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史课件4南亚封建国家.ppt
《中古史课件4南亚封建国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古史课件4南亚封建国家.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南亚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目的:通过对南亚中古时期历史发展主要阶段的学习,掌握这一时期南亚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脉络、趋势,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对南亚历史发展的影响;南亚封建化和封建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参考资料,论著 1 刘欣如印度古代社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2 黄思骏印度土地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3 印度R.C.马宗达等到著高级印度史(上),商务印书馆,1986年。4 印R.塔帕尔著印度古代文明,林太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史料,1 法显撰,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2(唐)玄奘 辩机原著 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
2、,中华书局,1985年版。,重点问题,1 笈多王朝到戒日王帝国印度的社会状况。2 印度封建化的内容与特点。3 德里苏丹国时期的印度社会状况及其对印度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中世纪南亚的历史发展特点,南亚在中古时期象在上古时期一样,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印度仍旧是一个地理概念,相当于现今南亚次大陆。以得干高原为界,印度明显地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印度的状况,中古初期先后建立了统一的笈多王朝和戒日帝国。之后又陷入混乱,印度教王公割据自立,进入“拉其普特”(Rajputra,意思是王孙贵族)时期(712世纪),这一时期,印度遭受外族入侵,其中10世纪突厥人在阿富汗建立的伽色尼王朝(96011
3、86年)曾经侵入恒河流域,12世纪,另一支突厥人推翻伽色尼王朝而建立古尔王朝(11731206年)继续入侵印度。,1206年,古尔王朝分裂,其驻德里的总督自立为王,建立了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统治北印度。1526年,帖木儿的孙子巴布尔灭亡德里苏丹国,建立了统治印度北部的莫卧尔王朝(15261858年)。,南部印度状况,中古时期虽然出现过一些强大的王朝,但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在大陆的南端有潘迪亚人建立的潘迪亚国家(5801323年),德干高原有查鲁其亚国(550750年)和帕拉瓦国(550910年),三国彼此争霸。南印度一直处于列强争霸状态。,中古时期的印度曾多次遭受信仰伊斯兰教的
4、外族的入侵,并建立政权统治印度。它们推广伊斯兰教,压抑印度地方宗教,使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变得十分复杂,,二、笈多王朝(320540年)和戒日帝国(606647年)时期的印度,(一)笈多王朝1、王朝的建立与扩张公元3世纪30年代,贵霜帝国衰弱后,南亚次大陆又陷于分裂。4世纪初,印度北部恒河上游摩揭陀地区的一个王公笈多起兵攻占曲女城,此后,逐渐强盛并征服周围小国,320年,国王旃陀罗笈多一世以吠舍里城为中心,建立了笈多王朝。,旃陀罗笈多一世(320335年在位)统治时期,通过政治联姻和军事征服,笈多王朝的版图不断扩大,控制了印度西北部和孟加拉一部分地区。沙摩陀罗笈多(335380年在位)领导印度人
5、民抵御了西北部外族的入侵,把国土向西拓展到印度河流域。他还先后征服了恒河流域和中印度的大片领土,基本统一了北印度。并在海外占据了马来半岛、爪哇、苏门答腊等地。,旃陀罗笈多二世(380412年在位)时笈多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他把国土向西推进到阿拉伯海岸,东至恒河流域的孟加拉,并且控制了南印度的纳伽人和伐卡塔卡人,领土到达纳巴达河。这个时期,笈多王朝统治着整个印度北部地区,抵御了西北部外族的入侵,并对印度南部诸邦具有强大威慑力量。成为印度历史上又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旃陀罗笈多二世被称为超日王。,2、笈多王朝的统治,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在中央,国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并被神化为“最高的神”。在王
