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PPT课件.ppt
《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PPT课件.ppt(1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京出版社,生理学基础,6/11/2023,1,生理学基础,7,血液,3,6,血液循环,4,呼吸,5,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7,6,绪论第一节概述,学习目标1掌握生命的基本特征。2掌握内环境及其稳态。3掌握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4熟悉正反馈与负反馈。5了解生理学任务和研究方法。一、生理学的任务 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正常状态下机体及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在整体活动中的意义,从而阐明各种生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一)生理学的实验方法1动物实验 通常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类。2人体实验(二)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2、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极其复杂,对生命活动的研究需要从整体、器官和系统、细胞和分子三个不同的水平上进行。1器官和系统水平2细胞和分子水平3整体水平(三)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生理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用整体的、动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看待机体的一切功能活动。从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角度来综合观察和理解机体的生命活动。学习中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一方面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又要重视实验技能,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绪论第一节概述,绪论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多种多样,生物学家通过对各种生物体的研究,发现生命活动至少有三种特征,即新陈代谢
3、、兴奋性和生殖。一、新陈代谢 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二、兴奋性 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一)刺激(二)反应(三)兴奋性的指标,三、生殖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生殖是生物体得以繁衍后代、延续种系的基本生命特征。,绪论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环境是机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机体所面临的环境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一、外环境与适应,外环境是整个机体生存的环境,对人类而言,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外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刺激,
4、机体也不断地做出反应,以适应外环境的变化,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人类不但有被动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且还有客观地认识环境和能动地改造环境的能力。,绪论第三节 机体与环境,二、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 内环境是指体内各种组织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二)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简称稳态。它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在机体的生存过程中,内环境稳态总是受到双重因素的影响。,绪论第三节 机体与环境,人体各系统的功能活动能协调一致,保持其自身的稳态和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是因为机体具有比较完备的调节机制,它能对各种生理功能进行调节。其调节的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
5、身调节。,一、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一)神经调节1基本方式2反射类型(1)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3调节特点 神经调节反应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并具有高度的协调和整合功能。所以,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绪论第四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二)体液调节1基本方式 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其化学物质主要是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体液调节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方式。(1)全身性体液调节:(2)局部性体液调节:2调节特点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范围广泛、持续时间较长。(三)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由自身对刺激产
6、生的适应性反应。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不随动脉血压的变化而改变等。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但对维持某些生理功能的调节具有一定意义。,绪论第四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二、生理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 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实际上为一个自动控制系统。根据反馈信息的性质和作用不同,反馈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类,(一)负反馈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二)正反馈 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一致的反馈。,绪论第四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生理学基础,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学习目标1熟悉细胞膜物质转运的主要方式及特点。2了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
7、生机制。3了解骨骼肌的收缩功能。细胞是人体最基本的功能单位。机体各种生理活动都是在细胞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阐明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机制、影响因素等,必须首先从细胞生理开始学习。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胞执行不同的功能,但许多基本的功能活动是共同的。本章主要介绍细胞具有的共同的基本功能,包括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和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是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生物膜,也称为质膜。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有以下几种方式:(一)单纯扩散(二)易化扩散1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具有以下特征: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细
8、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三)主动转运(四)出胞与入胞 对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可通过出胞和入胞进行转运。1出胞 出胞是指细胞内的大分子或团块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2入胞 入胞指细胞外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异物或血浆中脂蛋白颗粒、大分子营养物质等)进入细胞内的过程。,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二、细胞膜的受体功能(一)受体与配体受体是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类特殊蛋白质,它们能选择性地与激素等化学物质相结合,而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配体是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效应的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和药物等。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具
