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类别医师资格技能考官培训.ppt
《中医类别医师资格技能考官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类别医师资格技能考官培训.ppt(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09年中医类别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考官及考务人员培训,山东省中医院,2009年考官培训基本内容,一、考站各考室配备 二、考站布置及器材准备 三、考官、考务人员配备、要求 四、考场纪律 五、考试流程 六、考试内容及方式 七、新大纲概况介绍,2009年考官培训基本内容,八、第一站考试 九、第一站考试注意点(考务、考官)十、第二站考试(体检、中医操作、西医操作)十一、第二站考试注意点(考务、考官)十二、第三站考试(中医问诊答辩、中医答辩、双重诊断答辩、西医答辩、临床判读)十三、第三站考试注意点 十四、对考点负责人、考点主考官的要求,一、考站各考室配备,设置一个能容纳30人以上笔试的第一站考场。设
2、置若干个10m2左右的第二、三站考室。设置候考室。上述考室须光线充足,配有电源、水源、温控、消防等设施。设置符合条件的保密室。设置考生接待处、存包处。考站逐步配备高科技防作弊设备。,二、考站布置及器材准备,考站内各种标识清晰。侯考室醒目处张贴考生须知、考站分布图、考试流程图;配备急救箱、饮水桶。第一站考场配备桌椅,考生间距规范。第二站考室配备符合考试操作要求的检查床和多用途医学教学模拟人,并准备以下器材:,听诊器、台式血压计(水银)、叩诊锤、压舌板(一次性)、手电筒、消毒手套、消毒器具、消毒液、消毒棉球(纱布)、消毒棉签、液体石蜡、75%和95%酒精棉球、2%碘酒或碘伏棉球、消毒滑石粉、胶布、
3、皮尺、镊子。脉诊垫、毫针(0.5寸、1.0寸、1.5寸、2.0寸、2.5寸)、三棱针、皮肤针、大、中、小型号火罐。纸垫(或纱布垫)、艾绒、艾条、火柴(打火机)、药饼模拟物、生姜片、蒜片、细盐、润滑油、烫伤油或防止皮肤感染的药液、推拿巾、绷带或三角巾、小夹板、隔离衣、换药包、止血钳、简易呼吸器(皮球)、污物桶。各考室配备计时器。,二、考站布置及器材准备,三、考官、考务人员配备、要求,第一、二、三站考室均配有考官第二、三站每组配备三名考官第二站每组须有一名女考官考官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考生接待处、侯考室、第一考场须配备若干名考务人员配备若干名引导员,四、考场纪律,考官、考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机密
4、级保密规定考站内考生、考官及接触考题、标准答案的人员,不能随身携带任何通讯工具接触考题、标准答案的人员不能存留、摘录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考官依法公正执考、执行回避制度。按保密条例领取、封存、保管试题等。,五、考试流程,接待处验证,侯考室熟悉考生须知、考站分布、考试流程,寄存物品,抽签第一站考试,抽签第二站考试,抽签第三站考试,取物品出考站,至第二站,引导员,送至第三站,六、考试内容及方式,实践技能考试分三站进行第一站:辨证论治笔试第二站:基本操作实际操作配以要点说明第三站:临床答辩口试 考试合格标准考生必须完成1-3站考试考试总分为100分,达到60分为考试合格,七、新大纲概况介绍,新大
5、纲调整的主要内容(1)取消了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测试的所有西医内容。(2)取消了中医医师资格第一站辨证论治考试中的双重诊断要求,需要测试的西医相关知识,调整到第三站考试中作为必答题测试。(3)调整、扩展了中医病证、西医病种的测试数量,将中医治疗具有疗效和优势的常见病、多发病,纳入了测试范围。(4)扩展了针灸操作和针灸急症应用测试范围;(5)进一步明确了针灸技术应用能力、针灸异常情况处理、拔罐操作要求;(6)进一步明确了推拿技术操作的测试范围;(7)将“病史采集”调整为“中医问诊能力”,在第三站测试;(8)调整了辅助检查结果临床判读测试范围;(9)临床操作中明确要求考生进行实物操作。,第一站考试项
6、目设置与有关内容,第一站辨证论治分值表,注:表中标注“”的考试项目为该类别非测试内容,下同。,第一站辨证论治分值表,第一站辨证论治分值表,第二站考试项目设置与有关内容,第三站考试项目设置与有关内容,各类别医师测试病种、穴位数比较,主要增加中医病证:痫病、癃闭、阳痿、内伤发热、癌病、痉证、痿证、乳癖、蛇串疮、痔、脱疽、痛经、带下病、胎漏、产后发热、不孕症、水痘、肺炎咳喘、腰椎间盘突出症、桡骨下端骨折主要减少中医病证:急惊风、疳积、有机磷中毒、积聚、臌胀,新大纲主要增减中医病证,各类别医师特点更加鲜明不同层次医师的知识面、知识深度差别明显更加体现了中医特色与社会需求,新大纲特点,八、第一站考试,辨
7、 证 论 治,试题内容、答题要点:(中医类别)提供一个病例资料,要求考生依据所提供的中医四诊等临床资料完成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中医病证鉴别(限于中医执业医师)、完成中医诊断、治法、方剂名称、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中西医结合考生还要完成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西医诊断依据、西医鉴别诊断、西医疾病诊断及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第一站 辨证论治(在答题卡上书面完成),2009年中医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2009年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 第一站 辨证论治 答题卡-试题号 总平均分 阅卷专家(签名)评分 阅卷专家(签名)评分 阅卷专家(签名)评分,
