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五版病因病机.ppt
《中医学第五版病因病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第五版病因病机.ppt(1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 四 章中 医 学 病 理 观(病 因 病 机),前 言,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人体与自然环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内环境自身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维持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相对动态平衡,从而保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当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遭到破坏,而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病 因 病 机,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 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就是病机。,第 一 节,病 因,第一节 病 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气候异常、疠气传染、精神刺激、饮食失宜、劳逸不当、持重挣努、跌
2、仆金刃、虫兽所伤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此外,在疾病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对的,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中则可能成为病因。,病 因 分 类,1、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疫疠)2、内伤致病因素(七情、饮食、劳逸)3、其他致病因素(外伤、冻伤、烧烫伤、虫兽伤)4、病理产物致病因素(痰饮、瘀血、结石)(清叶天士: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病因相对性,一、致病因素致病与非致病具有相对性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饮食劳逸等,在正常情况下分别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正常情志反映及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它们并不导致人体发病。但是,在异常情况下就会成为致病因素使人发病。,二、病理
3、产物与病因具有相对性 痰饮、瘀血、结石,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产物。然而随着疾病的继续发展,到达另一阶段,则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引起新的病理改变而表现为其他不同的病证。,辨 证 求 因,以病证的发生、发展经过及其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与证候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证求因”。,病 因,一、外感致病因素,一、外感致病因素,多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而入1、六淫 2、疠气,六 气,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称之为“六气”。“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人们在生活中,不但体验认识到六气变化特点,而 且通过自身的
4、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从 而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所 以六气一般不会致病。,一、外 感 致 病 因 素,1、六 淫,1、六 淫,六气六淫六邪,太过时未至而气先至为气之太过。如:春末早现暑热之气象。不及时已至而气未至为气之不及。如:春初仍见冬寒之气象。急骤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 急骤(暴冷、暴热、急风、骤雨等)。(以上都会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或“六邪”。),2、六淫致病共性,(1)外感性:六淫邪气多从肌表或口鼻、或同时从这两个途径侵犯人体而发病,“外感六淫”又称为外感病。(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
5、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2、六淫致病共性,(3)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高原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者常因燥热或火邪致病等。(4)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兼挟同时致病,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等。,3、六淫致病个性,(六 淫 性 质和 致 病 特 点),(1)风 邪,风是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其他季节也可 发生。风邪多从皮肤肌腠侵袭人体,从而产生外风病证。,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有轻扬
6、、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风邪侵犯人体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因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易侵袭头面、肌表、肩背等属于阳的部位。,风 性 善 行 而 数 变,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行无定处、病位 游移的特性。如:风寒湿三邪共同侵袭人体 关节经络可引起“痹证”,其中以游走性关 节疼痛,痛无定处为主要表现的,便属于风 邪偏盛,故又称之为“行痹”“风痹”。(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 性 善 行 而 数 变,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如:风疹块就有起病急骤、迅即波及它处,或此起彼伏,发无定处的特点。.由风邪为先导的疾病,一般都有发病急、传 变快的特
7、点,如小儿风水病,短时间发生头 面一身悉肿。,风 为 百 病 之 长,风为百病之长,是指风邪为六淫病邪的首要致病因素,其余寒、暑、湿、燥、火诸邪多依附风邪侵犯人体致病,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风邪是外感发病的一种较为重要 和广泛的 致病因素。,(2)寒 邪,寒是冬季的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因气温骤降,或因失于防寒保暖,常易感受寒邪而形成外寒病证。此外,骤然淋雨涉水,汗出当风或贪凉露宿,亦常为感受寒邪的途径。,寒邪为病,依其侵犯的部位深浅不同而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称之为“中寒”。,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
8、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表现,其性属阴,故寒邪属阴邪。(人体阳气本可以制约阴寒,但阴寒之邪偏盛,则人体的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被阴寒之邪所伤,故寒邪侵袭,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 性 凝 滞 主 痛“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体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气的温煦推动。一旦寒邪侵犯人体,阳气受损,往往会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邪袭表之太阳伤寒证,可见头项强痛骨节疼痛;痹病中的寒痹,因感寒邪偏盛,故以关节疼痛剧烈为主要表现而又称为“痛痹”。寒邪直中,则可见脘腹冷痛,甚或绞痛症状。因此,把寒
