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核基质的结构与组成.ppt
《专题七:核基质的结构与组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七:核基质的结构与组成.ppt(1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6/11,1,专题七:核基质的结构与组成,肖尚英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2023/6/11,2,一、细 胞 核 简 介,细胞核是细胞进化的里程碑,它是发现最早、认识最少的细胞器。1674年发现,1831年定名,认识逐步深入,但仍有许多谜团。细胞核是细胞遗传信息(DNA)的贮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真核生物都有一个形态完整,有核膜包裹的细胞核,对细胞的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变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细胞核由核被膜、染色质、核仁和核基质 组成(图7-1)。,2023/6/11,3,图7-1:真核生物细胞核结构示意图,2023/6/11,4,在真核细胞核内除染色质、核膜与核仁外,还
2、有一个以非组蛋白为主的网架结构体系。这一网架结构体系最初是由Berezney和Coffey于1974年研究大鼠肝细胞核亚微结构时发现的,并首次将之命名为核基质(nuclear matrix)。,2023/6/11,5,核基质是指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依次去除膜脂、可溶性蛋白及染色质后所残留下来的以非组蛋白为主的网架结构;包括核纤层、内部纤维-颗粒状网架结构体系(the inner fibrogranular network)和核仁基质等三部分。,2023/6/11,6,核基质主要成分除非组蛋白外,还含有少量的RNA和DNA。核基质蛋白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大量研究表明核基质不仅在维持细胞核的形态结构
3、;而且在染色质/染色体构建、DNA复制、基因表达调控和DNA的损伤修复等细胞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2023/6/11,7,(一)核被膜:,核被膜是内膜系统一部分,由核膜、核孔复合体和核纤层组成,其上有许多核膜孔。核膜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性通道。核膜由两层膜组成,两膜中间叫核周间隙。核纤层位于核膜内侧,成分为核纤层蛋白。核被膜是控制物质、信息交流的脂双层膜结构,分隔核与质,构成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图7-2)。核被膜可避免生命活动的彼此干扰,保护DNA不受细胞骨架运动所产生的机械力的损伤。,2023/6/11,8,图7-2:核被膜结构示意图,2023/6/11,9,核被膜
4、在细胞有丝分裂中有规律地解体与重建,新核膜来自旧核膜。核被膜的去组装是非随机的,具有区域特异性(domain-specific)。以非洲爪蟾的卵提取物为基础的非细胞核装配体系提供了实验模型。核被膜的解体与重建的动态变化受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调节,调节作用可能与核纤层蛋白、核孔复合体蛋白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修饰有关。,2023/6/11,10,1、核膜(nuclear membrane),由内外两层单位膜构成,核周间隙(20-40 nm)充满液态物质;核外膜的表面附着核糖体,可与RER相连;核内膜的内侧有致密纤维蛋白层(核纤层)的特异蛋白与核纤层相连,稳定核外形。,2023/6/11,11,2、核孔
5、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NPC),核孔是由核膜内外层局部融合形成,3000-4000个/细胞。核孔复合体结构模型称为fish-trap模型(图7-3)。,2023/6/11,12,从横向上看,核孔复合体由周边向核孔中心依次可分为环、辐、栓三种结构亚单位;,2023/6/11,13,从纵向上看,核孔复合体由核外(胞质面)向核内(核质面)依次可分为胞质环、辐(十栓)、核质环三种结构亚单位,形成“三明治”式的结构。,2023/6/11,14,核孔复合体主要由蛋白质构成,其总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5106,推测可能含有100余种不同的多肽,共1000多个蛋白质分子。如:gp21
6、0是一种结构性跨膜蛋白,介导核孔复合体与核被膜的连接,将核孔复合体锚定在“孔膜区”,从而为核孔复合体装配提供一个起始位点;p62是一种功能性的核孔复合体蛋白,具有两个功能结构域,可能在核孔复合体功能活动中直接参与核质交换。,2023/6/11,15,核孔复合体的功能:核质与胞质间物质交换通道具有双向选择性;离子和水溶性小分子通过自由扩散出入,核蛋白运进(具核定位信号NLS)、RNA和RNP颗粒、核糖体亚基等物质的通过主动运输运出。,2023/6/11,16,3、核纤层(Nuclear lamina),内核膜内表面有一层电子密度高的蛋白质网络结构,称为核纤层(厚度为10-20 nm),其化学成分
