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ppt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讲课.ppt(3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珠 江 医 院?报告,日期:年 月 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中医科 刘永源,中医基础理论,珠 江 医 院,珠 江 医 院,珠 江 医 院,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 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中医学的贡献,功不可没。,珠 江 医 院,中医基础理论:即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它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
2、础。它包括: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2、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3、中医对疾病的认识。4、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珠 江 医 院,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它以整体、恒动、平衡观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珠 江 医 院,中医学的特征:以综合的方法为主从宏观的角度 动态地研究人体各种内在联系祥于机能 略于结构,现代医学的特征:以分析的方法为主从微观的角度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祥于结构
3、 略于机能,珠 江 医 院,东西方医学之差异,东方医学,西方医学,认知方法,理论构建,思维方法,西医学应用逻辑思维西医是治疗人的病,关注病的病理特征,珠 江 医 院,殊途而同归,系统生物学,珠 江 医 院,一、中医学发展简史,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三、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四、藏象 五、精气血津液神,六、经络 七、体质,八、病因 九、发病,十、病机 十一、防治原则,主要内容,中医学发展简史,第一章,(分为七个主要阶段),远古时代,春秋战国、秦汉,晋至隋唐,宋至金元,明、清,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珠 江 医 院,1.远古时代-中医学的萌芽阶段,觅食充饥、与兽搏斗、茹毛饮血、筑穴而居。
4、积累了原始医疗知识 伏羲制九针 神农尝百草 伊尹治汤液 商代:甲骨文出现医用文字如:疾、医、疥等 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如:食医、疡医、疾医、兽医等,珠 江 医 院,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这种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体生理和病,
5、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一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珠 江 医 院,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使中医学从原始经验阶段步入抽象概念的理论阶段。,珠 江 医 院,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秦汉时期著名的医家 扁鹊(秦越人)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法 分析了病例。补充了内经的不足。,珠 江 医 院,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说,确立了中
6、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珠 江 医 院,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东汉医家 张仲景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编写了伤寒杂病论。该书后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分别讨论外感病和内伤杂病,创造出理法方药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著名医家张仲景,珠 江 医 院,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东汉医家华佗“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剂善用麻醉、针灸等方法,并擅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术。运动养生创编了“五禽戏”华佗说:“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珠 江 医 院,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
7、合 和发展阶段,晋至隋唐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时期。三个特点:,(1)学科分支日趋成熟:如脉学、病因病机学、针灸学、妇科学、儿科学、外伤科学都出现了专著。(2)临床各科蓬勃发展:专著如诸病源候论、备急干金要方、干金翼方、外台秘要等所录诊治经验和良方佳药甚多,外科手术发展亦至鼎盛.,珠 江 医 院,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 和发展阶段,(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本草问世。,珠 江 医 院,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 和发展阶段,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
8、灸专书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个),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本书为医学士必修书。,珠 江 医 院,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 和发展阶段,巢元方(公元610年)诸病源候论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全书共50卷,分67门,载列证候1700余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例如:对某些寄生虫的感染,明确指出与饮食有关;认为绦虫病系吃不熟的肉类所致。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科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珠 江 医 院,3晋至
9、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 和发展阶段,苏敬等二十余人(公元657年659年)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珠 江 医 院,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 和发展阶段,孙思邈(公元581682)备急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30卷,载方2571首。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如瘿病(指甲状腺肿类疾病)是因人们久居山区,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所
10、致,劝告人们不要久居这些地方;如夜盲病人,采用动物肝脏治疗等。,珠 江 医 院,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宋代活版印刷术的发明宋代对中医教育重视。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学术争鸣 学派涌现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确立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病因分类说。出现了“古方今病不相能”的思潮,涌现了许多学派。,珠 江 医 院,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中医药学在各方面获得重大进展 宋元 人痘术已在中国出现,开创了免疫学的先河。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的顶峰。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珠 江 医 院,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
11、理论突破阶段,王惟一(公元1026年)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这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珠 江 医 院,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金元四大家刘完素 寒凉派 认为“病多因于火”,主张以寒凉为主治疗。张子和 攻下派 认为“邪去则正安”主张以祛邪为主。李东垣 补土派 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张以补益脾胃为主。朱震亨 养阴派 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以补益阴津为主。,珠 江 医 院,5 明、清-综合集成和深化阶段,这一时期中医学发展的特点有二:一是对宋、金、元、明以来
12、医学各领域众多进展总结归纳,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二形成了著名的“温病学派”;代表人物有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孟英)。温热论湿热条辨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珠 江 医 院,本草纲目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医林改错,王清任,李时珍,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万多帖,5 明、清-综合集成和深化阶段,珠 江 医 院,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民国时期 中医学的发展处于低谷。西方医学迅速传播,国民党政府试图扼杀中医,中医学面临着生存危机。由于中医学自身不容忽视的医疗价值和大批仁人志士的奋力抗争,她得以顽强生存下来。,珠 江 医 院,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
13、着新的飞越,中西医汇通:在抗争“废止中医”的同时,学习西医,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指导思想:“东西文化,应相互容纳,科学得哲学以深造,哲学赖科学以证实,将来道器合一,为物不二,冶古今中外于一炉”。,珠 江 医 院,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代表人物: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施今墨施今墨医案,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珠 江 医 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国家卫生部门对于中医给予高度的重视,使其在理论、临床和科研都有长足进步,中医学出现了一次新的飞跃。,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珠 江 医 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研究针刺镇
