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运动学第三章.ppt
《人体运动学第三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运动学第三章.ppt(1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肌运动学,第一节 肌的生物学基础高利国,人 体 运 动 学,前言,肌约占人体体重的60。可分为三类: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兴奋性、收缩性、伸展性和弹性是它们的共同特性。组成运动系统的肌是骨骼肌,骨骼肌简称为肌,而心肌和平滑肌则以全称表达。本章主要研究骨骼肌在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功能作用及其运动规律,以及与康复治疗学相关的肌运动学理论知识。,系统解剖:运动系统总论 肌学总论,返回,末 页,概 述,分 类,起 止、配 布、作 用,辅 助 装 置,骨 学 总 论,关 节 学 总 论,构 造,系统解剖:运动系统总论 肌学总论,返回,末 页,概 述,分 类,起 止、配 布、作 用,辅 助 装 置,骨
2、 学 总 论,关 节 学 总 论,构 造,系统解剖:运动系统总论 肌学总论,返回,末 页,概 述,分 类,起 止、配 布、作 用,辅 助 装 置,骨 学 总 论,关 节 学 总 论,构 造,系统解剖:运动系统总论 肌学总论,返回,末 页,概 述,分 类,起 止、配 布、作 用,辅 助 装 置,骨 学 总 论,关 节 学 总 论,构 造,肌肉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肌肉在外力作用下可被拉长,为肌肉的伸展性。弹性:当外力消失时,肌肉又恢复到原来形状,为肌肉的弹性。粘滞性:肌肉活动时由于肌肉内部各蛋白分子相互摩擦产生的内部阻力为肌肉的粘滞性。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当肌肉温度升高时,肌肉的粘滞性下降
3、,伸展性和弹性增加。,第一节 肌的生物学基础,一、肌的功能解剖学完整的肌由肌束组成,肌束由肌纤维组成,每个肌纤维含有许多平行(并联)排列的肌原纤维,而肌原纤维又由一连串(串联)的肌小节组成。肌小节是具有收缩性的结构单位,由许多相互穿插肌丝组成,肌丝分为粗肌丝和细肌丝两种,粗肌丝主要由肌球(凝)蛋白(myosin)组成,肌球蛋白对肌肉收缩的力量和速度的发展至关重要;细肌丝由收缩蛋白(肌动蛋白单体/肌纤蛋白)和调节蛋白即原肌球(凝)蛋白和肌钙(原宁)蛋白组成。,骨骼肌的结构模型 肌动蛋白(细)收缩成分 肌球蛋白(粗)骨骼肌的结构模型 并联弹性成分 弹性成分 串联弹性成分,骨骼肌的组成与结构图,肌小
4、节是肌力产生的功能单位。对于一条肌原纤维来讲,既有肌小节的串联关系,又有肌小节的并联关系。肌周围的结缔组织主要包括:肌膜、肌腱和韧带等。肌膜包括肌外膜、肌束膜和肌内膜。肌外膜是包绕整块肌的被膜;肌束膜包裹每个肌束;肌内膜是肌纤维的膜。,肌膜由结缔组织组成,包含胶原纤维(组成疏松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它包裹着肌肉的收缩成分,与肌肉的收缩成分大致呈并联关系,称为肌肉的并联弹性成分。肌两端是肌腱,由弹性纤维平行排列而成,具有一定的弹性,与肌肉呈串联关系,称为肌肉的串联弹性成分。它和韧带相融合,将肌固定在骨上。,在肌收缩和被动伸展时,并联和串联弹性成分产生张力,储存能量,在肌肉舒张和回缩时,能量释放。
5、两种弹性成分的作用是:保证肌随时可以收缩,并有一定的肌张力;保证收缩成分在收缩结束时能够恢复原状;当收缩成分松弛时,使其不会被过度牵伸,从而减少肌损伤的危险。肌周围的结缔组织具有保证肌舒缩活动、传递肌力和协调肌运动的功能作用。,二、肌的类型及特性,肌可分为红肌纤维和白肌纤维两类。前者对刺激产生较缓慢的收缩反应,也称为慢肌。后者对刺激常产生快速的收缩反应,也称为快肌。与白肌相比,红肌具有较丰富的血液供应,能够承受长时间的连续活动;而白肌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张力,即爆发力,但随后极易陷入疲劳。红肌和白肌的神经支配不同。,根据肌的收缩特点,肌又可分为:快缩纤维(fast-twitch fiber)和
