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第三讲.ppt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第三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第三讲.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讲:存款准备金政策与实践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如果增长没有被转化到人民生活中,它的意义何在?联合国: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三、存款准备金政策与实践,1,西方国家法定准款准备金政策的发展演变 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是使用时间最早,历史最长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被认为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基础。缴纳存款准备金作为一种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形成的。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始于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随后德国等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也相继作出了类似的规定。存款准备金的初始意义在于保证商业银行的支付和清算,作为稳定金融业的一种手段。之后,逐步演化为
2、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如下一些特点:改变法定准款准备金对所有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影响是平等的,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的影响是极强的,即使是小幅调整,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大幅波动。传统经典理论一般认为很难利用其对货币供给量进行经常的小幅度调整。准备金制度可以强化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和监管金融机构的能力,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强烈,为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顺利运行,创造有利条件。,三、存款准备金政策与实践,存款准备金的运用效果受银行超额准备金多少的影响。如果超额准备金过多,提高准备金只是冻结了部分超额准备金,对货币供给量影响较小。反过来,如果超额准备金较低,则可能立即出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因此,一
3、般认为,过多调节法定准备率,不利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存款准备金是影响货币乘数的重要因素,对货币供给量影响猛烈,因此一般认为其调整属一次性的,不能够经常做频繁的调整,缺乏操作的灵活性。否则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大幅波动,不利于对货币供给量的调控,加大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三、存款准备金政策与实践,2,西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进入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地位从相对重要到后来一直不断下降。其主要表现为:准备率不断下降和趋于固定化(保持较低的水平和基本稳定;并有不断下降的趋势)。目前,世界上去多国家已经较少使用这一工具。并且有不少国家已经开始采用非
4、常低和相对固定的准备金制度。(见下表):,三、存款准备金政策与实践,3.0-10,3.0-12,美国,0.35,0.45,英国,2.5,2.5,瑞士,2,5.0,西班牙,变动,变动,荷兰,日本,16.06,22.5-25,意大利,德国,法国,3.5-5。0,奥地利,1.0,1.0,澳大利亚,1996年度,1990年度,国家,单位:%,近年来,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降低甚至取消了法定准备金率:1992年4月加拿大的金融法规取消了所有两年以上存款的法定准备金要求。进入2000年后,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中央银行已经基本完全取消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目前美国的定期存款准备金也已经完全取消,仅对支票存款征
5、收10%的准备金。西方国家取消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经济背景: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中央银行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历来以威力巨大而著称。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央行都降低或取消了法定准备金率,零准备金率正成为一种趋势。各国中央银行之所以降低或取消法定准备金率,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存款准备金制度本身存在问题;二是外部环境变化已经使存款准备金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不少学者认为:降低或取消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三、存款准备金政策与实践,1),存款准备金制度始于19世纪的美国,最初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为了保持银行流动性;其后,随着社会经济金融环境
6、的变化,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指导思想也经历了两次变化。第一次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1931年宣布“保证或维持银行的流动性已不再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主要目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最重要的作用是控制信贷”。第二次是在50年代,随着狭义货币供给量成为央行监测和控制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作为能强有力地影响货币供给量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备受重视,因而,控制货币供给量也就成了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目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指导思想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金融体系变迁和人们对准备金制度及其与货币供给、信贷控制等方面认识的深化;另一方面也说明准备金制度能否发挥作用还要取决于外部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三、存款准备金政策与实践
7、,存款准备金制度真正受到重视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货币学派的兴起)。这期间,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货币供应量指标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或唯一中间目标。央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有两条渠道: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而存款准备率是影响、决定货币乘数大小的主要因素,控制货币供给量又成了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新目的。,三、存款准备金政策与实践,2),存款准备金作用下降的主要原因:首先,80年代后期,金融宏观值的放松导致金融创新,货币定义变得模糊不清,货币流通速度不再被认为是稳定的,对货币供给量的计算变得困难,导致货币需求函数失效,M1、M2之间的关系破裂。一些国家宣布取消了货币
8、供给量指标或者降低了其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我国目前也如此)。因此,以调节货币供给量为己任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其存在的重要性也就大大降低了。其次,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是针对商业银行而设计的,历史上只有商业银行具有吸收和创造活期存款的能力,准备金相当于是一种“存款税”,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一部分收入。可以使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基础更加公平。但是,到了80年代后,由于金融创新的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存款资资产和非存款资产、非银行机构和银行金融机构的差别逐步缩小,商业银行的份额不断下降,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的约束就成了对商业银行不公平,导致市场效率的下降。这也促使准备金制度的作用下降。,三、存款准
9、备金政策与实践,3,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践(19842010)我国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始于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之后,并在很长时期内保持了准备金和备付金两个账户。当时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为:企业存款准备率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主要功能不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而是在于集中资金,便于调整信贷结构。同时央行对准备金存款支付不低于一年期储蓄存款的利息。1985针对当时准备金率偏高,超过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促进商业银行自求平衡、减少再贷款的过度投放。统一调整为所有存款的10%。1987-1988年为了应付当时的货币投放过多,经济偏热。1987年四季度提高为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央银行 金融监管 第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66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