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宏观经济学 第九讲货币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宏观经济学 第九讲货币理论.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讲 货币理论,IS-LM模型之所以能够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因为它在一个框架体系中描述了消费、投资和货币需求这三个最主要的经济行为。如果进一步将政府支出、税收和货币供给等政府变量引入模型,就可以系统地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对消费、投资和货币需求的影响。,现在,IS-LM模型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已大不如从前,这是因为消费理论、投资理论和货币理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如果现在利用这一模型进行分析时,首先要了解当代经济学家对消费、投资和货币理论的研究成果。,传统理论货币的职能,交换媒介或支付手段货币的最主要的职能,如在任何面值的美国钞票上都印有一句话:“本币是偿付任何债
2、务的合法货币,无论是公债还是私债”。价值尺度货币可用来表示所有不同商品的价格,从而为确定它们之间的交换比率提供便利。价值储藏货币可作为价值或财富保存下来。,银行体系,在现代经济中,一国银行体系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构成,两者各司其职。中央银行是一国货币管理的官方机构,一般都拥有发行货币的法定权利。央行一般是通过基础货币的发行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来决定和调节一国货币的供给。商业银行一般是通过创造存款过程影响货币的供给。,商业银行与货币供给,商业银行具有通过存贷款活动创造大于原始存款的存款的能力。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的两个前提条件:储备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得到的但没有
3、贷出去的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凯恩斯主义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愿望是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引起的。因此,货币需求又称“流动偏好”。货币的交易需求:货币的交易需求由国民收入决定,并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货币的预防需求:货币的预防需求也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合称为“广义的货币交易需求”,即 L1=L1(Y)货币的投机需求:货币的投机需求同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呈反方向变化关系,即L2=L2(r)货币的总需求:L=L1(Y)+L2(r),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在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理论的发展中,货币的功能仍被看作是交易媒介,因此,人们持
4、有货币就象厂商持有存货一样。由于在货币与其它流动性资产之间转换要发生交易成本,所以,即使其它资产能够带来比较高的收益,人们还是要持有货币来满足交易的需要。在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的投机性理论的发展中,货币的功能不仅被看作交易的媒介,还被看作是财富储藏的手段。因此,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变成了资产最佳组合行为。由于货币需求函数是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基础,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问题值得关注。,货币交易性需求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在研究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时,凯恩斯认为,人们需要或持有货币是为了弥合获得收入和发生支出之间的缺口。假定个人在每个月初获得货币收入,然后在这个月的每一天都会发生交易
5、行为。用于这种目的的货币余额就是交易性余额,人们对交易性余额的需求就是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对个人而言,货币的交易性余额数量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在每一年中,个人被支付的次数。在一定的期间内,个人被支付的次数越多,对交易性余额的需求就越小。第二,个人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配合的程度。假如一个人在月初获得收入,同时也能够在月初预先支付这个月的全部帐单,那么,他就不需要持有任何数量的交易性余额。因此,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配合的程度越高,对交易性余额的需求就越小。,对企业来说,企业通过产品和劳务的销售获得收入,同时也需要持有交易性货币余额去支付工人工资和原材料购买费用。也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在每一年中支付
6、工人工资的次数。在一个既定的期限内,支付的次数越多,企业对交易性余额的需求就越小。第二,企业在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配合的程度。假如企业在年初获得销售收入,同时也能够在年初预先支付这一年的工资和全部帐单,则这个企业就不需要任何数量的交易性余额。,由此可知,整个社会的交易性余额的货币需求受交易习惯和交易制度的影响。在短期,社会的交易制度和习惯是不变的,于是,经济中的交易性余额的货币需求就只和实际收入有关。具体地,当收入增加时,对交易性余额的需求就会增加;反之,减少。当然,这里所讲的交易性余额货币需求是实际需求。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即使实际收入水平不变,名义的交易性货币需求也要增加。,要说明的是,实际交