14、痛原理与针刺麻醉的应用砷制剂治疗白血病青蒿素治疗疟疾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第二章,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含义: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 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中医学:整体观念是一种思想方法,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所有领域。,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体结构方面,生理功能方面,病理方面,诊断治疗方面,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体结构方面 人体组织器
15、官相互沟通,局部与整体不可分割。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小肠、大肠、三焦、人体 膀胱、胆 五体:皮、脉、筋、肉、骨 九窍:眼、耳、鼻、口(舌)、前阴、后阴(肛门),内,外,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体结构方面 所有器官通过全身经络而相互联系,其规律是:一脏、一 腑、一体、一窍构成一个系统。以心、肝为例:心小肠脉舌(心系统)肝胆筋目(肝系统).注:每一系统皆以脏为首领,故五大系统以五脏为中心,而五脏之中又以心为最高统帅,对人体生命活起着主宰作用。结论: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功能
16、方面 各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整体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又影响到其他机能活动,表现出整体统一性,结论: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都是在其他脏腑密切配合下进行的,相辅相成、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病理方面 病理上的整体性即是生理整体性的反常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在生理上与之相关的脏腑,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 常的局部反应,例:肝病胆胆汁上泛黄疸、口苦,例:目赤肿痛肝火亢盛,舌体溃烂心火上炎,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病理方面,既重视局部病变与其相关内脏的联
17、系,更强调该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影响,分析病理,结论:中医病理学注重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的统一性。对任何一个局部的病理变化,都不应把它看作局部的问题,而应从整体去分析。,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诊断治疗方面,诊察疾病 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整体变化必然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从局部病变可测知整体气血盛衰,诊断疾病,例: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无力 心血不足,结论:中医诊病,不仅重视局部病变或症状,更重视通过病变的部位或脏腑分析它与整体的关系,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诊断结果。,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8、诊断治疗方面,诊察疾病治疗疾病,对于局部病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主张从整体上加以调治。例:眼科疾患,可从调治肝着手(肝开窍于目)口舌糜烂,可清心泻火(心开窍于舌)。耳鸣耳聋,可益肾补精(肾开窍于耳),治疗疾病,对于某一脏腑的疾病,不是仅调治本脏腑,而注重协调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全身气血。例: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既可补益心气,也当补益肺气 以助心行血。,结论:中医治病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治 疗注意调整机体,从本论治。,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诊断治疗方面,诊察疾病 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整体变化必然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从局部病
19、变可测知整体气血盛衰,诊断疾病,例: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无力 心血不足,结论:中医诊病,不仅重视局部病变或症状,更重视通过病变的部位或脏腑分析它与整体的关系,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诊断结果。,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生理方面,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存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 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阳光、空气、五谷杂粮),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春夏(气温高)人体阳气发泄,气血趋向于外,皮肤松弛,汗孔开泄,多汗少尿(散热、调节体温);,秋冬(气温低)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内,皮肤致密,汗孔闭,少汗多尿(保温、调节体温),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平旦阳气生兴
20、奋、活动、抗病力强,夜晚阳气内敛抑制、休息、抗病力弱,地区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含地域性气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因素,可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生理方面,病理方面,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力,但有一定限度。,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某些原因,削弱人体适应力,疾病发生,季节性多发病:春多温病;夏多泄泻;秋多疟疾;冬多伤寒,昼夜疾病变化:旦慧(好转);昼安(稳定);夕加(加重);夜甚(严重、甚至死亡),地方性疾病:东方多痈疡;南方多挛痹(潮湿)西方多内伤;北方多满病(藏寒),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2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诊断方面,诊察疾病,应联系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体质强弱等。,四时脉象,春圆滑流畅,夏洪大明显,秋轻平虚浮,冬沉伏在内,治疗方面,因时、因地制宜中医治疗学的特点,用热远热用温热药,避开炎热的季节或地域,用寒远寒用寒凉药,避开寒冷的季节或地域,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内经概括为“天人相应”。,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大至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生 活水平等社会环境 小至个人社会地位、经济条 件、生活水准、经历遭遇、人 际关系 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身心健康,抗病能力,疾病发生与否,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与外
22、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社会心理生 物医学模式”“心身医学”养生防病,注重“调摄精神”病因情志致病(内伤)治疗“治病之要,首在治心”、“以 情制情”,珠 江 医 院,辨证论治,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包括自觉症状和它觉症状。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珠 江 医 院,病的现象 症的病理
23、概括 自觉症状 他觉症状 病的个性或共性本质 有病必然出现若干症状,通过分辨症状,必然辨出若干证候。证候中又包含若干症状。因此,症是病的现象,是辨证的基础;证是病的本质,是症的病理概括。这就说明,中医治疗的主要依据是“证”。,病,症,证,若干,若干,辨证论治,珠 江 医 院,辨证论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1、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例:麻疹病在不同的疾病阶段有不同的证,故麻疹初 期麻疹未透,宜解表透疹银翘散或升麻葛根 汤;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麻杏甘石汤;而后期则为余热未尽肺胃阴伤,则
24、又须以养阴清肺为主沙参麦冬汤。,珠 江 医 院,辨证论治,2、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例:久泻之后出现的脱肛 产后调理不当的子宫下垂 胃、肾等脏器的下垂,益气升提法,方选补中益气汤,中气亏乏,脾虚下陷,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三章,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一、
25、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1.阴阳的基本概念2.阴阳的基本特征3.阴阳的属性特征4.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以,阴阳并不专门代表个别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是代表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意义。,(二)阴阳的基本特征,(三)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分类归纳。,1.阴阳的普遍性,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2.阴阳的相关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基础理论 讲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65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