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所需的营养素.ppt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所需的营养素.ppt(1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第三章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第一节 蛋 白 质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第三节 脂 类第四节 热 能第五节 维 生 素第六节 矿 物 质,第一节蛋白质学习目标,知道氨基酸营养分类、氨基酸模式及应用 识记食物蛋白质营养分类的依据及分类;理解蛋白质互补作用、氮平衡的概念与需要量;知道食品蛋白质营养质量的评价标淮及应用 知道蛋白质的功能及食物来源,第一节 蛋 白 质,一、蛋白质的功能二、氮平衡三、必需氨基酸四、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五、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措施 六、蛋白质的摄取与食物来源七、蛋白质和氨基酸在食品加工时的变化,(一)、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1、起催化作用 2、调节生
2、理机能 3、氧的运输,4、肌肉收缩 5、支架作用 6、免疫作用7、遗传调控,一、蛋白质的功能,(二)、建造新组织和修补更新组织(三)、供能 人体每天所需的能量有 14%来自蛋白质。(四)、赋予食品重要的功能特性,二、氮平衡,氮平衡(nitrogen balance):是反应机体摄入氮(食物蛋白质含氮量约为 16%)和排出氮的关系。氮平衡状态可用下式表示:摄入氮=尿氮+粪氮+其它氮损失(由皮肤及其它途径排出的氮),二、氮平衡,1、氮的总平衡:当膳食蛋白质供应适当时,其氮的摄入量和排出量相等。2、氮的正平衡:氮的摄食量大于排出量。3、氮的负平衡:氮的摄食量小于排出量。4、零氮平衡:摄入氮和排出氮相
3、等。,三、必需氨基酸,(一)、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1、必需氨基酸:人体需要,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速度不能满足肌体需要,必须有食物蛋白质供给的氨基酸 包括: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和组氨酸2、非必需氨基酸:人体内能够合成,不一定通过食物供给的氨基酸。,三、必需氨基酸,(二)、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及需要量模式 1、需要量:不同的年龄,其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不同2、氨基酸需要量模式:将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定为 l,分别计算出其它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这一系列的比值就是该种蛋白质氨基酸模式。,四、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1、蛋白质的消化率:指该食物蛋白质被
4、消化酶分解、吸收的程度 蛋白质消化率(%)/摄入氮100 2、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BV)生物价 氮储留量/氮吸收量 吸收氮=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储留氮=吸收氮(尿氮尿内源氮),四、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3、蛋白质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 常见食物蛋白质含量:大豆类30-40%;肉类12-20%;谷类少于10%4、氨基酸分(amino acid score,AAS)氨基酸分=1g受试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毫克数/需要量模式中氨基酸的毫克数100,四、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5、蛋白质功效比值(PER)蛋白质功效比值动物体重增加(g)/摄入食物蛋白质(g)被测蛋白质功效比值实验组功效比值/对照组功效比
5、值 2.5,五、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措施,1、增加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 2、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概念:不同食物间相互补充其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互补措施:1)搭配食物的种类越多越好。2)食物的种属越远越好 3)最好集中食物同时吃,六、蛋白质的摄取与食物来源,一、蛋白质的摄取 1、蛋白质营养不良及营养状况评价 2、蛋白质摄入过多 二、蛋白质的需要量 三、蛋白质的食物来源 大豆及其制品、畜禽肉、乳、蛋、鱼等,七、蛋白质和氨基酸在食品加工时的变化,(一)、热加工的有益作用 1、杀菌和灭菌2、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3、破坏某些嫌忌成分4、改善食品的感官性质,七、蛋白质和氨基酸在食品加工时的变