9、性凝滞和寒性主痛联系起来,合称为寒性凝滞主痛,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的意思。寒性收引是指寒邪侵袭人体,具有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的致病特点。,寒 性 收 引,寒邪侵袭肌表,可使腠理闭塞,卫阳被遏不得宣泄,而见无汗、恶寒发热。寒邪侵犯血脉,则血脉挛缩,气血凝滞,而见脉紧、头身疼痛。寒邪犯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挛,而见肢体屈伸不利,冷厥不仁。寒入厥阴肝脉,可见少腹拘急不仁。,(3)暑 邪,暑为夏季的主气,暑乃火热所化,有明显的季节性,“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说明温、热、火、暑是同一类型的病邪,只是程度与季节上的不同。发生在夏至之前的是由温邪所致的温病。发生在夏至
10、以后、立秋之前的,才是暑邪所致的暑病。暑邪只有外感而没有内生。,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由于夏季气候炎热,故暑邪与其他季节的温热邪气相比,比其他季节的火热之邪更为炽盛。因此,暑邪侵犯人体迅即出现壮热、面赤、目红、心烦、脉洪大而数等一派热势弛张上炎的症状。,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性升散 易伤津耗气暑为阳邪,阳性升散,而暑为阳热之甚,故暑邪侵犯人体,最易导致腠理开泄,汗出津津。汗出过多,一方面伤津,另一方面耗气,严重者,大汗淋漓,气随津脱。,暑易伤津耗气,临床上暑病患者,除见大汗出,口渴喜饮小便黄赤短少等伤津表现之外,还可见到气短乏
11、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耗气或气脱的症状。,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 多 挟 湿暑季除气候炎热外,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暑热湿气弥漫空间,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是: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之外,常兼见四肢困重,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气阻遏的症状。,(4)湿 邪,湿为长夏主气。长夏乃夏秋之交,此时阳热下降,水气上腾,交互熏蒸弥漫,湿气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长夏多湿病。此外,居处潮湿或从事水中作业等均可招致湿邪而致病。,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而类水,故为阴邪。湿邪侵犯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
12、常出现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入侵,亦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脾为运化水液的主要脏器,其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留滞体内,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出现泄泻、尿少、水肿等症状。,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 性 重 浊“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而发病,其临床症状常具有沉重或重着感的特点。如湿邪袭表,可见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头重如束如裹布帛。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见关节疼痛重着,故湿邪偏盛所致的痹证常称为“湿痹”。,湿 性 重 浊“浊”即混浊或秽浊之意。是指湿邪致病,常出现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的临床症状。如:面垢较多、大便溏泄、下
13、痢粘液脓血、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白浊、湿疹溃烂流水等等。,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 性 粘 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一是湿病症状的粘滞性,如湿留大肠,则见大便粘腻不爽或里急后重,大便脓血。如湿阻膀胱,则见小便涩滞不畅,或小便频急量少涩痛;湿浊内盛,舌苔多见粘腻。,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 性 粘 滞二是湿病病程的缠绵性。如湿痹、湿疹、湿温等病,均有反复发作,或时起时伏,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的特点。,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属水,水性下行,故湿邪有下趋特性。湿邪致病,每易伤及人体下部。例如:湿邪所致的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此外,淋浊、带下、泄泻、痢疾等疾病,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14、。,(5)燥 邪,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天气象肃杀收敛,风劲物燥,此时燥邪最易从口鼻皮毛而入,侵犯肺卫而产生外燥病证。,(燥邪侵袭所致病证,由于相兼的寒热 邪气不一,又有温燥、凉燥之分。)温燥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秋阳以曝,燥与温热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温燥病证。凉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西风肃杀,燥与寒凉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病证。,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为干涩之病邪,且易伤阴津,故燥性属阳。燥邪为病,虽有温燥、凉燥之分,但只不过是所 兼邪气属性不同,并不影响燥邪自身特性。燥邪性质干燥涩滞,侵犯人体,最易损伤人体津液,造成各种津液亏虚和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唇干焦裂、咽
15、干口渴、皮肤干 涩,甚则皱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司呼吸而与外界大气相通。燥邪伤人必从口鼻皮毛而入,故最易伤肺。燥邪犯肺,耗伤肺津,使宣发肃降失司。甚则伤及肺络,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 咯,或喘息胸痛,或痰中带血。,(6)热(火)邪,热旺于夏季,在气温较高的夏季,或其他季节由于气温骤升,人体不注意适时调理,通风降温,每易感受热邪而形成外感热病。温、热、火三者属于同一性质的病邪,均为阳盛所化,故常混称为温热之邪、火热之邪。,一般认为: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温 热 火“热”邪多指外邪,属六淫之一,如风热、
16、燥热、湿热、暑热之类病邪。“火”邪则多指内生,属“内生五邪”,如心火、肝火、痰火等。,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热性燔灼,升腾上炎,故属阳邪其性炎上,是指热邪除具有燔灼的特点之外,还有向上升腾的特性,故热邪侵犯人体其症状亦常出现于人体上部。,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热扰心神热邪与暑邪一样,在五行中属火,五脏中心脏亦属火。热邪阳热躁动,与心相应,故热邪入于营血,尤易扰动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躁动、惊悸失眠。重者-神失守舍而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热易耗气伤津热邪侵袭人体,一方面迫津外泄,使津液化汗而从外丢失;另一方面消灼煎熬阴津,使之暗耗于内,故热邪最易耗伤人体阴
