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地方标准DB33T 271.32005 无公害黄花梨 第3部分:栽培技术.doc
《DB地方标准DB33T 271.32005 无公害黄花梨 第3部分:栽培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地方标准DB33T 271.32005 无公害黄花梨 第3部分:栽培技术.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DB33/271.32004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2005-12-03实施2005-11-03发布无公害黄花梨第3部分:栽培技术Non-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earPart 3: Planting technologyDB33/T 271.32005代替DB33/T 271.3-2000DB33浙江省地方标准ICS67.080.10B311DB33/T 271.32005前 言DB33/ 271-2005无公害黄花梨按部分发布,分为六个部分:第1部分:苗木第2部分:苗木培育技术规程第3部分:栽培技术第4部分:主要病虫害防治第5部分:采收、贮存与保鲜技术第6部分:
2、质量安全要求本部分是无公害黄花梨系列标准的第3部分。本部分代替DB33/T 271.3-2000龙游黄花梨 第3部分:栽培技术。本部分与DB33/T 271.3-2000龙游黄花梨 第3部分:栽培技术相比主要变化如下:通过修订,在内容上保留了原标准中合理的、行之有效的部分,同时根据农业部于2002年颁布的NY/T 496-2002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NY 5101-2002 无公害食品 梨产地环境条件、NY/T 5102-2002 无公害食品 梨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对园地营建的产地环境空气质量、灌溉水质量、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施肥条款作了修订和补充。 本部分起草单位:龙游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3、龙游县龙游镇农技站。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文清、琚根祥、徐永芳。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 271.3-2000。I无公害黄花梨第3部分:栽培技术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无公害黄花梨的园地营建、定植、树冠培养、整形修剪、授粉、间伐与疏枝、保果(花)与疏果(花)、土肥水管理、自然灾害防御等栽培技术要求。本部分适用于无公害黄花梨的栽培。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4、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NY/T 496-2002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NY 5101-2002 无公害食品 梨产地环境条件NY/T 5102-2002 无公害食品 梨生产技术规程3 定义本部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3.1 定干指果树栽植后,根据要求的主干高度进行剪截。3.2 主枝指从主干分生出来的大枝条。3.3 副主枝指从主枝上分生出来的较大枝条。3.4 侧枝指从副主枝上分生出来的骨干枝。3.5 结果枝指直接开花结果的枝条。3.6 结果母枝指能抽生结果枝的枝条。3.7 叶幕指树冠内部与外部(下部至顶部)之间有叶片的那部分厚度。3.8 树高率指树体高度与树冠横径的比例。3.9 树冠覆盖率指树冠
5、投影面积与园地面积的比例。3.10 摘心摘去营养株的顶芽。3.11 抹芽抹除或削去嫩芽。3.12 短截剪去枝梢的一部分。3.13 疏删将枝条从基部剪去。3.14 回缩在多年生枝上短截。3.15 叶果比树冠叶片数与该数结果数的比例。3.16 营养生长期从栽植起到开始结果的时期。3.17 结果初期从开始结果到有一定经济产量的时期。3.18 盛果期即高额产量稳定期。3.19 衰老期从植株不能正常结果直至死亡的时期。3.20 萎蔫指树冠叶片因水份蒸腾出现暂时性卷曲的现象。4 园地营建4.1 园地选择无公害黄花梨产地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4.1.1 产地环境