9、有特异性、饱和性和可逆性等特点。(二)受体的功能受体的功能一是能识别和结合体液中配体;二是能转发化学信息。受体与激素等化学物质结合后,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在Mg2+的共同催化下,细胞内的ATP被转变为环一磷酸腺苷(cAMP)。cAMP可激活细胞内许多酶系统,产生生理效应。,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生物电现象是指生物细胞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电变化,简称生物电。现以神经纤维为例介绍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一)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静息电位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离子的跨膜转运。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一)动
10、作电位 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三、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骨骼肌的收缩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其意义在于完成一定的躯体运动。肌肉兴奋后引起的收缩可因不同情况而有不同的收缩形式。(一)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二)单收缩和强直收缩四、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即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一)前负荷(二)后负荷(三)肌肉收缩能力,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生理学基础,7,血液,3,6,学习目
11、标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血细胞的功能。2掌握血液凝固的过程及影响因素。3掌握血型的分型及输血原则。4熟悉血浆渗透压的作用和血细胞的生理特性。5了解纤维蛋白溶解过程。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它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从而完成物质运输、维持内环境稳态、免疫与防御等功能。,血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是由液态的血浆和混悬于血浆中的血细胞组成。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二)血液的黏度(三)血浆pH值(四)血浆的渗透压,血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浆指的是血细胞的细胞外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也是机体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12、。一、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血浆的主要成分为水,占91%92%,其余为溶质。(一)无机盐血浆中的无机盐绝大部分呈离子状态(二)血浆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的总称。(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血液第二节 血浆,二、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一)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其中80%来自Na+和Cl-。(二)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约为3.3kPa或25mmHg。,血液第二节 血浆,一、红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红细胞的主要功能
13、是运输O2和CO2,其运输O2的功能主要靠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现;CO2的运输主要表现为HCO3-的形式。红细胞内有多种缓冲对,具有一定的缓冲酸碱度变化的能力。(二)红细胞生理特性红细胞具有悬浮稳定性、可塑变形性和渗透脆性,它们都与红细胞的双凹圆碟形有关。1悬浮稳定性血液中的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2可塑变形性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红细胞的这种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3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可用来表示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血液第三节 血细胞,(三)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1红细胞的生成(1)生成部位:(2)
14、生成原料:(3)成熟因子: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正常情况下,体内红细胞数量保持相对恒定。当机体所处环境或功能状态发生变化时,红细胞生成的数量和速度会发生适当的调整。(1)促红细胞生成素:(2)雄激素:(四)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90%的衰老红细胞在脾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称为血管外破坏;还有10%的衰老红细胞在血管中受冲击而破损,称为血管内破坏。,血液第三节 血细胞,二、白细胞(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根据白细胞的胞浆中有无特殊的嗜色颗粒,将其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粒细胞又根据所含嗜色颗粒的特性不同,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无粒细胞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正常成年
15、人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嗜酸粒细胞占0.5%5%,嗜碱粒细胞占01%,单核细胞占3%8%,淋巴细胞占20%40%。(二)白细胞的功能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2嗜酸粒细胞有微弱的吞噬能力,其主要作用是限制嗜碱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在有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情况时,常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情况。,血液第三节 血细胞,3嗜碱粒细胞嗜碱粒细胞胞质中有较大的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主要在过敏反应中起作用。4单核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
16、入组织后,转变为巨噬细胞,表现出更强的吞噬作用,能吞噬更多、更大的细菌和颗粒;能合成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调节其他细胞的生长;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5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免疫功能的差异分为两类:一类是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一类是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血液第三节 血细胞,三、血小板 血小板是由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细胞质碎片形成的,具有生物活性。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如下: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参与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过程其发挥的作用是:(1)释放缩血管物质,使受损血管收缩,血流减慢,破口缩小,有利于出血停止。(2)黏附、聚集于血管破损
17、处,形成较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暂时堵塞小的出血口,形成初步止血。(3)促进血液凝固过程,并进一步使血块收缩,形成坚实的止血栓,最后完成生理性止血过程。,血液第三节 血细胞,一、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一)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二)凝血过程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被激活的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形成三个基本步骤。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1)内源性凝血途径:(2)外源性凝血途径:2凝血酶的形成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被激活,形成凝血酶。3纤维蛋白的形成由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原
