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板书设计.ppt
《中学语文板书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板书设计.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板书设计是教师上课前制订的在黑板上书写的计划,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设计。它运用教学直观性原理,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精心构思,以精要、形象、醒目、简洁的文字或图形显示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前 言,教师应重视板书设计,一个教师是否重视和讲究板书,是否依赖和凭借最优化的板书进行教学,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有些教师不讲究板书设计,课前缺乏打算,上课时随心所欲,布局杂乱,使学生不得要领,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质量。有些教师甚至写错字、别字、病句,误导学生或给学生留下极不好的印象。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一定会在上课前精心思考板
2、书设计。,目 录,一、板书的作用,二、板书的方法,三、板书的要求,四、板书的内容,五、板书的类型,1、体现教学意图,突出教学重点,3、表达形象直观,加深学生印象,4、深化课文内容,增强学习效果,5、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2、显示教学思路,有利巩固记忆,一 板书的作用,1、体现教学意图 突出教学重点,教师备课必须有明确的意图,突出教学重点。如何体现意图,突出重点?除了师生双方的口头交流以外,还必须借助于板书,使学生通过听讲解、记笔记,明确并接收老师所讲的重点内容。如老师讲促织的情节结构,体现该文一波三折、曲折生动的特点,教师设计的板书如下:,2、显示教学思路 有利巩固记忆,教师上课有明晰的
3、思路,教学步骤合理精当,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如板书春:,3、表达形象直观 加深学生印象,板书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好的板书设计能够通过文字、符号、图象及艺术化的排列处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课文的内容非常清晰的出现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4、深化课文内容 增强学习效果,好的板书通过对课文的准确归纳,不但能反映课文的原貌,还能揭示文章的内涵,深化课文内容。如驿路梨花板书,它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方便记忆,同时给学生复习提供了方便。,5、节省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板书运用简
4、要的文字、符号和图表,借助多媒体教学设施显示给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繁冗的言语说明,简化了教学过程。在单元教学和复习课中,这种作用尤其明显。学生凭借板书,就能够复述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中心或重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二 板书的方法,1、板书区域的划分,2、书写方法,3、着重号的使用,1、板书区域的划分,2、书 写 方 法,a、用粉笔写字,运笔时用力轻重应均匀适中,笔身与板面构成约70的斜角,避免发出尖啸声。,b、板书一般情况下采用横行排列,字迹直径约为79厘米,行距为字的5/87/8。,3、着重号的使用,为了强调重点,教师可在相应的字、词边加着重号。着重号可以用点号、短线、不同的颜色、不
5、同大小的符号等标记。但要注意:一是着重号不要过多过滥;二是着重号应尽可能保持统一;三是着重号颜色不宜多种;四是着重号的字体不宜过大,以免整体比例失调,影响美观。,三 板书的要求,1、目的明确,概括性强,2、布局合理,条理清晰,3、书写正确、规范、美观,1 目的明确 概括性强,设计板书要吃透教材,明确目的,选准内容。只有目的明确的板书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板书要有高度的概括性。概括性有三个要求:()紧扣课文原意。()准确使用关键词语。()简洁完整。,2、布局合理 条理清晰,布局合理,就是要使内容相互呼应,能直观的反映出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条理清晰,就是要清楚明晰地体现课文的写作思路,也要体现教师
6、教的思路,促使学生较顺畅地理解课文。,3、书写正确 规范 美观,(1)正确:不写错字、别字、病句,笔顺正确。,(2)规范:不写任意简化字、不写繁体字,不生造词语。,(3)美观:字迹大小匀称,排列整齐,疏密得当、行距合理。,不规范的字,四 板书的内容,1、能够表现主题思想的词句2、能够反映作品结构或作者思路的词句3、能够表明 事物和现象特征的词句4、能够表达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词句5、新出现的字、词、句6、有价值的新知识7、正音、正词,五 板书的类型,词语式、图解式、表格式、综合式等,按板书的内容分类,按板书的形式分类,情节式、重点式、线索式、结构式、对比式、综合式等,1、词语式,词语式板书是以课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语文 板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69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