6、空气质量产地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 环境空气质量要求项 目浓度限值日平均1h 平均总悬浮颗粒物(标准状态),(mg/m3) 0.30二氧化硫(标准状态),(mg/m3) 0.150.50氟化物(标准状态),(g/m3) 720注:日平均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浓度;1h平均指任何一小时的平均浓度。4.1.2 产地灌溉水质量产地灌溉水质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 产地灌溉水质要求项 目浓 度 限 制PH5.58.5总汞,(mg/L) 0.001总镉,(mg/L) 0.005总砷,(mg/L) 0.10总铅,(mg/L) 0.104.1.3 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应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地下水位1米以
7、下。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土壤环境质量要求项目含量限值PH值6.5PH值6.57.5PH值7.5总镉,mg/kg 0.300.300.60总汞,mg/kg 0.300.501.0总砷,mg/kg 403025总铅,mg/kg 250300350总铬,mg/kg 150200250总铜,mg/kg 150200200注:以上项目均按元素量计,适用阳离子交换量5cmo1(+)/kg的土壤,若5cmo1(+)/kg,其标准值为表内数值的半数。4.2 整地4.2.1 丘陵山地整地:坡度在15以下,最大不超过25。4.2.2 丘陵山地应修筑水平台阶梯田,采取阶梯式整地方式。5 定植5.1
8、 定植时间落叶后至萌芽前均可种植,以早种植为宜。5.2 定植密度 丘陵山地行距株距:4m3m为宜;平地行距株距:4m4m为宜;计划密植行距株距:(4 m5m)2m为宜。5.3 定植方式 应在栽植前挖好定植穴(沟),定植穴宽深:1m0.8m为宜,施足有机肥,分层填埋。5.4 种植5.4.1 在定植穴上或定植沟的定植点上,用表土或其它肥土加入0.5kg钙镁磷肥做成定植墩。5.4.2 栽种时,在定植墩中心挖个小穴再把苗木垂直放在小穴内,将根系自然展开,用细土填入根间,边填边压实,并使苗木嫁接口略高出土面,栽种后及时浇水并定干。栽植时应按4:1比例配植授粉树。6 树冠培养6.1 营养生长期6.1.1
9、第一年培养好一个主干,三个主枝。6.1.2 第二年要培养好副主枝和部分结果枝,每个主枝1个2个副主枝。6.1.3 第三年培养好分布合理的结果母枝群。6.2 结果初期6.2.1 继续扩展树冠,培养主枝和副主枝延长枝,布局侧枝群,使枝梢分布均匀,通风透光,生长健壮,任其结果并促发春秋二次新梢。6.2.2 树高控制在0.9m2.0m之间,春季发芽时及时抹去树冠内膛的徒长枝。6.3 盛果期6.3.1 保持生长结果相对平衡。6.3.2 树冠复盖率,山地控制在80%85%;平地控制在70%75%。6.4 衰老期进入衰老期更新复壮,延长结果年限,衰老至无经济产量时淘汰。7 整形修剪7.1 修剪时间冬季12月
10、下旬至2月下旬,夏季4月上旬至9月下旬。7.2 幼龄期修剪7.2.1 幼龄树发梢后,对新梢及时摘心,迅速形成树冠。7.2.2 落叶休眠期对幼树主杆顶端抽生的新梢10cm15cm处进行短截,其它生产枝5cm10cm处短截,截至枝条上端芽饱满为止。7.2.3 幼龄树进行拉枝,使树冠形成45角。7.3 初结果期修剪7.3.1 修剪宜轻,适当删密留疏。保持侧枝均匀,对空档的徒长枝短截以填补空缺,对扰乱树形的徒长枝和直立枝从基部剪除。7.3.2 生产期营养枝留60cm80cm长摘心或扭枝,结果枝最上面着果节上部留5片7片叶摘心或扭枝,对二次新梢留3片5片叶摘心或扭枝。7.3.3 休眠期对结果初期中心主干
11、弯曲换头,在延长头50cm60cm处短截,第一层主枝基础上间隔60cm80cm。7.4 盛果期修剪7.4.1 多花树要重剪细剪,疏删与短截相结合,少花树则应轻剪,只疏删部分密生枝和细弱枝。7.4.2 枯枝、病虫枝,从基部全部剪除。交叉枝、徒长枝原则上从基部剪除,但在树冠中下部较空虚时,可适当短截,作为更新枝或填补空缺。7.4.3 衰老枝群应短截更新或疏删,更新枝长度视枝群的强弱和位置而定。7.5 衰老期的修剪7.5.1 对已衰老或连续结果2年3年的结果枝应回缩修剪,回缩时对侧枝、副主枝更新或全部更新树冠,促发新结果枝群,延长结果年限。7.5.2 利用徒长枝背上直立或萌蘖培养树冠,逐渐培养新枝组
12、。7.5.3 树更新后萌发的新梢及时删密留疏。7.5.4 20年以上的老梨树初冬或早春将外皮刮去,每隔2年3年刮一次,刮后涂杀菌剂或波美5度石硫合剂。7.6 修剪注意点7.6.1 修剪顺序:先大枝后小枝,先上后下,先内后外。7.6.2 剪口要平整,不留短桩,锯口要用凿子或刀子削平。大剪口应涂保护剂。7.7 棚架梨树的整形修剪7.7.1 棚架梨树的树形棚架梨树没有中心领导干,由主枝、亚主枝及结果枝组构成树冠。7.7.2 棚架梨树的整形修剪技术特点:定干高度为1.0 m1.2m,抽生的新梢选配三个主枝,三主枝上下保持10cm15cm的间距,新梢长到50cm以上时,用竹杆斜插于地面成45角,将新梢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地方标准DB33T 271.32005 无公害黄花梨 第3部分:栽培技术 DB 地方 标准 DB33T 公害 花梨 部分 栽培技术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84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