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感热病新进展.ppt
《中医外感热病新进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感热病新进展.ppt(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外感热病新进展,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肺病科张兴彩,中医内科热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疫病和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转归预后及其预防的一门学科。中医热病学建立在温病学、伤寒论学的基础上,但又与之不同,在于其更强调临床诊疗规律。,概念,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包括疫邪)而引发的以发热为主证的一类疾病。古人称之为“伤寒”(后世称之为“广义伤寒”),即素问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后世又将其分为“伤寒”(又称“狭义伤寒”)和“温病”两大类。,外感热病是一大类病症,它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大部分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猩红热、病毒性肝炎、痢疾、肠炎、流行性出血热、肠伤寒、S
2、ARS和禽流感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热病等等,第一部分 中医外感热病理论的历史沿革,临床症状,素问热论篇明确指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提出热病者必有外邪侵袭,方能考虑为热病,同时也指出了发热是热病的主要症状。素问骨空论篇:“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素问热论篇:“头项痛腰脊强,身热目疼而鼻干,胸胁痛耳聋,腹满而嗌干”,伤寒杂病论太阳病脉症并治对此进行了阐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辨证论治,自内经成书以来,外感热病专著及专篇有978部,其中秦汉时期至清代约543部;民国时期(19121949年)91部;现代(截至20
3、01年)约344部。公开发表的论文不胜枚举。,辨证方法,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1.六经辨证理论奠定了外感热病辨治体系的基础素问热论篇谓:“三阴三阳,五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确立外感热病六经辨治体系,沿用至隋唐以前,成为诊治一切外感热病的纲领。伤寒六经辨证是外感热病的综合模型,它以三阴三阳等六个层次表述了热病过程的阶段性,模拟了病因、病位、正邪消长,包含了病程的传变转归,具有辨证论治的实践意义。,2.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方法的建立,出现外感热病辨证方法的分歧,金元刘河间、王安道开创了伤寒与温病的辨别,但辨证方法仍未摆脱伤寒的束缚。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及吴
4、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成为外感热病学中与伤寒六经辨证并驾齐驱的独立的辨证理论,三者共同构成了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寒温两派的激烈争鸣,伤寒学派主张用六经辨证指导温病证治,温病学派则强调病因有寒温之异,辨证则有六经、卫气营血及三焦之别,从而出现了外感热病辨证方法的分歧。时至今日,寒温分论理论仍在指导着临床外感热病的辨治。,3.融会寒温辨证专著的问世,统一外感热病辨证体系的尝试,清代寒温融会期,代表专著有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吴坤安伤寒指掌、杨栗山寒温条辨及雷少逸的时病论。俞根初其著虽以伤寒命名,但寒温兼收并蓄,采用六经为纲,明辨卫气营血和三焦,融会寒温辨证,既不属于温病学派医家,
5、也不属于传统的伤寒学派医家,他以六经气化理论为辨证纲领,熔铸寒温于一炉,初步建立了一套能较全面地辨治各种外感病的体系。,3 热病的治则治法,治则方面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素问热论篇:“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灵枢热论篇:“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3 热病的治则治法,治疗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篇:“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素问热论篇:“未满三日者可汗之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辛温解表法,素问热论主张以
6、汗、泄两法治热病,主要是为了宣泻郁热。素问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而发汗除了可以用针刺和膏摩之外,主要是服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来取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所云:“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唐代王冰注云:“汗泄故用热不远热,下利故用寒不远寒”;“故发汗者,虽热生病夏月,及差亦用热药以发之。”由此可见,秦汉之前用热药发汗解表是一条基本原则。,辛温解表法,伤寒杂病论用辛温解表方药治疗表证“当解表”、“当发汗”,非“当散寒”“当辛温”。严立禁忌症和适应症,法度森严,十分谨慎;除阴虚血伤、酒客阳虚诸证忌用发汗之外,还嘱以少量次服用服药后要温覆取汗,啜热稀粥以助药力,
7、而不肯多用热药;并示意“取微似汗出”,中病即止,不必尽剂,恐伤阳耗阴变生它证;详细论述过汗、误汗所导致的各变证、坏病,凡温针、火劫取汗,皆视误治,辛温解表法,辛温解表方药发汗治疗表证有效,但其法度不易掌握,有偏失,便成弊端。晋唐以来医家开始寻求安全、更有效的解表方药。,辛凉解表,宋代韩祗和:“伤寒乃伏阳为热”学说,发汗解表全不用仲景方药,而是按不同的温热时节自制辛凉清解之剂,开辛凉解表之先河。“盖太平之人,饮食动作过妄而阳气多,若用热药发表,则必变成坏病,故参酌力轻而立方也。”“治世”当用辛凉。,辛凉解表法,张子和儒门事亲云“解利伤寒、温湿热病,治法有二:天下少事之时,人多静逸,乐而不劳,诸静
