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乡土建筑-合院式民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乡土建筑-合院式民居.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云南乡土建筑合院式民居,合院式住宅也称为宫室式或庭院式住宅,是中原汉民族传统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其以庭院为中心,在庭院四边布置房屋,正房坐北朝南,耳房配列东西,倒座居南朝北,形成一个中轴对称、左右平衡、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向心、方整的平面型制。,合院建筑的产生,中国四合院建筑起源于历史悠久的黄河流域,是传统建筑形式的典型代表。传统四合院建筑基本采用“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左右两厢”的建筑格局,从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等方面很好地满足人们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的需要,因此合院式建筑在中国传统官式和民居中都具有统治地位,尤其是在民居中,在中国流传广泛,影响巨大,所谓“家庭”一词的来历就是有家就有庭,
2、由此可见合院式民居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合院式住宅的普遍采用,与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儒家礼制秩序的哲学理念思想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从北方的北京四合院、山西合院到南方的闽南、福建民居或到远离中央且地处偏僻地区的四川、云南等地的民居,都现存有大量合院民居的实例可考。,中国的合院类建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后来在中原地区逐渐成型。云南的合院式民居是汉文化传播发展的产物。从汉民族建筑文化与少数民族建筑相互接触及彼此渗透的客观史实来看,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主要通过移民迁徙、文化交流、商贸往来及宗教传播等渠道来实现建筑文化的互通互鉴。合院式建筑在云南的传播过程就是云南建筑汉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经历
3、了由被动到主动,由抄袭照搬到吸收融解。从云南合院民居的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汉式合院都是出现在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以滇中大理、昆明两地为主要分布点,并沿着经济文化走廊“西南丝路”与“茶马古道”发展,在滇西北地区受到青藏文化的抵制、在滇南受到东南亚文化的抵制而消失。,合院建筑在云南的传播,云南合院建筑特点,云南的汉式合院式民居,多分布在平坝内,这些地区海拔高度在1 300米至2300米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喜欢户外生活形成了一种传统。日常生活中,除了睡眠之外,人们多愿在室外停留。即便冬季,也是温暖的晴天多于寒冷的阴天,室内温度反比室外温度为低,因此室
4、外充足的阳光对人们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夏天没有连绵的阴雨,也没有炎炎的烈日,到户外享受清凉的风吹,比呆在室内更为惬意。与北方传统台院相比,屋中的院落景观倍受重视,往往要精心设计。另外,在云南民居中照壁尤其受到重视。在传统合院中照壁主要是起遮挡视线的作用,而在云南照壁往往是庭院装饰中的重点。照壁在使用功能上有遮挡穿堂风和反射阳光的作用,因云南风大,因此照壁可有效的遮挡对正屋的穿堂风。在云南的台院民居中,檐廊是居住空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檐廊在北方合院民居中只起雨天联系交通和保护墙体不受潮的作用,而在云南檐廊作为一种可供生活作息的灰空间是必不可少的,每在正午同头当空和阴雨天气时,人们就在檐廊活动,比避
5、居室内要更加舒适。,云南合院建筑空间分析,1.合院式民居入口 入口在云南台院式民居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入口在云南合院式民居中不仅形式非常丰富,其功能作用也是很大的。因此在云南合院民居中人们对于入口空间的处理更加重视。入口大门的装修成为主人炫耀的财富。以白族地区为例,由于地形西高东低,主导风向亦为西风,故白族民居正房面朝东,大门一般开在东墙北端,从厢房或漏角天井进入院内。,2.入口天井 由外部街道空间经宅门进入,入口天井相对于街道空间来说要狭小,而相对于院里空间又显得开敞。因此,通过两座宅门空间将入口天井与住宅内、外空间联系起来。入口天井的布置一般比较简朴。入口井中修饰较少,这样既可突出宅门
