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十二经脉.ppt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十二经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十二经脉.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节十二经脉,一、名称 十二经脉各有不同的名称,每一条经脉的名称分别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等三方面内容。(一)命名根据 根据经脉在四肢的分布情况:在上肢的经脉为手经 在下肢的经脉为足经 在四肢内侧面的为阴经 在四肢外侧面的为阳经,根据经脉与脏腑的隶属关系而命名 隶属于五脏的为阴经 隶属于六腑的为阳经3、根据阴阳消长而命名:少阴:阴气初生 少阳:阳气初生 太阴:阴气旺盛 太阳:阳气旺盛 阴气将尽 阳明:二阳合明 厥阴:阳气初生,(二)具体名称:,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
2、膀胱经,二、十二经走向交接规律:,(一)走向与交接规律,手三阴,胸腹,手,手三阳,头,足三阳,足,足三阴,1、走向规律,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手三阴与手三阳在上肢的末端 足三阴与足三阳在下肢的末端()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手足阴经在胸腹部交接,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在头面、躯干、四肢。(一)在四肢的分布:、一般规律:,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面,前缘阳明 中线少阳 后缘太阳,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面,前缘太阴中线厥阴 后缘少阴,、特殊性:足三阴经在下肢内侧面的分布略有变化,以内踝上八寸为界。,八寸,以 下,前缘厥阴中线太阴,以上,前缘太阴中线厥阴
3、,(二)头面的分布:主要是阳经分布,阳明经面、额部 手太阳经面颊、目内眦、目外眦、耳中。足太阳经头顶、枕项部 少阳经头两侧部,头为诸阳之会,此外,足厥阴肝经连目系上出额,上行头顶,在巅顶与督脉相会。,(三)躯干部的分布,足三阳经,足太阳经后面(背部),足少阳经两侧面(胁下),足阳明经,躯干前胸腹部,自脐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 足阳明 足太阴 足厥阴,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肩胛部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素问血气形志说:“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一)表里关系的
4、涵义:,十二经脉中的阳经和阴经之间,通过经别、别络的沟通,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即:太阴阳明,厥阴少阳、少阴太阳。手足共六对。阴经属里,阳经属表。,(二)属络脏腑:,1、经络系统深入体内,直接与脏腑联系。2、阳经属腑,络脏;阴经属脏,络腑。“属”:十二经脉与其本经的脏或腑直接相连接的关系。“络”:十二经脉与其本经相互表里经的脏或腑的关系。如手阳明经,为大肠经,属大肠,相表里的手太阴经,为肺经,络肺。,(三)表里关系的特点:,1、相为表里关系的两条经脉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应的位置。2、都是在四肢末端相交接。3、相表里的经脉相互络属其所联系的脏腑。,(五)十二
5、经脉流注次序,流注:气血沿着一定的经脉运行。流注次序:气血由中焦水谷精气所化生,经脉在中焦受气后,上注于肺,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复注于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乡。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食指端,足阳明胃经,鼻翼旁,足太阴脾经,心中,足大趾端,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小指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小趾端,胸中,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无名指端,足少阳胆经,目外眦,足厥阴肝经,足大趾,肺中,目内眦,特点:,始于手太阴肺经,依次传至足厥阴
6、肝经,又往复传至于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每两条阴经分别与相表里的两条阳经交替相传。阳经与阴经之间是表里经相传注。阳经之间是手足同名经相传,且从手经传至足经。5阴经之间是依太阴 少阴厥阴太阴相传,且从足经传手经。,(五)循行部位:p111表46,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横行至胸部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直出拇指桡侧端。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
7、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交于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沿鼻根、前额、胸部乳中线、腹部正中线旁开2寸处沿下肢前外侧下行。其主要分支从足背分出,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分支:
8、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沿上肢外侧后缘,绕肩胛,交肩上行于颈侧部、面颊、目眶下缘于目内眦与足太阳膀经相接。,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沿额、顶、枕、项、背、腰中线旁1.5及3寸下行至下肢后外侧,于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相接。其主要分支从头顶分出,向两倒下行至耳上角。,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沿足根、下肢内侧后缘、腹部正中线旁开5分至胸正中线旁开2寸处,注入胸中。其分支从肺中分出,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手厥阴心包经
9、,起于胸中,沿上肢内侧中线循行至中指桡侧端。其主要分支从掌中分出,至无名指端,与三焦经相接。,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中线、肩关节后侧、耳周围、颊至目外眦。其分支从耳后分出,入耳中,出耳前至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沿头部颞侧,耳周围,胸侧,腹侧,下肢外侧中线至四趾外侧端。其分支从足背分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接。,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内踝8寸处以下,行于前缘),至少腹、胁助,直至头顶。其分支从肝分出,贯膈,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第 三 节奇 经 八 脉,一、概述(一)奇经八脉的含义:指异于十二正经的八条经脉的总称,包括督
10、、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共八条经脉。十四经发挥认为:“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奇,异也,有异于十二正经,其分布、循行不象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规律;相互间无表里相配关系;且与五脏六腑无直接的络属关系。,(二)奇经八脉的特点:,1、相互间无手足及表里相配的关系。2、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3、别道奇行,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三)奇经八脉的功能,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1)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合于大椎穴,总督诸阳脉。(2)任脉与手足三阴脉交于中极、关元总任诸条阴脉。(3)冲脉通行上下,渗灌三阴三阳,调节十二经脉。,(4)带脉约束纵行诸经。(5
11、)阳维维于阳,组合所有的阳经;阴维维于阴,组合所有的阴经。(6)阴跷,阳跷脉均起于足踝,对下肢内外侧的阴经与阳经有协调作用。,2、涵蓄和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涵蓄备用。十四经发挥:“盖以人之气血常行十二 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3、密切经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的关系。叶天士:“八脉隶于肝肾。”,二、督、任、冲、带的循行概况,(一)督、任、冲三脉的循行特点:“一源三歧”一源: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基础理论 经络 十二经脉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65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