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1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课件 汤希孟,中医学区别西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经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括中医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容。,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中医学也是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溶入了当时先进的科技成果。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中医学具有科学、仁术和技艺的融
2、合性。,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一)整体观念“整体”是指完整的个体,“完整”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能系统。(2)生命物质的同一性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相互转化,分布于各脏腑器官,保
3、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活动的统一性。,(3)功能活动协调为用 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脏的活动密切相关。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离。,。,(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内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朱丹溪曰:“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人禀天
4、地之气而生存。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东方多痈疡病理:南方多挛痹 西方多内伤 北方多脏寒生满病 自然环境与治疗的关系 因时 制宜 因地,(2)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 社会安定,有益健康“太平之世多长 寿人”。社会动乱,有害健康大兵之后必有大 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 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中医学在讨论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
5、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影响,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求医生既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地制宜,还要注意调整病人因社会因素导致的生理功能失常,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可见,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全部构架,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天人一体观。,(二)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含义:(1)症:症状、体征。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主观感觉到的和能被客观发现的单个症状或体征,是病、证本质的客观反映。如:头痛、发热、浮肿、脉浮、舌淡苔白。,(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
6、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病因一风寒 病性一寒 病位一表 邪正关系一实 反映了疾病在现阶段的本质,可作为治疗疾病的依据。,(3)、病:疾病,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正邪斗争而引起的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变化的全过程。是生命的异常变化。如:肺痈、痰饮、便秘、麻疹、疟疾等。,2、症、证、病、三者关系(1)区别:症:是可以被感知的疾病现象,是构成 证候和疾病的基本要素。是诊断疾病和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证: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能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集合。是对疾病现阶段本质的认识,代表了疾病当前所处阶段的主要矛盾。病: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发
7、展和转归的全部过程和基本规律。,(2)联系:每一种病都包含了以某一症状为主的若干症状、体征组合的不同证候。症状病 证 体征 若干,3辨证论治的含义,辨:分析、辨别。证:证候。论:考虑、讨论。治:治则、治法 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诊断思维过程。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4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5、辨证论治的应用(1)同病异治:病相同,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不
8、同,因此,治法不同。(2)异病同治:病不同,因出现大致相同的证,故治法基本相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从人体部位分:体表为阳 上部为阳 体内为阴 下部为阴 背部为阳 四肢外侧为阳 腹部为阴 四肢内侧为阴,从脏腑分:六腑为阳 五脏为阴 气主动、属阳 从气血分 血主静、属阴,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立制
9、约消长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人体的生命就正常。,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阴阳偏胜:指阴邪和阳邪致病的一种病理变化。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阳邪侵犯人体 使机体 阳绝对亢盛,属实热证。“阳胜则阴病”。阳胜的病变必然 损伤人体的阴液。,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指阴邪侵犯人体,使
10、机体的 阴绝对亢盛,属实寒证。阴胜则阳病阴胜的病变必然会损伤人 体的阳气。,阴阳偏衰:指机体的阳气或阴液不足,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阳虚则寒-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足,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现虚寒证。即“阳虚则阴胜”。,阴虚则热-指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虚热证。即阴虚则阳亢。,综上所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中医学寒热性病证的病机总纲。根据素问通评虚实篇:“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阴阳偏胜所出现的热证,寒证分别为实热证,实寒证;阴阳偏衰所现的热证,寒证则为虚热证,虚寒证。,阴阳两虚:因阴阳之间存在互根关系,故又可发生阴阳互损的病