6、的重要性,又可以充分地表达出入口天井的空间过渡作用。,3.内院天井 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就是内院天井。这种露天又围护私密、与室内空间联系极为密切的内院天井空间为人们在此活动提供了绝好的场所,它使人们既隔离于外界,但又不脱离自然。,4.内廊空间 南合院式民居在堂屋前设有檐廊。成为民居中不可铁少的建筑空间组成部分。檐廊的内侧为住宅室内,有门窗相通。其外侧利用廊柱、廊顶以及平台高差界定了廊与外部空间的联系。那么当人从限定性较少的外部空间进入三面限定,而一面与外界流通的檐廊空间时,很难说明白己到底是进入了室内还是室外。因此,可以说这种联系外部空间与室内空间的廊子便是一种典型的复合空间。,5
7、.堂屋空间 云南合院式民居以间为基本单元拼接,一般以三间为主。两旁为卧室,中央一间为堂屋。这实际上就已具有“复合空间”的特点了。卧室空间一般比较封闭,对堂开门,向外开不大的窗子而堂屋以约1-2m的宽度开门,形成开敞的外向空间。这种空间形式与其功能要求是相符的。合院式民居建筑中的厅堂多是人们日常起居的空间,其起居功能中同时包含着人们在外部空间中活动的某些性质和私密的内部空间中活动的某些性质。因此。由于堂屋空间同时容纳了两个对立空间中的性质,它便具有了复合空间的特点。,建筑技术,1.防风 合院民居以木梁柱构架承重,屋架部分多用穿斗式和抬梁式,常用五架或七架,但一般都用柁礅,不用瓜柱。立柱选材方面注
8、意选用上细下粗的木料,无须费力加工,具自然收分之效,并同样加强了结构的稳定性。并且合院式居屋顶用料有瓦顶与草顶两类,然而目前以瓦顶为多见,少见草顶的合院民居。2.抗震 云南合院民居往往使层高降低、重心下降。白族合院民居采取了“生起”与“收分”之法。“生起”即逐渐从中心向屋宇两端增加柱高,这在当地称为“屋脊起水”。因为两端高,逐渐向中心趋低,形成了屋脊两端起翘的造型。同时,有“生起”,则立柱必有“侧脚”之制,即除了中部立柱外,渐渐使两边之立柱形成侧势,也就是说使立柱向内微斜,造成屋架之立柱向内相互撑持的结构态势,这无疑增长了建筑的稳固性,提高了抗震的能力。同时,以立桂上细下粗的“收分”之法,同样
9、有加强抗震能力的功效,因为“收分”亦使建筑物重心趋下。大木作做工讲究。精巧的棒卯技术是云南合院民居建筑构架的特点之一,如穿斗式屋架柱多则梁短,受震时,不易破坏。,云南合院民居常见的几种梁架构架,云南合院住宅中的各种装饰,铺地,铺地,木格扇,廊下围屏,卷棚梁顶插梁挑头装饰,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在不同区域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大地上的合院式民居呈现出多样的形式。云南的合院式民居有多种形态,虽然都是在中原汉文化传播的影响下形成,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合院式民居却各具特色,自成一体。,云南的几种传统合院建筑,一颗印,云南合院式建筑的一种著名型式,是出现于昆明至滇南通海建水等地的所谓“一颗印”民居。在
10、现昆明大板桥、团结乡至通海和建水一带,这种型式的民居形成了云南较有特色的地方建筑景观,很早就被纳入了中国合院建筑体系。纵观使用“一颗印”民居的族属,其间有汉、彝、白、回、蒙占等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和规模的当数彝族村落的“一颗印”民居。,“一颗印”民居的典型特征是方正,在方正之平面上布置正房三间,两层,前设抱厦(单层廊),两边设厢房(耳房),在正房对面的围墙正中设一扇进出户内的大门,有的还设有倒座和屏风,一般倒座进深八尺,这便是“一颗印”系列中比较典型的“三间四耳倒八尺”。整座建筑三面为正房与两厢的辨墙、第四面部由设有大门的围墙以及两端的厢房之山墙构成。三面外墙封闭,只在二楼设个别小窗以供有限的
11、通风、采光之需。前面的围墙较高,可以达到厢房上层檐口。这样,整座“一颗印”的外观造型显得方正、严谨而封闭,所谓“方方如印”也,由此而得了“一颗印”这一雅号。“,三间两耳,三间四耳倒八尺,昆明地区“一颗印”民居详图,大小厦交错连通,“一颗印”民居虽然形式较固定,但可根据每家每户的经济情况和需要进行增减:如常见的“半颗印”以及将两户“半颗印”或“一颗印”并联成为一栋建筑,或将房屋的开间和厢房的多少进行变化,形成“三间二耳”、“五间四耳”等等变体。“一颗印”民居这种可分、可连、可缩、可增的标准划单元模式,为其他民居较少见,显示出了较强的适应性,从中可看到现今较流行的集合住宅的影子。,半颗印与并联方式
12、,三坊一照壁,“三坊一照壁”。“三坊”,即三合院。“照壁”,即三合的三边,由正面的主房与两侧的厢房构成,它的第四边是一个照壁,照壁正面对主房。整座民居的平面为方形,三边房及照壁都面向其所圈合而成的庭院天井。汉族三合院的第四个边为院墙或不设院墙,白族的这种民居模式与之相似而又具有创造性,即以照壁为主房正面的对应之“屏障”,显示出其民族特色。,独脚照壁,三叠水照壁,三坊一照壁平面与透视,四合五天井,“四合五天井”是白族合院民居中另一种典型合院类型。其建筑模式与三坊一照壁不同点在于去掉了正房面对的照壁而代之以三间下房的一坊,同时在下房两侧又增加了两个漏角小天井,在一座四合院的平面内安置了五个天井。即
