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纠纷与处理.ppt
《专利纠纷与处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利纠纷与处理.ppt(2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海市专利管理工程师职称考试培训专利纠纷与处理上海政法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 讲 人:蒋 坡 教 授上海政法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第1章 专利纠纷处理概述,本章的学习要点1.专利民事及行政纠纷的种类与处理途径2.法院的组织机构及基本审判制度3.专利案件的管辖权,专利权纠纷的处理原则,公平 既要合理地保护专利权人地利益,又不能将属于公有财富的公知技术等同到权利要求中去效率 只有当公众明确无误地理解了权利要求的范围,才能在不侵犯专利权的前提下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法院或专利管理机关对专利纠纷的处理,实际上体现了国家在平衡专利权人与公众之间的利益时的价值取向。,第一节专
2、利行政纠纷,何为行政纠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案件。,何为行政诉讼案件?,行政诉讼案件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以行政机关为被告的诉讼案件。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中就特定事项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作出的单方行政职权行为。,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不同,1.诉讼的前提不同:民事诉讼:基于一方当事人的民事实体权利受到侵害或与另一方当事人就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行政诉讼:基于原告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有争议。,2.诉讼的主体
3、不同:民事诉讼:基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 行政诉讼:原告只能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而被告也只能是实施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3.举证责任规则民事诉讼:“谁主张 谁举证”个别情况举证责任倒置:如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侵权,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行政诉讼:一律由被告承担,其应该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原告只需提供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的申请材料+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证据。,4.适用的程序法律规范不同:民事诉讼:适用民事诉讼法律规范,
4、可通过调解解决争议。行政诉讼:适用行政诉讼法律规范。不适用调解。,第二节专利行政案件种类与处理途径,一、以专利复审委员会作为被告的专利行政案件1.不服专利复审委员会维持驳回申请复审决定的案件处理途径:专利申请人对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驳回申请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书之日起3个月内,向专利复审委员会申请复审,专利复审委员会复审后,作出决定,并通知专利申请人。专利申请人对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复审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2.不服专利复审委员会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决定案件,处理途径:这类案件的专利权人或者无效宣告请求人作为原告,对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的宣告专利权无效或者维持
5、专利权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二、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为被告的专利行政案件,种类:1.不服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的实施强制许可决定的案件 2.不服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的实施强制许可使用费裁决的案件 3.不服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行政复议决定案件处理途径1.针对第1、2种情况当事人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2.针对第3种情况复议申请人或第三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起诉。,三、以专利管理工作的部门为被告的专利行政案件,专利管理部门处理纠纷的种类:1.责令停止专利侵权行为 2.调解侵权损害赔偿数额3.调解临时
