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基础PPT课件.ppt
《中医儿科学基础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学基础PPT课件.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学课件,1,中医儿科学基础,医学课件,2,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医学课件,3,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学习要点】1、了解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2、熟悉历代著名儿科医家的成就与著作。3、掌握儿科学在宋代以后的重大发展及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和医著。,医学课件,4,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对于儿科疾
2、病,无论在诊断、辨证、治疗、护理和预防保健方面,都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为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了区别于临床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不断充实发展,渐趋完善。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一般划分为四个时期。,医学课件,5,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隋朝)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成熟期(金元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学课件,6,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隋唐),4000年前商代殷墟甲骨文中就记载了20余种病名,“龋”(龋
3、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妹妃之子头部生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对于小儿脉证方面的记载,在现存医书中,首推黄帝内经为最早。,医学课件,7,病因病机素问奇病论又说:“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病症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歧伯曰:喘
4、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灵枢论疾诊尺篇也说:“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已”。,医学课件,8,体质与针刺灵枢逆顺肥瘦篇说:“黄帝曰:刺婴儿奈何?歧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上述四段经文,是儿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法、预后和针刺疗法以及小儿体质特点的最早记载。,医学课件,9,从秦到两汉时期,儿科已经有了最早的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曾以“下气汤”治婴儿“气鬲病”,还有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2岁小儿“下利病”。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5、以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以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继东汉之后,儿科医学在两晋、南北朝时代又有所进展。分科开始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妇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医学课件,10,专科教育隋唐时期,朝廷设立“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培养专门的儿科医生,学制5年。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书中论小儿杂病诸候共6卷255候;巢氏将小儿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为钱乙建立中
6、医儿科学辨证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医学课件,11,该书倡导的“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便易伤损。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抱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以及“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其思想被后世通俗化地归纳为“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世代流传,充分显示了它对儿童保健的指导意义。,医学课件,12,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本着“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的观点,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妇人、少小婴孺方于诸病之前,将小儿病证分门别类叙述,计有序例
7、、初生、惊痫、客忤、伤寒、咳嗽、癖结、腹满痈疽瘰疬、杂病等九门,列方325首,千金翼方又载方75首,共380首,其书理论较精,方法多效,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儿科诊疗经验,是儿科学的重要历史文献。,医学课件,13,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现存版本是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共分上、下二卷。上卷开宗明义提出三岁以下小儿体属“纯阳”的观点,首论脉候至数之法小儿与成人不同,次论受病之本与治疗之术,尤其是对小儿惊痫癫和疳痢证治的论述皆切中肯綮,要言不烦;下卷论火丹证治15种,后论杂病16证,尽皆简明扼要。书中共载56方,内服药多采用丸散剂,外治方28首,广泛用于小儿内外五官诸种疾病。,医学
8、课件,14,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金),宋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随着专门儿科医家和专门儿科著作的不断出现,中医儿科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儿科学形成的主要标志。,医学课件,15,北宋钱乙,字仲阳,为儿科之圣。他的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编写成小儿药证直诀3卷,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列医案23则,下卷为方剂。该书将小儿生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特点概括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儿科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儿科四诊中尤重望诊,主要是观察“面上证”、“目内证”;对痘疹、水痘、麻疹等几种发疹性传染病和惊风与痫证已能