7、为中间纤维。切面观呈片层结构,整体观为球形网络。构成核纤层中间纤维的蛋白有3种:分别称:lamin A、lamin B、lamin C。分子量在60-75 kD之间(图7-4)。,2023/6/11,17,图7-4:核纤层结构示意图,2023/6/11,18,一般认为核纤层为核膜与染色质提供了结构支架,并介导核膜及染色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维持核孔的位置和在有丝分裂间期对细胞核膜起支撑作用以维持核被膜的形状;为间期染色质提供锚定位点,为分裂期染色体提供构建附着的位点,介导核膜与染色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在分裂期调控核膜的解离和重新装配有关。,2023/6/11,19,在有丝分裂间期细胞核是分区的
8、,每条染色体在核中各自占据一定的区域,有特定的位置,染色体相对分隔的位置是通过染色体上特异位点附着于内层核膜(核纤层)来维持的。核纤层存在于内核模和染色质之间,是核形的决定性因素,与细胞核的各种功能相关,包括DNA复制,RNA转录,细胞核和染色质构建,细胞周期调节,细胞发育和分化,凋亡等。,2023/6/11,20,新近的研究还表明,核纤层基因的突变可引起多种遗传病。核纤层蛋白(Lamin)是核被膜内层的纤维蛋白网状结构,构成被膜的骨架,是形成核纤层的关键成分,包括Lamin A/C、Lamin B和一些相关蛋白。Lamin A/C是其两种不同的剪接体。Lamin A/C可以和pRb相互作用,
9、防止pRb的降解。细胞凋亡时,核纤层蛋白被Caspase-3降解,这是凋亡时细胞核结构改变的基础。有研究发现转录活化因子P300的表达能直接改变细胞核的形态。,2023/6/11,21,在转染P300的前列腺癌细胞中,细胞核的形态发生显著改变的同时Lamin A/C的mRNA和蛋白量显著增加,说明P300通过Lamin A/C引起细胞核形的改变。核纤层的改变和核型的改变或许会影响染色质的基因位点,进而改变基因表达模式及诱导细胞的恶性转化。,2023/6/11,22,(二)染色质,处于分裂间期的真核细胞,其染色质是由DNA、组蛋白、其它蛋白和少量的RNA组成的一种线性的复合构造,1974年,R.
10、Kornberg,染色质结构的念珠模型,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核小体(图7-5)。染色质是遗传物质在间期细胞的存在形式,常呈网状不规则结构。染色体是在真核细胞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丝盘绕螺旋、折叠、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染色质可被苏木精等碱性染料染色,故称染色质。,2023/6/11,23,图7-5:核小体结构模型,2023/6/11,24,1、染色质组成,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组蛋白:碱性蛋白。分为H1、H2A、H2B、H3、H4,其中H1与染色质高级结构形成有关;其余四种参与核小体的构成,维持染色体结构。组蛋白对DNA复制、转录活性有抑制作用。非组蛋白:酸性蛋白。非组蛋白能解除组蛋白对DNA活性的抑
11、止作用,促进DNA复制和转录。RNA:数量少,来源功能不清。,2023/6/11,25,2、染色质的存在形式,间期的染色质有利于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表达,分裂期的染色体有利于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存在形式。根据染色后形态的不同,染色质又分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2023/6/11,26,常染色质一般位于核的中央,是间期核中处于伸展状态的DNA分子部分,由于其螺旋化程度低,所以着色较浅,具有转录活性,是经常处于功能活跃状态的染色质。异染色质多分布在核周缘,紧靠核内膜,少数与核仁相结合或散在于核中。是间期核中高度螺旋化的DNA分子部分,由于其螺旋化程度高,所以
12、着色很深,很少转录,功能上处于静止状态,是低活性的染色质。,2023/6/11,27,结构异染色质:在各种细胞和细胞发育的任何时期,都为异染色质。常见于染色体的着丝粒、端粒。兼性异染色质:仅在某些类型的细胞中或细胞发育的某个时期为异染色质。如:女性的X染色质。,2023/6/11,28,3、染色体的结构,Laemmli提出了染色体“袢环”模型,模型的结构为:(图7-6)非组蛋白构成的纤维网架形成染色体支架;螺线管一端与支架结合,另一端向周围呈环状迂回后再回到结合处形成袢环,每个袢环含315个核小体;18个袢环呈放射平面排列形成微带;微带沿染色体纵轴建成染色体。,图7-6:染色体结构模型,核基质
