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ppt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ppt(1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 育 学付高勤 二一一年十月,教育学结构:一、总论部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二、教学论部分第六章 课程第七章 教学(上)第八章 教学(下)三、德育论部分第九章 德育第十章 班级管理,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一、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具有下列四层意思: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4.树立大教育观思想(终身教育、社会教育、学习型社会)教育
2、的含义 广义: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二、教育的历史形态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依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1.非形式化教育是指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稳定的教育内容、活动场所和设施。2
3、.形式化教育主要指定型的实体化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接受的教育,包括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指具有类型和层次结构的,按年龄或知识、能力分级的教育制度,指向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原始的教育形态 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原始性。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3.教育具有同一性。内容同一、对象同一、目的同一。因此,原始的教育形态没有阶级性,没有等级性,并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古代(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1.古代学校教育特点: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
4、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出现专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1.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有了等级性和阶级性,出现了学校教育。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方斯巴达的教育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铁饼、投标枪),2.封建社会的教育 我国学校分为国学和私学两种,并且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选士制度,汉朝实行察举制,到了
5、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至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教学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欧洲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僧侣主持教会学校,培养宗教人才,教学内容是三科(即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世俗封建主通过宫廷学校把子弟培养成勇猛善战的骑士,其主要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1.特点具有鲜明的生产性;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2.发展趋势教育终
6、身化;教育社会化;教育生产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多元化。,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普通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理论建设任务批判和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总计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2.实践建设任务为个体身心全面发展提供规律性认识和实施原则及方法。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研究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问题。,第二节 教
7、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教学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贤人”和“君子”;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教学思想重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学以致用。他的言论汇集成论语一书。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苏格拉底经常以向别人请教的方法,来传播自己的思想。他声称:“我自知无知”,只有把问题提出来请教。但是,当别人做出回答时,他又对其他种种答案进行反驳、“讥讽”,最后,终于引导对方把苏格拉底自己所主张的观点说出来。人们
8、称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叫“助产术”。也可以简单地称其为“问答法”。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写成、1657年发表了大教学论,被誉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他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写了小说体名著爱弥儿,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裴斯泰洛齐写了教育名著林哈德和葛笃德,将爱弥儿的思想转化为行动,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他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
9、论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第一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创了师范教育的先河。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在其哲学著作人类理智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著作,该书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1826年写了人的教育一书,提出了重视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影响极大。20世纪初,欧美教育学者拉伊和梅伊曼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
10、”。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16年出版了代表著作民本主义与教育,他提出了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 1939年凯洛夫主编出版了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1956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学)”和“掌握学习理论”。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提出“学科基本结构”观点,提出发现法。1975年,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高难度进行
11、教学的原则。自1972年以来,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1970年,法国的保尔朗格朗写了终身教育引论一书,提出“终身教育”(针对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针对学历社会)的概念。,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1.学科发展的分化与综合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2.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3.制约教育制度;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
12、.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2.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
13、程。,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理论内发论 1.基本理解:身心发展力量源于自身内在需要,人性本善或善导论。2.主要观点:“善”主要指人有爱他人的本性及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智慧与创造性;人性本善论者,对教育的力量充满了信心,而且强调教育的作用就是顺应自然,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主张用顺导受教育者人性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例如:卢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3.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外铄论1.基本理解:人身
14、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人性本恶或规制论。2.主要观点:人性之恶,一是表现在人的自然欲望是贪婪的、非理性的、卑劣的;二是表现在人的天性是自私的,敌视他人的,人的本性中富有攻击性,这是造成社会上种种恶行存在的人性之根源;这类教育家主张用严格的管束、制度、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这些不好的天性,以对人性恶进行矫正、改造与控制,以形成人的对社会秩序有益的习惯,通过教育养成的习惯可以成为人的第二天性,使人高于动物,使社会保持秩序。例如: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洛克“白板说”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成任何样式。”3.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的洛克。,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
15、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不平衡性;2.顺序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互补性。,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成熟、环境(含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四方面。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什么是遗传?是指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遗传作用(地位)1.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所以,遗传素质对于人的
16、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据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优生优育问题。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含义:指个体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状态。格塞尔的双子爬梯实验证实:一种机能的发展由成熟支配时,没有必要超前加以训练。,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概念: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含义: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
17、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构成:1.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2.个体心理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第三节 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对人价值的发现不仅教给人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人驾驭知识和技能。对人潜力的发掘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对人力量的发挥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协调,尽可能获得真正全面地发展。对人个性的发展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二、学校教育的特殊功能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
18、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学校教育是三种教育力量中的主导力量,它应该而且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一、少年期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少年期年龄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增强。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二、青年期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青年期年龄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定向、个性定
19、型、个体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时期。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青年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青年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总而言之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但是,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
20、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狭义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或曰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广义的概念: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多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2.教育目的的结构 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3.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协调激励评价,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课程的或教学的),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
21、、经济、文化背景1.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1.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2.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3.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性是反映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全面占有;人的发展是指人的体力与智力、能力与志趣、道德精神与审美精神等多方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的、
22、和谐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全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全社会人全面发展的条件。,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看法。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制约因素 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个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定位)2.要求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3.具有独立个性全面
23、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者都得到发展,不可欠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独立个性,说的是德、智、体、美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全面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4.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二、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基础教育 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普通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全体性的特点。,2.普通中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
24、的体质的教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三、我国中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我国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
25、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我国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热爱祖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教师 资格证 考试 教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6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