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的联合应用.ppt
《中西药的联合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药的联合应用.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西药的联合应用,随着中西药结合的深入发展,中西药联用遍及各个临床学科成为我国临床用药的优势与特色,它拓宽了临床用药的空间,其联用机率呈上升趋势。,1 协同增效:许多中西药联用后,均能使疗效提高,有时很显著地呈现协同作用:如黄连、黄柏与四环素、呋喃唑酮、磺胺甲基异唑,治疗痢疾、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常使疗效成倍提高。金银花能加强青霉素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作用。丙谷胺与甘草、白芍、冰片一起治疗消化性溃疡,有协同作用,并已经制成复方丙谷胺(胃丙胺)。,中西药联用的特点:,甘草与氢化可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方面有协同作用。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与低分子右旋糖酐、能量合剂等同用,可提高心肌梗
2、死的抢救成功率。丹参注射液与间羟胺、多巴胺等升压药同用,不但能加强升压作用,还能减少对升压药的依赖性。逍遥散或三黄泻心汤等与西药催眠镇静药联用,即可提高对失眠症的疗效,又可逐渐摆脱对西药的依赖性。芍药甘草汤等与西药解痉药联用,可提高疗效。,2、降低毒副反应,某些化学药品虽治疗作用明显但毒副反应却较大,若与某些适当的中药配伍,既可以提高疗效,又能减轻毒副反应。用甘草与呋喃唑酮合用治疗肾盂性肾炎,既可防止其胃肠道反应,又可保留呋喃唑酮的杀菌作用。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疗效,但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流涎。应用石麦汤(生石膏、炒麦芽)3060剂为1个疗程,流涎消失率为82.7%,总有效率达93.6%。
3、,3、降低用药剂量 珍菊降压片(珍珠层粉、野菊花、槐花米、盐酸可乐定、氢氯噻嗪)有较好的降压及改善症状的作用。若以常用量每次1片,每日3次计,盐酸可乐定比单用剂量减少60%。地西泮有嗜睡等不良反应,若与苓桂术甘汤合用,地西泮用量只需常规用量的1/3,嗜睡等不良反应也因为并用中药而消除。,二、中西药联用的相互作用,(一)在药动学上的相互作用中西药联用时影响药物的吸收,主要是影响药物的透过生物膜吸收和影响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性。,1、影响吸收(1).影响药物透过生物膜的吸收: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如鞣质、药用炭(炒炭药)、生物碱、果胶及金属离子等易与西药结合或吸附,特别是以固体形式口服的西药,可导致某些药
4、物作用下降。,含鞣质较多的中药有大黄、虎杖、五倍子、石榴皮等,因此中成药牛黄解解毒片、麻仁丸、七厘散等不宜与口服红霉素、士的宁、利福平等同用。薄黄炭、荷叶炭、煅瓦楞子等不宜与生物碱、酶制剂同服。含有果胶类药物,如六味地黄丸、人参归脾丸、山茱萸等不宜与林可霉素同服,同服后可使林可霉素的透膜吸收减少90%。,(2).影响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一些含生物碱的中药如麻黄、颠茄、洋金花、曼陀罗等,可以抑制胃蠕动及排空,延长红霉素、洋地黄类强心苷药物在胃内滞留时间,或使红霉素被胃酸破坏而降低疗效,或使强心苷类药物在胃肠道内的吸收增加,引起洋地黄类药物中毒。因此,含有上述中药成分的中成药都不宜与红霉素 洋地
5、黄类药物同时口服.,2、影响分布:某些中西药联用相互作用后,血药浓度有所变化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组织结合。碱性中药如硼砂、红灵散、女金丹、痧气散等,能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排泄减少,吸收增加,血药浓度上升,药效增加2080倍,同时增加脑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使耳毒性增加,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耳聋,故长时间联用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3、影响代谢:中药酒剂,酊剂中含有一定浓度的乙醇,乙醇是常见的酶促剂,它能使肝药酶活性增强,在与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安乃近、利福平、二甲双胍、胰岛素等药酶诱导剂合用时,使上述药物在体内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药效下降。,4、影响排泄:碱性药物
6、由于与酸性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可大大加快药物排泄速度,导致药效降低,甚至失去作用。碱性中药如煅牡蛎、煅龙骨、红灵散、陈香露白露片等,与尿液酸化药物诺氟沙星、呋喃妥因、吲哚美辛、头孢类抗生素等联用时,酸性解离增多,排泄加快,使作用时间和作用强度降低;,红霉素在碱性环境下抗菌作用强,当与含山楂制剂合用时,可使血液中的PH降低,导致红霉素分解,失去抗菌作用。,(二)在药效学上的相互作用1、药效学的协同作用中西药合理的配伍,可导致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研究表明,香连丸与广谱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联用后,其抗菌活性增强16倍。,2、药理作用相加产生毒副作用有些中西成药均具有较强的药理作用,合用后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药 联合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76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