17、津。火热邪气致病,临床表现除了热象显著外,往往伴有口渴引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的症状。,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热易生风动血热邪易生风、动血,是指其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肝风内动和血液妄行的病证。热易生风-热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加之肝阳受热邪 鼓动而亢奋不羁,而致肝风内动。而此肝风由热甚引起,故又称“热极生风”。,热邪动血-热邪侵犯人体,可加速血行,扩张血脉,灼伤脉络,甚或迫血妄行,从而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如: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斑疹或丹毒疮疡及月经过多、崩漏等,热易致肿疡热邪侵犯人体血分,可聚集于局部,腐蚀血肉发 为痈肿疮疡。灵枢痈
18、疽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临床辨证,即以疮疡红肿热痛、溃破、流脓血者,为属阳属热。,外 感 致 病 因 素,2、疠 气,(1)疠 气 定 义,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疠气又称为“疫气”、“毒气”、“时气”、“杂气”、“异气”、“戾气”、“乖戾之气”等。疠气引起的一类疾病,总称为“疫疠”、“疫病”、“瘟病”、或“瘟(温)疫病”。疠气与六淫不同。“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疠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2)疠 气 传 播,疠气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染,多从口鼻侵入人体致病。温疫论原病所说:“疫者,感天
19、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此外,疠气也可随饮食、接触、蚊虫叮咬及其他途径侵入而致病。,(3)疠气的致病特点,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疠气可通过空气、食物、接触等途径在人 群中传播,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于引 起流行。诸病源候论卷十明确指出疠气对人类 的严重危害,“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 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重一般来说,六淫致病比内伤杂病发病急,而疠气发病则比六淫致病更为急重。如小儿疫毒痢,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 情危笃。严重者若抢救不及时,每可于发 病后一天内死亡。,疠气的致病特点,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疠气致病极为专一,一种疠气
20、只导致一种疫疠。疠气不似六淫、痰饮、瘀血等其他病邪那样一种邪气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例如,风邪常引起“伤风”之外,还可因袭部位不同,入侵途径差异,而引起“风痹”、“风疹”等具有各自不同症状表现的多种疾病。相反,当某一种疠气流行时临床症状基本一致。,(4)影响疫疠发生流行因素,疫疠的病因是疠气,但引起疫病的发生与流行除 与人群正气强弱有关之外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1)气候因素:自然气候严重或持久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水涝、湿雾瘴气等,均可助长疫气滋生传播而导致疫疠的流行。(2)环境饮食因素:环境卫生不良,如水源、空气污染易滋生疫疡,食物污染、饮食不当也易引起疫疡的发生与流行。,(3)预防
21、措施因素:预防隔离是防止疫疬发 生,控制其流行蔓延的有效措施。不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会导致疫病发生与流行。(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疠气的发生与疫 疠的流行也有一定的影响。若战乱不停,社 会动荡,国家贫穷,环境恶劣,极度贫困,自然灾害,均可致疠气肆虐而疫疠不断发生 和流行。,病 因,二、内伤致病因素,二、内伤致病因素,内伤致病因素是指因人的情志活动或生活 作息、起居饮食有违常度,直接伤及脏腑气 血而发病的病因。内伤病因包括:1七情 2饮食失宜 3过劳 4过逸,内 伤 致 病 因 素,1、七 情,(1)七 情 的 定 义,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是
22、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发病.,(1)七 情 的 定 义,七情致病-七种情志变化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刺激下,超过了人体自身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与承受能力,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七情致病直接影响有关内脏的阴阳气血而发病,病自内生,因而又称为“内伤 七情”。,(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喜怒思忧恐”简称“五志”而分属于五脏。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 情志活动的
23、物质基础是五脏之精气津血。,(3)七 情 致 病 特 点,(1)直接伤及内脏:由于五脏与情志活动有相对应的密切关系,故不同的情志刺激,可损伤相应的脏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生理心理活动的主宰。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为物质基础。情志所伤病证,以心肝脾三脏气血失调为多见。,七 情 致 病 特 点,(2)影响脏腑气机:七情对内脏的直接损伤,主要是通过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致。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 情 的 致 病 特 点,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
24、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而使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喜则气缓: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心情舒畅,血脉通利。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不收,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会损伤肺气,使肺气消耗,意志消沉,从而出现气短声低,倦怠乏力,精神萎靡不振等症。,七 情 的 致 病 特 点,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出现溺频溲多,二便失禁遗精等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吓,损伤心气,导 致心气紊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临床出现心悸,惊慌失措等症。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 机郁结,脾的运化无力而结滞,出现纳呆,脘腹 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 第五 病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65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