6、之下设立枢密顾问、宣战与媾和大臣、文件档案大臣、军政大臣和军法官等文武大臣。中央大臣职务和国王王位一样,通常是世袭的,一般由皇亲贵族担任。,在地方,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省,省下置县,县下设村,由中央分别派遣总督和县长管理,总督一般由王子或亲信担任,县长由总督任命。村由村长和村会共同管理。地方各级官员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国王领导。建立起了等级分明、管理有序的地方行政系统。,此外,还有附属的小邦国,它们直接向国王纳贡称臣。大臣都有俸禄,佛国记“王之侍卫、左右,皆有供禄”。,3、笈多王朝的经济发展,铁制农具已普遍推广使用,有铁犁、铁锄、铁铲等;农业技术的进步(施肥、轮作等)使北印度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种植
7、的作物品种多,有小麦、大麦、水稻、豆类、芝麻等谷物;也有棉花、大麻、甘蔗、亚麻等经济作物。饲养的家畜有黄牛、水牛、骆驼、驴、绵羊、山羊等。,笈多王朝的手工业、商业,棉纺织业、丝织业、毛织业、武器制造业、金属加工业、珠宝首饰业、采矿冶金业都很发达。其造船业和纺织业的成就突出,可以造容纳200多人的大型多桨帆船。薄棉布和绫罗绸缎行销国内外。各大城市之间保持着交换关系,对外贸易方面,它与东亚、南亚、东南亚都有海上或陆地贸易关系。印度向外输出棉花、谷物、细布、挂毯、首饰、香料、象牙制品等,输入丝绸、茶叶、肉桂、黄连等。,4、笈多王朝的灭亡,旃陀罗笈多二世以后,笈多帝国逐渐走向衰落。由于笈多帝国后继诸王
8、争夺继承权,帝国政局动荡,地方王公拥兵自重,导致帝国的分裂。来自中亚的匈奴人乘虚而入。5世纪中叶以来,白匈奴人(恹哒人)不断进攻笈多帝国西部边境。5世纪末,他们占领了波斯、阿富汗及中亚广大地区。与此同时,还侵入印度西部,并逐步向中印度推进。6世纪初,白匈奴人以旁遮普的奢羯罗为首都,建立了恹哒帝国,统治着印度西部广大地区,并一度深入到中印度。虽然在528年,北印度诸王公联合击败了匈奴人的侵略势力,四分五裂的笈多帝国名存实亡,540年灭亡。,5、法显旅印,在超日王时期,中国东晋僧人法显(342423年)来到印度。法显于399年从长安出发,经新疆、越葱岭,过中亚,历尽千辛万苦,于402年到达北印度。
9、他遍访印度佛教中心,搜寻佛教经典。后来从南路海道回国,于413年回到东晋建康。他把历经15年30余国的印度求经见闻写成佛国记(又名法显传),成为研究当时印度历史的重要资料。,法显的记载记述了超日王时期北印度的一些情况。印度“举国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货易则用贝齿”,反映了印度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关于超日王时期印度的政治情况的记载。他说印度“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王治不用刑罔,有罪者但罚其钱恶逆,不过截右手而已。”政治比较稳定,罪犯不多刑罚也比较轻。国家的官吏都从政府中拿俸禄,即“王之左右,皆有供禄。”,(二)戒日帝国,1.王朝的建立与统治6世
10、纪末、7世纪初,北印度诸侯纷纷独立、割据称雄中,恒河与朱木那河流域的坦尼沙王国逐渐强大起来。606年,戒日王继承了该朝的王位,他率领大军南攻北伐,东征西讨,先后征略了印度北部各地王公。并企图征服南印度,但其扩张遭到挫败。在西方,他征服了许多小国,戒日王被尊称为“整个北印度的主人”。他建立了印度历史上又一个封建大帝国,版图包括除克什米尔、西旁遮普、拉其普特纳之外的整个北印度。称为戒日帝国。,戒日帝国仍然实行中央集权制。戒日王是帝国最高统治者,中央设大臣会议辅弼政事。全国各地按省、区、县、村分级管理。戒日王推行严刑峻法,体罚盛行。由于封建制度的实行,各地封建王公势力较大,戒日王依靠强大的军队在国内
11、四处巡视。,2.经济的发展,印度的农业是在村社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为主,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戒日帝国时期的农业有了很大的进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水利灌溉设施也在不断扩建,农作物品种繁多,水稻和小麦是印度的主要农作物,还有豆类和油料作物以及品种繁多的蔬菜和水果,甘蔗、靛蓝、棉花、香料等经济作物。,印度的棉纺织也在世界上驰名,其产品行销国内外,另外,还有毛纺织业等部门。手工业除了纺织业外,金属冶炼和武器制造业也较发达。出产的矿产有金、银、黄铜、紫铜、赤铜、铁等。制造的锋利武器,有刀、剑、斧、戈、矛、戟、甲胄、盾牌等,还用金银制造各种装饰品及各种神像。,国内外贸易也有一定的发展,
