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方案.doc(2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227 -汉阴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
2、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
3、,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咣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主要治法。1.风火上扰证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川牛膝、黄芩、山栀,夏枯草
4、等。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粉(冲服)、生地、钩藤、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丹参等。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牛黄清心丸等。2.痰瘀阻络证治法:化痰通络。推荐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大黄、胆南星等。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半夏、天麻、茯苓、橘红、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等。中成药:中风回春丸、华佗再造丸、通脉胶囊、欣麦通胶囊等。3.痰热腑实证治法:化痰通腑。推荐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胆南星、瓜蒌等。大承气汤加减。大黄(后下)、芒硝(冲服)、枳实、厚朴等。中成药:安脑丸、牛黄清心丸等。4.阴虚风动证治法:滋阴息
5、风。推荐方药:育阴通络汤加减。生地黄、山萸肉、钩藤(后下)、天麻、丹参、白芍等。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代赭石(先煎)、龟板(先煎)、白芍、玄参、天冬、川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川芎等。中成药: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5.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全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等。中成药:消栓通络片、脑安胶囊、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等。(二)针灸治疗1.治疗原则: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腹针、梅花针、耳穴敷贴、灸法和拔罐等。2.针灸方法临床可
6、分为中脏腑、中经络,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主穴:龋、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解溪、昆仑、太冲、太溪等。在选择治疗方案的同时,根据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常见症状如吞咽困难、便秘、尿失禁、尿潴留、血管性痴呆、肩手综合征等加减穴位,如吞咽困难可加翳风等,或采用咽后壁点刺等;尿失禁或尿潴留可加针中极、曲骨、关元等,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肩手综合征可加针肩龋、肩醪、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语言一言语障碍可加针风池、翳风、廉泉、哑门、金津、玉液、通里等。可按照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不同特点和治疗原则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头穴丛刺长留针间
7、断行针法、抗痉挛针法等。可根据临床症状选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技术、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技术、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技术等。(1)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病痉挛瘫痪适应症:脑卒中痉挛瘫痪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患者。操作方法:取穴: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上肢伸肌侧:肩龋、天井、阳池;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申脉;手法:弱化手法;强化手法。注意事项:病人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变动体位。医者手法要熟练,进针宜轻巧快捷,提插捻转要指力均匀,行针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运针不宜用力过猛。(2)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适应症:假性延髓麻痹。操作方法:患者取
8、坐位,取0.4050mm毫针,取项部双侧风池、翳明、供血,刺入约1-1.5寸,针尖稍向内下方,施以每分钟100转捻转手法各约15秒,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3次后出针。再取颈部廉泉、外金津玉液,用60mm长针向舌根方向刺入约1-1.5寸,吞咽、治呛、发音分别直刺刺入0.3寸,上述各穴均需快速捻转行针15秒后出针,不留针。注意事项: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针刺。年纪较大,身体虚弱的患者,进行针刺的手法不宜过强。(3)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适应症:中风失语症。操作方法:CT片示病灶同侧头皮的垂直投射区的周边为针刺部位,用2830号11.5寸不锈钢毫针,围针平刺,针数视病灶大小而定,
9、针尖皆刺向投射区中心。得气后以180200次/分的频率捻转12分钟,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配穴哑门、廉泉、通里穴用平补平泻手法。注意事项:饥饿、疲劳,紧张时不宜针刺;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出针按压针孔。(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辨证属于热证者,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苦碟子注射液等。(四)熏洗疗法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常见肩手综合征、偏瘫痉挛状态、瘫侧手部或同时见到瘫侧手、足部的肿胀,按之无凹陷,似肿非肿,实胀而非
