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重点提示:1.心理发展及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2.认知发展的阶段论;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3.中学生人格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4.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5.学生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评价目标: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2.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3.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4.评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注意:1.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2.心理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从无到有、从简到繁。3.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4.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变化,表现为心理机能的改善;也可能是消极的,表现为心理机能的衰退。5.心理发展是天性与教养的共同作用的结果。6.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2定向性与顺序性 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3不平衡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
3、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 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一)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人们对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持有不同的观点。1、连续论者:强调发展的连续性,认为心理的发展只是数量的变化,一个婴儿与成人仅在量的方面有差别,儿童是成人的一个缩影。在中世纪绘画中出现的儿童形象便是小大人(miniature adult)。直到19世纪以前,还没有真正的儿童读物。,中世纪绘画中的儿童的形象是“小大人”。,2、阶段论者:认为发展要经历一些不连续的步
4、骤和阶段,在每一个阶段或水平上,行为的组织有着质的差异。强调发展过程是阶段性的,而不是平稳或连续的。,3 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学观点: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既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一定时期内,个体心理的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只发生一些细微变化,即属于量的积累,体现着发展的连续性;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新质要素取代旧质要素占据主要地位,这时量变的过程就发生了质的“飞跃”,表现出发展中的间断或跳跃现象,意味着新的阶段形成。,图1-1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a代表发展是连续的累进,b为波浪式向前的曲线,代表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5、从图1-1看出心理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延伸;旧质中孕育着新质,新质中由包含着旧质。但作为某一阶段特征的是那些占优势地位的因素,它体现着本阶段的本质特征。,如,从儿童动作的发展看,6、7个月时儿童开始爬行,先是腹部着地慢慢爬,再到靠手膝爬行,由不熟练的爬行到熟练的爬行,这种爬行技能上的变化体现着儿童动作发展的连续性;但在一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站立和直立行走。由爬行到直立行走,不只是爬行技能的简单扩展,而是出现了本质不同的行为模式,即进入动作发展的新阶段,但该阶段还会保留或表现出爬行。例如,儿童刚刚开始直立行走时,行走动作还不熟练,在
6、需要快速移动或疲劳时,小孩还会爬行。,(二)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情况下,个体身心的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而且这种顺序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例如,儿童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按照两条法则进行:自上而下(头尾)法则:头部动作躯干动作脚动作 即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从中心到边缘(近远)法则:动作发展与身体的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远离身体中心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晚。如,上肢动作:肩头和上臂肘腕手指,(三)不平衡性,个体在生命全程中的发展不是按一个模式进行,也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进行,而是表现出不平衡性。从个体发展的不同方面看,个体神经系统的发展先快后慢,9岁时接近
7、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的发展则是先慢后快,在青春期前发展缓慢,一到青春期(女童1112岁,男童1314岁)则快速发展。从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看,个体发展的速度是不同的:幼儿前期是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童年期是一个平稳发展期,而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在整个成年期是一个少变化期,最后老年期是下降期。,(四)个别差异性,一般说来,一个正常儿童的发展总是要经历基本的发展阶段。但是同是在正常范围内的个体,在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发展的领域等等总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如,从智力发展速度看,有的儿童早慧,有的大器晚成;从智力水平看,有的人智力平平,有的人智力超常;从个人的优势领域看,有的儿童语言
