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实习区构造.docx
《巢湖实习区构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巢湖实习区构造.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巢湖实习区构造实习范围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北部凤凰山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古生界和中生界,其东、南、西 三面均为第四系覆盖,向北止于小罗断层。其构造形态为两个向斜和一个背斜,自西向东依 次为马家山向斜、凤凰山背斜、俞府大村向斜,断裂构造发育。一、大地构造位置本区位于扬子板块的东北部(下扬子台褶带南京坳陷褶皱束滁巢褶断带)、郯庐断裂带的 东侧、半汤复式背斜的西翼。南缘以桥头集一东关断层为界,西缘以夏阁一圣桥断层(滁河断 裂带的一部分)为界。区内位于特提斯构造与太平洋构造的交汇处,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强 烈,并奠定了区内的构造格架.尤其是印支运动在本区表现最为明显,以NNE-SSW向褶 皱为主,伴随有一
2、系列的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扬子板块的基地形成于晚元古代中期的晋宁运动(约8亿年前),地台盖层发育较全,自晚 三叠世开始大部分地区出现活化。由于中生代期间的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使地台盖层表现为 过渡类型的构造形态,反映出较强的活动性。下扬子台褶带是扬子地台内部一个活动性较强的次级构造单元,位于地台东部长江下游地区, 属古生代一一三叠纪的坳陷带。中生代以来经受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多旋回构造岩浆作用, 形成结构复杂的地台盖层褶皱带。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构造图(1964)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大治坳陷褶皱束、修水坳陷褶皱束、南京坳陷褶皱束、皖东南准 地槽型坳陷褶皱束和太湖隆起五个次一级的
3、构造单元。南京坳陷褶皱束,黄汲清称其为南京坳陷。震旦系古生界和三叠系发育较全,厚度较大,侏 罗系覆盖面积也较广,并有白垩系分布,新生界发育,长江沿其流过,是一个继承性的坳陷 地区。由于印支燕山运动,发育了一系列以北东方向为主的褶皱和断裂。其西界是郯庐断裂, 也是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的分界。郯庐断裂的活动对该区的地质发展史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滁巢褶断带位于南京坳陷褶皱束的中部,由滁州到庐江呈北东一一南西方向延伸,是一个 次级构造单元。西侧是浮槎山 南将军山隆起,主体由震旦系 三叠系构成的褶皱组成, 自北而南可分为五个带:依次为龙山单斜带、黄山背斜带、半汤复背斜带、银平复向斜带、 严桥复向斜带。该褶断
4、带的构造线方向大致为北东4 0 左右,地层都较规则的顺构造线方向 分布,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一般背向斜相间出现,皆呈交互式背向斜复式构造。褶皱形态较 为复杂,多为线状且较紧凑,两翼较陡(南东翼更陡,北西翼稍缓),轴面常为一高角度倾 向北西的倾斜面,说明本区在构造变动中,表现了一定程度的物质运动的水平定向性,即区 域构造应力场是由北西向南东挤压,所见背斜核部、多为志留系高家边组、坟头组砂页岩及 泥盆系五通组砂岩。向斜核部多为二叠系和三叠系灰岩,褶断带中两组断层发育,一组为北 东向纵断层,一组为北西向横断层,而以北东向断层为主,且多为逆断层,规模较大。横断 层主要为正断层或平移断层,甚至穿过褶曲核部