10、肿。可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为主加减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2次或隔日1次。可选用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配合治疗。(五)推拿治疗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是偏瘫按摩中应注意的问题。按摩手法常用揉、捏法,亦可配合其他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六)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香疗法、蜡疗法、水疗法等。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及经络导平治疗仪、智能
11、通络治疗仪等。(七)内科基础治疗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主要包括: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具体内容参照指南原文)(八)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内容包括物理治疗(良肢位设定、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体位变化适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抑制痉挛训练、吞咽功能训练)、作业治疗、语言康复训练等多项内容。(九)护理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学
12、评价: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2.疾病病情评价: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如神志、肢体偏瘫、面瘫、失语等;通过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饭、穿衣、活动能力等: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或日常生活的依赖性。3.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评价:必要时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并发症进行评价,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如通过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脑电图评价癫痫,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障碍等。(二)评价方法可在患者不同入院时间选用不同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1.入院当天:可选用中风病辨证诊
13、断标准、NIHSS量表、Barthel指数等进行评价。2.入院1520天:可选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NIHSS量表、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量表等评价。眩晕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14、第二版,2008年)。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3) 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眩晕
15、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I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轻度:0、I级;中度:、级;重度:、V级。(二)证候诊断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
16、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咣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2.阴虚阳亢证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推荐方药:镇肝
17、息风汤加减。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3.肝火上炎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4.痰瘀阻窍证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石菖蒲、竹茹、麝香(冲服,或白芷代)、丹参、赤芍、桃仁、川芎、红花、牛膝、葱白、生姜、大枣。5.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黄芪、当归、炒白术、茯苓、川芎、熟地黄、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炙甘草。6.
18、肾精不足证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龟甲、黄柏、杜仲、怀牛膝、天冬、生地、麦冬、党参、茯苓。(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等。(三)针刺治疗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耳穴:肾区、脑干、神门。辨证取穴:风痰上扰加丰隆、内关;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肝火上炎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足三里、血海;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瘀阻窍加膈俞、脾俞。(四)其他疗法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2.可选用以下设备辅助治疗: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
19、络治疗仪等。(五)护理1.静卧,预防跌伤。2.避免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等。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疗效指数70%,同时90%;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疗效指数30%,同时70%;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二)评价方法
