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家争鸣教学设计.doc
《历史百家争鸣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百家争鸣教学设计.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历史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历史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
2、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重点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难点 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教法教具 问题探究法、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1、概念: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
3、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3、原因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
4、要。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学生先看书完成表格,然后再进行讲解。(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1、孔子创始人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主张与成就 A、思想主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活动探究1: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仁在政治上的推行) 材料四敬鬼神
5、而远之。(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评价: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c、“爱人”但是有阶级性的。活动探究2:阅读下列材料: 子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据材料,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孔子“仁”的思想有何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文化?参考答案:主要内容:谦慎、宽容、守信、灵敏、宽厚。主要目的:协调社会人际关系,促进人
6、类自身发展。在当今社会,儒学思想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都有积极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瑰宝,我们要吸其精华为今所有,并将其发扬光大。“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B、教育方面: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培养目标:
7、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 C、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思考: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 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 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2、孟子继承发展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
8、,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 思想主张A、政治主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B、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3、荀子丰富完善 生平: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50岁到齐国游学,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主张:A、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B、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C、伦
9、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 评价:A、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B、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荀子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为什么一般还是把他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讲析:荀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他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但他的学说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二)道家:老庄之学1.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老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
10、”、“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道学的奠基:老子 (1)生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经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孔子曾经专门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方面的知识。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 (2)基本思想主张: A、万物起源和演变:“道”。B、朴素的辨证法思想;C、消极悲观的态度。 问题探究: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3.道学的形成庄子(1)生平:庄子名周,
11、战国中期宋国人。(2)基本思想主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三)法家思想1.法家的出现及其在各国推行的变法 (自主阅读)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主要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等,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有名。A、李悝变法的主要措施B、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2、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战国时期法家的不同流派: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
12、了重“法”、重“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人主的权势)的不同学派。 重难疑点解析:法家的“法“术”“势”的理解。“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 “势”主要是指“权重住尊”的权势、威势。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秦始皇为自己正名,后世皇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韩非的思想主张: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
13、者糅合为一。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哲学方面。3.影响: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四)墨家的主张1.墨家的风气:组织纪律严密;刻苦俭朴和自我牺牲;讲求实际功利 2.墨家的基本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3.墨家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
14、贡献(自主阅读)(1)认识以客观实践为*。他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这就是有名的“三表法”。(2)墨子提出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4.“墨辩”学派及墨家学派的湮灭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逻辑学,历史上称之为“墨辩”学派,也称后期墨学。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 三.影响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
15、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课堂小结】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孟子和韩非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有教无类;民贵君轻;以法为本【板书设计】一、百家争鸣1、概念: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3、原因4、性质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三.影响【作业】根据学生实际分层布置。教学反思历史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一) (一) 单项选择题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
16、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 商鞅变法对秦国所起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 B.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C.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 D.为秦统一方国奠定了基础下列战国时期思想家没有主持过变法运动的是 A、李悝 B、吴起 C、申不亥 D、韩非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 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没有反映地主阶段的利益 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下列著作不属于“六经”内容的是 A、诗 B、春秋C、书D、尚书(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颜
17、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材料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
18、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三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君书更法 回答:(1)由材料一可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2)孟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有哪些?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3)据材料三概括商鞅的观点。(4)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内容简述以上三个儒、法代表人物对待变革的思想发展轨迹,并谈谈你的认识
19、。【综合创新运用】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 结合史实思考:孔子编订诗经时为何不选赵国的诗歌 A.赵国偏远,孔子不曾到过 B.赵国和鲁国在当时是敌对的国家 C.孔子游说赵国时,赵王对孔子非礼 D.当时诸侯国中没有赵国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主要的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孔子的“仁”的学说与孟子的“仁政”观点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B、孟子的“
20、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针锋相对的。 C、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内容。 D、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由战国商鞅所著。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据论衡本性篇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长。如此,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子一篇。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之徒,亦论情性,与世之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世硕,密子贱、漆雕开
21、、公孙尼都是孔子的养子。 转引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儒家思想史第一章材料二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ng 额头);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材料三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荀子性恶 请回答:(1)以上三则材料对人性的看法分别是怎样的?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所认为的人性本质的内容有哪些
22、? (3)材料二与材料三观点共同之处是什么?(三)问答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异常活跃。概述这种文化现象的突出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参考答案【基础自测训练】(一)单项选择题 B 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各家学派思想的掌握及联系当时社会情况加以综合分析的能力。 D 提示:联系变法以后秦国的发展情况回答。 D B 提示:本题考查联系当时时代背景对法家思想的深入分析。 D(二)材料解析题(1)“仁”的学说。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是进步的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他的“仁”的学说也含有维护传统制度的旧思想。(2)施行“仁政
23、”,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孟子的政治主张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因此有“亚圣”之称。(3)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4)轨迹:孔子为总结中国古典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思想有保守的倾向,主张回复周礼。孟子提出了王道主义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文化基点上提升了儒学的理想。商鞅主张激进的变革。他们三人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提示:所列举的材料只是提供线索,在理解材料中的观点的同时,还要结合所掌握的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创新运用】(一)单项选择题 C 提示:考查记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百家争鸣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5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