9、进一步加以鉴别。,医学课件,16,钱乙首创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各脏证有虚、实、寒、热之分,方有温、清、补、泻之别。其中肺、脾、心、肝有虚有实,补泻兼备;而肾常不足,有虚无实,有补无泻。论治法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又注意柔润清养,运补兼施,攻不伤正,补不碍邪。他善于化裁古方(如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如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等,创134方,其中丸剂70方、散剂45方、膏剂6方、汤剂6方、外用7方,许多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医师所习用。钱乙对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医学课件,17,北宋
10、时期,各地天花、麻疹等时行疾病流行,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撰写了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书中记录了用白虎汤及青黛、大黄等药物的治疗经验,是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627门,许多散失的宋以前儿科著作被收录其中而得以流传,其中脾胃病占l4,民间歌诀90余首,方剂2000余首,内容极其丰富,并记载了宋代以前各医家察看小儿虎口三关指纹的方法。现存医书有指纹记载者,当推此书为最早。幼幼新书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有较高的学术及文献价值。,医学课件,18,不著纂人姓氏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从初生到年长儿童,各类疾病广泛收录论述,如认为脐风的病因是断脐不慎所致,和成
11、人破伤风为同一病源,提出了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按脐上,同时烧脐带的预防方法。是书在论“诸不治病”时还指出:“昔人之不能,而后人得之,千载之后,必有治今人不治之病者。”。南宋陈文中,于1241年著小儿痘疹方论,首论痘疹受病之源,次论痘疹治疗之法,后集痘疹经验良方。主张痘疹宜于温补,是治痘温补学派的创始人。陈氏1254年又著小儿病源方论四卷,陈文中治痘疹主温补与钱乙、董汲主寒凉两种学术思想的争鸣,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医学课件,19,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金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金元四大家各有特长,刘完素在宣明论方小儿科论中说:“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并用辛苦寒凉治疗小儿
12、热性病,如将凉膈散灵活应用于儿科临床。张从正治热性病善用攻下。李杲重视调理脾胃,强调升降补泻。朱丹溪倡导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养阴,认为六味地黄丸立意极好,同时认为“凡一岁以下有病者,多是胎毒,并宜解毒为急”。朱丹溪著幼科全书,对麻疹理论的阐述甚详,具有不少创见,对“麻疹合并肺炎”症状病机他形容为“胸高气促肺家炎”,符合临床实际。,医学课件,20,元代名医曾世荣从医60年,编著活幼心书3卷、活幼口议20卷。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较早的集中论述。曾氏以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治疗胎怯,并对多种儿科疾病证候分类治法作了详尽的论述,如将急惊风归纳为“四证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
13、法,立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沿用至今。关于痫证,在理论上,他首先肯定了痫证的怪叫声是痰,其“惊风三发便成痫”以及“瘀血成痫”等创见性的提法,很有科学价值。曾氏将小儿病因病机诊治等编成七言四句歌诀,并加以注解,以便初学者理解和记诵,对儿科学知识的普及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医学课件,21,明代儿科医家鲁伯嗣著婴童百问10卷,他将儿科病证设为百问,每问一证,必究其受病之源,详其治疗之法,列方886首,其中以麻疹和水痘的鉴别与治法尤详。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著保婴撮要20卷,论儿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除小儿内科病外,论及小儿外、皮肤、骨伤、眼、耳鼻咽喉、口齿、肛肠科病证70多种
14、,脏腑、经络辨证用药,内治、外治、手术兼备,对中医小儿外科学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出“烧灼法断脐”以预防“脐风”。,医学课件,22,明代儿科世医万全,字密斋,著作颇丰,仅儿科就有育婴家秘4卷、幼科发挥2卷、痘疹心法23卷、片玉心书5卷、片玉痘疹13卷等。就儿童养育的不同阶段,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他在朱丹溪提倡养阴的思想基础上,系统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五脏有病,或泄或补,慎勿犯
15、胃气”。他的处方用药精练而切合病情,并将推拿疗法用于儿科。,医学课件,23,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综述诸家论说,结合阐明已见,内容广博,可谓明代集幼科之大成的学术著作。该书辨析透彻,条理清晰,博而不杂,详略分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有“小儿则”等儿科8卷,重视母乳与婴儿之间的关系,“大抵保婴之法既病则审治婴儿,亦必兼治其母为善”。学术上多承钱乙、陈文中、薛氏父子之论,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倡导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认为“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用药注重甘温扶阳。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搜集了防治儿科411证的方药,颇有临床效应,具有参考价值。,医学课件,24,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儿科学 基础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64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