8、属阴,虽用温剂解表发汗,亦可获愈。及天下多故之时,荧惑失常,师旅数兴,饥饥相继,赋役既多,火化大扰属阳,内火即动,外火又侵,医者不达时变,犹用辛温,兹不近人情也。”“乱世”当用辛凉。,辛凉解表法,刘完素:“寒主闭藏,而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通畅,怫然内作,故身热燥而无汗。”“非谓伏其寒气而变为热也。”“六经传变,自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之病,”自制清解之方,天水散、双解散,忌辛温发汗,倡辛凉清解,旗帜鲜明,对世后有较深的影响。,辛凉解表法,庞安常、朱肱:在仲景麻桂方中加入石膏、知母、葛根等寒凉药物,辛温变辛凉,古方新用。王履:“法也,方也,仲景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反对
9、麻黄汤、桂枝汤中加入寒凉药,治疗春夏季节的温热病。,一桩公案“圣散子”与苏东坡,圣散子组成寒:麻黄、细辛、附子、吴萸、良姜。风:防风、藁本、独活。湿:苍术、厚朴、藿香、猪苓、泽泻、半夏、石菖蒲、茯苓、白术、草豆蔻。其他:芍药、甘草、柴胡、枳壳。,透达膜原法,吴又可:瘟疫病初期疫邪伏于膜原,阳气郁而不达。病邪虽欲出于表,但不能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桂枝汤治疗,否则易伤营卫之气。因为疫邪不在里,下之只会损伤胃气,不能驱除病邪。透达膜原,使深伏于膜原的邪气溃散,离开膜原达原饮。,清热解毒法,喻嘉言:清解在里郁热。三焦用药,“上焦如雾,升逐解毒;中焦如沤,疏逐解毒;下焦如渎,决逐解毒。俟其营卫既通,乘势
10、追拔,勿使潜滋暗长于未尽之时。”,泻下法,外感邪气进入体内,深入脏腑之后,与体内的宿食糟粕、痰浊水饮、瘀血积滞等凝聚在一起,阻碍阳气的通行输布,郁蒸化热,蒙蔽清窍,扰乱神明。当此之时,不用攻逐泻下之剂,邪毒没有出路,郁热难于清解,治疗难于奏效。,泻下法,热结于里: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血热互结: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水热互结,痰饮与热互结:十枣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陷胸汤,吴又可瘟疫论重视泻下法的使用“盖不知黄连苦而性滞,寒而气燥,与大黄均为寒药,大黄走而不守,黄连守而不走,一燥一润,一通一塞,相去甚远。且疫邪首尾以通行为治,若用黄连,反招闭塞之害,邪毒何由以泻?病根何由以拔
11、?既不知病原,焉能以愈疾耶。”,叶天士:重视下法在温热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治温病,既重视上焦郁热的宣散,也十分推崇张仲景的三承气汤,并将其进一步发展为增液承气、宣白承气、牛黄承气等有效方剂,使泻下在清解体内郁热过程之中的作用更为完善。,4 预防与调理,强调未病先防,调养正气。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评热病论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调理方面,指出合理的饮食有助于调理及复发的治疗,如素问热论篇:“诸遗者,热
12、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第二部分 中医外感热病理论的当代发展,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人类的疾病谱也随之不断变化,新疫苗的开发研制使人类对传染性疾病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但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发展,引发了新型传染病的出现。如2003年春发生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于疫病范畴,其给中医热病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本体治疗截断扭转理论热瘀证诊疗理论益气法的应用温凉并用解表法,祝味菊五段论三期二十一候温热病辨证法三维立体辩证法以八纲为主体的统一方案五期辨证法以正
13、邪为纲统一外感热病辨证,有机之邪和无机之邪伏气学说毒邪致病理论体质因素及”从化”问题外感病的内伤基础,诊断和辨证方法的研究,病因病机的创新,治疗理论的研究进展,建国后,随着中医事业的繁荣,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38,中医外感热病理论进展,一 热病病因病机的创新,新病因病机学说的建立是不断丰富辨证论治方法的基础。在传统的六淫七情致病因素基础上,阐发新的病因病机,可以促进医学的不断发展。,1 毒邪致病理论,姜良铎认为,凡是对机体有不利影响的因素,无论这种因素来源于外界或体内统称为毒。以人体为界,来源于身体之外的有害于身体健康的物质,归于外来之毒范畴。如外感六淫之风、寒、暑、湿、燥、
14、火等,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大气污染,农药、化肥对食品的污染,均为外来之毒。来源于体内的有害健康的物质归于内生之毒的范畴。,内生之毒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指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代谢废物,由于其在生命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因此是内生之毒的主要来源,也是机体排毒系统功能紊乱时存留体内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二是指那些本为人体正常所需的生理物质,由于代谢障碍超出其生理需要量而转化为致病物质成毒,如血糖、血脂过高;三是指本为生理性物质由于改变了其所应存在的部位也成为一种毒,如胃液是人体正常的消化液,当进入腹腔引起腹膜炎时,也归于内生之毒。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毒”在体内存在与否有直接关系。毒存
15、体内对人体的危害,就是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使之转化为阴阳失调状态。根据存于体内之毒的性质、数量以及机体的功能状态决定了疾病的轻重缓急。,2 伏气学说,人体外感六淫伏于体内不即刻发病,过后方发之病称为伏气病;所伏之邪称为伏邪或伏气;阐述伏气病的理论即称为伏气理论或伏气学说。按病因学分类,伏气病属外感范畴,因其感而不发,过后方发,故与普通外感病又有所不同。,伏气学说在疑难病症的诊疗中发挥指导作用。吴又可温疫论指出,温疫之邪侵入人体后,伏于半表半里之膜原,疫邪从膜原向表里传变,或“内侵于府”或“外淫于经”,针对这一特有的病机和发病特点,提出了宣透膜原、透邪外出的治则。,现代医学的许多病,从病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外感 热病 进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65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