6、化,二、对蛋白质、氨基酸的破坏作用 1、加热:加热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营养价 值有一定损害 2、氧化:蛋白质和氨基酸的破坏可由氧化引起。3、脱硫:含低糖的湿润食物剧烈加热时常引起胱氨酸、半胱氨酸显著破坏 4、异构化,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学习目标,1、掌握碳水化合物的功能2、理解并掌握食品中重要的碳水化合物3、掌握食品加工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4、了解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一、碳水化合物的种类二、碳水化合物的作用三、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特点四、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与代谢五、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来源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碳水化合物的概念,碳水化合物是多羟醛或多羟酮的环状半缩醛或其缩合物,如醛
7、、酮、醇和酸等化合物的衍生物和聚合物,一、碳水化合物的种类,1、,1)、膳食纤维的概念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类和木质素统称为膳食纤维,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壁或细胞体内2)、膳食纤维的种类()不溶性食用纤维:()可溶性食物纤维:3)、膳食纤维的功能,不溶性食用纤维的生理功能,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与肠壁的接触时间,有利于粪便排出。促进胆汁酸的排泄,抑制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脂的上升 不溶性食物纤维能促进人体胃肠吸收水分,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耐糖量 改善神经末梢对胰岛素的感受性,降低对胰岛素的要求,调节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可溶性食物纤维的生理功能,增强人体的免与功能。对癌细胞具有很强的抑
8、制作用 可显著降低机体心肌组织的脂褐素和皮肤羟脯氨酸的含量,增加脑和肝脏组织中的酶活力 具有抗疲劳作用 许多活性多糖具有降血糖活性 降血糖抗血栓功能、保肝作用、抵抗放射性的破坏及增加白细胞含量等,3、膳食纤维的功能,(1)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作用。(2)对餐后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影响。(3)改善大肠功能。(4)改善大肠的代谢。(5)控制体重和减肥,二、碳水化合物的作用,供给热能 解毒作用 节约蛋白质 维持脑细胞的正常功能 抗生酮作用 协助胃肠系统,三、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特点,葡萄糖不属于必需营养素 消化过程比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过程简单、效率高 比蛋白质和脂肪的热卡值都低,四、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与代
9、谢,主要消化过程在小肠内进行 被分解为单糖后通过小肠粘膜吸收 被机体吸收后的糖有三个基本去向 以糖原的方式储存 进入血液被直接利用 转变为脂肪,五、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来源,谷类是人类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最主要的来源 谷类中含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大约为6080左右 薯类食品碳水化合物含量大约为1525左右,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导致营养不足与肥胖,导致骨折与癌症,减少寿命,第三节 脂类的学习目标,1、掌握脂类的生理功能。2、掌握脂肪的组成及特征。3、了解脂类在精炼加工中的变化。4、掌握脂类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营养情况5、了解脂类的食物来源。,第三节 脂 类,脂肪类脂油脂加工的化学食品脂质在风味中的作用,