20、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主证:头晕目眩: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发作频率。同时结合经颅多普勒(TCD)等检查结果综合评价。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症 状分级量化标准头晕目眩0分:无头晕目眩;2分;尚可忍受,闭目即止;4分:视物旋转,如坐舟船;6分:眩晕欲仆,不能站立。恶心、呕吐0分:无恶心、呕吐;1分:轻度恶心、呕吐,但不影响日常生活恶心、呕吐及进食;2分: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3分:频繁严重恶心呕吐,需卧床休息。 耳鸣耳聋0分;无耳鸣耳聋;1分:偶尔出现;F12分:频繁出现,轻度听力下降;3分:持续出现,影
21、响工作和睡眠,明显听力障碍。 倦怠乏力0分:无倦怠乏力;1分:乏力,偶有倦怠;2分:时有嗜卧,乏力倦怠:3分:整日困卧,对外界事物兴趣下降,坐时即可入睡。汗出异常0分:无汗出:1分:皮肤微潮,稍动更甚;2分:皮肤潮湿,动则汗出;3分:稍动汗出,如水流漓。 发作频率0分:无发作;1分:偶尔出现;2分:经常出现;3分:持续存在。 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2
2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排除器质性疾病。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二版(1CHD-)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1)偏头痛不伴先兆A、至少5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B、每次疼痛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C、至少具有下列之中两个特征:单侧性;搏动性;程度为中度或重度(日常活动受限或停止);因日常的体力活动加重,或导致无法进行日常运动(如走路或爬楼梯)。D、发作期间至少具有下列的一项;恶心和/或呕吐;畏光和怕声。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2)偏头
23、痛伴典型先兆A、至少2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B、先兆包括以下症状至少一种,但没有运动机能减弱: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点状色斑或线形闪光幻觉)和/或阴性的表现(如视野缺损);完全可逆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的表现(如麻木);完全可逆的言语困难性语言障碍。C、以下标准至少二项:双侧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历时55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相继出现历时55分钟;每种症状持续5分钟且460分钟。D、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标准B-D,开始时伴有先兆症状发生,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以内出现。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3)偏头痛其他类型
24、(二)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证: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巅顶,面红耳赤,耳鸣如蝉,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2.痰浊内阻证: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3.瘀血阻络证: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4.气血两虚证:头痛而晕,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咣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5.肝肾亏虚证:头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发作期治疗
25、、预防性治疗均可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止痛。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生石决明、牛膝、益母草、山栀子、黄芩、茯神、夜交藤、桑寄生。(2)痰浊内阻证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3)瘀血阻络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桃仁、红花、川芎、生地、当归、白芍、羌活、独活、鸡血藤、白芷、细辛、防风、泽泻、薏苡仁。(4)气血两虚证治法:补气养血,缓急止痛。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川芎、熟地、当归、白芍、白术、党参、茯苓、甘草、黄芪、鸡血藤。(5)肝肾亏虚证治法
26、:滋养肝肾,育阴潜阳。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玄参、龟板、白芍、茵陈、生麦芽、代赭石、天冬、甘草、川楝子、生龙骨、生牡蛎。2.对于病程长、证候要素较多如同时具有风、瘀、痰湿等证的偏头痛患者可选用正天丸等治疗。3.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可辨证配合选用中成药。可在头痛缓解后使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维持治疗,如正天丸(胶囊)、川芎茶调丸(散、颗粒、片)、元胡止痛片(胶囊、颗粒、滴丸)、养血清脑颗粒、镇脑宁胶囊等。(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在偏头痛发作期或住院患者可辨证选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天麻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三)其他治法1.一般头痛可按摩太
27、阳,推印堂,拿风池,点按合谷穴。2.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或远道取穴、或两者兼用,方法有耳针、腕踝针、电针等。主穴:风池、太阳、百会、合谷。配穴:瘀血头痛可配合阿是穴、血海、三阴交:痰浊头痛可配合头维、丰隆、阴陵泉:肝阳头痛可配太冲、太溪;气血两虚头痛可配心俞、脾俞、胃俞、足三里;阴虚阳亢头痛可配肾俞、肝俞、太冲、太溪。3.可选用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等,用于治疗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1)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标出阿是穴,使用0.30mm直径,长40mm的不锈钢毫针,以1015度的角度进针,缓慢边捻转边向阿是穴透刺
