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穴位的应用.ppt
《中医常用穴位的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常用穴位的应用.ppt(9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常用穴位的应用,酒泉市第二人民医院 刘向华,经络学说概念经脉的分布中医针灸的作用常用穴位,经络学说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是经脉,犹如途径,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其特点是纵行分布,位置较深;络是络脉,犹如网络,是经脉的分支,其特点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籍以运行气血,营养机体,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经络”一词首先见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阴
2、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又如灵枢脉经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学说概念,什么是经络学说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疗的主要依据之一。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与中医学其他基础理论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它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
3、古代经络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体外之邪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病变亦可循经络反映到体表,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引发不同的症状。,经络学说发展,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与针灸、推拿疗法的应用有着密切关系,故经络学说也是针灸及推拿的理论核心。中医临床治病明辨病变的脏腑经络,把握疾病的传变,以及中药方剂的归经理论等,都以
4、经络学说为基础。但对于经络实质,迄今还不能从形态学上加以证实。现代对经络的研究,更是利用各种手段,从文献学、形态学、生理学、胚胎发生学、物理学等各个方面着手,提出了周围神经相关说、结缔组织相关说、特殊结构说、经络-皮层-内脏相关说、第三平衡系统论、神经体液相关说、经络实质二重反射说、细胞间信息传递说、经络生物全息论、场论等很多关于经络实质的假说。,经络学说发展,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灵枢经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
5、,以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时的证候;记载了十二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等的内容;对奇经八脉也有分散的论述;并且记载了约160个穴位的名称。,经络学说的应用,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经络学说的应用,指导辨证归经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辨证归经在
6、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督脉、足厥阴经有关。这是根据头部经脉分布特点辨证归经。临床上还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或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脘腹胀满、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与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所经有关,经络学说的应用,指导针灸治疗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经络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腧穴的选取、针灸方法的选用是针灸治疗的两大关键,均依靠经络学说的指导。针灸临床通常根
7、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进行循经取穴,如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具体体现。由于经络、脏腑与皮部有密切联系,故经络、脏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或皮内埋针进行治疗,如胃脘痛可用皮肤针叩刺中脘、胃俞穴,也可在该穴皮内埋针;经络闭阻、气血瘀滞,可以刺其络脉出血进行治疗,如目赤肿痛刺太阳穴出血,软组织挫伤在其损伤局部刺络拔罐等。,十二经脉,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经脉的合称。又称十二经或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经:足太阴
8、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长沙马王堆汉墓医书中的十一脉,其中甲种本,即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臂少阴温(脉)之循行近于今之手少阴心经;而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臂少阴脉(脉)则近于今之手厥阴心包络经。灵枢经脉才明确载全了十二经脉,沿用至今。,十二经脉,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
9、、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中,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
10、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十二经脉分布,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
11、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经脉分布,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
12、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经脉图,经脉图,奇经八脉概述,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 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 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也称为“正经”。奇经八脉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 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13、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踵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奇经八脉概述,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
14、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中医针灸,中医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中医
15、针灸作用,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这一段古代经典医书说明外来寒邪侵犯了人体背部腧穴之后,而导致了经络的涩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因故造成背部疼痛,甚至诱发心痛,推拿后可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并使局部温热,通则不痛,热则痛缓,能驱寒止痛。也可以说推拿就是通过经络穴位来调节脏腑各组织器官间的平衡,加速新陈代谢,修复各种损伤,以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下面从不同的方面对推拿治病原理作些探讨。,中医针灸作用,作用于皮肤组织作用于肌肉组织促进骨关节损伤后的康复纠正异常解剖位置改善血液循环帮助消化调节神经系统