8、答题卡格式,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况:主 诉:(1分)现病史(2分)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1分)(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病史)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8分)中医病证鉴别(5分)诊断:中医疾病诊断(5分)中医证型诊断(5分)中医治法(4分)方剂名称(3分)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6分),中医执业医师答题卡,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况:主 诉:(1分)现病史(2分)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1分)(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病史)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8分)诊断:中医疾病诊断(5分)中医证型诊断(6分)中医治法(6分)方剂名称(
9、3分)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8分),中医执业助理类别答题卡,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况:主 诉:(1分)现病史(2分)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1分)(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病史)体格检查(1分)(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内容。未明确提供的,按“无异常”记录)体温(T):脉搏(P):呼吸(R):血压(BP):一般情况:神色:形态:语声:气息:舌象:脉象:,中西医结合医师答题卡,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头部及其器官:颈项: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腹部(肝、脾):二阴、脊柱四肢:神经系统:,中西医结合医师答题卡,辅助检查(1分)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5
10、分)西医诊断依据(6分)西医鉴别诊断(4分)诊断 西医诊断(3分)中医疾病诊断(2分)中医证候诊断(2分)中医治法(2分)方剂名称(2分)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5分),中西医结合医师答题卡,患者杨某,女,35岁,已婚,工人。2007年7月10日初诊。患者于3天前出现咳嗽,伴有发热,恶风,鼻塞,自行服用感冒药、止咳化痰药物,症状不减。1天前咳嗽、咯痰加重,于今日来诊。现症:咳嗽频剧,气粗,痰黄稠,咯吐不爽,口干,伴恶风,鼻塞,流黄涕。查体:T:37.8,P:90次/分,R:18次/分,BP:120/75mmHg。双肺散在粗的干性啰音。舌质红,苔薄黄,脉
11、浮滑。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2109/L,中性粒细胞:80%。胸部X线片示:肺纹理增粗。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鉴别诊断:请与流行性感冒相鉴别。考试时间:60分钟。,样题一:(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患者姓名:杨某 性别:女 年龄:35岁 职业:工人 婚况:已婚 主 诉:咳嗽伴恶风、鼻塞3天,加重1天.现病史:患者于3天前出现咳嗽,伴有发热,恶风,鼻塞,自行服用感冒药、止咳化痰药物,症状不减。1天前咳嗽、咯痰加重。现症:咳嗽频剧,痰黄稠,咯吐不爽,口干,伴恶风,鼻塞,流黄涕。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体格检查:T:37.8C,P
12、:90次/分,R:18次/分,BP:120/75mmHg。,参考答案,一般情况:神色:无异常 形态:无异常 语声:无 异常 气息:呼吸气粗 舌象:舌质红,苔薄黄。脉象:脉浮滑。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双肺散在粗的干性啰音。腹部(肝、脾):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2109/L,N:80%.胸部X线:肺纹理增粗。,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咳嗽为主症,诊断为咳嗽,因表证未解,诊断为外感咳嗽。据痰黄稠,咯吐不爽,口干,伴恶风,鼻塞,流黄涕,舌质红,