8、能力发展得好,有的儿童动作发展得好。,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4童年期(6、7岁11、12岁);5少年期(11、12岁l4、15岁);6青年期(14、15岁25岁)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大致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一)少年期 1定义: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2心理发展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
9、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形象思维做支柱,开始出现反省思维。(二)青年初期 1定义:这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2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学习准备 1定义:学习准备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性的学习的适合性。也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10、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两个维度: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的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3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格塞尔(A.Gesell)“成熟优势论”: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
11、会生效。格塞尔的成熟优势论虽然提到生理成熟和环境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但更强调成熟的作用。双生子爬梯实验: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是事倍功半。,双生子爬梯实验,让同卵双生子T和C在不同的年龄开始学习爬楼梯。T从出生后的的48周起接受爬梯训练,每天练习10分钟,连续6周;C则从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训练,每天的练习时间相同,仅训练两周,就赶上了T。,双生子爬梯实验,图1-4 双生子训练爬梯的结果,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新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新的教学,这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我国教育学中“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原则”。,(二)关键期 1定义: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
12、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对教学的要求: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有研究提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发展是否有关键期,即是否存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有机体最容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最早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Lorenz,K)对动物印刻(imprinting)行为的研究。,印刻反应,劳伦兹研究发现,鹅、鸭、雁等动物在刚刚孵化出来后,让它们接触其他种类的鸟或会活动的东西(如人、木马、足球),它们就会把
13、这些东西当作自己的母亲紧紧追随,但对自己同类的母亲却无任何依恋。这种现象好似在凝固的蜡上刻上标记一样,固称“印刻”。这种印刻现象只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会。,据研究认为,小鸡的母亲印刻的关键期是出生后的1016小时,小狗的关键期约在生后37周。过去认为,动物出生后不久就会认识母亲是出于亲子本能,后来的发现并非如此。,印 刻 反 应,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人们把动物研究的结果应用到早期个体心理发展身上,就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关键期问题,认为个体行为的发展有阶段性,有些行为是在发育的某一个时期在适当的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就
14、永远不会产生。这个时期就称为该种行为发展的关键期。例如,有人认为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等。,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启示,抓住关键期及时进行教育,事半功倍但不能认为儿童过了某个年龄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二、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认知发展理论要点如下:1.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的思维,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而且
15、也表现在质量方面,儿童不只在信息量(知识总量)方面不如成人,而且对于信息加工的方式(思维过程)与成人不同。也可以说,他们在用一种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2.人的认知发展经历几个特定的阶段,而且这些阶段按固定的次序发生。这种次序对所有儿童都是相同的,尽管有些人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的时间可能提前或滞后。这些阶段构成一个层次,即每一个阶段不同于前一个阶段,但每一个阶段又是从前一个阶段发展而来。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不是其特有的思维内容,而是其特有的思维方式。,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
16、)、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这里的动作或活动是指外部动作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图式最初来自遗传,是一些先天性的无条件反射,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丰富起来。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同化是量变;顺应是质变。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