11、理变化导致阴阳两虚。阴阳互损,是指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表现为:,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气的不足,累及阴液的化生不足,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阴损及阳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累及阳气的化生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耗,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阴阳转化-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病理变化的转化,即阳证可转为阴证;阴证转为阳证。正气的强弱 条件 邪气的盛衰 治疗、护理是否得当 热极生寒,重阳必阴 表现 寒极生热、重阴必阳,4、用于疾病的诊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张景岳:“凡诊病施治,
12、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1)四诊分阴阳,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2)辨证分阴阳:八纲辨证是临床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表、实、热阳如 里、虚、寒阴 无论四诊,还是辨证,都必须以分辨阴阳为首务。如张景岳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5、用于疾病的治疗-必平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 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因此,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调整其阴阳的偏胜偏衰,以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最基本的治疗原则。,确定治疗原则灵枢邪客篇:“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泻其有余(损其有余)适用于阴阳偏胜之实证
13、,即“实则泻之”阴偏胜实寒证寒者热之用 温热的方药治之 阳偏胜实热证热者寒之用 寒凉的方药治之。,补其不足(补其偏衰)适用于阴阳偏衰之虚证,即“虚则补之”阴偏虚虚热证 滋阴清热,补阴 抑阳,阴液充足,虚热自清。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偏虚虚寒证助阳散寒,补阳 抑阴,阳气恢复,虚寒自消。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药物性能,必分阴阳。“性能”:指药物的四性(四气),五味及作用。皆可用阴阳来归的说明药之四性(四气)寒、凉属阴,如黄连、石膏 温、热属阳,如干姜、附子 肉桂,药之五味(六味)辛、甘、淡为阳,如菊花、薄荷、猪苓酸、苦、咸为阴、如地龙、乌梅、五味 子药之作用 升、浮属阳,如桑叶、升麻
14、、浮萍 降、沉属阴,如石决明、牡蛎、磁 石,五行在中医学中是怎么运用的?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含义 1五材:构成客观世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2五行:行,运动、运行。五行 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的运动变化。,(二)、五行学说的含义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概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以阐述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上世纪七十
15、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应用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电子计算机等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五行学说,对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理论进行了确切地解释,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五行学说为具有东方色彩的普通系统论。,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作出了经典性的阐述。将其概括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向下的性质。引申为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火曰炎上:火具有炎热,向上的性质。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
16、属于火。木曰曲直:“曲”,能弯曲柔和之义;“直”,伸展、畅达的意思。是对树木生长形态的概括,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木。,金曰从革:“从”、由也,金的来源;“革”、变革之意。“从革”,一指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一说金有变革之性。说明金的刚柔相济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洁静、发声,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金。,土爰稼穑:“稼”,春播(种);“穑”,秋收(收获)。引申为具有受纳,承载,生化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土。,由此可见,五行的特性虽来源于对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特性的观察,但实际上大大超过了五种物质的本身,既
17、基于五行,又高于五行,是对五种不同功能属性的抽象概括,成为事物和现象的综合概念,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涵义。,三、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与推演五行学说从五行的特性出发,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别归属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系统。具体归类可分为两种情况: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 即是将事物的形象与五行的抽象特性相比较,以确定事物的五行归属。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 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与其相关的事物,以得知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上表可看出,五行学说对事物属性的归类与推演法则是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间架,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