6、慢缩纤维(slow-twitch fiber),与前面白肌纤维和红肌纤维相一致。快缩纤维也称型肌纤维,具有较高糖酵解能力和收缩速率快的特点,快缩纤维又分两类:a型即快速氧化糖原分解型(FOC)和b型即快速糖原分解型(FG)。慢缩纤维也称I型肌纤维或缓慢氧化型(SO),其收缩速度仅为型纤维的一半。由于慢缩纤维具有较多的线粒体和高浓度的氧化酶,所以可以持续地进行有氧代谢。,人体肌可由不同特性的肌纤维组成,各肌纤维在不同功能肌群的组成中,组份可各不相同,或呈现不同比例,从而表现不同的运动特性。快缩纤维适于需急停、急动等力量性运动项目,如举重、篮球、足球、曲棍球等,因而在这些运动个体的肌中,快缩纤维比
7、例相对占优;而慢缩纤维则在中、长距离跑,游泳等耐力性运动项目运动个体的肌中表现更为显著。,三、运动单位肌纤维结构特点,在同一运动单位内,有的纤维是平行的,有的纤维则是交错串联排列的。这种复杂的三维空间排列方式,影响整块肌的力学特性。如果两个运动单位的肌纤维以串联方式排列,而且同时被募集时,其共同作用结果是产生位移;若两个运动单位的肌纤维以并联方式排列,则两个运动单位产生的力可叠加,而位移不叠加。另外,运动单位内肌纤维排列方式的多种组合可以提供几乎无限种肌产生力和位移的方式。,四、肌的功能,肌是人体运动的发动机,产生运动是肌的基本功能,此外,肌还具有支撑骨,维持姿势,保护身体和产热的功能。肌是具
8、有粘弹性的可收缩组织,通过肌腱或韧带等与骨连接。肌两端附着处分别称为肌的起点和肌的止点。肌收缩时,产生张力,肌的起、止点既可保持相对静止以维持姿势(等长收缩),又可发生位移而引发骨关节运动(等张收缩)。,肌可通过对抗重力以保持身体直立,通过稳定关节来提供支撑和保持各种姿势。即使静止不动,不同肌群仍保持有序的舒缩活动,以支撑骨,维持姿势和保持平衡。肌对深部组织和脏器具有保护作用。肌在收缩的过程中产生热量,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寒冷时,非随意肌的收缩增加形成肌颤抖,可使产热增加,以调节体温。,五、肌功能状态指标,肌收缩必须有完好的神经支配,一个前角细胞,它的轴突和轴突分支,以及它们所支配的肌纤维群
9、,合起来称为运动单位。一个运动单位可含有很少几个肌纤维,如眼外肌有612条;也可达数百条,如臀大肌可高达1501600条。运动单位是肌收缩的最小单位,一块肌收缩时,可仅仅有部分运动单位发挥作用。肢体不运动时,每块肌也有少数运动单位轮流收缩,使肌处于一种轻度持续收缩状态,保持一定肌张力,以维持躯体姿式。,肌功能或状态的指标,肌是产生力的器官,了解肌产生力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十分必要。肌的力学性质复杂,与组成肌各成分的力学特性以及肌的兴奋状态和疲劳有关。运动通过不同肌群协调有序地延长与缩短来实现运动。良好的肌功能状态是运动的基础。反映肌功能或状态的指标有:肌力、快速力量、肌耐力和肌张力。,(一)肌力,
10、肌力:是肌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以肌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量来表示。肌力体现肌主动收缩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反映肌最大收缩水平。影响肌力的因素主要包括:,1肌的生理横断面,肌由肌纤维组成,垂直于肌纤维的横断面的总和称为肌的生理横断面。单位生理横断面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称为绝对肌力。在研究离体肌时,把每根垂直横切的肌纤维切面加起来,再将总和乘以肌的平均厚度,就得到生理横断面。在纤维呈平行排列的肌如缝匠肌,即为肌腹的横断面,此类肌生理横断面较小,肌纤维较长,其肌力较小,但收缩幅度较大。在肌纤维呈立体的半羽状或羽状排列的肌,其生理横断面大于肌腹的横断面,肌纤维相对较短,此类肌肌力大,但收缩幅度较小。,2
