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之中国美术史课件魏晋南北朝.ppt
《中外美术史之中国美术史课件魏晋南北朝.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美术史之中国美术史课件魏晋南北朝.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魏 晋 南 北 朝 美 术,第一节 概述魏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三百余年。魏、蜀、吴三国(220-265年)西晋 265 司马炎晋武帝统一三国,到317年东晋 317年 司马睿在建康即南京建都,到420年南朝420年起到589年(581年隋文帝杨坚建隋)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代北朝386年-581年,386年道武帝建立北魏。北朝经过北魏、北齐、北周。,在割据与分裂的形势下,出现了民族融合和民族迁徙局面,各民族人民以艰巨的劳动和斗争促进着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的发展。西晋末年的战乱中,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和南方人民共同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开发,出现了富饶的局面,出现了东晋及南朝经
2、济的繁荣;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以后,生产也逐步有所发展,北魏孝文帝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各民族在长期共同斗争中实现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南北两地的发展和后来隋朝统一,为繁荣昌盛的大唐帝国打下了基础。,北魏从内蒙牛川迁到平城(大同),孝文帝493年将首都迁到洛阳。魏晋南北朝在思想上出现了新的情况,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被瓦解,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崇尚老庄高谈玄理的风气和颓放通脱的生活作风在士大夫中流行;崇尚自然,反对名教,对人物的赏鉴品评也更重视风度、才识、气质,而不象东汉时期停留在道德、操守方面,这些都给审美取向和艺术的创新以直接或间接
3、的影响。由于无休止的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和痛苦,使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佛教有了滋生的土壤。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下,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发展,从而对意识形态领域影响巨大,同时也促进了与西域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取得了新的成就,在绘画方面出现了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著名画家。书法创作上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书圣”和书法大师。这一历史时期佛教美术得到了大发展。各地纷纷大规模地建造和开凿石窟,北魏寺庙12700余处,仅洛阳就有寺庙500所。南方有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景象,北方的石窟艺术是最突出的艺术成果。代表有三大石窟:平城云冈石窟;洛阳龙门
4、石窟;敦煌莫高窟印度佛教开始中国化,佛教雕塑和壁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除人物画外,山水画也独立产生,花鸟画也萌芽出现了。画论、画评也取得了新的成果。出现了东晋顾恺之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刘宋时期宗炳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南陈姚最的续画品。建立起中国美术批评的艺术标准和提出了中国美术理论的基本概念,如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绘画六法”、宗炳的“澄怀味象”、王微的“山水畅神”等观点。对后世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第二节 绘画,一、曹不兴、卫协 曹不兴,三国吴人,最早画佛像,擅长人物画,以及龙水题材。卫协西晋人,谓“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5、。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而妙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并将其列为上品。二、顾恺之 顾恺之是东晋最重要的画家,(约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主要从事绘画活动。有才绝、画绝、痴绝的“三绝”之誉。他提出以“传神写照,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观点。,他的代表作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其作品充分运用线的表现力来造型,被后人形容为“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紧劲连绵,循环超忽”的线描法,正与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内心世界相表里,成为与内在心绪、精神面貌水乳交融般的整体。洛神赋图是根据三国文学家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创作的描述作者在由京师返回封地途中与洛水女神相遇
