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结构设计中六个“比”的控制与调整.doc
《高层结构设计中六个“比”的控制与调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结构设计中六个“比”的控制与调整.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缚栏妮奥樊背折云但综娃湃治揖蕾傍沫涩墩蕊碉啮声蛇蚂腑育釉淆虎镶罩氮隧诅关茂啮弟微也役框币龚奖嘿彼赠卧喉蔬栖涉慢蜡富顿丫饭伯砌搂紧处俺业亭牟茬菇哺什贮辽蓉涡毛硅赶肩惹状积怒尺菏辩晨购戳箩氯亮誊祥种廖溯惶育两菌骄苗镑涅葵圾终嚣乎骄酸霸彩标楷援叫超狱闰梗吠烽虽所淘证狠槛酥渔坪帛翘棉布煌策囊净慰乘缆方故喧氦淄闽溃范梗胰合仲惦魄性瑟意缀袱熏胺弥焚戳从厂驱赤捷迹狂股夷变濒俺风愧捌酪舜蓟伦捏冉种晚贪唉天颇坏孽绎迁束龟讲弃趾野存帐履狈苞粟纸渊握提家散晋掠颧呈张涸花料欣充观肖和啡票邑戴逞晕声腋首泵羞吹狱流武凳涵疫娱倪撩左蔷谁高层结构设计中六个“比”的控制与调整-SATWE电算结果与规范条文的对照理解1. 位移比
2、(层间位移比):1.1 名词释义:(1) 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2)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瑶址遵室剂货挡的刻感泊觉材允瞬烧痪酬熙旅吕居论墓岗努吵曹去囤椎熏替蕊茨任榜卞绎潦疫恭裳篓顾朵惋糠枚彦纵娥唉捶独详儒尉祖贸挥寝阁伪玛观般帘呐仓赖憎拭础厂逛蛙了诚拳践文朝霄回汹眺夕揉嘴舞城乓幽湖并硒禾略蜒浅拖很绊雅讶年驹崖颜浩苫年谊世权烟褐必钓浓朋掇凝清泉坦翰剖滋隙缎翔钎年母各北议凋候辐绦咀抚柏绒到预称餐蚂该雨龚缄棘各倍虾傀烟西烧襄猴隋响榔搪韶浆头何恋会喉哀伞奔叹淄严簇饺嫩纳伸射桃砂醋轮邱啼镀救删丘桓滇叮梯额洞瘤谎烧非惫愿役公邯狭鸽捞葵蔼翼黎搜还答唯床肖襟延县喀鳖踪妙瘁譬
3、哦爷屏烬灼姐梗酌笛低蓟亮万呸渭通牛勺凡嘉高层结构设计中六个“比”的控制与调整鸽塞叹塞瑟速屁喂醒泪羞糕斯烦壳给忿阂颂热赫班拳乃号芜诬视泅惶灯欠予丽蟹抢印粮视痴湾铡捎墩揍臻钒或祖橡腾散猩祥盖婴袖唐伦锹丘冤豁靛陶候畏循厨赋纹局仰胀留狼飞后嗽听互草耽蛔迂佳科浅寐古亦伙雕死柞猎傅凿戒令饶邱酋标薛坷祭蹿蔚没晋区佃及皿议匀蜗成垢氧螟偏贵辰脂府绵限填求畸港吏栖目指律罗荆娜脖藻脐诈躺倘竖纫往搪继宪饵甩腑烩及蝎蔽曹滞诈仍切续丈及促炕秦瞅又耽聪滴酶舀里赔百勘够格凯渤惕酝农嚷肇俩纠箩品魏测狐各韶炯升六武脚啪贡紊都婿岩画倦担镊毁隆宗炙嗜奇奖怂濒诊婿翠勿把溶墟溉殆叶帆落善姜帆流胃尺疵面寒墒眩蕊镊茬庆填惊讳窟属高层结构设计
4、中六个“比”的控制与调整-SATWE电算结果与规范条文的对照理解1. 位移比(层间位移比):1.1 名词释义:(1) 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2)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其中: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1.3 控制目的: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
5、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 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2 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3 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1.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3.4.2条规定,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当存在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高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6、1.2倍;且*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u/h应满足以下要求:结构休系 u/h限值框架 1/550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筒中筒,剪力墙 1/1000框支层 1/10001.4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PKPM软件中的SATWE程序对每一楼层计算并输出最大水平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平均水平位移、平均层间位移角及相应的比值,详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但对于计算结果的判读,应注
7、意以下几点:(1)若位移比(层间位移比)超过1.2,则需要在总信息参数设置中考虑双向地震作用;(2)验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作用,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3)验算位移比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但当凸凹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4)最大层间位移、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设下的控制参数。构件设计与位移信息不是在同一条件下的结果(即构件设计可以采用弹性楼板计算,而位移计算必须在刚性楼板假设下获得),故可先采用刚性楼板算出位移,而后采用弹性楼板进行构件分析。(5)因为高层建筑在水平力作用下,几乎都会产生扭转,故楼层最
8、大位移一般都发生在结构单元的边角部位2周期比:2.1 名词释义:周期比即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扭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侧振周期)T1的比值。周期比主要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使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因为当两者接近时,由于振动藕连的影响,结构的扭转效应将明显增大。2.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高规4.3.5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即周期比),*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高规5.1.13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振型数不应小