11、肌的初长度 肌的初长度是指肌收缩前的长度,即前负荷。在生理范围内,肌力与肌的初长度紧密相关。当肌被牵拉至静息长度的1.2倍时,肌小节功能最佳,产生的肌力也最大。例如在投掷铅球时,必须充分屈曲肘关节,以尽可能牵张肱三头肌,然后利用肱三头肌急剧收缩时的力量将铅球抛出。,3肌的募集 肌收缩时同时被激活的运动单位的数量,反映肌的募集状态。肌募集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当运动神经发出的冲动强度增大或冲动的频率增加时,被动员或激活的运动单位也增多。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越大,肌力也越大。,4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通常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一致,但在一些较大的肌中,部分肌纤维可与肌腱长轴成角,形成
12、羽状连接。这种羽状连接成角越大,可募集的肌纤维也越多,产生的肌力也越大。如腓肠肌等快肌,具有较强大的收缩力。而比目鱼肌等慢肌的肌纤维与肌腱的连接很少成角,因而可募集的肌纤维则相对较少,肌力相对较低,但肌收缩时间则较为持久。,5杠杆效率 肌收缩产生的实际力矩输出,受运动节段杠杆效率的影响。有学者报道髌骨切除后股四头肌力臂缩短,使伸膝力矩减小约30。肌力异常主要表现为肌力减退。,(二)快速力量,快速力量是肌或肌群在一定速度下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的能力。快速力量由起动力量、爆发力量(爆发力)和制动力量组成。起动力量指肌肉收缩50ms内达到最大力值的能力。爆发力是肌肉在最短时间里收缩产生最大加速度用最大
13、力量克服阻力的能力。制动力量指在迅速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中,肌肉克服阻力,产生最大负加速度的能力。爆发力是核心。采用最大力量与达到最大力量的时间之比来评定。爆发力由肌力和肌收缩速度两个因素所决定。肌力是基础,收缩速度是爆发力关键,,(三)肌耐力 是指肌在一定负荷条件下保持收缩或持续重复收缩的能力,反映肌持续工作的能力,体现肌对抗疲劳的水平。,(四)肌张力,肌张力是肌在安静时所保持的紧张度。肌张力与脊髓牵张反射有关,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肌张力常通过被动运动感知处于放松状态的肌的阻力程度进行评测,以评判主动肌与拮抗肌群间(或互为拮抗剂)的收缩与舒张活动有无失衡,或是否协调。肌张力异常是肌失神经支配
14、(如脊髓损伤)和/或调节功能障碍(如脑损伤)的结果。肌张力异常有两种,即肌张力增强和肌张力减退。肌痉挛及肌强直是肌张力增强的典型表现,软瘫是肌张力减退常见的表现。,肌力、快速力量、肌耐力和肌张力反映肌的功能状态,是影响运动能力和运动质量的重要因素。,六、肌训练的结构基础肌力的大小与肌横断面紧密相关,肌横断面积由肌原纤维总量以及每个肌原纤维的横断面的大小决定。由于每条肌原纤维的ATP含量基本相同,所以增加肌原纤维总量和肌的横断面积是增加肌力的有效途径。肌原纤维的增生与萎缩随着其所受应力的变化而变化。在结构水平上,增强肌力训练可以增加肌原纤维的量和每条肌原纤维横断面的面积,从而使整块肌肥大,而使肌
15、力增强。,肌力训练还可以使肌的功能得到提高:1肌相关功能蛋白的合成增加,糖酵解功能增强,对乳酸的耐受能力增强。2肌毛细血管和线粒体的数量增加,肌对氧的利用能力增强,ATP生成和利用能力也显著增强。3肌的反应时缩短,弹性改善,力量与耐力增强。4肌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恢复时间缩短。,肌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受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的影响,这是康复运动训练的基础。而肌训练伴随的心肺功能的适应性变化,则为肌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提供支持和保障。,动态的应力应变关系的重要性首先,动态的应力应变关系能影响被激活的运动单位的力、速度和时间特征;其次,施加于组织的作用力可能会成为引起损伤的因素。一般认为,肌运动时会产生拉力,引