28、;得气后,向右轻轻捻转针柄180360度,使软组织轻轻缠绕针尖,此时,患者针感会增强,然后行250500次/分的震颤法1分钟,轻轻回转针柄180360度,留针5分钟;如此反复操作5次后出针。注意事项:在针下空松时缓慢出针,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2)热敏灸疗法:热敏穴位以头面部、背部及小腿外侧为高发区,多出现在头部局部压痛点、风池、率谷、至阳、肝俞、阳陵泉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每天1-2次。10次为1个疗程。(3)浅针疗法取百会、合谷(双侧)、上星、神庭、太阳(双侧)、列缺,宜先补后泻。久病者,宜补多泻少。若偏头痛,加风池(双侧)、丝竹空(双侧)、足三里
29、(双侧),用平补平泻;痰多,加尺泽(双侧),用平补平泻;风邪外感,加外关(双侧)、风府、大椎,用泻法;湿盛,加脾俞(双侧),用补法,小肠俞(双侧),用泻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星期。(4)火针疗法:取阿是穴(痛点)。局部酒精常规消毒,选用细火针,烧红烧透后,对准阿是穴,速刺疾出。不留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重按针孔片刻,每周治疗2次,5次为一疗程。点刺头部痛点注意速度宜快,避免烧燃头发。4.根据病情可选择塞鼻法,选用活血、通络、止痛等中药研细末后,用布袋包少许药末塞鼻。左侧头痛塞右鼻孔,右侧头痛塞左鼻孔,发作时用。如用川芎、白芷、制远志各50g,冰片7g,共为细末,和匀,用布袋包
30、少许药末塞鼻。也可采用搐鼻法,将中药研末后,每次用少许药末吸入鼻内。5.相关中医诊疗设备光电治疗仪、疼痛治疗仪可辅助止痛。(四)内科基础治疗如头痛发作仍不能缓解,可配合应用其他能缓解偏头痛发作的治疗方法,以镇静、镇痛、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为治疗原则,可选用止吐药、非甾体类药、曲坦类药等。积极除去诱因,如避免食用富含酪氨酸或亚硝酸盐的食物;停用血管扩张剂或口服避孕药等可能诱发头痛发作的药物;注意心理疏导,避免紧张、焦虑、疲劳等诱发因素。(五)护理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脑科观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并注意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发作期疗效评价参照以下标准(参考Euro
31、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letieS(EFNS)2006年(EFNSguideline on the drug treatment of migraine report of an EFNS task Force)、2009年guideline on the drug treatment of migraine revised report of an EFNS task force):(1)治愈:用药24小时内疼痛消失,其后48小时内头痛无再次发作。(2)有效:用药24小时内头痛症状从中度、重度减轻到轻度,其后48小时内并维持疼痛减轻。(3)无效
32、:用药72小时内头痛无明显缓解。2.预防性治疗的疗效评价按以下标准:利用头痛日记记录治疗前后头痛每4周平均发作次数、每4周平均头痛天数以及头痛程度的分级,并根据积分法判定疗效。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95%。显 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70%95%。有 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70%。无 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二)评价方法选用症状记分法+疼痛量表测定法来评价1.症状记分法(1)主症头痛发作次数:0分:无发作。3分:每月发作2次以下(2次)。6分:每月发作3-4次。9分:每月发作5次以上(5次)。注:如果头痛在上次缓解后48小时内重新出现,应视为一次发作。头痛持续
33、时间;0分:无发作。3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12小时。6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持续12小时42天。9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持续2天。头痛程度分级:0分:不痛。3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1-3.5。6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3.5且6.5。9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6.5-10。伴随症状: 0分:无。1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1项。2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2项。3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3项。(2)次症:其余症状,按项计算。无症状为0分,有症状为1分。计算以上积分之和。2.数字疼痛量表测定法数字疼痛分级法(NRS):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的疼
34、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的数字。(1-3.5为轻度,3.6-6.5为中度,6.6-10为重度)。头痛程度:0 1 2 3 4 5 6 7 8 9 10无疼痛 无法忍受的疼痛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1)诊断要点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有感受外邪病史。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2)主要症状:鼻和喉部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
35、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主要体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二)证候诊断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
36、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寒束表证治法:解表散寒。推荐方药:(1)麻黄汤加味:麻黄、杏仁、桂枝、生甘草、葛根。(2)葛根汤加减:葛根、桔梗、杏仁、生石膏、桂枝、赤芍、连翘、生甘草、生麻黄、柴胡。(3)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中成药: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颗粒等。2.风热犯表证治法:解表清热。推荐方药:(1)银翘散加味:牛蒡子、薄荷、生甘草、杏仁、淡豆豉、淡竹叶、连翘、荆芥穗、银花、桔梗、桑叶。(2)麻黄连翘赤
