.那他岂不成了不问而知,不学自能的天生圣人了?这既不符合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更直接违反孔子本人的自述.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连孔子明确表白他并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却是爱好历史文化,通过勤勉学习来求得知识;那么他在青少年时代所处的社会环境,应当是有利于他学习成长的.史记.孑L子世家称:孔子为儿嬉戏.尝陈俎豆,设礼容.这说明他童年时经常能接触到祭祀礼乐活动的热闹场面,从而喜好并模仿演习.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更为关键的是,曾被当代人誉为周礼尽在鲁矣的文化中心鲁国.它那集
9、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之大成的历史文化传统,随时随地都在培育着孔子.所以子贡在论及孔子的师承时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忏按照当时的习尚,礼,乐自然是大者,是孔子学习的重点;同时他也不忘射,御.达巷党人日: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日: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5J(于足见孔子熟悉射御且颇为自信,礼记?射义就曾留下了关于孔子同其弟子习射的传说.孔子还曾指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b八说明孔子充分肯定射箭竞赛活动的重要.鲁定公十年与齐景公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
10、往,孔子摄相事,日:臣闯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日:诺孔子世家).其后在会议中突发变故,孔子即时指挥带去的卫队挫败了齐人企图劫持定公的阴谋,他们才得安全返国.鲁哀公十一年,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日: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日:学之于孔子.b孔子世家孔子一生未见担任武职,却在军事方面能有这些突出表现,应是他在青少年时代曾受过良好的武士训练,而且学得了高超的指挥才能,完全符合当时文武兼备,军政不分的人才标准.孟子说:孔子尝为委吏矣,日: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日: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万章F看来他对于书,数也早已掌握,所以承担相关职
11、务显得充满自信而胜任愉快.孔子从小接触的礼,乐,射,御,书,数,古称六艺,是培养士大夫子弟从政为官本领的教育科目,而与农工商子弟所学的各种谋生技能完全不相干的.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5J这说明孔子的成长虽然首先取决于他本人的主观努力.但是他如果不是处于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却不可能受到这种治人者的教育.国语?齐语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悌.少而习焉.其心安焉,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恒为士.工,商,农也是各自聚居,子承父业,所谓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公一.
12、这种传统状况要等到社会经济发展.君主等级制败坏,尤其是孔子创办私学之后,方才逐步改变的.在孔子的青少年时代.还未出现新的社会环境;如若他不是士之子,当年他便没有条件接触官府的礼乐活动,也不会受到礼乐射御书数等等军事政治技能的训练,即使是委吏,乘田这类小吏,也轮不到他头上.更不用说荣任大夫,参与国政了.学干禄这一新途径,是孔子始创而后诸子百家继续发扬,关键在于符合了春秋战国社会政治变革的迫切需要,从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有关孔子家世最早的可靠资料,见于左传?昭公七年:三月,公如楚.郑伯劳于师之梁.孟僖子为介,论语?卫灵公记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日:俎豆之事则尝闯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左
13、传?哀公一一年亦记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日: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文子遽止之,日:圉岂敢度其私,访卫国之难也.将止,鲁人以币召之,乃归.前人多谓二者当属一事之误传,此事或应视作孔子反对卫灵公或孔文子策划内战之托辞,似不可以辞害志,误认作孔子否定武备之证.?122?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29期不能相仪;及楚,不能答郊劳.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日:礼,人之干也;无礼,元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日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臧孙纥有言日:圣
14、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与南官敬叔师事仲尼.仲尼目:能补过者,君子也.诗日: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已矣.这是与孔子同时而年辈稍早的鲁国贵族大臣对他的评述,由此可见,时年34岁的孔子,已成为鲁国最知名的礼学大师;而且他作为圣人之后的家世渊源,也是明白无疑的.论语?八佾曾记录鲁人称孔子为鄹人之子,说明他本为陬人纥的儿子确属当时鲁国人所共知的事实.所谓孔子的母亲在生前从没告诉过他是谁的儿子.叔梁纥根本不管自己兽欲所造成的后果.因而他死后,颜氏母子更不会得到孔家承认,也许是颜氏女根本不要上孔家门【2顶.真要