16、起肌内结缔组织、肌纤维或肌腱连接损伤(断裂)。,七、肌的应力应变特性,不同部位受到刺激可使整块肌表现不同应力应变特征。一端单独受到最大刺激时产生的最大肌力与两端同时受到刺激时所产生的力是相等的;但前者的受刺激端肌可呈现向心运动,另一端则呈现离心运动;后者的两端均受刺激,则均呈向心运动。因此前者的肌两端的位移常不如后者显著。这种不同的应力应变关系可能是不同肌运动损伤差异的重要原因。,八、肌的运动形式肌运动是肌力与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肌运动产生两种基本的运动形式:静力性运动和动力性运动。,(一)静力性运动,静力性运动亦被称为等长运动或等长收缩。等长运动时,肌的张力或应力作用在附着点上,起止点无位移
17、;此时肌收缩力与阻力相等,肌长度不变,不引起关节运动,因此等长运动不产生运动动作,也不做功。等长运动时,外力与肌本身所产生的最大张力即内力相等,大小则视主观用力程度、对抗重力或固定阻力而定。等长运动是固定体位和维持姿势时主要的肌运动形式,如半蹲位时的股四头肌收缩、紧咬下颌时咀嚼肌的收缩等均属肌的等长运动。,肌紧张也是肌等长运动形式之一。等长运动时,肌常处在部分收缩状态。神经系统大约给10的肌细胞持续地发送信号使之保持收缩,使得整个肌的肌细胞轮流收缩以避免疲劳。极度完全的肌等长运动可导致肌强直。,(二)动力性运动,动力性运动是指形成运动动作的肌运动形式。动力性运动分为: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向心运
18、动,也称向心收缩(concentric contraction),是指肌收缩时,肌的长度缩短,两端附着点互相靠近。如上楼梯时股四头肌的缩短收缩,握拳和屈膝等。肌的向心运动作用是促发主动肌收缩。,离心运动,也称离心收缩(eccentric contraction),是指肌收缩时肌力低于阻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被动延长。离心收缩常被用于对抗重力或减慢某种运动。如将物体缓慢放到桌面上需要肌收缩并握持物体以对抗重力,使物体缓慢稳定被放下。此时相关肌被缓慢拉长,呈现延长收缩。肌的离心运动作用是促发拮抗肌收缩,以稳定关节、控制肢体动作或肢体坠落的速度。,1 向心工作:肌力矩阻力矩,环节朝肌肉拉力的方向运动,肌
19、肉缩短、变粗、变硬。2 离心工作:肌力矩阻力矩,环节背着肌肉拉力的方向运动,肌肉变长、变细、变硬。,人体运动很少是单一的向心、离心或等长运动,肌运动组合需要身体承受不同压力,例如跑和跳的运动动作组合。某些外力,如重力也会使肌被拉长。在许多情况下,肌先做离心运动,紧接着做向心运动。,静力性运动和动力性运动在日常生活、康复训练和竞技体育中常结合运用,这是肌力训练的有效运动方式,以预防肌萎缩、增强肌力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九、牵拉缩短周期,(一)牵拉缩短周期的性质和特点 由于身体运动环节周期性地受到力的冲击,所以肌运动很少只包括孤立的等长收缩、向心运动或离心运动形式,这种肌运动分类并没有表现肌自然的
20、运动形态。例如行走、跑、跳,或受到其它外力作用的条件状态等。,人体行走和奔跑运动不同于车轮转动。车轮的重心位置总是正好位于与地面接触点的上方,而且垂直于前进的路线,人的行走和奔跑运动更像立方体的“滚动”,当与地面发生接触时,会产生很大的冲击负荷。与地面发生接触之前,肌先被激活(A),准备对抗这种冲击,同时肌被拉长(离心运动)(B),拉长后出现缩短(向心运动)(C),即肌先做离心运动,紧接着做向心运动,离心和向心运动的结合构成肌功能的一个自然类型,我们称其为牵拉缩短周期。其过程见图。,牵拉一缩短周期,总之,机体的运动涉及多个关节和肌群,在复杂而协调自如的运动中,每块肌通常都以牵拉缩短周期的运动形