6、保护期间的费用纠纷 4.调解专利申请权纠纷 5.调解专利权归属纠纷 6.调解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设计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奖金或报酬纠纷7.调解发明人或设计人资格纠纷 8.处罚假冒他人专利行为9.处罚冒充专利行为(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10.对专利代理机构或者专利代理人的惩戒行为对以上行为不服的可以以专利管理部门为被告向法院起诉,第二节专利民事纠纷,专利民事纠纷的种类1.专利申请权纠纷案件 2.专利权权属纠纷案件3.专利权、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件 4.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纠纷案件5.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 6.假冒他人专利纠纷案件7.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专利授予前使用费纠纷8.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
7、、设计人奖励、报酬纠纷9诉前申请停止侵权、财产保全案件10.发明人、设计人资格纠纷,专利民事纠纷的处理途径,1.行政途径 当事人请求专利行政管理部门对纠纷进行调解。行政程序的启动手续及案件处理程序相对简单,立案、结案速度比较快,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可迅速作出处罚决定,对侵权纠纷可快速作出停止侵权的处理决定。另外,申请人无需缴纳费用,行政执法成本主要由政府承担,因此,申请人几乎无败诉的风险,2.司法途径,如果当事人协商不成或者不愿意协商解决纠纷,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对于侵权事实复杂,或者所涉及的技术复杂的专利侵权纠纷,利用司法途径解决纠纷有利于权利人更彻底地制止侵权行为,并得到侵权赔偿。法院受
8、理案件费用根据诉讼标的递减收取。法院审理期限:一审6个月;二审3个月;对于一方或双方是外国当事人的,没有关于审理期限的规定。,3.仲裁,仲裁是解决专利纠纷的有效途径仲裁的前提:双方自愿,并书面约定仲裁途径,仲裁机构,仲裁事项。注意:一旦选择仲裁方式,就不能寻找司法途径,除非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对仲裁机构的约定不清或约定无效。目前我国一裁终局,仲裁裁决为终审裁决,当事人必须履行,否则,另一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及其职能,1.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专利管理工作量大又有实际处理能力的设区的人民政府设立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2.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的职能(
9、1)是地方政府机关的职能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利管理工作,是各级政府的组成部分。(2)具有专利管理和专利执法双重职能,专利案件管辖权,一、专利行政案件管辖权1.以专利复审委员会作为被告的专利行政案件的诉讼管辖 该类案件均由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一审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为二审法院 发生侵权民事争议的由民事审判庭审理,没有民事争议的由行政审判庭审理,2.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为被告的专利行政案件的诉讼管辖 该类案件均由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一审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为二审法院 案件由行政审判庭审理,3.以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为被告的专利行政案件的诉讼管辖,该类案件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
10、府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由行政审判庭审理,二、民事案件管辖权,地域管辖:“原告就被告”原则,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对案件有管辖权。因专利或技术合同发生纠纷,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和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侵犯专利行为发生的纠纷,侵权行为地人民法院和被告所在地法院都有管辖权,级别管辖:。51个中级法院(见书15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本章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专利行政纠纷案件?包括哪些种类?2.什么是专利民事纠纷案件?包括哪些种类?3.专利民事纠纷的处理途径有哪些?民事案件的诉讼管辖权有什么规定?4.简述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及职能范围
11、5.专利行政案件的诉讼管辖权是如何规定的,第二章 专利行政诉讼,本章学习要点1.法院审理专利行政案件的原则和法律依据2.外观设计不相同与不相似的判断,第二章 专利行政诉讼,本章学习要点1.法院审理专利行政案件的原则和法律依据2.外观设计不相同与不相似的判断,第一节 专利行政诉讼中企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法院审理专利案件的原则1.专利行政案件审理范围应以行政决定范围为限的原则2.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原则合法性:主要证据是否充分;适用法律、法规是否错误;是否违反法定程序;是否越权、是否滥用职权3.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平衡的原则 为了平衡双方的诉讼权利,法律规定行政被告承担举证责任,且不得