13、由四“坊”之房舍构成四方围合的空间布局,除在平面中心设一个大庭院外,其四角又设置了四个小院,故名为“四合五天井”。四坊房屋多为三间二层(厢房、下房也有一层的),这种四合院的空间具有封闭向心的倾向,其庭院是一个“气口”,具有采光、通风、交通、聚会、绿化与组织、统领整座四合院空间因素的作用。其院门一般设于东北角,常常采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在此厢房山墙上开设二门通抵宽阔的厢廊,供人由二门进入中央的大天井,缺少北方四合院那种曲致的行进路线,所以空间序列不如汉族四合院那样幽深。大天井前也不设垂花门,而其天井多至五个,非常精彩地体现了白族民居的空间通透性。在造型上,不如汉族四合院那般封闭,这既符合白
14、族民居地处西南温湿之域,需要散热、祛湿的生理功能要求,又在审美心理上显得不如汉族那般内向、含蓄。,四合五天井平面图,四合五天井民居立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这两种典型的布局平面可灵活组合,可横向、纵向或双向拼接,形成更大的民居群体,如“六合同春”等,大理张家花园“六合同春”民居,丽江纳西族合院民居,丽江纳西族的合院式民居主要分布在大研镇等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其类型和大理地区的白族合院相差无几,也是以是“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为主,但在具体形式上要更加注重与周边地形环境的紧密结合,由此使院落空间布置比较灵活自由,同时表现出藏族民居的一些特色,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丽江纳西族民
15、居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合院的布局组合灵活多变,可看到许多和地形环境巧妙结合的例子。2山面的形体处理与白族明显不同,白族合院采用硬山,纳两族则是悬山,这也是两个民族住屋标志特征不同所在。白族合院山墙用薄砖保护墙面,而纳西族合院山墙的立面做法更为生动多样,其山面多暴露木构架,并可不封墙或开窗以利于二层的通风采光,因此需要用有一定深度的悬山挑檐来保护木构架,遮挡风雨,山墙下段的土坯墙与上段的山尖两部分通常以“麻雀台”分界,打破了竖向立面的单调感,白族合院民居墙面多厚实,上下一体,并很少开窗,而纳西族的墙面上端却开敞,通透,体现出轻盈优美的建筑风格,在山墙面的做法上与中匈地区的藏式民居有相似之处。3纳
16、西族民居的后檐墙和山墙皆自下而上向内收分。当地称为“见尺收分”,即每高一尺、收进一分。建筑外墙这种收分做法,使底座看来比较高,使建筑呈现出向上的挺拔感,在外观上有羌藏碉楼的风格特征,是丽江地区受地域文化影响的例证。4深远的山面出檐和搏风板,样式丰富的悬鱼、蝙蝠板是丽江纳西族民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丽江纳西族民居,丽江民居山墙,山墙悬鱼,会泽合院式民居,“四水归堂”式天井合院。这种民居多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其平面布置以天井为中心,由正房、厢房和倒座四面围合而成。三开间的下房中间做堂屋,并向内凹进形成室内外过渡空间,左右两问分别为居住的卧室,正房的面宽和进深常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布置。与正房相对
17、的对厅,长度和正房相等或略小一些,中间作出口过道,两端为厨房或杂物间。这类合院布置方正、对称,成“口”字形构图。整个院落的房屋连接紧密,布局紧凑,显得庄重仁厚,安宁幽静。人在天井院中会感到非常强烈的向心性。在单进“四水归堂”的基础上,如要扩大发展则可进一步串联为二进“重堂式”或三进四进深院。,会泽地区的单进合院,日字型重堂合院,昌字型重堂合院,建水合院“三间六耳下花厅”,石屏移民合院,石屏地区具有本地特色的合院民居是一进两院式的布置,本地人称之为“四马推车”,在闽粤一带也有一类合院式民居名为“四马推车”,但比较两类合院形式却差异甚大,应该说除了名字相同其他没有相似之处。“四马推车”式合院与其他两进式合院不同的是两院之间用墙而不是过厅来分隔,这与会泽地区的“日”字型院落平面有相似之处,想来可看作是为了消除狭长天井空间带来的心理不适应感。这样分隔后,形成了上下两个天井和两个堂屋,按入口位置分为下天井和上天井,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内院和外院。这种合院规模较大,多为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家所采用。,石屏“四马推车”式合院民居,谢谢观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82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