37、小豆汤合桔梗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大枣、生姜、桔梗、银花、生甘草。中成药:疏风解毒胶囊、双黄连口服液、银黄颗粒等。3.暑湿袭表证治法:清暑祛湿。推荐方药:(1)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2)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半夏、六一散。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胶囊、软胶囊)、暑热感冒颗粒等。4,卫气同病证治法:透表清气。推荐方药:柴胡、黄芩、青蒿、羌活、薄荷、石膏、大青叶、鸭跖草、生甘草。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小柴胡颗粒等。(二)退热治疗 1.针刺退热:选穴,大椎,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
38、、阳陵泉、三阴交,手法均采用泻法。2.刮痧退热:取大椎穴。由内向外、单一方向刮动,每一部位刮20下左右,至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或紫色充血瘀点为度。3.药物擦浴退热:升降散药液(大黄、姜黄、僵蚕、蝉蜕)擦浴,开腠理,泄邪热。也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使用冰帽、冰袋、冰毯、灌肠、酒精擦浴等其他方法。(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根据病情,辨证选用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四)基础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必要时补液5001000ml。(五)护理1.风寒束表者,可服生姜汤,饮热稀饭等温散之品以助汗出。2.风热犯表者,可给予清凉饮料,如西瓜汁、梨汁、甘蔗汁、荸荠汁、鲜桔汁。
39、3.表证期,密切观察病情,对高热烦燥者,警惕邪犯心包之危证。4.汤药煎煮时间不宜太长,沸后5-10分钟即可。5.密切关注服药后汗出情况,以防厥脱之变。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解热时间:服药72h内(1个疗程内)体温下降到37.2及以下,并且其后体温不再上升超过37.2的时间。2.即刻退热判断标准:服药后4h内体温下降0.5。3.痊愈天数:首次服药至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所需天数。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标准:精神、食欲好、体温恢复正常满12小时、鼻咽部症状消失、咽充血消失。(二)评价方法1.评价疗效性指标:体温,症状和体征。2.体温观察时点:首诊体温、服药后1h、2h、3h和4h体温。服药后第
40、2天8:00、12:00、16:00和20:00体温,第3天8:00、12:00、16:00和20:00体温,服药后72h体温及服药72h外随诊体温。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ACC/AHA/ESC制定,2006年)。(1)临床表现症状:最
41、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2)心电图特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O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O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
42、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3)病情分类按发作频率分类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按形态分类单源(单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多源(多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
43、间期均不相同;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4)病情分级:Myerburg室性早搏危险程度分级室性早搏的频率分级室性早搏的形态分级0无1少见(1次几)2偶发 (1-9次/h) 3常见 (10-29次/h) 4频发(30次/h)A单形、单源 B多形、多源C连发、成对(2次连发) 成串或连发(3-5次连发) D非持续性室速(6-30 次连发)E持续性室速(30次连发)(二)证候诊断 1.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2.心脾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4、结代。3.阴阳两虚证:心悸,怔仲,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自汗或盗汗,舌质淡红或嫩红,舌苔薄白,脉结代。4.痰瘀互阻证:心悸怔忡,胸闷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舌质淡紫或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或结代。5.气滞血瘀证: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6.痰火扰心证:心悸,呕恶,口苦尿赤,痰多气短,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安神定悸。推荐方药:生脉散加味。生晒参、麦门冬、五味子、 黄精、百合
45、、天门冬、生地、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齿(先煎)、炙甘草。中成药: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等。2.心脾两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当归、龙眼肉、白术、茯神、远志、木香、炒枣仁、石菖蒲、浮小麦、炙甘草。中成药:归脾丸、补心气口服液、安神补心胶囊等。3.阴阳两虚证治法:滋阴补血,通阳复脉。推荐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阿胶(烊化)、桂枝、当归、黄芪、元胡、甘松、炒枣仁。4.痰瘀互阻证治法:化痰泄浊,活血化瘀。推荐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桃仁、红花、生地、川芎、当归、赤芍、瓜蒌、元胡、甘松、苍术。5.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祛瘀,理气通脉。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当归、生地、牛膝、桔梗、赤芍、桃仁、红花、川芎、枳壳、酸枣仁、鸡血藤、丹参。6.痰火扰心证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定悸。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丹皮、郁金、远志、石菖蒲、焦山楂、全瓜蒌、胆南星。(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根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8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