5、,在地貌上表现为低平垭口、山谷或交通要 道。羊汤复背斜位于巢湖市北部地区,被截于夏阁一一盛桥断层和清溪断层之间,范围还可东 延,复背斜形态很不完整,组成地层为震旦系灯影组至中三叠统东马鞍山组。由于各方向断 层错移,破坏后期北北东方向断层伴生的褶皱迭加所致,主轴已分离成两段。西段出露于汤 山附近,轴部被纵向断层(韦家村断层)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最老地层为灯影组,向东依 次为奥陶系,产状正常,倾角3 0 4 0 ,西部出露奥陶系,产状正常,倾角15 2 0 , 轴迹方向2 0 ,轴面西倾,倾角8 0 左右,枢纽向北倾没,向南被断层所切,很不完整。 西翼保留三个次级褶皱,自西向东依次为平顶山向斜,凤
6、凰山背斜,俞府大村向斜,褶皱紧 密连续,均为线性褶皱。复背斜整体以北东5 0 方向延伸,并呈、$形弯曲,由于构造线、S 形拐弯,加以后期北北东向断层牵引及伴生褶皱作用迭加和改造,次级褶皱轴向大多为北东 左右,向北东才渐复背斜整体趋于一体,复背斜核部较宽缓,翼部褶皱紧密呈线形,和褶皱 伴生的逆断层发育,规模也大,其他横断层、斜断层也发育,但一般规模不大,多半错断纵 断层。二、褶皱构造本区位于半汤复式背斜西翼,以三个二级褶皱为主要构造形式,自东向西主要由俞府大村 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山向斜组成。出露地层有志留系(S)、泥盆系(。)、二叠系(P)、三 叠系(T)。其中二叠系龙潭组(P21)为俞府大
7、村向斜核部地层,而三叠系殷坑组(Tly)、和龙 山组(Tlh)、南陵湖组(Tin)和东马鞍山组(T2d)地层则构成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凤凰山背斜 核部由志留系(S)组成。三个褶皱两翼的地层产状基本正常,局部倒转。轴迹方向为 200300,枢纽均向SSW倾伏,倾伏角1526不等。由于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轴面 倾斜且弯曲,甚至铰纽。褶皱相互平行排列,加之褶皱枢纽倾伏,在平面上表现为M形展 布的低山地貌,南端则被EW向桥头集东关断层横切而终止。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使区 内形成的褶皱大都斜歪,局部倒转,次级小褶皱颇为发育,特别在两个向斜核部尤为明显。 褶皱多被断裂破坏,并有岩浆侵入。1、平顶山向斜位于本
8、区西部,核部为三叠系灰岩,出露在平顶山、马鞍山一带,翼部为石炭系一一二叠 系灰岩、碎屑岩以及志留系一泥盆系碎屑岩。东翼出露在长腰山一带,轴迹方向为北东 25-30,枢纽出露长度约8Km,向西南倾伏并被桥头集一东关断层所截。两翼产状南北各 异,平顶山以南两翼均向西倾,西翼倒转,倾角70以上,东翼正常,倾角50-60,轴面 西倾,倾角约60。平顶山以北两翼产状正常,倾角2030,轴面近于直立。在平面上, 北部转折端清楚,五通组底部砾岩绕碾盘山的西、北、东侧而过,产状平缓;石炭系地层在 216垭口附近绕过,西翼较陡,东翼较缓。三叠系南陵湖组在平顶山构成转折端,两翼紧闭。 在马鞍山由于受断层改造,向斜
9、西翼局部变为正常产状。野猪山岩层近于直立,为南陵湖组 和龙山组,推测为向斜西翼,由断层和次级褶皱构成。B4-1 向核山北坡平顼山向斜的辕折端2、凤凰山背斜位于本区中部凤凰山一带。核部地层为志留系高家边组和坟头组,出露在长腰山和大尖山 之间山谷中,属负地形。西翼逐渐向马家山向斜过渡,最新地层为三叠系东马鞍山组,东翼 逐渐向俞附大村向斜过渡,最新地层为二叠系孤峰组。在北部和中部轴迹方向为北东25 30,南部向南弯曲近南北向。两翼产状正常,西翼稍缓,倾角约60,东翼倾角约70, 轴面西倾,倾角约80,枢纽向南倾伏,向北仰起,被第四系覆盖,并被断层所截。志留系 高家边组和坟头组的分界位于山腰处,泥盆系