13、,2023/6/11,29,(三)核仁(necleolus),核仁是细胞核中没有膜包裹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胞核中染色最深的部分。是真核生物细胞合成rRNA和装配核糖体的部位。核仁见于间期的细胞核内,呈圆球形,一般1-2个,也有多达3-5个的。核仁的位置不固定,或位于核中央,或靠近内核膜,核仁的数量和大小因细胞种类和功能而异。,2023/6/11,30,1、核仁的化学组成与形态结构,核仁由蛋白质、RNA、DNA、少量脂类组成。核仁没有界膜包围、呈海绵状网络形态,可分为四部分:纤维成分:纤维丝,RNA和蛋白质;颗粒成分:高电子密度颗粒,是不同成熟度的核糖体亚单位前体;核仁区染色质:包括核仁周边
14、染色质、核仁内染色质两部分;核仁基质:无结构的蛋白质溶液。,2023/6/11,31,核仁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辨认出有3个特征性的区域(图7-7):,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s,FC):是被致密纤维包围的一个或几个低电子密度的圆形结构,主要成分为RNA聚合酶和rDNA(rRNA基因),这些rDNA是裸露的分子。,2023/6/11,32,图7-7:核仁结构示意图,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DFC):呈环形或半月形包围FC,由致密的纤维构成,是新合成的RNP(指结合蛋白质的rRNA),转录主要发生在FC与DFC的交界处。颗粒组分(granul
15、ar component,GC):由直径15-20nm的颗粒构成,是不同加工阶段的RNP。是核糖体亚单位成熟和储存的位点。,2023/6/11,33,2、核仁相随染色质(nucleolar associated chromatin):,核仁相随染色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位于核仁周围,称为核仁周染色质,属异染色质;一部分位于核仁内,为常染色质即核仁组织区(NOR),具有组织形成核仁的能力,是rDNA所在的位置。,2023/6/11,34,3、rRNA基因转录的形态及组织特征,rRNA基因转录的组织特征,即rRNA的信息来源是位于NORs的rDNA。基因转录的形态特征呈“圣诞树”样结构。rRNA前体
16、需加工和修饰。,2023/6/11,35,4、核糖体亚单位的组装,核糖体的生物发生(ribosome biogenesis)过程包括rRNA的合成、加工和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核仁的功能状态:与蛋白质合成有关,一个合成蛋白旺盛的细胞,核仁大而明显。,2023/6/11,36,(四)核基质(nuclear matrix),核基质旧称核液或核骨架(nuclear skeleton),由蛋白纤维组成的网状结构,具有支撑细胞核和提供染色质附着点的作用。染色质和核仁都被液态的核基质所包围。狭义概念仅指核基质,即细胞核内除了核被膜、核纤层、染色质与核仁以外的网架结构体系。广义概念应包括核基质、核纤层(或核纤
17、层-核孔复合体结 构体系),以及染色体骨架。,2023/6/11,37,二、核 基 质 概 述,2023/6/11,38,长期以来,对细胞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染色质、核仁和核膜,尤其是注重对DNA、RNA、组蛋白和核酸酶的研究。核骨架曾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直到70年代中期,Berezney和Coffey等(1974)才首次将核骨架(nuclear matrix)作为细胞核内独立的结构体系进行研究,用非离子去垢剂、核酸酶与高盐缓冲液对大鼠肝细胞进行处理,当核膜、染色质与核仁被抽提后,发现核内仍存留有一个以纤维蛋白成分为主的网架结构。1991年,Coffey提出核骨架模型(图7-8)。,2023/6/
18、11,39,图7-8:核基质结构示意图,(自Ward&Coffey 1991),呈网络状的核基质纤维充满核空间,与核纤层和核孔复合体相连,核仁被网络在核基质纤维的网架中。核基质、核纤层和中等纤维形成一个贯穿于核质间的统一网架结构体系。核基质纤维的直径为330毫微米。,2023/6/11,40,核基质的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其中相当部分是含硫蛋白,并含有少量核糖核酸(RNA),是以蛋白质为主并含有少量RNA的复合物。是否含有少量脱氧核糖核酸(DNA),尚属争论问题。,2023/6/11,41,核基质的功能不仅仅依靠核基质本身的蛋白质完成,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多种核基质结合蛋白的共同参与,完成核基质复杂
19、多样的生物学功能。长期以来人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证实一些与DNA、RNA代谢合成密切相关的酶类,细胞信号识别和细胞周期的调控因子以及病毒特异的调控蛋白等能够紧密结合在核骨架结构上。,2023/6/11,42,核基质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它可能参与染色体DNA有序包装和构建;对于有丝分裂间期核内DNA有规律的空间构型起着维系和支架作用;可能是DNA复制的基本位点;与基因表达密切有关,可能是细胞核中RNA转录位点和核不均一RNA(hnRNA)加工场所。由于核基质与DNA复制,RNA转录和加工,染色体组装及病毒复制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故日益受到重视。,2023/6/11,43,(一)核基质的形态结