17、中的主动性。,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感知运动阶段指的是儿童从出生到大约两岁这段时间。其智力发展的特点是,智力活动以感知和运动反射为主要形式。这个时期的最大成就是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亲)、自己与物体是分别存在的,即物体的永恒性。没有永恒性说明没有推理。出生婴儿仅有吸吮、抓握等简单反射。在六个月以前,婴儿对物体的的认知是,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球滚入床下,因目不能见,他就认为球不存在了。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大约在912个月。第二个成就是目标导向行为的出现。目标导向的行为始于婴儿开始领悟到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种关系达到自己
18、的目的。例如,一玩具放在床单的另一头儿儿童摸不着的地方,儿童开始时试图直接伸手抓到,在经过多次尝试后,他偶然拉动了床单,观察到床单运动和玩具关系,他就继续拉动床单,直到拿到玩具。,幼儿期: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仍继续依赖于感觉,但逐渐开始用词和语言来表征行动。思维不具备可逆性,还只能从单一的方向进行,而且这个单一方向又反映的是静止的知觉状态。例如,把两杯同量的水当着儿童的面倒入一个瓶身较宽的容器和一个瓶身较窄的容器,然后询问儿童两个容器的水是否相等。此阶段的儿童大多数人都认为不相等。因为他们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他们还不能在头脑中
19、把水倒回原来的杯中,因而无法理解两个容器中的水相等这个道理。按皮亚杰的话说,他们还缺乏“守恒性”。皮亚杰有时也称这个阶段的思维为“直觉思维”。因为思维靠的不是逻辑,而是事物对她看起来像什么,这也是“前运算阶段”名称的由来。受这种思维的限制,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观点考虑问题,并深信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相同,表现为自我中心。由此产生许多大人们视为“童稚语言”的“前概念”。例如,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们讲着:“笑,代表高兴、幸福,哭,代表伤心”,这时一个小女孩站起来,嘟着小嘴问老师:“老师,我现在能哭吗?”老师惊奇的问:“有什么伤心的事吗?”女孩说:“我的糖刚吃完了”。,(2)前运算阶段(26、7
20、岁):,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具体表现为:(1)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2)自我中心,认为所有的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3)思维的不可逆性,只知道AB,不知道BA。(4)未掌握守恒。掌握守恒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小学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小学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在发展数、关系、过程等概念。表现为具有了守恒、分类和排序等的能力。例如关于数的守恒,是明白
21、数目和事物形式的相互关系,通晓物体的数目不会因排列形式不同而改变这个道理。典型的实验是在儿童面前摆两排数目相等的小瓶子,其中一排放的松散,看起来长一些;另一排紧凑,因而看起来短一些。然后询问儿童二排瓶子是否一样多。前运算阶段儿童由于智力活动较多的依赖于知觉提供的材料,故认为松散的一排瓶子多些,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会先数一数两排瓶子的数目,然后作出肯定的回答。,分类是儿童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关系概念的基础。它是根据事物的性质或关系对事物进行不同的组合。儿童从感知运动阶段的末期就已经能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到前运算阶段,幼儿可依据事物的颜色或形状给事物明确分类。但这时的分类只是在同一级的单一维度
22、进行。到了具体运算阶段,由于可逆性思维的形成,使儿童可以理解不同级概念关系,看到事物不仅可以按一种方式归入一类,也可以按另一种方式归入另一类,因而能进行复杂的等级性的分类,即形成类包含能力。例如,在学龄儿童面前放15张卡片,其中8张卡片是花猫,2张卡片是白猫,5张卡片是小狗。然后问他们:是花猫多还是猫多?是猫多还是动物多?此时期的儿童可以依据下列运算回答问题:A(花猫)+A(非花猫)=B(猫)B(猫)+B(小狗)=C(动物)故:A(花猫)B(猫)C(动物)这种等级分类能力是前运算阶段儿童所不具备的。,列序是儿童形成关于事物过程概念的基础,基本上同分类能力一起出现,与可逆性思维的形成有关。指的是
23、在内心依据大小、多少、轻重和长短等关系对事物的次序做出安排的能力。例如,实验者向儿童出示铅笔A和铅笔B,A比B短,即AB,BC,问A与C哪个大?他们可能难以回答。若换一种说法:“张老师比李老师高,李老师又比王老师高,问张老师和王老师哪个高?”他们可以回答,因为在后一种情形下,儿童可以借助具体表象进行推理。,初、高中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 12岁以上。此阶段儿童具有了下列思维能力:假设演绎思维 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以后,儿童的认知能力趋于成熟,可以摆脱具体事物的内容而在纯形式水平上,依据一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理和命题运算,平常我们常称之为科学推理。在假设演绎的思维活动中,结论首先是通过假设的方式而被
24、预先接受的,就是说结论在与现实接触之前,就以可能的方式存在了。在这里,可能性先于现实性。这样,儿童的思维就摆脱了现实范围的束缚而大大扩展了。例如,有“地球是平的”和“地球是圆的”两个命题,要儿童做出是非判断。处于形式运算前的儿童思维受具体事物或知觉资料的支配,他们所看到的地球是平面的,因而无法理解为什么地球是圆的。而一个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不受眼前具体事物的支配,可依据假设进行推理。他们可能会这样思考:如果地球是平的,那么太阳就不可能每天都从东方升起,在西边降落,只有是圆形的,才能解释这一现象。由这一假设演绎的过程,得出了地球是圆的这一结论。,抽象思维 指运用符号的思维。达到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可
25、以解决如(a+b)2=a+2ab+b这样的代数问题。系统思维 指儿童在解决问题时,能分离出所有有关的变量和这些变量组合。例如,问学生,根据下列原料:(1)三种肉:猪肉、鸡肉、鱼肉(2)三种蔬菜:黄瓜、豆角、西红柿(3)三种主食:大米、小米、玉米 能列出多少种不同的食谱。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系统地列出下列食谱:猪肉黄瓜大米 猪肉黄瓜小米 猪肉黄瓜玉米 猪肉豆角大米 猪肉豆角小米 猪肉豆角玉米等 可是,一个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却很少这样系统,她可能列出一系列自己喜欢吃的食谱。,皮亚杰理论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1.教学内容应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制约着教育教学内容。皮亚杰曾经指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生 心理 发展 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8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