10、脂质的概念与分类,概念: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具有脂的结构式或与脂肪酸有成酯的可能 由生物体产生并由生物体利用,脂肪(三酯酰甘油、三酰基甘油、甘油三酯),类脂:,磷脂,固醇,蜡,分类,一、脂 肪,脂肪的化学结构与种类 甘油 脂肪酸 脂肪及脂肪酸的性质 食品热加工中油脂的变化,脂肪的化学结构与种类,+,脂肪(真脂肪、中性脂肪):甘油与脂肪酸所形成的酯,即甘油的三个羟基和三个脂肪酸分子的羧基脱水缩合而成的酯。,分类:单纯甘油酯、混合甘油酯,甘 油,甘油的一酯、二酯形式可作为食品乳化剂 甘油的特征性反应,无水CaCl2 KHSO4 MgSO4,高温,+,2H2O,脂 肪 酸,脂肪中脂肪酸的种类1、
11、饱和脂肪酸 低级饱和脂肪酸 C10 液态 高级饱和脂肪酸 C10 固态2、饱和脂肪酸 双键数=1 9-十四碳烯酸(豆蔻油酸)双键数1 9,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脂 肪 酸,各类生物脂肪中脂肪酸的组成特点 植物中:软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 水产动物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绝大部分 高等陆生动物中:软脂酸、油酸、硬脂酸,脂肪及脂肪酸的性质,主要的物理性质 1、色泽与气味 纯脂肪酸及其甘油酯无色无味 2、密度或相对密度 小于1;与分子质量呈反比 不饱和度越大,密度越大 3、熔点与沸点 碳链越长,熔点越高;偶数链高于相邻的奇数链,脂肪及脂肪酸的性质,4、溶解度在水中的溶解度:脂肪酸随碳原子
12、数增加其溶解度减小 脂肪不溶于水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 脂肪酸愈低级、不饱和程度越高溶解度越大。脂肪(油脂)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溶解度随 碳 链的增长而降低,脂肪及脂肪酸的性质,5、黏度 脂肪中脂肪酸的饱和程度越大,粘度越大;碳原子数越多,粘度越大6、油脂的折光指数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与在油脂中的速度的比值 测定油脂的折光指数是检验油脂纯度和种类的方法,脂肪及脂肪酸的性质,主要化学性 1、水解与皂化 皂化作用:脂肪在碱性溶液中的水解 酸价: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的KOH毫 克数皂化价:皂化1g脂肪所需KOH毫克数 酯值:皂化1g纯脂肪所需要KOH毫克数,酯值=皂化价-酸价,不皂化物,酯交换
13、反应,酯与醇在强酸(如无水氯化氢、浓硫酸)或碱(或醇钠)催化下,可互相作用生成新的酯和新的醇,这种反应称为酯交换反应。,催化剂为固体酸或固体碱,脂肪及脂肪酸的性质,2、加成反应 碘价:每100脂肪或脂肪酸所能吸收碘的克数 表示脂肪酸或脂肪中的不饱和程度。,-CH2-CH=CH-CH2-+,O2,3、氧化与酸败 酸败:天然油脂中的脂肪酸被氧化,发生酸臭和口味变苦的现象。氧化为:低级醛、羧酸和低级酮,过氧化值:1千克样品中的活性氧含量,以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表示。,五、食品热加工中油脂的变化,油脂热增稠,R1-CH=CH-CH=CH-R2,+,R3-CH=CH-R4,300,五、食品热加工中油脂的变
14、化,油脂在高温下的水解与缩合,-H2O,O,食品热加工中油脂的变化,脂肪酸的热聚合与热分解 1、游离脂肪酸在300时发生热聚合现象,2、Fe(R-CH2-COOH)2,350-360,食品工艺中要求控制油温在150,+FeCO3,二、类 脂,1、磷脂,分类,鞘磷脂(鞘磷脂)(SM),是两性分子,一个极性头部,两个非极性尾部 脂肪酸碳链为偶数16、18、20;脂肪酸有饱和、不饱和之分。,特征:,甘油磷脂: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丝氨酸PS 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I,2、磷 脂,1)、甘油磷脂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的化学组成,2、磷 脂,性质 吸水性强的无色蜡状物,氧化变为黄褐色 溶于乙醚、
15、乙醇,不溶于丙酮 溶血磷脂:在相应的磷脂酶的作用下,水解一个脂肪酸残基,形成的磷脂。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 乳化剂、抗氧化剂、营养添加剂,脑磷脂(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溶血脑磷脂 脑磷脂加快血液凝固,磷脂酰肌醇,R1 为软脂酸R2为花生四烯酸,2、非甘油磷脂,鞘磷脂(SM),1.半乳糖脑苷脂,2.GM1神经节苷脂,3.唾液酸,3)、磷脂的性质,氧化性质 磷脂中的不饱和键被氧化后形成黑色聚合物 白色 黄色 黑色 溶解性质 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 易溶于氯仿-甲醇混合溶剂;不溶于无水丙酮,3)、磷脂的性质,水解性质,脂类的酶促水解,磷脂酶A1(B1),磷脂酶A2(B2),磷脂酶C,磷脂酶D,4)、