16、改善心理中医美容,中医针灸作用,作用于皮肤组织 皮肤是直接接受推拿治疗的人体组织,皮肤具有调节机体温度和保护皮下组织不受伤害的功能。推拿手法能加强皮脂腺及汗腺的分泌,清除衰亡脱落的上皮细胞,改善皮肤代谢,软化疤痕,增强机体的防卫功能;同时还能增强皮肤的光泽和弹性,延缓皮肤的衰老。按摩法、揉法、擦法、拍打法等手法都很容易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温度升高。手法功力好的推拿医师其手法的深透力亦强,他不仅使表皮温度升高,而且还能使局部深层组织的温度升高。所以能软化和松解皮肤和皮下粘连的组织。,中医针灸作用,作用于肌肉组织 在高强度的运动后,由于代谢的中间产物乳酸的大量产生,沉积在肌肉组织中,出现肌肉痉
17、挛疼痛和疲劳现象。若对疲劳肌肉进行推拿治疗,就能促进乳酸的消散和排出,使疼痛缓解,疲劳消除。所以运动员在比赛前采用保健推拿以消除疲劳,迅速进入竞技状态。推拿又能增强肌肉的张力和弹性,使其收缩机能增强和肌力增加,常用于肌萎缩和小儿麻痹后遗症等肌肉萎缩的治疗;亦能提高肌肉和肌腱的弹性、松解肌肉、肌腱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中医针灸作用,促进骨关节损伤后的康复当骨关节损伤后,由于肌肉和关节的不活动,局部血液循环缓慢、淋巴郁滞,组织发生水肿,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的纤维原所形成的“胶汁”,从而就发生了粘连,造成关节功能障碍,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正确的推拿治疗,可使血液、淋巴液循环加速,水肿消退,粘连松解,功能
18、障碍的关节能逐渐增大活动范围,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推拿有利于骨关节损伤的康复。,中医针灸作用,纠正异常解剖位置凡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有关组织解剖位置异常而致的病症,均可运用推拿手法得以纠正。例如: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患肢活动障碍处于强迫体位,只要手法运用正确,真可谓是手到病除。对于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腰痛难忍的病员,手法亦能起立杆见影之功效。再则,推拿手法还可以使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出物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得到改变,使腰腿痛症状消除或减轻等。,中医针灸作用,改善血液循环实验证明,推拿能增加毛细血管的数量,增大管径,使血液循环大大改善。同时还能促进病变组织血管网的重建,恢复血管壁的
19、弹性,改善管道的通畅性能,降低血液流动的外摩擦力等。由于推拿手法能够改善血液和循环系统,所以在临床上对高血压病、冠心病、脑供血不足等疾病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还是很受欢迎的。,中医针灸作用,帮助消化有实验证明,对背部脾俞、胃俞穴推拿约l-2分钟后大多引起胃蠕动增强;足三里穴推拿后则大多引起胃蠕动减弱。值得提出的是,推拿足三里穴对消化系统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在胃蠕动增强时,推拿足三里穴往往使胃蠕动减弱,而当胃蠕动减弱时,推拿后则增强。也有实验证明,推拿后可降低胃泌素的分泌和增强小肠的吸收功能等,所以对消化系统功能性病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中医针灸作用,调节神经系统推拿可降低周围感觉神经末
20、梢的兴奋性,故常用于止痛,如神经炎、神经痛等。较轻手法也可以刺激运动神经,提高肌肉兴奋性;重手法则用来治疗肌痉挛,亦能促进损伤的功能恢复。腹部推拿可通过植物神经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增进消化吸收和调节胃肠蠕动功能。背俞穴的推拿治疗,可通过神经反射,影响脊髓和大脑的调节功能,从而使相应脏器的功能发生变化。如肺俞对呼吸系统,脾俞、胃俞对消化系统,八髎穴对泌尿生殖系统等的作用。,中医针灸作用,改善心理轻柔的推拿手法能使患者情绪放松、稳定,可减轻或消除心理上对疾病的不良反应,如抑郁、焦虑等。随着推拿治疗效果的积累,患者能逐步增强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因此推拿不仅对器质性病变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而且也是
21、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综前所述,推拿治疗确实是一种简便、实用、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但关键的问题是要正确掌握推拿手法、穴位、解剖部位,临床上要运用恰当。要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应认真学习,刻苦练习,反复体会、实践,逐步摸索和掌握推拿治疗的规律。,中医针灸作用,中医美容针灸减肥是通过对患者神经及内分泌功能的调整。一方面能够抑制患者亢进的食欲,减少进食量,同时抑制患者亢进的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控制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配合控制饮食,从而减少机体能量的摄入与储存;另一方面,针灸可促进能量代谢,增加能量的消耗,促进体脂动员及脂肪分解,最终实现减肥效果。该疗法突出辨证施治原则,采用耳针与体针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
22、明显的近期和远期疗效。针灸减肥不仅安全,疗效显著,而且不产生厌食、腹泻、体力下降等副作用,符合国际上对减肥方法的最高要求。针灸减肥10次治疗为一个小疗程。前三天患者每天接受治疗,体针行针30分钟,以后可隔天治疗一次。患者积极配合,第一个阶段10次治疗通常可减510斤左右,30次治疗为一个大疗程,一个疗程可减1030斤左右。通过对200例患者观察,1疗程(30次)治疗有效率为97.8%,2疗程治疗有效率达99.6%;停止治疗1年后随访1疗程和2疗程治疗有效率仍分别达到89.8%和92.8%。,耳穴,耳部就象一个倒立的人形,是人体的体表和内脏的投影,因此,耳朵和人体有密切的关系,人体任何一个部位在
23、耳朵上都可以找到反应点,耳豆压穴减肥就是通过刺激耳朵上的穴位,来调节内分泌、增强饱感,增强人体兴奋性和排泄,以减少脂肪的合成来达到美容和减肥的目的。耳穴减肥更为简便,易行,可操作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此外,月经不调、痤疮也是耳豆的适应症。同时还可调节肥胖病人的并发症,如失眠、便秘、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效果也比较显著。耳豆一般辅助针灸进行,也可单独进行,辅助针灸是免费贴豆,10次为一疗程。,中医针灸的主要治疗作用,针灸治病是采用独特的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达到其防治疾病的目的,具有以下作用: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
24、的结果。对于这些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运用针灸方法则可以调理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保持精气充沛,形气相合,神气内存。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经络腧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例如:胃火炽盛引起的牙痛,阳热偏盛,治宜清胃泻火,取足阳明胃经腧穴内庭,针刺泻法。寒邪伤胃引起的胃痛,属阳邪偏盛,治宜温中散寒,取足阳明胃经腧穴足三里和胃之募穴中脘,针刺泻法,并灸。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属阴虚阳亢证,按着“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原则,治宜育阴潜阳,取足少阴肾经腧穴太溪,针刺补法;取足厥阴肝经腧穴行间,针刺泻法。脾阳不足引起的慢性泄泻,属阳虚阴盛,治宜温阳散寒,取足
25、太阴脾经腧穴阴陵泉等穴,针刺补法,并灸。由于阴阳之间可以相互化生,相互影响,故治阴应顾及阳,治阳应顾及阴,在调和阴阳时,常采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方法,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运用募穴、背俞穴来调养脏腑的阳气和阴气。,扶正祛邪,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正气和邪气的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邪胜于正则病情加重,正胜于邪则病情减轻,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所不可缺少的。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的作用。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和腧穴配伍来实现的。例如:在刺灸方面,针刺补法和艾灸都有扶正的作用;反之,针刺泻法和刺血疗法都有祛邪的作用。在腧穴配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常用 穴位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65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