18、,使之成为纤维蛋白单体。,血液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三)抗凝作用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2体内抗凝物质二、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体内存在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通过纤溶系统的作用,体内已形成的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得以溶解。其生理意义是保证血流畅通,且有利于受损组织的供血与修复。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简称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与抑制物。纤溶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生理情况下,血凝与纤溶过程处于动态平衡,这样既保证出血时能有效止血,又能适时疏通血管,维持血流的正常
19、运行。,血液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量 血量是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包括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流动的循环血量和小部分贮存在肝、肺、腹腔静脉等处的贮存血量。二、血型 血型是指血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一)ABO血型系统1分型依据2凝集反应,血液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二)Rh血型系统Rh血型是人类红细胞表面与ABO血型系统同时存在的另一种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1Rh血型分型及分型依据2Rh血型系统的特点(1)在人群中,Rh阳性占多数(中国大致为99%以上),只有少数人为Rh阴性。(2)人的血清中不存在能与Rh抗原起反应的天然抗体。3临床意义(1)Rh阴性
20、的人接受Rh阳性的血液后,可产生抗Rh抗体。当此人第二次接受Rh阳性血液时,将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可使输入的Rh阳性血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出现破裂溶血。(2)Rh阴性的母亲在第一次妊娠期中,若胎儿为Rh阳性,其红细胞或D抗原因某种原因进入母体后,可使母体产生抗Rh抗体。若母亲再次妊娠,胎儿又为Rh阳性时,母体内的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发生溶血反应。,血液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三、输血当相对应的抗原与抗体相遇时,将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凝集的红细胞在补体作用下发生破裂溶血。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反应,若在机体中发生,将会成为一种能危及生命的严重的输血反应。因此,输血时必须遵守
21、输血原则,保证输血安全。1严格进行交叉配血试验:2同型血相输:3无法得到同型血液的特殊情况下,异型血相输采取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原则。4若交叉配血试验,主侧有凝集者,不管次侧结果如何均为配血不合,绝对不能相输。,血液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生理学基础,7,3,6,血液循环,4,5,学习目标1.掌握心动周期和心率概念。2.掌握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3.掌握血压概念、动脉血压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与影响因素。4.熟悉心脏泵血功能、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5.熟悉影响静脉血流的因素;组织液的生成、淋巴循环及生理意义。6.熟悉神经因素、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
22、动,称为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系统由心和血管组成。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实现血液的各项功能;血管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只有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才能使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恒定,保证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生理,一、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动周期与心率1心率2心动周期(二)心脏的泵血过程1心室收缩与射血过程根据心室内压力和容积的变化,将心室收缩期分为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1)等容收缩期:(2)射血期:2心室舒张与充盈过程根据心室内压力和容积的变化,将心室舒张期分为等容舒张期和充盈期。(1)等容舒张期:(2)充盈期:,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生理,(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
23、因素心输出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射出的血量多少,是衡量心功能好坏的重要指标。1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2)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因此凡影响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因素都能影响心输出量。(1)心脏前负荷:(2)心肌收缩力:(3)后负荷:(4)心率:(四)心力储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心泵功能储备)。健康成人安静时心输出量约5L,强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可达2530L,为安静时的56倍,说明正常心脏的泵血功能有相当大的储备量。,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生理,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
24、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全过程包括除极过程的0期和复极过程的1期、2期、3期、4期,一共5个期:(1)0期(去极化过程):(2)1期(快速复极初期):(3)2期(缓慢复极期或平台期):(4)3期(快速复极末期):(5)4期(静息期):(二)自律细胞的生物电特点,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生理,三、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具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前三者为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它们反映了心脏的兴奋功能。收缩性是心肌的一种机械特性,它反映了心脏的泵血功能。电生理特性和机械特性共同决定着心脏有序而协调的活动。(一)心肌的自动节律性(二)心肌的兴奋性1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25、(1)有效不应期:(2)相对不应期:(3)超常期:。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生理,(三)传导性传导性是指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或特性。1传导通路2传导特点(四)收缩性心肌细胞收缩具有以下特点:1对细胞外液Ca2+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2“全或无”式收缩(同步收缩)3不发生强直收缩,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生理,四、心音与体表心电图(一)心音1第一心音2第二心音(二)体表心电图1P波2QRS波群(简称QRS波)3T波4PR间期5QT间期6ST段,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生理,血管系统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管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大类。从生理功能上可将血管分为:弹性储器血管:分配血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 基础 全套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74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