20、构,近年来,核骨架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成为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由于细胞核内物质密度较大,且有大量染色质纤维,直接在原位研究核骨架的形态结构及成分相当困难。在核骨架研究中,一般首先分离核骨架,然后研究其结构成分及功能。,2023/6/11,44,最早是Coffey等用非离子去垢剂、核酸酶与高盐缓冲液(2 mol/L NaCl)处理细胞核,分离核骨架。Penman等建立的细胞分级抽提方法,先用非离子去垢剂处理细胞,溶解膜结构系统,胞质中可溶性成分随之流失,主要存留细胞骨架体系。再用Tween 40和脱氧胆酸钠处理,胞质中的微管、微丝与一些蛋白结构被溶去,胞质中只有中间纤维网能完好存留。
21、然后用核酸酶与0.25 mol/L硫酸铵处理,染色质中DNA、RNA和组蛋白被抽提,最终核内呈现一个精细发达的核骨架网络,结合非树脂包埋-去包埋剂电镜制样方法,可清晰地显示核骨架-核纤层-中间纤维结构体系(图7-9)。此后,又有更接近于生理条件的核骨架制备方法出现,如用3,5-二碘水杨酸锂(LIS)处理细胞核来分离核骨架。,2023/6/11,45,图7-9:核基质电镜图,核骨架的形态结构根据不同报道有所差异,Berezney与Coffey(1974)等采用高盐溶液2 molL NaCl处理,在核内显示一个以纤维蛋白成分为主的核基质(nuclear matrix);Penman等采用比较温和的
22、细胞分级抽提方法,在核内显示出精细发达的核骨架纤维网络,核骨架纤维直径为3-30 nm,估计单丝直径约3-4 nm,粗纤维可能是单纤维的复合体;,2023/6/11,46,也有报道认为核骨架核心纤维(core filament)的直径为9nm。核仁与染色质网络位于核骨架纤维网络中,核内骨架与核纤层有丰富的纤维联络,构成统一的核骨架网络。,2023/6/11,47,(二)核基质的成分,核基质的组成较为复杂,主要组分有三类:非组蛋白性纤维蛋白,分子量40-60KD,占96%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含硫蛋白,其二硫键具有维持核骨架结构完整性的作用;除纤维蛋白外,还有10多种次要蛋白质,包括肌动蛋白和波
23、形蛋白,后者构成核骨架的外罩;核骨架碎片中还存在三种支架蛋白(scaffold proteins,SC、SC、SC),SC、III的功能尚不明确,SC是DNA拓朴异构酶。,2023/6/11,48,少量RNA和DNA,RNA对维持核骨架的三维结构是必需的,而DNA称为基质或支架附着区(matrix/scaffold associated region,MAR或SAR),通常为富含AT的区域。少量磷脂(1.6%)和糖类(0.9%)。,2023/6/11,49,核骨架纤维粗细不等,直径为3-30 nm,形成三维网络结构与核纤层,与核孔复合体相接,将染色质和核仁网络在其中。核骨架-核纤层-中间纤维三
24、者相互联系形成一个贯穿于核、质间的统一网络系统。这一系统较微管、微丝具有更高的稳定性。,2023/6/11,50,核骨架不象胞质骨架,诸如: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那样,由非常专一的蛋白成分组成,不同类型细胞核骨架成分可能有较大差别。目前已测定的核骨架蛋白有数十种,这些蛋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类型的细胞共有的;另一类则与细胞类型及分化程度相关。,2023/6/11,51,目前关于核骨架蛋白的确切组分尚未取得共识,这也是核骨架研究中争议较多之处。分离鉴定功能性的核骨架蛋白是目前核骨架研究一个重要领域,比较确定的成分有:(1)DNA拓扑异构酶:是间期细胞核骨架和分裂期染色体骨架的重要成分之一;(2
25、)核基质蛋白(nuclear matrin):有matrin D,E,F,G和4等,定位于核基质,且呈现纤维颗粒样分布,很可能是核基质上DNA-loop的结合蛋白;,2023/6/11,52,(3)Nuc2+蛋白:Nuc2+蛋白是Spombe(一种酿酒用的酵母)的Nuc2+基因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76kD。Nuc2+基因在有丝分裂染色体分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Nuc2+蛋白存在于核基质以及染色体骨架(chromosome scaffold)组分当中,而且与富含AT的DNA序列有特异的亲和性;(4)附着区结合蛋白(attachment region binding protein,ARBP)能够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基质 结构 组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84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