12、在诉讼中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二、法院审理专利行政案件的法律 依据,行政诉讼法第52条规定,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依据即必须适用该规范,不能拒绝适用)包括:1.法律(含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2.行政法规(含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公布的行政法规解释)3.地方性法规(含经济特区法规)4.自治条例5.单行条例注意:a)审理反倾销和反补贴行政案件,仅可依据法律、行政法规 b)1、2条依据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专利行政案件 3、4、5条适用于特定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第二节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一项发明创造要取得专利权,必须符合专利法规定的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多种原因,已经被授予
13、专利权的发明创造不可能都符合专利法规定的授予条件。特别是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由于不对其进行实质性审查,其不符合专利法的规定而被授予专利权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为保证专利的质量,纠正专利局工作中的疏漏和失误,必须建立一种制度,以纠正不符合专利条件的发明创造被授予专利权,以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于是,专利权无效宣告制度就应运而生了。这一制度是通过在专利法中设立专利权无效宣告程序而实现的。,一、无效宣告程序,1.提起:自授予专利权公告之日起,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认为该专利权的授予不符合专利法有关规定的,可以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该专利权无效。,无效宣告请求的理由,(1)不符合授予专利权的条
14、件(2)未按照规定充分公开技术方案或撰写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的;(3)修改超过原申请文件的表示范围的;,(4)不符合专利法规定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定义的;(5)违反国家法律和公共利益或妨害社会公德,或者属于专利法规定的不授予专利权的范围的;(6)属于重复授权的情况的。,授予专利权的条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条件 1.新颖性(即“前所未有”):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2.创造性(即“技术进步性”)
15、: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3.实用性(即“可重复实施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外观设计专利的授权条件,新颖性、实用性、富有美感、不得与在先权利冲突(不能侵权)。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同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者国内公开使用过的外观设计不相同和不相近似,并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外观设计的新颖性,一、判断新颖性的时间标准:判断一项外观设计是否具有新颖性,需要将要求保护的设计方案与已经公开的外观设计进行比较,这就涉及到一个时间点的问题。国际上采用
16、的新颖性时间标准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以专利的完成时期作为判断新颖性的时间标准;另一种是以提出专利申请的申请日作为判断新颖性的标准,只有极少数的国家采用第一种标准,美国是其中之一。这种方式在发生纠纷时当事人要提出证明外观设计是什么时候完成的很困难。因此绝大多数国家采用了第二种标准。第二种方式有利于鼓励当事人及早申请专利,且在发生纠纷时容易判断,简便易行。,我国采用的是第二种即以专利的申请日作为判断新颖性的时间标准。如果一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要求另外一份在本国或者外国提出的在先申请的优先权,则以优先权日作为判断新颖性的时间标准。对于外观设计专利而言,优先权期限为自优先权日起六个月,不同于发明和实用新
17、型的十二个月。,申请日前已经公开的外观设计,外观设计的公开方式有两种,即出版物公开和使用公开 发明、实用新型还包括以其他方式公开。这是因为外观设计涉及的是产品的外形或者外形上采用的图案、色彩,与发明、实用新型相比有不同的特点,有些适用于发明、实用新型的公开方式不能用于外观设计,如单纯采用“口头表述”的方式就不足以公开一项外观设计的方案。,就出版物公开而言,外观设计新颖性的标准是全球性,即包括国内出版物和国外出版物在内。就使用公开而言,外观设计新颖性的标准是本国的。“公开使用过”,是指外观设计被应用在产品的外表上,而这种产品的公众可以见到的。,同申请日前已有的外观设计不相同和不相近似。,“相同”
18、是指不仅外观设计本身相同,而且采用设计方案的物品也相同。外观设计是应用在物品的外表上的,物品是外观设计的载体,二者是紧密结合的,外观设计不能脱离产品而单独存在。,所谓物品相同,是指产品的用途和功能完全相同。所谓设计相同,是指形状、图案、色彩(或者结合),三个要素相同。一般产品的设计内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单纯的形状或图案设计;形状和图案二者结合的设计;图案和色彩二者结合的设计;形状、图案、色彩三者结合的设计。对于两种以上要素结合的设计,必须两种以上要素完全相同时,才能判断为相同的设计。,“不相近似”是在“不相同”的基础上,对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提出的进一步要求。,其含义是一项外观设计仅仅与已知
