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ppt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一 社会背景1.政治混乱黄巾起义(公元220年)结束了汉的统一,整个中原大地进入了割据,分裂的局面,直到南北朝结束(公元589年)。2.经济萧条从三国至南北朝近400年间内城市发展缓慢,手工业,商业萧条,由于战争,分裂和地方割据,农民失去土地,粮食减产,当时的经济文化处于困难时期。3.文化上大融合促进少数民族城市建设由于中原的割据与混乱,北方的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人民纷纷南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对城市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经济中心由中原地区向江南地区偏移由于这一时期汉民族的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使原来较为落后的经济得到发展,加上南方这些地区本身自然条
2、件优越,因此迅速成长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5.宗教文化的影响西汉佛教传入中国;三国至隋唐时期,佛教流行,在城市建设中佛教建筑、寺院成为城市内重要的建筑群。6.军政中心仍在北方在南北朝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已转移到江淮一带,但军政中心还在北方,为了加强南北方的联系,修建了大运河,以解决南北方的物资以及交通问题,同时运河沿线的一些重要城市随之发展。,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总的发展趋势: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民族的迁移,表现为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二 城市建设(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邺南城)(一)曹魏邺城:曹魏邺城是东汉晚年曹操所营造的魏王城,属于诸侯王的封国国都城。位于今河北省
3、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据水经注记载:邺城的规模为,“东西七里,南北五里”规模次于当时帝都洛阳城(都城等级差异)。这种差别体现了诸侯王城与帝都规模的礼制等级差别,是合乎营国制度都邑建设体制及礼制营建制度的传统精神。,2曹魏邺城的历史背景,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1)东西各一门,南边三门,北边两门。南北分区,中轴对称。(轴线布局开始运用到整个城市),3城市总体布局,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曹魏邺城功能分区图,(2)功能分区 城市平面呈矩形。城市中偏北有一条干道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宫城东部为曹操起居及办公的场所,采用前
4、朝后寝的格局。在宫城外是戚里和王室专用园林。干道南面为一般居住区,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业作坊。,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3)道路:采用传统的经纬涂制。东西一条干道通(迎春门金明门),南北向有三条干道。,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4)水系及园林:城中的水系是在城西北引漳河水,由三台下流铜雀苑及宫殿区,分流一部分至坊里区,由东门附近流出城外。园林也很多,除铜雀苑外,城西有文武苑,北城外有芳林苑,其东有灵芝苑等。,漳河,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5)集中设市。,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1)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功能分区明确(2)首次将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
5、扩展到整个城市,这种手法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市规划布局艺术性的重要开端,对以后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影响;(3)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朝廷,后为起居用房,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4)里坊划分统一,比秦汉时期更完善。(5)集中设市,独立于手工业作坊。,4城市特点,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曹魏邺城规划对发展营国制度传统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仅将东汉洛阳规划所展示的城市规划发展为主流,推进到一个新的演进水平,而且通过它的榜样作用,更给后世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5城市成就及意义,(二)北魏洛阳城,1 洛阳都城历代城址变迁(东汉、北魏、隋唐),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公元38653
6、4年),统一北方后,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至北魏孝文帝为更便于统治全国进一步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迁都洛阳。洛阳在历经东汉,曹魏等不同政权时期的破坏而又不停进行改造重建的建设历程之后,为北魏洛阳城的扩建的改建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另外北魏时期重视尊孔崇儒,儒家经典周礼成为改建洛阳核心理论依据,并强化洛阳的政治中心的职能,利用洛阳固有的经济地理优势等一些规划举措,使洛阳又一次成为北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魏洛阳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发展礼制营国建都的一个里程碑。,2 营建背景,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1)采用内城宫城廓城三城相套布局方式,平面呈一规整的长方形,四面筑围墙
