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术特点.ppt
《中医基础理论学术特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学术特点.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专题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袁德培,中医理论体系学术特点,1.人体观“人与自然相参”内经把人放在宇宙自然中来考察,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提出“生气通天”的著名论断,形成了天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命整体观:天人合一。“道器观”“精气论”内经将人视为精气聚合、离散之器,生命现象是精气升降出入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主要不是研究其形质结构之器,而是从整体机能活动的方式、方法及其相互联系的“道”的方面,研究生命过程及其机制与规律:“道-气-物”模式;并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的生命机能结构学说,“阴平阳秘”与五行生克制化的生命机能稳态学说,
2、“奇恒”“回转”的动态生命过程学说,集中体现在藏象、经络、精气神等理论中,较之从形态结构机能活动、从局部到整体的解剖生理分析方法,具有辩证综合的鲜明特点。,一.独特的医学理论,2.疾病观 内经根据“奇恒常变”观念,确立了自己的疾病理论。素问玉机真脏论:“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一是有序、和谐、统一,在于神气正常运转,而这种有序、和谐的破坏,即神回失机,就是疾病,后世医家从阴阳角度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关于疾病发生内经以“邪正相争”阐明其机理,从致病因素与机体抗病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审求其病理意义的病因学、发病学理论,称作“审证求因
3、”,与以理、化、生物性因素致病的因果决定论还原模式不同。关于病理变化机制内经着眼于动态分析整体机能失调的方式、状态和过程,提出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变为基础的表里出入、寒热进退、邪正虚实、气血运行紊乱和疾病传变等理论,与从组织器官的形质异常论病理,其特点自明。,3.疾病防治观 内经提出“审机论治”的诊治原则,后世演化为辨证论治。“证”作为诊断概念和治疗对象,是对疾病过程中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整体机能失调病候本质的概括,因时而异、因人而别,因而中医治疗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机能的动态、综合之协调,即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它将治疗个体化,强调治患病之人;提倡各
4、种方法配合应用,强调综合疗法;它的逆从求本、标本缓急、病治异同以及虚实补泻、寒热温清、因势利导等治则,颇似系统调控方法。对于疾病预防内经提出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并有效指导了各种自我健身法的实施,在世界保健医学上独树一帜。,整体观:天人合一,五脏一体整体把握生命规律 恒动观: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辩证对待生命活动 功能观: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从功能概括生命本质,二.方法论特点,.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世界是一个整体,整体中包含的许多部分,主要有,天,人,地,方位季节气候行星,牲畜 谷物 音调 颜色 滋味,形神构成社会并
5、与社会密切联系,五脏一体,形神合一,天人合一,1.五脏一体、形神合一:内经藏象理论是以五脏为中心、心为主宰的组成的五个功能系统,通过经络、精气血津液,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联系成一个整体。这五个系统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进行着调节和控制,从而维持着一定的相对稳定状态,构成了一个生命活动的整体。张介宾类经图翼五行统论:“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功能以心为主导,形成密切协调的有机整体 灵枢邪客
6、:“心者,五脏六府之大主”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五脏六腑之间“不得相失”、“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形体和精神是生命两大要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整体 灵枢天年:“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2、天人合一:泛指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与自然事物的统一 人与自然结构的统一 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举痛论:“善
7、言天者,必验于人”,意义,人与自然事物的统一 人类宇宙万物之一,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的生存本原。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存在自然界,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的生命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人体对不利的自然环境还有一种保护性适应。素问六微旨大论:“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王充论衡:“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但灵枢五癃津液别:“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
8、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人对自然环境的这种适应,是一种本能的保护性适应。自然环境影响因素:四季 如易产生季节性的疾病,素问金匮真言论:“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一月 一日 如疾病往往随昼夜阴阳消长而进退,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此外素问异法方宜论对我国东西南北中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食物种类与气血、体质、肤色等关系作了论述。,(2)人与自然结构的统一 人与自然结构的统一,是指人的身体体现了天地的结
9、构,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中基“五行归类表”灵枢邪客:“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人体的结构都可以在自然界找到相对应的东西;素问三部九候论将天、地、人直接引入“三部九候”诊脉法之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养生谓“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起到指导医学实践的作用。意义:,应用:既然人可以看作是宇宙的缩影,同样人体的某些局部,也可以看作是整个人体的缩影。面部是人体脏腑肢节的缩影,通过面部各部位色泽的变化,可以推测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灵枢五色:“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
