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原则与治法.ppt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防治原则与治法.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Principal&the Method ofthe Treatment,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2.掌握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本章重点,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 具体化。,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防治原则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与气血、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的治疗
2、总则。,第一节 防治原则,一、预防为主,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 养生保健,(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 先安未受邪之地,一、预防为主,二、治病求本,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且有相对的特性。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亦同此义。,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之一。,(一)
3、正治与反治,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如临床上常用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的方药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常用的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
4、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一)正治与反治,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闭经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一)正治与反治,(二)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 临证中出现发热、中满、大小便不利等较急重病情时,不论其本为何,均应先治其标证,待急重症状稳定后,再治其本证。
5、如大出血者,无论属于何种出血,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血止后再治其本病。,缓则治其本 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虽见有其标证,亦应针对其原发病之本来加以治疗。,标本兼治 指其标本病并重,应标本兼治,三、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其本质是机体阴阳相对平衡遭到破坏,造成体内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为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之一。,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如以“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之法,清泻其阳热,治疗阳热亢盛的实热证;以“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之法,温散其阴寒,治疗阴寒内盛的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防治 原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84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