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法律文化比较.ppt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法律文化比较.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主讲黄谷秀,法的形成法的本位法的文化属性法与宗教、伦理的关系法的体系法的学术法的精神法的价值取向,中国法的形成与部族之间的战争有关;因此中国法有“刑起于兵”之说;中国法主要表现为“刑法”。且法律内容极为残忍。西方法起源于氏族内部的斗争,如古希腊、古罗马,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氏族内部的斗争,最终完成国家法律的定型。所以,国家的法律主要表现为国家内部权利与义务的分配。,中国法的本位集团本位;家族本位和国家本位;离开了家族与国家,个人就无法生存;由于个人的权利被家族和国家扼杀,所以个人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也相对欠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也就成为中国文化的必然成分。西方法的本位个人
2、权利本位;在西方个人的权利与地位,与家族和出身没有必然联系,国家权利与义务的分配是与单个人联系在一起的;强调个人的权利及与此相连的责任,强调个人奋斗。,中国传统法的属性公法文化;表现为刑法化和国家化。例如:“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律典。民事违法以刑为后盾等。西方传统法的属性私法文化;表现为私法的发达和公法的私法化。例如:罗马法大全,法国民法典。诉辩交易制度等,中国法伦理法;违礼即违法,礼法结合,杀人于无形。“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君叫臣死,臣不死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为不孝”,“不忠不孝罪莫大鄢”西方法宗教性;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圣化、法律化近代现代法律成为人民的信仰,
3、法律至上,法律至威,法律至信,法律成为西方社会重要的信仰。,中国法封闭性的体系;中华法系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外界的联系很少,很少借鉴和吸收外来法律文化;该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在性质上比较单一,结构比较精细,能够进行一定的自我调节,以适应形成并滋养它的那个社会的需要;当隔绝状态一旦被打破,不得不与外界发生接触,常有两种结果:对比它弱的文化,它会同化个取代对方;对比它强的文化,它自己归于解体。,西方法开放性的体系;西方法系是一个由多个法律体系组成的庞大的系统。西方法律是在对外交流与对内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法学家立法和法学流派的发达为西方法律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传统的法律
4、学术律学而不是法学律学指汉代时,在中国法学领域出现的,根据儒家经义对以律为主的成文法进行讲习注释的法学又名刑名律学,或注释律学。它不仅从文字上、逻辑上对律文进行阐释,也阐述甚些法理,如关于礼与法的关系、释法与尊经的界限、条文与法意的联系、律例之间的关系;还有定罪与量刑、刑法的宽与严、肉刑的存与废、刑名的变迁以及诉讼和狱理等。,关于律学与经学的关系:虽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内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实际上,汉代统治者对秦王朝注重法制建设和以法治国的经验仍然是非常重视的。这就是在治国方略上提倡“德主刑辅,礼法并用”,即在强调德礼的同时,又注重发挥法律的作用。如选任官
5、吏,往往是儒生与法吏并举。汉武帝曾令丞相以四科辟举“异德之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复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要求官吏既要明经又要通律。汉宣帝更是一语道破天机:“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样,在统治者崇儒重法政策的推动下,先秦截然对立的儒法两家开始了合流的进程。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法家逐渐放弃排儒立场,许多继承法家传统的律家逐渐学习经学。如西汉路温舒早年学习律令,为狱小吏,可谓法家出身,然而“宣帝初,上书言尚德缓刑。”至东汉,这一倾向更加明显。一些著名的律学世家也
6、开始兼修儒学。如颍川郭弘“习小杜律,断狱三十年,用法平,郡内比之东海于公。”尚为严格意义上的法家。但到郭躬,讨论案子已经引用诗经、论语为据。传至郭僖更是“明习家业,兼好儒学。”沛国陈氏比郭氏有过之无不及。陈咸于西汉成哀年间仅“以律令为尚书”,但其曾孙陈宠“虽传法律,而兼通经学”,“及为理官(廷尉),数议疑狱,常亲自为奏,每附经典,务从宽恕。”甚至上书奏改律令,要求“应经合义,与礼相应”,简直与汉初贾谊的言论如出一辙。陈宠的儿子陈忠,上疏坚持大臣应服三年丧制,及为三公尚书,又“广引八议求生之端”来处理疑案。再如颍川钟氏“为郡著姓,世善刑律”,至钟皓又精通诗经。,另一方面,自董仲舒首倡“春秋决狱”
7、后,儒家也开始兼修律令,以改变过去迂腐无用的形象而求进用。如西汉郑昌、郑弘兄弟“皆明经,通法律政事。”何比干“经明行修,兼通法律”。就连孔子的十四世孙孔光都开始学习法律。汉书孔光传载,孔光“以高第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东汉张皓“虽非法家,而留心刑断,数与尚书辨正疑狱,多以详当见从。”最著名的是东汉时一些经学大师也精通律学,晋书刑法志云:“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注律)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并都具有法律效力,开创了一代以经注律之风。,在这种儒法合流的时代潮流影响下,中国古代自战国兴起的律学进入了兴盛时期,曹魏更置律博士。律学的兴盛,尤其是经儒学改造后的律学,