19、设计不相同,还不足以满足授予专利权的条件。外观设计都是众所周知的形状、图案、色彩的组合。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从已知组合中获得启发可能是必要的,但申请专利的外观设计应当表现出与已知组合相比某种不容易想到的特点才能被授予专利权。所谓物品相近似,是指同一类的产品,即是指用途相同、功能不同的物品。物品相同,设计相近似,判断为相近似;物品相近似,设计相同,判断为相近似;物品相近似,设计相近似,判断为相近似。,不相同与不相似的判断,一、判断主体一般消费者 审查指南中的一般消费者 根据审查指南的规定,将一般消费者作为判断外观设计是否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判断主体。所谓一般消费者是指一种假想的人,他具有下列特点:(
20、1)一般消费者具有一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能够辨认产品的形状、图案以及色彩,他对被比外观设计产品的同类或者相近类产品的外观设计状况具有常识性的了解。,(2)一般消费者在购买被比外观设计产品时,仅以被比外观设计产品具有的要素作为辨认是否为同一产品的因素,不会注意和分辨产品包含的其他要素,不会注意和分辨产品的大小、材料、功能、技术性能和内部结构等因素。设计的构思方法、设计者的观念以及产品的图案中所使用的题材和文字的含义都不是一般消费者所考虑的因素。,(3)一般消费者以一般注意力分辨产品的外观设计,使用时不易见到的部位的外观以及不具有一般美学意义的部位的外观和要素设计不会给其留下视觉印象。他不会注
21、意到产品的形状、图案以及色彩的微小变化。与1993年的审查指南相关规定相比,新的审查指南将判断主体从“一般购买者”变成了“一般消费者”,而且对一般消费者做了更多的限定和解释。由于“一般购买者”的标准限定过窄,因此,这一修改无疑将使判断主体更加符合实际。,对一般消费者的评价,1.一般消费者应当是明确、具体的消费群体,而不是假想的人。审查指南指出,在判断外观设计是否相同或者相近似时,以外观设计产品的一般消费者是否容易混淆为判断标准。可见,这是一个明确、具体的消费者群体概念。每一个产品的外观设计,一定有它的消费者或者消费者群体。而且判断标准也已明确,即以一般消费者是否混淆为判断标准。,2.假想的消费
22、者已经不是一般消费者。,根据审查指南的规定,假想的一般消费者应当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具有一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能够辨认产品的形状、图案及其色彩,对被比外观设计产品的同类或者相近似类产品的外观设计状况有常识性的了解。,第二是在以一般消费者的眼光作出判断时,还有不考虑的因素。而产品的大小、材料、功能、技术性能和内部结构等因素,设计的构思方法、设计者的观念以及产品图案中所使用的题材和文字的含义等内容,可能是一般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所要考虑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内容恰恰是“一般消费者”不可能不考虑、不可能不注意的因素。,第三是在以一般消费者眼光作出判断时,还应施以一般注意力”。实际上,消费者在购
23、买商品时,对其外观施以一般注意力,还是特殊注意力,与该商品的大小、价格、用途、购买者的个人性格、购买习惯等因素有关。,二、外观设计授权审查的着眼点-寻找相同点,在确定外观设计专利权是否应当授权、是否应当宣告无效时:主要是看该外观设计与在先外观设计有多少不相同之处,侧重审查不相同和不相近似,区别越多越大,越可能被授予专利权;,在侵权判定中,更注重的是被控侵权产品外观设计与获得专利保护的外观设计会不会导致消费者的误认、误购、混淆,即更注重它们之间相同和相近似的方面有多少,三、关于判断的方式-隔离对比,在审查指南中规定了按一般消费者水平判断、单独对比、“直接观察”、“隔离对比”、“仅以产品的外观作为
24、判断对象”、“综合判断”、“要部判断”等几种外观设计相同和相近似的判断方式。,隔离对比的方法就是不得将两种产品并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而是按一般消费者在观察时间上、空间上有一定间隔的方式进行比较,如果产生混同就应当认为是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外观设计。,如何理解隔离对比方式,审查指南中规定的判断方式同判断原则不同,原则起指导作用,而方式是具体操作。对于单独对比、直接观察、综合判断和要部判断等几种方式而言,无疑是可操作的,但对于“隔离对比”方式而言,实际上是不可操作的。,1判断时在时间上、空问上不可能有一定间隔,审查员不可能在无效宣告审查程序中,当接到一项外观设计无效申请案后,先看看在先公知的设计,过几
25、天(时间上隔离)再去看已获得专利权的外观设计,或者反过来先看外观设计专利,过几天再去看对比文件公开的在先设计;也不可能先在设在北京的中国专利局审查室看一看外观设计专利,再到某商场或者外地(空间上隔离)去看一看对比文件公开的在先设计,就连在审查员办公室看了外观设计专利之后,再换到另一个审查员办公室看在先公知技术也根本办不到。,2“隔离对比”是外观设计侵权判断中采用的对比方 式3在实际审查中,隔离对比的方式是无法实现的 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审查人员,如果仅凭隔离对比得到的视觉印象,不可能在无效宣告决定中写出对比的描述,如果不是将申请专利的产品外观设计图片、照片或者实物与在先公知的产品外观设计直接进行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利 纠纷 处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83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