18、和现象及其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大结构系统,不仅说明了人体内在脏腑的整体统一,而且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四、五行的生克规律1、相生 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作用。次序:生 生 生 生 木 火 土 金 水 生我者母 关系 难经:“母子关系”。我生者子,2、相克 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抑制,制约的作用。次序:木 土 水 火 金 克 关系:克我者所不胜 我克者所胜 内经:“所 不胜与所胜”的关系。,五、相生与相克的关系制化关系。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推动事物正常的变化与发展。没有相生,就没有事物
19、的发生与成长;没有相克,就不能维持事物在协调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已展示出人体自动调控系统模型的雏型。,六、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生理方面 1、将人体的脏腑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并与自然界的五气、五季、五化、五色、五味、五方等联系起来,反映了内外环境的统一性。2、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功能。如肝属木,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3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五行相生说明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 资生关系。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 关系。五脏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了五脏功能的协调平衡。展示出人体自动调控系统模型,(二)阐述五脏病理 说明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由 母脏传
20、及子脏。母子相及传变 子病累母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及母脏,又称“子盗母气”。,传其所胜如肝病传脾相克传变 传其所不胜如肝病传肺,(三)用于疾病的治疗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与治法 治疗原则补母泻子 治疗方法 滋水涵木:滋肾阴养肝阴,适用于肾阴亏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益火补土:温肾阳以补脾阳,又称“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脾阳不振之证。2,培土生金:补脾气以益肺气,又称“健脾益气法”。适用于肺气虚弱或肺脾两虚之证。金水相生:养肺阴滋肾阴的方法。适用于肺阴虚日久致肾阴虚的肺肾阴虚证。,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与治法 治疗原则抑强扶弱 常用治法 抑木扶土:疏肝健脾。调理肝脾法,适用
21、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的肝旺脾虚之证。培土制水:补肾或补脾以制约水湿泛滥。适用于脾虚不运而致水肿胀满之证。,佐金平木:泻肝清肺。辅助肺金以制肝木的方法,即滋肺阴,肃肺气、抑肝火,适用于肝火犯肺证。泻南补北:泻心火滋肾水。适用于肾阴亏虚,心火亢盛的心肾不交之证。,3、根据药物的色味与五脏相应的关系,指导临床用药 药青味酸多入肝,如青黛、乌梅。药赤味苦多入心,如朱砂、黄连。药黄味甘多入脾,如黄精、红枣。药白味辛多入肺,如白果、辛夷花。药黑味咸多入肾,如玄参、地龙。,“业医不知脏腑,开口动手便错。”一、藏象的含义 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现象。,藏象是一个动态的
22、名词,藏与象之间存在着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因“藏变”可以决定“象变”。“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故可“以象论藏”。如 面色红润,脉搏和缓有力心血充足 面色淡白,脉细无力心血不足。,二、藏象学说的含义 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及其与形体、官窍、情志之间以及脏腑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学说。,三.藏象学说的特点(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心为主宰。形成了五大功能系统。心系统:心、小肠、脉、舌、喜、汗、面、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悲、涕、毛、脾系统:脾、胃、肉、口、思、涎、唇、肝系统:肝、胆、筋、目、怒、泪、爪、肾系统:肾、膀胱、骨、耳(二阴)、恐、唾、发、
23、,(二)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学概念,是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中医一个脏腑的功能不但包含了解剖生理学中同名脏器的功能,而且还包括了其它几个脏器的部分生理功能;而解剖生理学中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又可分散在藏象学说中某几个脏腑之中。,中医学的“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与功能合一性结构。因此,“藏”的概念不仅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和病理学概念,是一个形态与功能的综合概念。,而西医学在原子论自然观的指导下,重视还原分析的方法,研究各
24、脏器的解剖结构特点,并从这些结构特点出发,解释各脏器的功能活动。因此中医与西医的心肝脾肺肾名称虽然相同,但是生理和病理概念却不一样,所以,学习脏腑切忌以西证中,对号入座。,四、五脏、六腑,奇恆之府各自的生理功 能(一)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主神志。肺司呼吸主气,主宣降,主通调水道,助心行血、化血。肺为娇脏 脾主运化、升清、统血。脾喜燥恶湿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为刚脏喜条达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为水火之宅,(二)五脏与形体、官窍、志、液、时的联 系 心:脉、舌、喜、汗、夏 肺:皮、鼻、悲忧、涕、秋 脾:肉、口、思、涎、长夏 肝:筋、目、怒、泪、春 肾:骨、耳及二阴、恐、唾、冬,(三)
25、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各自的生理功能 胆:主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小肠:主受盛化物,分清别浊。大肠:主变化传导。膀胱:贮尿,排尿。三焦:主持诸气,为水液运行道路。,(四)奇恆之府各自的生理功能 脑: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 觉运动、髓海 女子胞:主月经、养育胎儿 骨:身体支架,髓之府 脉:血之府 髓:充脑养骨化血,五、五脏、六腑,奇恆之府的主要区别 藏象学说根据内脏的功能特性,形态结构的不同,主要分为五脏、六腑,奇恆之府三类。,(一)五脏的形态、功能特点、阴阳属性1形态:多指胸腹腔中组织结构较充实的脏器(实质性)。2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有“藏而不泻,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基础理论 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65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