10、五通组底部砾岩沿山脊分布,两者在南部转折 端均能闭合。背斜两翼发育一系列横向断层。以245,七050 M图4-2 马家山地区平项山向斜核部的笈式幅皱1据宋恃中等,2002)马家山3、俞府大村向斜位于本区东部俞府大村、维尼纶厂、试刀山一带,核部出露最新地层为二叠系孤峰组,沿 岠嶂山、大尖山之间的山凹分布。西翼地层分布在大尖山凤凰山一带,向东被第四系覆盖。 核部向南变宽,两翼产状正常,西翼倾角约7 0,北缓南陡,东翼倾角约3 04 0 。轴 面南部西倾,北部近于直立,枢纽向北仰起,向南倾伏,被第四系覆盖并被清溪断层截断。 孤峰组只分布在力寺林场以南,栖霞组在猫耳洞附近构成转折端,小罗断层以北只有五
11、通组 及以下地层分布。向斜北部转折端受小罗断层和松柯刘西断层的改造而不完整。两翼发育一 系列横向断层。在栖霞组灰岩中发育有多个溶洞,著名的有王桥洞和猫耳洞。图43风凰山背编南倾转折蚱制面图(据宋传中2002)4、层间褶皱本实习区内的褶皱是在纵弯褶皱作用下形成的,参加褶皱的岩层有厚全块状的石英砂岩和 灰岩,也有薄层的砂岩、硅质岩和粘土岩。在褶皱作用下厚全块状的石英砂岩和灰岩出现层 间滑动,而的薄层砂岩、硅质岩和粘土岩常常形成层间褶皱,此种小褶皱在本区多处可见, 在孤峰组硅质岩中最为明显。凤凰山南坡油库北侧的五通组上部中薄层石英砂岩中存在一层间小褶皱,该小褶皱出现在薄 层石英砂岩中,其上下均受中层
12、状石英砂岩的限制,由一个背斜和一个向斜构成。枢纽方向 与该处岩层的总体走向一致近东西向。轴面与上下岩层的锐夹角约60左右,说明该处层间 滑动为右旋,此处位于凤凰山的东南翼,符合纵弯褶皱作用的层间滑动规律,即相邻上层相 对向背斜转折端方向滑动。平顶山西侧马家山向斜西翼孤峰组硅质岩与页岩中存在一系列层间褶皱。该处西北侧有栖 霞组的块状灰岩,东南侧有大隆组砂岩,由于两者在纵弯褶皱作用下产生相对滑动,使所夹 的孤峰组的薄层硅岩和粘土岩产生一系列的层间褶皱,据褶曲轴面与上下邻层的夹角关系所 判断的层间滑动方向符合纵弯褶皱作用的规律。这种层间小褶皱在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孤峰组 硅岩以及马家山向斜核部附近南陵湖
13、组薄层灰岩和页岩中也较常见。另外,在褶皱形成过程中存在者压扁作用,在压扁作用下,某些岩层被压薄,甚至被拉断成 为构造透镜体。这种现象在狮子口坟头组地层中和马鞍山三叠系地层中也较常见。110罕Q甲而图4-4 马鞋山一炬嶂山向斛示点图三、断层本区由于多期构造活动,特别是郯庐深大断裂带的影响,断层极为发育,性质尤为复杂。 本实习区除南、西、北三面均受断层限制外,区内断层也很发育。断层走向主要有北西西和 北北东两个方向。北西西向的断层数量多,但规模较小,多为横向张性正断层。北北东向的 断层规模相对较大,多为纵向压扭性断层。另外,还有北北西的张扭性断层。现将主要断层 描述如下:1、王乔洞断层位于维尼纶厂
14、西北侧王乔洞附近俞府大村向斜西翼栖霞组地层中,造成下部硅质层缺失, 断层延伸方向为北北东向与地层走向、向斜轴向近于一致,属纵向断层。断层中段王乔洞附 近,由于东盘受剥蚀严重,使断层面裸露地表,形成高达10米的断层崖,显示出断层面起 伏不平呈舒缓波状,此处断层面东倾,倾角大于70。断层面上擦痕、阶步很发育。断层带 内有断层角砾岩和构造透镜体,断层面和断层带的特征反映出力学性质为压扭性,断层的派 生节理十分发育,多被方解石脉充填,在东盘有一派生的帚状构造(断层),该帚状断层在 剖面上由三条向西撒开向东收敛的小断层组成。小断层附近发育斜列式张节理,小断层面上 见有擦痕和阶步,两者均反映出帚状小断层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巢湖 实习 构造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79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