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旋毛虫丝虫.ppt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旋毛虫丝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旋毛虫丝虫.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简称“旋毛虫”,其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细胞内。对宿主的选择性不严格,很多种动物都可作为本虫的宿主,引起旋毛虫病。该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体严重感染时常可致人死亡。,1828年,在一英国人尸体的肌肉里首次发现幼虫,1860年,在一20岁的女尸肠道里首次发现成虫,1846年,在猪的肌肉里首次发现幼虫囊包,世界:,我国:,1881年,在厦门的猪肉里发现幼虫囊包,1964年,在一西藏人的肌肉里发现幼虫囊包,全国有15个省、市、自治区有人体感染的报道 27个省、市、自治区有猪体感染的报道,一 分类,根据生物学和基因
2、研究的分类:1.旋毛形线虫(T.spiralis)T12.北方毛形线虫(T.nativa)T23.布氏毛形线虫(T.britovi)T34.伪旋毛形线虫(T.pseudospiralis)T45.米氏毛形线虫(T.murrelli)T56.南方毛形线虫(T.nelsoni)T77.巴布亚毛形线虫(T.papuae)T108.津巴布韦旋毛虫(T.zimbabwensis)T11还有3个分类地位尚未确定的基因型:T6、T8和T9,一般认为,T.spiralis是引起人体旋毛虫病的主要病原体,多数死亡病例是由此种旋毛虫所致。,二、形态,(一)成虫,1.外观:,细小,细丝状,乳白色,后端稍粗。:340
3、.06mm,:1.41.60.04mm,咽管:占虫体长的1/31/2,2.结构:,杆细胞,杆状体,生殖器官:均为单管型,生殖:卵胎生,旋 毛 虫 成 虫,(二)幼虫囊包感染期,形状:梭形,大小:0.250.50.210.42mm,结构:囊包内通常含12条幼虫,也可多达67条。囊壁由内外两层构成,主要由肌细胞退变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旋毛虫幼虫囊包,旋毛虫肌幼虫囊包,美蓝染色图片,未染色和部分染色-美蓝染色,T1肌幼虫常温下(25)形态观察(100),三、生 活 史,发育的特殊性,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体内,无外界的发育要继续下一个生活史周期,必须得转换宿主,旋毛虫生活史示意图,成 虫,新生幼
4、虫,幼虫囊包,脱囊幼虫,(肌肉等组织内),(肠腔内),(侵入小肠),(小L小V),(随血流至全身),(至横纹肌内发育),(被另一宿主食入),(钻入肠粘膜发育后再返回肠腔),(产出),生活史要点:,1.特性:幼虫和成虫寄生于同一宿主内,要延续下一个生活史必须转换宿主2.宿主:无严格选择性,120多种3.感染阶段:幼虫囊包4.感染方式:生食或半生食肉类,5.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幼虫寄生于肌细胞内,对新宿主具感染性。6.卵胎生:雌虫于交配后第5天产幼虫于肠壁粘膜下7.幼虫脱囊;移行与发育:随淋巴和血循环到达各器官、组织或体腔,但只有侵入横纹肌内的虫体才能进一步发育。,四、致 病,
5、相关因素:,食入囊包的多少,幼虫的活力,幼虫的侵犯部位,宿主的功能状态,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在发病后50天内死亡。根据致病过程,可将其分为三个连续的时期:,1、侵入期(肠型期):,病变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主要病变:肠壁炎症、溃疡、水肿、出血等。症状: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症状;同时可伴有厌食、乏力、低热等全身性反应。,2、幼虫移行期(肌型期):,此期为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到达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导致血管炎和肌炎的过程。主要病理变化:引起肌纤维变形、肿胀、排列紊乱、横纹消失、肌细胞坏死、崩解、肌间质轻度水肿并有炎症细胞浸润。,轻者:发热、全身
6、性血管炎、水肿(尤以眼、面部最常见)、全身肌肉酸痛(尤以腓肠肌、肱二头肌明显)。重者:肺部局限性或广泛性出血、肺炎、支气管炎及胸膜炎等。如移行至心脏,可导致心肌炎,严重可致死。若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即使轻度感染亦可造成严重的伤害。,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主要病变部位在肌肉。,3、囊包形成期:,为受损细胞的修复过程。肌细胞内幼虫长大并卷曲,其周围的肌细胞膨大呈纺锤形囊包,急性炎症逐渐消退、囊包内幼虫最终被钙化,全身症状减轻、但肌肉疼痛持续。,五、免 疫,有动物实验证明,宿主感染旋毛虫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对再感染可产生较显著的抵抗力。主要的结果为:肠道内幼虫发育障碍,成虫发育不全,生殖能力减弱和早期就
7、排出体外,从而减少了肌肉内幼虫的数量。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协同作用的结果,六、诊 断,1、询问病史:通常有生食或半生食肉类史,3、病原学检查:,肌肉组织活检(腓肠肌):检出率50%左右,吃剩余的猪肉检查:间接性判断,4、免疫学检查:,ID,CPT,ELISA,2、流行病学资料:群体发病,七、流行与分布,旋毛虫病属于自然疫源性(动物源性疾病),在哺乳动物之间广泛传播。人旋毛虫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猪、狗。(一)分布 1.世界性 2.我国有15个省市的报道,其中以云南省的发病率最高。3.有地方性、食源性和群体性发病特点。,(二)流行因素 1.传染源 自然界有猪、狗、羊等120多种哺乳动物自然感染。旋毛虫
8、病为一种动物源性疾病,人兽共患病。幼虫 囊包对外界的抵抗力强。主要的传染源为:猪,3.传播途径:(1)、野生动物之间相互残杀的“食物链”,(2)、鼠、猪、人之间的相互感染,2.易感人群 暴发流行与当地居民嗜食生肉的习惯有关,不论男女老幼均易感,发病率与年龄、性别、职业等无关。,八、防 治,1.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习惯,2.加强肉类检疫,杜绝病猪肉上市,3.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老鼠,4.改变养猪方式:要圈养,不要放养,5.诊治病人:噻苯咪唑:50mg/kg/天,57天 丙硫咪唑:2530mg/kg/天,57天,本 节 要 点,1.生活史特点,2.感染阶段(幼虫囊包)和感染方式(误食幼虫囊包),
9、3.旋毛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旋毛虫病的病原学诊断和免疫学 诊断方法,丝 虫 Filaria,是由其中间宿主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线虫,寄生于人体的已知有8种,其中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的淋巴丝虫病(Filariasis)及由盘尾丝虫所致的河盲症对人类危害最严重。,丝虫属于线型动物门丝虫总科,因其虫体 细长如丝而得名。,寄居淋巴系统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帝纹布鲁线虫(Brugia timori)寄居皮下组织旋盘尾丝虫(Onchocerca volvulus)罗阿罗阿丝虫(Loa loa)链尾唇棘线虫(Dipetalon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体 寄生虫 实验 旋毛虫 丝虫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90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