13、苔薄黄,脉浮滑,辨证为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发作。西医鉴别诊断:流感有流行病学史,急骤起病,高热和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病毒分离和补体结合试验可以鉴别。西医诊断依据 1、咳嗽,痰多色黄。2、双肺呼吸音粗。3、辅助检查:白细胞:12109/L,中性粒细胞80%。4、胸部X线片示:肺纹理增粗。,参考答案,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咳嗽 中医证型诊断:风热犯肺证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中医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 剂:桑菊饮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桑叶15g 菊花10g 连翘10g 杏仁15g 大贝母10g 栝蒌15g 桔梗10g 黄芩10g 陈皮15g 麦冬15g
14、甘草10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参考答案,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一般治疗:适当休息,注意保暖,多饮水。对症治疗:止咳口服克咳敏每日三次,每次5毫克。祛痰口服必嗽平每日三次,每次16毫克。抗菌治疗:可选用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参考答案,患者姓名:杨某 性别:女 年龄:35岁 职业:工人 婚况:已婚 主 诉:咳嗽伴恶风、鼻塞3天,加重1天.主要症状(体征)加时间、或加伴随症状,或加症情变化 现病史:患者于3天前出现咳嗽,伴有发热,恶风,鼻塞,自行服用感冒药、止咳化痰药物,症状不减。1天前咳嗽、咯痰加重。现症:咳嗽频剧,痰黄稠,咯吐不爽,口干,伴恶风,鼻塞,流黄涕
15、。发病时间、诱因、主症特点、伴随症状、诊疗经过、症情变化情况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评分要点,体格检查:T:37.8C,P:90次/分,R:18次/分,BP:120/75mmHg。一般情况:神色:无异常 形态:无异常 语声:无异常 气息:呼吸气粗 舌象:舌质红,苔薄黄。脉象:脉浮滑。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评分要点,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双肺散在粗的干性啰音,余无异常。腹部(肝、脾):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2109/L,N:80%.胸部X线:肺纹理增粗。阳
16、性体征、重要阴性体征、异常辅助检查结果,评分要点,西医鉴别诊断:流感有流行病学史,急骤起病,高热和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病毒分离和补体结合试验可以鉴别。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 西医诊断依据 1、咳嗽,痰多色黄。2、双肺呼吸音粗。3、辅助检查:白细胞:12109/L,中性粒细胞80%。4、胸部X线片示:肺纹理增粗。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评分要点,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咳嗽为主症,诊断为咳嗽,因表证未解,诊断为外感咳嗽。据痰黄稠,咯吐不爽,口干,伴恶风,鼻塞,流黄涕,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辨证为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发作。病的概念、该
17、证型的特征(主症、兼症、舌脉特征)、该证型的病因病机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咳嗽 中医证型诊断:风热犯肺证 错了,全额扣分,评分要点,中医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内容正确即可 方 剂:桑菊饮加减。错了,全额扣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桑叶15g 菊花10g 连翘10g 杏仁15g 大贝母10g 栝蒌15g 桔梗10g 黄芩10g 陈皮15g 麦冬15g 甘草10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基本正确,无原则错误即可,评分要点,患者孙某某,女,62岁,退休。2004年9月7日就诊。患者二天前因误食变质不洁食物,而致腹痛阵作,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黏稠如冻,腥臭难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类别 医师资格 技能 考官 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65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