16、磷脂的作用,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磷脂对人体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卵磷脂、脑磷脂具有抗氧化的功效,是抗氧化剂的增效剂 磷脂酰胆碱是很好的乳化剂,类固醇:生物体内的以环戊烷的多氢菲为骨架的物质。分类:动物中:胆固醇 植物中:谷固醇、麦角固醇、豆固醇 性质:不溶于水、稀酸、稀碱,化学性质稳定,2、固醇,在体内以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形式存在,3、蜡,蜡是不溶于水的固体,是高级一元醇与高级脂肪酸形成的酯。蜡的性质 常温下为固体熔点:60-80之间。不易被氧化、皂化较困难 蜡的生物学意义:保护作用,三、油脂加工的化学,油脂的精炼沉降工艺:沉淀、过滤、离心分离 除去糖类、蛋白质、水脱胶(水化法):主要除去
17、磷脂 用一定数量的热水或稀碱、盐及其它电解质溶液 脱酸:除去游离的脂肪酸 碱炼法、真空水蒸气蒸馏,三、油脂加工的化学,脱色:加热后,加入吸附剂 脱臭:真空蒸汽脱臭法 脱蜡:根据熔点的差异,结晶析出 油脂氢化 将氢加到脂肪酸链的双键上 酯交换 酯和酸间、酯与醇间、酯与酯间的交换,其目的是使脂肪酸在脂肪中随机分布,四、食品脂质在风味中的作用,一、物理作用 影响食品的口感和气味例如:黄油中的香气主要是挥发性脂肪酸、异戊醛、2-乙酰-3-羟基丁酮二、脂作为风味的前身 酸败:脂肪酸氧化引起的变味 变味:由轻度氧化 硬化风味:优质在氢化过程中因起的变味,头部,尾部,含氮基团,磷酸基团,甘油,极性头部,非极
18、性尾部,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肌醇,胆固醇,多氢菲的环戊烷,第四节 热能学习目标,认识人体内的能量代谢掌握其来源、消耗及在膳食中的分配,第四节 热 能,一、概述二、人体的热能消耗(一)基础代谢(二)体力活动(三)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三、产能营养素,一、概 述,能量以往称热能,能量是一个系统作功的能力,生命物体与外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均需不断产生和消耗能量,1g碳水化合物产生能量为16.7kJ(4.0kcal)1g脂肪产生能量为36.7kJ(9.0kcal)1g蛋白质产生能量为16.7kJ(4.0kcal)1g乙醇产生能量为29.3kJ(7.0kcal),(一)基
19、础代谢,1、基础代谢:是指人体维持生命的所有器官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需要。2、影响人体基础代谢的因素:体格的影响:体表面积不同生理、病理状况的影响环境条件的影响炎热或寒冷,过多摄食,精神紧张尼古丁和咖啡因可以刺激基础代谢水平升高。,(二)体力活动,体力活动:除睡眠外,所进行的各种劳动或活动,是人体能量消化变化最大的部分。,(三)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又称食物的生热效应,指因摄取了食物而引起的能量消耗。蛋白质最高,其次是碳水化合物,脂肪最低。,三、产能营养素,能量系数:1g碳水化合物:17.15kJ*98%=16.81kJ(4.0kcal)1g脂肪:39.54kJ*95%=37.5
20、6kJ(9.0kcal)1g蛋白质:18.2kJ*92%=16.74kJ(4.0kcal)供能比例:碳水化合物供给的能量以占总能量的55%-65%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0%-15%为宜。,三、产能营养素,主要食源 碳水化合物的来源:谷类、糖类、豆类、坚果类。脂肪的来源:烹调用油、动物性食物、大豆、坚果类。蛋白质的来源:粮谷类、肉、鱼、蛋、禽、大豆及其制品、母乳。,第五节 维 生 素,一、概述 二、脂溶性维生素 三、水溶性维生素 四、食品中维生素变化、损失的常见原因,维生素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一、概 述,维生素在机体内的作用:作为辅酶或辅酶的前体;作为
21、抗氧化保护系统的组分;参与基因调控;特定功能,维生素的特点,维生素或其前体都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既不是能量物质,也不是结构组分 参与机体生理功能,在体内含量较少 人体不能合成维生素,或合成能力较低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食物供给,维生素的稳定性,维生素在生命有机体内以一类结构相关、营养功能类似的化合物形式存在 酸、碱、氧、光、热等的外界环境,对维生素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维生素作为还原剂、褐变反应的反应物、分为物质的前体影响食品的品质。,维生素的生物利用率,生物利用率 摄入的营养素被肠道吸收,在代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或在体内被利用的程度。影响维生素利用率的因素:膳食的组成 维生素的存在形式 特定维生素与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体 营养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90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