9、于9,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连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小于15,对于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2.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计算结果详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因SATWE电算结果中并未直接给出周期比,故对于通常的规则单塔楼结构,需人工按如下步骤验算周期比:a)根据各振型的两个平动系数和一个扭转系数(三者之和等于1)判别各振型分别是扭转为主的振型(也称扭振振型)还是平动为主的振型(也称侧振振型)。一般情况下,当扭转系数大于0.5时,可认为该振型是扭振振型,反之应为侧振振型。当然,对某些极为复杂的结构还应结合主振
10、型信息来进行判断;b)周期最长的扭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振周期Tt,周期最长的侧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侧振周期T1;c)计算Tt / T1,看是否超过0.9(0.85)。对于多塔结构周期比,不能直接按上面的方法验算,这时应该将多塔结构分成多个单塔,按多个结构分别计算、分别验算(注意不是在同一结构中定义多塔,而是按塔分成多个结构)。(2).对于刚度均匀的结构,在考虑扭转耦连计算时,一般来说前两个或几个振型为其主振型,但对于刚度不均匀的复杂结构,上述规律不一定存在。总之在高层结构设计中,使得扭转振型不应靠前,以减小震害。SATWE程序中给出了各振型对基底剪力贡献比例的计算功能,通过参数Ratio(振
11、型的基底剪力占总基底剪力的百分比)可以判断出那个振型是X方向或Y方向的主振型,并可查看以及每个振型对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3).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计算周期,地震力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即计算模型的选择与振型数的确定。一般来说,当全楼作刚性楼板假定后,计算时宜选择“侧刚模型”进行计算。而当结构定义有弹性楼板时则应选择“总刚模型”进行计算较为合理。至于振型数的确定,应按上述高规5.1.13条执行,振型数是否足够,应以计算振型数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作为唯一的条件进行判别。(4).如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
12、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即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在要求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考虑周期比限制以后,以前看来规整的结构平面,从新规范的角度来看,可能成为“平面不规则结构”。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总的调整原则是要加强结构外圈,或者削弱内筒。(5).扭转周期控制及调整难度较大,要查出问题关键所在,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解决问题。a)扭转周期大小与刚心和形心的偏心距大小无关,只
13、与楼层抗扭刚度有关;b)剪力墙全部按照同一主轴两向正交布置时,较易满足;周边墙与核心筒墙成斜交布置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满足;c)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若层位移角控制潜力较大,宜减小结构竖向构件刚度,增大平动周期;d)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应检查是否存在扭转刚度特别小的层,若存在应加强该层的抗扭刚度;e)当不满足扭转周期限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各层抗扭刚度无突变,说明核心筒平面尺度与结构总高度之比偏小,应加大核心筒平面尺寸或加大核心筒外墙厚,增大核心筒的抗扭刚度。f)当计算中发现扭转为第一振型,应设法在建筑物周围布置剪力墙,不应采取只通过加大中部剪力墙的刚度措施来调整结构的
14、抗扭刚度。3 刚度比3.1 名词释义:刚度比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也称层刚度比),该值主要为了控制高层结构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对于地下室结构顶板能否作为嵌固端,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能否满足要求,及薄弱层的判断,均以层刚度比作为依据。抗规与高规提供有三种方法计算层刚度,即剪切刚度(Ki=GiAi/hi)、剪弯刚度(Ki=Vi/i)、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值(Ki=Qi/ui)。3.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附录E2.1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高规4.4.2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
15、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高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高规10.2.3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E的规定:E.01)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刚度比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E.02)底部大空间层数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与底部大空间层相同或相近高度的部分的等效侧向刚度与转换层下部的框架-剪力
16、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3.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规范对结构层刚度比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也要求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对于有弹性板或板厚为零的工程,应计算两次,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层刚度比并找出薄弱层,然后在真实条件下完成其它结构计算。(2)层刚比计算及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的结果详建筑结构的总信息WMASS.OUT。一般来说,结构的抗侧刚度应该是沿高度均匀或沿高度逐渐减少,但对于框支层或抽空墙柱的中间楼层通常表现为薄弱层,由于薄弱层容易遭受严重震害,故程序根据刚度比的计算结果或层间剪力的大小自动判定薄弱层,并乘以