10、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眼睛反映五脏:灵枢大惑论;尺肤诊测全身:素问平人气象论。内经应用天与人统一的基本思想,建立了多种诊法。近年提出“生物全息律”说,与内经上述思想有明显的联系。,(3)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 阴阳五行是宇宙事物的普遍规律,也是人与天道统一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表述自然规律为天道,“天道者,五行阴阳而已”(清戴震原道)。人与天道具有密切的联系,灵枢通天:“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内经应用取象比类和运数比类的方法,将天、地、人三大类别的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的五行框架中,
11、借以阐述人体的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和病理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这种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充分地反映在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中。,“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包括两个系统结构:五脏系统的联系结构:“五脏一体”“四时五脏阴阳”的系统结构: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系统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是相互通应,密切联系着的。原理:,五气更迭主时所形成的气候变化,也就是自然界阴阳二气的升降消长运动。素问至真要大论:“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如要保持各时气候正常,五时五气之间必须具有横向的抑制。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
12、胜也。”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系统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是相互通应,密切联系着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这里的五方,概括了五时五气。入通,即通应联系。素问六节藏象论: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为阳中之少阴(原作太阴),通于秋气”;肾“为阴中之太阴(原作少阴),通于冬气”;肝“为阴(原作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为至阴之类,通于土气(长夏)”。即:隆盛之阳为太阳,初生之阳为少阳,隆盛之阴为太阴,初生之阴为少阴,它既是五脏的阴阳属性,也是五时之气的盛衰消长,这就是“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这一理论体现了天道
13、与人体生命的相类、相通和统一,反映出内经理论体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值得提出的是,在三大类别的事物当中,以人的地位最为重要。人不仅能够适应自然,认识自然,还能抵御社会环境的不良刺激和影响,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人能“法天则地,随应而动”。素问疏五过论说:人有“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辟为挛。”人生活在社会中,由于有贵贱的更迭、贫富的变化、得失的有无,就避免不了产生各种异常的情志变化,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而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若能“嗜欲不能劳其目
14、,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抵御各种人欲的诱惑,就可健康地生活在社会中。,内经理论体系具有人体自然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典型特征 内经把人体看作是世界整体的组成部分,并从自然、社会的大环境中认识人体的整体性,现代通过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越来越多地证明了这种医学模式的正确性,新近转换的现代医学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不及中医学的形神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医学模式更加完善。代表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社会的前进,生命科学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的转换,身心医学的兴起这一切均预示着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学的方向,是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思想的方向,是以形一神一环境为模式的医学方向。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论证
15、了这一观点前瞻性、正确性:,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的理论意义,还原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还原论通过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整体现象的本质,并由此而产生的分析方法是科研重要方法。它源于古希腊文明,经过培根、笛卡尔、伽利略的继承和发扬,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基于还原论的西方科学体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非常庞大和完整,在它的基础上诞生的工程技术创造了空前繁荣的人类文明。西医学也一样,为人类医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生命运动)归桔于低级运动形式(机械运动),是它们的叠加,并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阐述或代替
16、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方法。,还原论与西医学的发展,相对论认为宇宙是一个无法彻底还原的整体(触动了还原论基础)量子论认为世界是一个非机械的、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动摇了还原论)混沌理论推动了复杂科学的诞生,认为能用还原论近似描述的仅仅是我们世界的很小的一部分,从而割断了牛顿物理学的基本原则(粉碎了还原论)1931年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认为任何公理化形式系统中,总存留着在定义该系统的公理的基础上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问题(从逻辑上动摇了还原论)还原论者的一个理想是建立一个能描述整个宇宙的统一模式,然而这只是一个梦想。世界是多元化的、发展的:宇宙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生物具
17、有多样性,人类文明具有多元化。中医学将引领未来医学的发展!,还原论的终结与中医学的新生,.从变化角度把握生命现律,变化:包含具有量变性质的“化”和具有质变性质的“变”及其相互转换关系。以变、化、动、行、变化、变作、升降出入、运行等表示 先秦著作及内经多有论述。荀子“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荀子不苟“变化代兴”。杨僦注:“改其旧质谓之变”。认为形改为化,质改为变。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当然内经没有直接提到质和量的概念,但是已经涉及到质和量的内容。素问灵兰秘典论“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之中。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基础理论 学术 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65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