7、。(2)宫城居中,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体现尊卑关系和礼制营国制度的南北空间序列轴线,全城呈中轴对称格局。,3城市布局及特征,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3)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两测分布司徒府、太尉府等高级官署和太庙、太社等寺庙坛社。,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4)秉承城郭之制,内城以政治活动区,郭城以市(大市(城西)、小市(城东)、四通市(城南门外)为核心形成经济活动区。里坊管理严格,制度更完善。(5)继承营国制度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井田方格系统。城内主要道路都和城门相通,道路成方格形。,大市,小市,四通市,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6)城北面有三座小城,各有城垣,连接为一组建筑,是城市的主要
8、军事基地。,里坊制起源:坊来源于周法“匠人营国”的井田制。从周代开始,都城中居民居住区就以闾里(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为单位,之后的汉、三国、晋等朝的都城也都沿用这种形制,但北魏以前的“里”,四周并无围墙,里墙制度是从北魏开始的。“里”指宅院,民户居处。“坊”指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里坊规制:一般里坊的形制为一里见方,设有坊墙,内设十字街,并有小巷,四面开门。里坊除比较规整的一里见方者外,亦有大小不同的里坊并存。数目:北魏洛阳城居民的住宅区有两百多个里坊。内城有八个:永康里、衣冠里、凌阴里、延年里、义井里、治粟里、宜寿里、永和里。东城有十一个:建阳里、绥民里、崇义里、东安里、晖文里、敬义里、昭德
9、里、孝敬里、景宁里;南城有十个:利民里、劝学里、延贤里、归正里、归德里、慕化里、慕义里、白象坊、狮子坊、中甘里。分布:内城由于宫殿、庙社、官署、苑囿等所占面积达二分之一以上,里坊设置很少,因此外郭城当为主要里坊区。城北靠近邙山,地方偏狭,为军事防御重地。所以,城北里坊很少。大量的里坊就集中在城东、城南和城西。外郭城的里坊主要集中在御道附近及市区。,4北魏洛阳城里坊,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里坊管理:北魏政府对里坊的管理很严格,夜晚里门上锁。里正为流外四品,是里坊内人民的直接统治者。里坊内的居民皆为政府的编户,被编定在固定的地方,不得随便迁移。北魏政府对居民的住宅、服饰也有限制。尤其对商人服装严格
10、控制。里坊内的种种制度只是对下层城市贫民和工商业者而言的,对那些王公大臣、皇亲贵族则不起多大作用。他们可以在里坊内大兴土木,广占民宅,胡作非为。里坊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游士侠客与豪贵子弟结交,横行于城中。里坊内的绿化:里坊内的绿化搞得很好。很多宅院中都植有花木,建有园苑。如城东绥民里杜子休宅园中“果菜丰蔚,林木扶疏”。那些皇亲贵族高官权臣们更是“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相互夸竞”。,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北魏洛阳都城规划不仅是继承了东汉洛阳规划所启示之发展营国制度传统的产物,而且还是这一主流发展的里程碑。由于北魏洛阳都城规划在这方面作出了如此重大贡献,故对后世影响深为深远。隋唐长安与洛阳
11、、宋东京、金中都、元大都以及明清北京城等历代名都规划,都是这种影响的历史见证。北魏洛阳对发展营国制度传统的功绩,确是不可磨灭的。,5 城市规划成就,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6 东汉洛阳和北魏洛阳的比较研究,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思考题:比较汉东都洛阳和北魏都城洛阳在城市建设和布局特征上有何异同。,1.城市形制;2.中轴线布局方式;3.道路系统;4.市场的分布;5.划分居住地段的单位;6.宫殿区域占城市的面积比例;7.城市规划成就,(三)东魏和北齐的邺南城规划邺都南城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位于北部中央,沿曹魏邺城南正门形成全城的中轴线,市场、坊里完全左右对称,十分整齐。邺南城规划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
12、划一的新规制,到明清时期的北京仍然采用这种规划布局特点。,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四)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最早的城址为春秋末年越国灭吴国之后建的越城;位于今南京中华门外秦淮河的南岸。三国时期孙权迁都于此,称为建业;东晋王朝南迁也在此地建都,称为建康。以后一直为南朝都城。城市地形复杂,东面有钟山,西面有长江,马鞍山,石头山,南面也有低山丘陵,北面有玄武湖,城市位于山峦之间的平坦地带。三国时期:孙吴在此建立了建业城,位于今玄武湖的南面,城平面呈正方形,有九座城门,城市中轴线从宫城开始,延伸至城南宣阳门,并一直向南延伸到淮水,称为苑路。晋朝时期:城市得到较大发展。东晋初期新建建章宫,称为台城,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国 隋唐 时期 城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61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