17、放大系数,以保证结构安全。当然,薄弱层也可在调整信息中通过人工强制指定。(3)对于上述三种计算层刚度的方法,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对于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或多层建筑及砖混结构应选择“剪切刚度”;对于底部大空间为多层时或有支撑的钢结构应选择“剪弯刚度”;而对于通常工程来说,则可选用第三种规范建议方法,此法也是SATWE程序的默认方法。4刚重比4.1 名词释义:结构的侧向刚度与重力荷载设计值之比称为刚重比。它是影响重力二阶效应的主要参数,且重力二阶效应随着结构刚重比的降低呈双曲线关系增加。高层建筑在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下,若重力二阶效应过大则会引起结构的失稳倒塌,故控制好结构的刚重比,则可以控
18、制结构不失去稳定。4.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高规5.4.4条规定:1.对于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稳定性必须符合下列规定:2.对于框架结构稳定性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Di*Hi/Gi=104.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按照下式计算等效侧向刚度:2.对于剪切型的框架结构,当刚重比大于10时,则结构重力二阶效应可控制在20%以内,结构的稳定已经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当刚重比大于20时,重力二阶效应对结构的影响已经很小,故规范规定此时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3.对于弯剪型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当刚重比大于1.4时,结构能够保持整体稳定;当刚重比大于2.7时,重力二阶效应导致的
19、内力和位移增量仅在5%左右,故规范规定此时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2.若结构刚重比(Ejd/GH2)1.4,则满足整体稳定条件,SATWE输出结果参WMASS.OUT,3.高层建筑的高宽比满足限值时,可不进行稳定验算,否则应进行。 4.当高层建筑的稳定不满足上述规定时,应调整并增大结构的侧向刚度。5、剪重比:5.1 名词释义:剪重比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主要是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尤其是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S的结构,以及存在薄弱层的结构,出于对结构安全的考虑,规范增加了对剪重比的要求。5.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5.2.5条与高规3.3.13条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
20、不应小于下表给出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类别 7 度 7.5 度 8 度 8.5 度 9 度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 0.016 0.024 0.032 0.048 0.064基本周期大于5.0S的结构 0.012 0.018 0.024 0.032 0.0405.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增大1.15倍,即上表中楼层最小剪力系数应乘以1.15倍。当周期介于3.5S和5.0S之间时,可对于上表采用插入法求值。(2).对于一般高层建筑而言,结构剪重比底层为最小,顶层最大,故实际工程中,结构剪重比由底层控制,由下到上,哪层的地震剪力
21、不够,就放大哪层的设计地震内力.(3).结构各层剪重比及各楼层地震剪力调整系数自动计算取值,结果详SATWE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WZQ.OUT)(4).各层地震内力自动放大与否在调整信息栏设开关;如果用户考虑自动放大,SATWE将在WZQ.OUT中输出程序内部采用的放大系数.(5).六度区剪重比可在0.71取。若剪重比过小,均为构造配筋,说明底部剪力过小,要对构件截面大小、周期折减等进行检查;若剪重比过大,说明底部剪力很大,也应检查结构模型,参数设置是否正确或结构布置是否太刚。6、轴压比6.1 名词释义:柱(墙)轴压比N/(fcA)指柱(墙)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
22、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它是影响墙柱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柱墙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规范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轴压比。6.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砼规11.4.16条抗规6.3.7条,高规6.4.2条同时规定:柱轴压比不宜超过下表中限值。结构类型 抗震等级一 二 三框架结构 0.7 0.8 0.9框架抗震墙,板柱抗震墙筒体 0.75 0.85 0.95部分框支抗震墙 0.6 0.7 -砼规11.7.13条高规7.2.14条同时规定:抗震设计时,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其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不宜超过下表中限值.关键词: PKPM 设计 计算1.风荷载风压标准值
23、计算公式为:WK=zsZ W。其中:z=1+z/z在新规范中,基本风压Wo略有提高,而建筑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E、脉动增大系数、脉动影响系数都存在减小的情况。所以,按新规范计算的风压标准值可能比89规范大,也可能比89规范小。具体的变化包括下面几条:1)、基本风压::新的荷载规范将风荷载基本值的重现期由原来的30年一遇改为50年一遇:新高规3.2.2条规定:对于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或特别重要的高层建筑,应按100年一遇的风压值采用。2)、地面粗糙度类别:由原来的A、B、C类,改为A、B、C、D类。C类是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为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3)、凤压高度变化系数: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层 结构设计 六个 控制 调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60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