7、易性余额的需求应该取决于实际的总支出或总交易规模,而不是实际收入。总支出比总收入包括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因为总支出包括对最终产品的购买,也包括对中间产品的购买。而总收入只包括对最终产品的购买。由于公众持有交易性余额是为了满足交易的需要,所以,交易性余额的需求与总支出相联系,而不是与总收入联系。只有当总收入与总支出之间保持固定比例时,才能认为交易性余额货币需求函数是收入的函数。,事实上,总支出与收入之间的比例可能是不稳定的。例如:当经济中出现行业的纵向一体化时,几个原来在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合并成一个大企业时,交易成本降低了,而收入没有变化,这时依收入计算的交易性余额需求没有变化,而根据总支出计
8、算出的交易性余额却降低了。当然基于两点理由,在短期,交易性余额的货币需求是收入水平的函数。一是纵向一体化等可能影响总支出与收入之间比例的因素变化是很慢的;二是国民收入数据比总支出数据更容易得到。,交易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50年代人们提出,交易性货币需求不仅是收入的函数,而且是利率的函数。这样作为货币需求主体的家庭和企业没有必要在获得收入和进行支出之间的整个时期一直持有准备在本期用于交易的全部货币。他们可能用获得的收入购买债券等能够获得收益的资产,然后在流动性不足时再变换成货币。这样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就与利率有联系了。当利率比较高时,人们用于购买盈利资产的货币会比较多,交易性余额的需求就会比较少
9、。,交易性货币持有量的最优行为,人们之所以持有货币,是为了在交易时进行支付。如果持有的货币过少,就可能会失去交易机会。但是,持有货币会发生利息损失。因此,人们的交易性货币需求的持有量既要满足交易的需要,又要使持有货币的利息损失最小。这样,交易性货币持有量的确定就成为一种最优行为。,假定一定时期的收入与支出相等,期初获得收入,他将收入存入银行获得利息。每次去银行提取的数量相等。去银行提取要发生提款成本,包括为提款所花费的时间、金钱、损失的潜在收入,甚至包括他的皮鞋磨损。(因此有人称之为皮鞋成本)如果提款多,次数少,则要承担利息损失。总成本是两者之和,由此,得到最佳交易性货币需求公式。也是鲍漠(1
10、952)和托宾(1956)最早提出的平方根公式,M=(bY/2RT)1/2 其中,M为平均货币持有量,b为每次的提款成本,Y为一定时期的总收入,R单位时间的利率,T时间 由此可分析各种因素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影响。,公式表明:第一,在其它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国民收入水平越高,交易性货币需求越多;反之,越少。第二,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货币和盈利资产之间的转换成本越高,交易性货币需求越多。第三,在其它条件不变时,每天的利率水平越高,交易性货币需求越少。第四,在其它条件不变时,既定收入维持开支的时间越长,交易性货币需求越少。,最优预防性余额需求模型,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预防性货币需求,并且这种需求也是收入
11、的增函数。但60年代后,经济学家们从最大化行为出发,运用规范的方法研究货币需求时发现,它不仅是收入的函数,而且也与利率、佣金成本等因素密切相关。,预防性余额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一个人持有现金就会发生利息损失成本;如果持有盈利性资产,一旦出现现金短缺,必须出售债券,从而发生一个固定数额的佣金成本。假设这个的发生现金短缺的概率符合正态分布,差额用S表示,见下图:,人们之所以要持有预防性货币,是为了应付支出可能大于收入的情况,而不是为了应付收入大于支出的情况。从而上图右侧的概率密度曲线的形状是研究预防性需求的基础。,概率,S,-S,0,假定持有的预防性余额为M,P(SM)来表示持有预防性余额为M发
12、生现金短缺的概率,b为佣金,于是:C(M)=P(SM)b 其中C(M)为持有预防性余额为M的佣金成本。假设持有的预防性余额增加一美元,这时,将发生的佣金成本期望为:C(M+1)=P(SM+1)b,由于随着这个人持有的预防性余额的增加,现金短缺发生的概率下降,所以:P(SM+1)P(SM)因此:C(M+1)C(M),二者的差额就是增加一美元预防性余额的预期佣金节省额,也就是一美元预防性余额的预期边际收益。即:MR=C(M)-C(M+1)=P(M+1SM)b,预防性余额的预期边际收益是随着预防性余额的增加而递减的。增加一美元的预防性余额的同时,也减少了一美元预防性余额的利息,即为一美元的预防性余额
13、的边际成本。假定利率是既定的,且与购买的何种资产无关。这样预防性余额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他会增加预防性余额数量;反之,会减少预防性余额数量。当两者相等时的预防性余额就是最优的预防性余额需求量。,最优预防性余额的决定模型,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当利率水平上升,预防性余额的边际成本曲线向上移动,最优预防性余额减少;反之,增加。,MR,MC,R2,R1,MC1,MC2,M1,M2,E1,E2,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当佣金水平上升时预防性余额的边际收益曲线向上移动,最优预防性余额数量会增加;反之,减少。需要说明的是,佣金水平是从事证券交易人员的实际工资,它和整个经济中平均的实际工资水平同方向变化。由此,当
14、经济中的实际工资水平上升时,预防性货币需求将会增加。,整个社会的预防性余额可以看作是个人最优行为的加总,因此也符合上述结论。于是,与最优的交易性余额理论相似,最优预防性余额需求理论也认为,在短期,预防性货币需求是收入水平的增函数,同时也是利率水平的减函数。在长期中,金融制度和交易习惯的变化会影响预防性余额的货币需求。例如,在金融创新的同时,信用卡支付等交易方式的出现和普及大大减少了人们对预防性余额的货币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古典回归期望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人们持有货币只是为了满足交易的需要,因此,人们不会持有投机性货币。凯恩斯在古典主义理论基础上补充了预防性货币需求和
15、投机性货币需求。但是,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提出并没有构成对古典主义的重大发展,因为实际上凯恩斯所讲的预防性货币需求只是交易性货币的准备,与交易性货币在实质了是相同的,都是收入的增函数。,而凯恩斯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的提出则是对古典主义货币理论的一个重大变革。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预期的正常的长期平均的利率水平。当实际利率高于这一预期利率时,他会认为利率水平将会下降;当实际利率低于预期利率时,他会认为利率水平会上升。由于固定的长期债券的价格和利率水平么方向变动,而投机性货币又是盈利性债券的唯一替代物,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要注意财富效应的影响,如果考虑财富效应的作用时,货币需求曲线就会变得比