15、是这样,孔子又如何能被称为孔子并得列入被社会普遍认同的家世呢?诸如此类的奇谈怪论,都是误信若干后世编造的材料而发挥今人想象力的结果,同孔子青少年时生活成长的社会环境状况是完全不相符的.在孔子晚年自述生平梗概时,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鳓可见孔子是一位自幼立志苦学,慎思明辨笃行,逐步提高完善而造诣精深的学人.应当说这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客观评述,然而后世儒家却对他大搞个人迷信,完全违反孔子本人初衷,其责任恐怕是在于那些别有用心的后辈了.鲁昭公二五年,孔子35岁时,鲁国政局大变.从鲁宣公以下近百年中,鲁国政事全由季孙,叔孙,孟孙三家
16、大臣主持.昭公不甘心于傀儡地位,图谋夺权,这年发兵攻打执政的季孙氏,却被三家大臣联合击败,出逃齐国,但他仍然保持着鲁国君主的名义,直到他七年后死去,季孙氏与群臣才拥立其弟公子宋为定公,形式上恢复了鲁国的正常君臣体制.当时人们对此事有所议论.赵简子问于史墨日: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何也?对日: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国!公.-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公九.看来鲁国这次政变并非偶然,连续几代鲁君元道,昭公l9岁继立,统治已25年,民众只感到负担沉重,已经忘记谁是
17、国君,他被赶走人民才得解脱.按照传统的民本思想衡量,这样的君主垮台是咎由自取;不过依据君主等级制原则,应当由周王来惩罚他才合适,而季氏等三家作为臣下擅用武力驱逐国君却同样不对.所以在这次内乱中孔子也离鲁而到了齐国,但是他并非追随昭公.在齐国孔子见到齐景公并曾与之讨论政事.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5J(翊渊造成当时动乱的根源,孔子认为是由于鲁国君臣双方都违反了君君,臣臣这一传统等级制原则.齐景公一听,心领神会,所以他恰当地解说如果闹到君不君,臣不臣这种局面,我也同样会没有饭吃了.因为景公君临的齐国,其
18、时也正面临着国君失权,大臣专横纷争的尴尬状况,他对鲁昭公的遭遇大概也是同病相怜感如身受.不仅齐鲁,实际上整个春秋时代从周王朝到大小诸侯国都处于旧体制瓦解败坏,新社会萌动形成的演变进程中,众多王公大臣痛感失落却无力自拔.孔子清醒地看到了这种变局,但是很可惜他却牢牢地站在没落衰败的旧王公立场而不肯与时俱进,始终梦想恢复周公之道,也就是传统的君主等级制体制.因之他虽然对从政极为热心,以至一反平生谦逊常态地自我吹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路却也无人信任.然而正如子路所说:不仕元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蠹所以孔
19、门师徒大都是不计成败而把入仕从政作为人生道路的首选,当然,这同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也是分不开的.子目: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子夏说:学而优则仕.L5l(孟子称:孔子三月无君则惶惶如也,出疆必载质.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6】辟公这说明当时的士如果没有得到官职,就会像今天的人下岗待业一样,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从前曾经大批读书做官论,恐怕是出于对古代社会情况隔膜的误解.所以,子禽问于子贡日: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日: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贡日
20、: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日: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罕)孟子日: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心下可见孔子一生无论走到哪里都在积极从事政治活动,而且如果这种活动开展受阻的话,他就会衣食无着,住行困难,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然而他似乎官运欠佳,在50岁之前,一直不曾担任过什么重要职务;其实,这也可能正是孔子自己无可奈何的选择.孔子明白宣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5先进笃信好学,守2003年第6期罗世烈:孔子从政记?l23?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搴伯孔子从政显然不只是像传统士阶层
21、那样仅仅为了个人谋生,而更着重于追寻推行自己政治理想的实权地位,以求改变天下无道的现状,造福全国君民.这就需要提供他得以施展身手的适当社会环境,那么,当时的孔子究竟处于何种政治局势之下呢?还是听他自己说吧,孔子日: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子日: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bj(可见孔子十分清楚自己是生活在天下无道的乱世.子日: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既然处在无道的邦国,他必需洁身自好而不能同流合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子 从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92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