21、式实现各自的运动功能。即肌先做离心运动,紧接着做向心运动。在离心运动时,肌被拉长,这是主动运动过程。离心和向心运动的循环往复,形成肌的自然运动形式。,以牵拉缩短周期肌运动为主的自然运动,包含主要由离心运动引起的高强度的力的调节性释放。这种高强度的力有利于肌腱复合体中弹性应变能量的贮存。在随后的缩短阶段,这种贮存能量的一部分能被重新获得,并被用于提高运动效能。牵拉缩短周期的作用是使离心运动后的向心运动比单纯的向心运动更为有力。,(二)牵拉缩短周期运动的机械效率,肌的运动形式不同,机械效率也不同。肌缩短或拉长的速度差异,也对机械效率数值产生影响。在牵拉缩短周期中,不同的负荷条件,产生不同的机械效率
22、。向心运动的机械效率,受向心运动的缩短速度的影响,两者并非线性关系,而是随着缩短速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在离心运动中,机械功增加时,机械效率都有所增加。离心运动的机械效率是非常高的,但并非一成不变,个体间的差异非常显著。通过提高牵拉速度,可以提高机械效率。,在牵拉缩短周期运动中,正功的机械效率(+ME)与预牵拉强度(负功Wneg)间的关系,十、肌的协同,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单一肌独立完成的,需要一组肌群的协作才能实现,这就是肌的协同作用。肌在不同的运动动作中的作用可各不相同,运动动作本身决定其所承担的角色。根据肌在某一具体动作中的功能作用,可将肌分为: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和中和肌。,原动肌:直接完
23、成动作的肌群称为原动肌,其中起主要作用者称为主动肌,协助完成动作或仅在动作的某一阶段起作用者称为副动肌。例如在屈肘运动中起作用的肌有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和旋前圆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肱二头肌和肱肌,称为主动肌;肱桡肌和旋前圆肌则为副动肌。又如股四头肌是伸膝动作的主动肌。,拮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拮抗肌。当原动肌收缩时,拮抗肌应协调地放松或作适当的离心收缩,以保持关节活动的稳定性及增加动作的精确性,并能防止关节损伤。如在屈肘动作中,肱三头肌是肱二头肌的拮抗肌,肘肌则是肱肌的拮抗肌;但在伸肘动作中,肱二头肌是肱三头肌的拮抗肌,肱肌则是肘肌的拮抗肌。在膝关节伸展时,股二头肌使膝关节屈曲,
24、成为股四头肌的拮抗肌。原动肌和拮抗肌可互为拮抗肌。,固定肌:为了发挥原动肌对肢体运动的动力作用,必须将肌相对固定的一端(定点)所附着的骨或更近的一连串骨充分固定。参加这种固定作用的肌群,通称为固定肌。例如在上臂体侧下垂的屈肘位作腕关节屈伸负重活动时,必须固定肩、肘关节,这时起固定肩、肘关节的肌群均称为固定肌。,例如弯举动作:固定肩胛骨,且在肩关节处固定肱骨的肌肉是固定肌。,中和肌:其作用为抵消原动肌收缩时所产生的一部分不需要的动作。例如做扩胸运动时,斜方肌和菱形肌都是原动肌。斜方肌收缩除使肩外展扩胸外,还可使肩胛骨下角外旋;菱形肌收缩使肩胛骨移向脊柱以产生扩胸效应的同时,可产生肩胛骨下角的内旋
25、。这种肩胛骨下角的内、外旋常可削弱扩胸效应。但斜方肌和菱形肌同时收缩时所产生的动作可相互抵消,因此两者又互为中和肌。,副动肌、固定肌和中和肌通常统称为协同肌。肌的协作关系随着动作的改变而变化,如作用于腕关节的桡侧腕伸肌、尺侧腕伸肌、桡侧腕屈肌和尺侧腕屈肌。在做伸腕动作时,桡侧腕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为原动肌,而桡、尺侧腕屈肌为拮抗肌。桡侧腕伸肌和尺侧腕伸肌同时收缩,使腕向桡侧和尺侧屈曲的作用相互抵消,因此又互为中和肌。在向桡侧屈曲腕关节时,桡侧腕伸肌和桡侧腕屈肌同为原动肌,尺侧腕伸肌和尺侧腕屈肌则为拮抗肌。桡侧腕伸肌和桡侧腕屈肌同时收缩使腕伸、屈的作用相互抵消,因而又互为中和肌。此时固定肘关节的肌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体 运动学 第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91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