16、较平缓。其原因是,当利率下降时,债券的价值上升,利率的下降使资产所有者的资产总量增加。也就是说,在一个比较低的利率水平上,与不考虑财富效应时相比,人们有更多的资产要以货币形式持有,因此,对货币的需求更多。,托宾等人对凯恩斯的观点提出了批评。第一,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如果货币市场在均衡点持续了足够长的时间,人们会调整他们的利率预期,使所有人的预期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等,最后,所有人的的临界利率水平也和实际利率水平相等,在这一过程中,货币需求曲线就会变得越来越平缓。即弹性无穷大,这与实际并不相符。第二,人们只是在债券与货币两种形式中选择一种来持有资产,这也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托宾的资产组合理论,托
17、宾的研究也表明,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的关系。但他使用的方法是以效用最大化为基础的资产组合理论。他假定了人们既可以只持有债券,或只持有货币,也可以是两者的组合。持有债券的收益有两种,即利息和资本收益。由于风险的存在,在投资组合中,他们的预期收益也就会在一些。(风险收益对等),托宾认为,绝大多数人是以分散的方式进行资产组合的。持有货币是为了避免风险,持有债券是为了获得收益。当利率发生变动时,人们的资产组合就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利率上升,价格下降,债券的预期收益增加,这样,人们会提高债券在资产组合中的比例;反之,会降低其比例。由此,投机性货币需求和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现代
18、货币数量理论,弗里德曼提出的现代货币理论是剑桥学派庇古的古典数量理论的直接延伸。他不强调人们需要货币的动机。他认为,货币和任何其它形式的资产一样,是购买力的来源,所以货币能给持有者带来效用。他将货币需求主体分为两类:家庭和厂商。家庭认为,货币是财富的一种形式,因此货币和其它消费品没有区别;厂商认为,货币是一种生产要素。,弗里德曼关心的是货币需求的数量,强调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家庭和厂商的资产组合中货币的需求量。在他看来,有三类因素: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家庭和厂商的财富总量;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货币需求主体的偏好。,个人的货币需求函数,一个财富持有者或者说家庭对名义货币的需求函数为:Md=Md(Yp,
19、w,R,Pe,P,u)其中,Md是名义货币需求,Yp是持久性收入,w是非人力财富对人力财富的比率,R是利率,Pe是预期的价格水平的变化率,P是价格水平,u反映资产持有者偏好的指数。各种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如下:,一、财富总量。弗里德曼用持久性收入来代表财富总量。资产持有者将货币资产和各种非货币资产进行组合,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财富总量是其约束函数。财富包括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其中非人力财富不仅包括股票和债券,而且还包括厂商和消费者的耐用商品,可以通过出售变为货币。人力财富是未来预期的劳动收主的现值。绝大多数人的财富主要是人力财富,人们可以通过出售对自己未来收入索取权来获得收益,并将这种收益用
20、货币形式来持有。财富总量增加时,当人们的持久性收入也会增加。假定货币是正常品,则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就会增加。,二、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的比率。各种非人力财富形式之间是很容易进行转换和相互替代。比如:股票可以很容易转换成债券或货币。但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之间的转换是很难的。尽管一个人可以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等形式,把自己的未来劳动收入变为非人力财富,但是,只要没有一个进出自由的奴隶市场,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之间转换就比非人力财富之间转换困难得多。如果影响货币需求的财富总量仅仅是指非人力财富,那么货币需求会随着财富总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包括人力财富时,由于两者之间转换困难,货币需
21、求与财富总量之间的关系的确定就困难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把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之间的比率信为一个解释变量。弗里德曼认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这一比率下降,人们的货币需求就会增加。因为人们需要比较多的货币来补偿人力财富的有限的可转换性。反之,货币需求减少。,三、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决定于两个因素:利率和价格水平的变化率。当市场利率上升时,也就是债券的收益率的上升,这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反之,增加。换言之,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利率反方向变化。当价格水平上升时,货币的购买力下降。所以,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对货币的需求减少。,
22、四、价格水平。人们对实物商品的需求是一种实际需求,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是一种实际需求。即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对货币实际余额的需求。实际货币需求是公式两边同除以价格水平。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货币主义否认货币幻觉的存在。五、人们的偏好。弗里德曼认为,在战争、经济萧条或者资本市场波动期间,人们对货币的偏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人们的货币需求。,厂商名义货币需求函数的特点,厂商的名义货币需求在上述公式基础上,有三个不同:一、厂商可以利用资本市场来筹集资金,因此,厂商的货币需求不会面临预算约束。据此,弗里德曼认为在厂商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应该包括一个诸如非货币形式的总资本这样的变量,但是,目