6、的爱情故事。画面开始,曹植在侍卫仆从的簇拥下,来到洛水边,他面对洛水微波,惆怅徘徊,神情忧郁。水面上女神梳着高髻,步履轻盈地缓缓漂浮而来,目光顾盼,欲行又止。接着表现洛水女神在天空、在水间舒袖歌舞,曹植携从相送。然后女神坐在异兽驾驭的车上,乘风而去。曹植一行站在渡河的楼船内凝目远视,最终乘车慢慢地离去。全画用笔细劲古朴,如春蚕吐丝。人物神态刻画细腻,设色鲜艳、厚重。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洛神赋图在宋代摹本颇多,先共存三卷,但以此卷为最完整。,洛神赋图卷,东晋顾恺之(宋摹本)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洛神赋图 东晋 顾恺之(宋摹本)绢本设色,纵26厘米,横646厘米,辽
7、宁省博物馆藏,列女仁智图,内容为汉代刘向列女传人物故事。据宋人题跋原有15段,至南宋已不全,现存10段,共28人。每段都有人名和颂辞。构图及人物形态都比较古朴。此图不但铁线描的线条刚健有力,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中秀丽流畅的游丝描有别;而且特别强调晕染,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女子眉毛多染朱色。此卷无款,原作已散佚,今天所见的是忠实原作最佳的宋人摹本,难能可贵。与洛神赋图比较,此卷更显顾氏风范。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所写的女史箴而作的设色的长卷。主要表现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古代宫廷妇女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列女仁智图卷 东晋 顾恺之(宋摹本)绢本设色,纵25.8厘米,横470.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8、,女史箴图 东晋 顾恺之(宋摹本),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英国不列颠博物馆藏,三、陆探微、张僧繇、肖绎陆探微系活跃于刘宋文帝至明帝期间的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擅画道释及古贤、贵族、名士肖像,也画类似风格性和花鸟题材的作品,他画人物“秀骨清相”,反映了当时士族赏“一笔画”,“精细润媚,新奇妙绝”,和顾恺之同被列为笔迹周密的“密体”。陆探微的画曾被谢赫评为“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是5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画家。张僧繇的主要创作活动在萧梁时期,吴人,擅画佛像、人物、肖像、禽兽等。梁武帝天监年间为武陵王侍郎、直密阁知画事,历任右将军、吴兴太守,是具有很高地位的
9、御用画家。梁武帝萧衍狂热地提倡佛教,大规模修建佛寺,故而道释画在张僧繇创作中占了相当比重。他有教高的写实能力武帝曾派他为分散在各地的王子们画像,收到“对之如面”的生动效果。他又善于用简练的线描概括形象,“笔才一二,像已应焉”,成为有别于顾、陆的“疏体”。他在金陵安乐寺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神异传说,表现了人们对他艺术的钦慕。他曾经用“天竺法”画金陵一乘寺门楣凹凸花,具有很强的立体效果,显示了勇于吸收外来艺术精神。张僧繇所画人物面相丰腴,有别于陆探微的“秀骨清像”,折射出当时社会审美情趣所发生的变化。,萧绎是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后在江陵称帝,为西魏战败所俘。萧梁诸王多爱好文艺,萧绎更是才华横溢
10、,传说他曾画孔子像并题赞,被认为文章、书法、绘画“三绝”,又曾画蕃客入朝图、职贡图,描绘外国使臣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朝的对外关系。传为他的职贡图尚有摹本传世。四、蒋少游、杨子华、曹仲达 杨子华,北齐著名画家,善画贵族、人物、车马、宫苑等,其人物画继顾恺之、陆探微后又有新的提高,当时被称为“画圣”,受到北齐统治者的重视,使其供职宫廷,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他的画在隋唐时期有重大影响,被阎立本认为“自像人以来曲尽其妙惟有子华”。现存北齐校书图,据说是宋人根据他的画本临摹的。曹仲达被誉为北齐最精工的画家,原为西域曹国(今中亚撒马尔罕一带)人,以画天竺风格的佛像著称。画人物衣服紧窄,有“曹衣出水之称
11、”,世谓之“曹家样”。,职贡图卷 梁 萧绎(宋摹本),绢本设色,纵25厘米,横198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北齐校书图(局部),北齐(宋摹本),传杨子华作,绢本设色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五、宗炳、王微、谢赫的画论 宗炳,字少文,南阳人,所著的画山水序却流传至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画和风景画的专门论文。其中谈及“含道映物”、“澄怀味像”,并提出“畅神”之说。他还具体论了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上画出广阔的山水景物,谓:“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12、这种经验总结早于西方透视学之原理。王微,字景玄,琅琊临沂人。著有叙画,论及山水创作不同于“案城域,辩方州,标镇阜,划清流”的地图,而应融入画家的心思情感,故画山水“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能给人以精神的怡悦,而这种审美享受是“金石之乐,圭章之琛”难以比拟的。宗炳和王微的山水画作已失传,他们在理论上的建树,却为后来中国山水画发展奠定了基础。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绘画“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被后人誉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为中国后来的美术批评提供了艺术标准。,六、敦煌壁画 莫高窟位于敦煌县东南20之鸣沙山断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外 美术 中国美术 课件 魏晋 南北朝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66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