8、为律令分野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因为儒家向来重礼,所谓“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但早期儒家言礼,往往偏重于说教,更富于道德准则的意味,因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在汉代儒法合流的趋势下,律学就必然要思考礼与法的关系问题。其结果,就是陈宠所说:“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为了使礼具有更大的确定性和强制性,就需要使礼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个直接固定礼的规范的法律又要同刑律在一定程度上相区别。最终,令成为这种法律的载体。,因为令在古汉语中除了具有命令、号令的意思外,还有“教令”之义。盐铁论刑德云:“令者,所以教民也。”可见在这一点上,令与礼的意义与功能是
9、相通的。基于此,儒家学者提出:“春夏生长,圣人象为令;秋冬杀藏,圣人则为法。故令者教也,所以导民人;法则刑罚,所以禁强暴。”正是在前人律学研究的基础上,西晋杜预才提出“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这一最终区分律令两种法律形式的结论。他还认为“令以教喻为宗,律以惩正为本,二者并以仁为旨。”,西方则法学十分发达,并形成了很多法学流派;法学流派的功能:A使法的理论不断拓宽、拓深。没有争论,对问题的研究、认识就不会、也不可能深入,在交锋中才能发现更真的东西。B经验的总结、提升、推广。C对人们的法律生活有引领的作用。D对现实制度与生活的批判功能。法学不是注释之学,而是批判之学。,例如:中国的法学理论是“经验
10、的”,“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与利益的体现”,统治者想怎样立法就怎样立法,统治者对自己的立法可以不负责任,中国人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与传统,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越来越严重。而对一般的民众而言,既然法是统治者意志与利益的体现,法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对法采取儆而远之的态度,缺乏对法的信仰。,主要的法学流派简介:古希腊时期具有自然法思想的斯多葛学派(芝诺)1112世纪,注释法学派(阿佐)。1314世纪,评论法学派(巴尔多鲁)。1516世纪,人文主义法学派(居亚斯)。1718世纪,古典自然法学派。有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为代表。,19世纪,哲理法学派(黑格尔),历史法学派(萨维尼),分析法学派(奥
11、斯丁),二战以后的20世纪中期,新自然法学派(德沃金),新分析法学派(哈特),社会法学派(庞德),20世纪后期,综合法学派(博登海默),经济分析法学派(波斯纳),批判法学派(或左派法学,代表人物如昂格尔等),传统中国法的根本精神人治;“有治人,无治法”,所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君主一言可以立法,也可以废法,法随君出,权大于法;司法实践中,习惯、传统等非常规法律也是定罪量刑的依据;追求无诉的价值,万事以和为贵,以忍为上,能够用调解来解决就尽量用调解来解决;,西方法的传统精神法治;柏拉图虽然也提出过哲学王的思想,但他与中国传统的人治思想不同,柏拉图强调的是知识的统治、理性的统治。西方早在亚里斯
12、多德时代就提出了法治理论。良法良法之治自然法学派和分析法学派,则从实质法治和形式法治两个方面,使西方的法治理论得到了提升。,传统中国法的价值取向无诉传统中国社会是家与国同构,这种家国一体导致国政的原型实际上就是家务,国法是家规的放大,国家内乱或者国民争诉是家内不睦的延伸。因此,一国犹于一家,以安定和睦为上;处理国民争诉一如排解家庭纠纷,调解为主,辅之以刑,以求得和睦为最高准则。因此,中国的司法人员是父母官的行政人员担任,不注重实质正义和司法正义的构建。,西方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正义“对于打算学习罗马法的人来说,必须首先了解法(Jus)的称谓从何而来。它来自于正义(Justice)。实际上法是善良
13、和公正的艺术。”在西方,自然法学派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断地用自然法来审视实在法,强调人的自然平等,强调自由、正义、理性、公平等价值观念,强调恶法非法。,学习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比较方法系统的方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参考书目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郭成伟:中华法系的精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沈宗灵: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徐忠明:思考与批判解读中国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一讲 法的形成部落征战与氏族斗争,部落征战与中国古代法的形成氏族斗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 法律 文化 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76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