23、前还没有比较合适的变量。,二、厂商没有人力财富,只有非人力财富。这意味着厂商可以很容易地把它的全部财富都转换为货币。因此,在厂商的货币需求中,可以把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的比率一项去掉。三、厂商的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与家庭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可能不同。例如,银行的贷款利率对厂商来说可能很重要,但对家庭来说却不是这样。总之,除了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的比率一项,厂商的货币需求函数与家庭的货币需求函数基本相同。,货币流动速度,根据弗里德曼的研究,在短期中,也就是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时期,货币的流通速度和实际收入同方向变动。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下降,货币的流通速度降低;在经济扩张时期,随着实际收入的增加,货币的流
24、通速度上升。其原因:当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上升时,持有货币进行交易的机会成本增加,人们倾向于进一步节约货币,即减少货币的持有量。用更少的货币量去融通实际收入,货币的流通速度当然要加快。反之-,在长期,弗里德曼的研究表明,货币的流通速度与实际收入反方向变动。即随着实际收入在长期中的增加,货币的流通速度下降了。他认为货币是一种奢侈品,长期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现金余额的需求以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增长,于是就引起货币的流通速度的下降。,货币供给理论和货币政策,三种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三种政策工具的作用方式和效果的差异第一,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的对象不同,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在法定储备金既定的情况下,
25、通过基础货币的水平来调节货币供给;而法定储备金则是通过改变货币乘数来调节货币供给。,第二,各种货币政策效果的确定性不同。公开市场操作是由中央银行主动实施的,直接影响货币供给存量,调节效果最确定。法定储备率的改变由中央银行进行,但其调节效果决定于整个经济的货币需求状况。当法定储备金上升时,如果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商业银行必须紧缩信贷,这样效果就要受到减弱。当法定储备金上升时,如果商业银行拥有超额储备,商业银行不必紧缩信贷,这样就起不到减少货币供给的作用。,当储备率下降时,只有公众对货币需求增加,整个经济的货币信贷规模才会扩张。如果货币需求变化不大,尽管储备率下降了,货币供给不会增加。这说明中央
26、银行使用储备率这一政策工具时,不能希望通过它来改变当期的货币供给,只能通过它不改变下一期的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对货币的调节不是立即见效的,它只能改变货币供给的潜在规模。,再贴现率是由中央银行来调节的,但其调节效果决定于商业银行和其它公众货币行为的配合。再贴现率是为商业银行自主地调节信贷规模提供了一个窗口。再贴现率的高低只能改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成本,但不能直接改变商业银行贷款的规模。如果当时经济中的贷款成本需求很强,即使中央银行调高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再贷款成本上升,商业银行以收益减去成本后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还是有可能向中央银行进行再贷款。所以,再贴现率是三种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调节效果
27、最不确定的一种。,第三,三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频率不同。公开市场操作每天都可以进行,是最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储备率和再贴现率不是经常变化的,通常是当公开市场操作难以进行有效的调节时,中央银行才会动用这些工具。特别是法定储备率,它的变动常常是预示国家金融政策在未来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的变化方向,因而中央银行使用它时较为谨慎。第四,各种货币政策的公开性也不一样。法定储备率和再贴现率是公开的,而公开市场操作是主管部门的一种相机处置,因此是不公开的。,相机决策,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时,应根据市场情况和各种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宏观经济政策各有其特点:猛烈程度不同,如政府支出和法定准备率的调节作用都比较猛烈;税收政策与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都比较缓慢。政策效应的时延不同,如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决定,作用要快一点;财政政策需要讨论,作用慢一些。,政策发生影响的范围不同,如,政府支出的影响面在一些,而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面要小一点。政策受到的阻力大小不同,如,如增税与减少政府支出的阻力较大,而货币政策遇到的阻力要小得多。由此,在需要进行调节时,究竟应采用啊一种政策,或如何对不同的政策手段进行搭配使用,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式,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决定。,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71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