12、贵金属交换和奇珍异宝交易在国内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戒日帝国首都曲女城的商业贸易较发达。另外,坦尼沙城处于印度东西南北交通的要冲,四方的奇珍异宝都汇集于此,转销国内外。对外贸易主要依靠东部和西部沿海地区的一些港口,在东西方贸易中,印度输出的商品多为棉布、金银首饰、珠宝、象牙等,输入商品主要是中国丝绸、瓷器、阿拉伯马和西方的金属制品等。,3、玄奘旅印,玄奘(602664),是唐代著名高僧,他感到国内对佛经的解释众说纷纭,于是决心去天竺取经。他于629年随商人西行印度,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敦煌、新疆、中亚等地,于631年到达中印度的王舍城,进入了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此后游历天竺几十个国家,所
13、到之处,讲经论难,驳斥了小乘佛教和婆罗门教的挑战,得到了当时人的普遍尊敬。643年开始回国,645年返回长安。玄奘的旅印,行程5万里,带回大小乘佛经657部,他将所见所闻撰写成著作大唐西域记,为后世研究印度以及中亚一带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4、权利的分散和帝国的衰亡,戒日帝国正是印度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时期。戒日王的统一是建立在武力基础之上的,所谓的帝国只是由许多小国结成的松散的政治联盟。帝国境内有30多个封建藩国,处于独立和半独立的状态。由于封建关系的发展,各地的封臣和藩王的势力不断加强,帝国末期,地方割据的倾向愈益强化,各省的总督和藩王俨然成为独立王国,这样的权力更加削弱,地方分权极为
14、明显。646年,戒日王死去。由于他没有后嗣,戒日帝国很快陷入争夺王位的政治混乱中。北印度再次陷入分裂割据状态。,三、印度的封建化,印度在中古时期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它的封建化进程在各地不平衡。一般认为,印度的封建制度萌芽于笈多时期,在戒日王统治时期,封建化基本完成。,奴隶制度的瓦解,自公元前后起至四世纪,次大陆的奴隶制逐渐走向解体:其重要标志是奴隶劳动在生产领域被逐步排除,雇工、佃农和依附农民开始代替奴隶劳动。到笈多王朝时,奴隶主要用于家内劳动,在生产中应用很少。公元初几个世纪完成的政事论中就记载:不要把自由民变为奴隶,奴隶如果能够交纳赎金,就应该释放。奴隶主把土地分为小块,交给奴隶耕种,
15、奴隶向主人交纳一定的收获物并服一定的劳役。,笈多王朝时印度的封建化开始,笈多王朝时印度的生产者主要是自由民,法显在佛国记中记载:“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往便往。”,“王之侍卫左右,皆有供禄。”“诸国王、长者、居士,为众僧起精舍供养,供给田宅、园圃、民户、牛犊,铁券书录,王王相承,无敢废者,至今不绝。”,这两段文字说明:当时的土地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公社的土地,归国王所有,称“王地”,由农民自由耕种,交纳租税后,可以迁移,身份是自由的;另一部分则是教俗封建主领有,国王封赐,“民户”耕种,并且这种赠送经过“铁券书录”,有法律依据,而被赠送的民户,随土地被捐赠
16、,成为依附在贵族土地上的依附民。封建的食邑制也出现。,当时的农民已经分化为“耕王地者”的自由农和称作“民户”的封建依附农民。,戒日帝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基本确立,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王田(国有土地)之内,大分为四:一充国用,祭祀粢盛;二以封建辅佐、宰臣;三赏聪睿、硕学高才;四树福田,给诸异道。”“宰牧、辅臣、庶官、僚、佐各有分地,自食封邑。”,这些记载说明,这时土地虽仍属“王田”,名义上归国王所有,但已实行了分封,为培植教俗封建主阶级,把农民附属在土地上,连同土地一起封赐官僚和寺院,迫使农民向他们交纳租税。在赐地的过程中,土地上的农民一起被赐,并且这种赏赐都发给铜牌赐地证书,使封赐合法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古史 课件 南亚 封建 国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84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