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文言词语复习提要.ppt
《常用文言词语复习提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文言词语复习提要.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考点系统化复习第一节 常用文言词语,真题体验,一、(2011浙江义乌)文言文阅读(一)【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自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选贤与()能(2)货恶()其弃于地也(3)故()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注意通假字和词语的活用现象。这几个词语在课后注释或课文全解上有明确的解释,平时要注意积累。,“与”通“举”,选拔,憎恶,所以,类,(二)濠州定远县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
3、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释】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善(善于、擅长)用矛 B一举而毙(杀死)C适值(刚好)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平时要注意积累。C项的值解释为“遇到,碰上”。,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皆服其能空乏其身 B
4、弓手者因事至村步罔不因势象形 C遂曳矛而斗遂许先帝以驱驰 D见必与之决生死时人莫之许也 解析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A都是代词,他,他的;C都是“于是,就”的意思;D都是代词,他。B因,因为/凭借,根据。,B,二、(2011江苏南京)古文阅读 水仙(清)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水仙以秣陵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
5、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节选自闲情偶寄)【注释】秣陵:指南京。质:抵押。迨:等到。珥:用玉做的耳饰。,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1)各司一时()(2)欲购无资()(3)请已之()(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词语的解释要结合具体语境,注意通假字和词语的活用现象,平时要注意积累,学会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季节,想要,停止,通“返”,返回,5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6、)(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解析此题考查常用文言词语“而”字的用法和意义,有一定难度。A项和C项中的“而”字都表示并列关系,意为“并且”。D项中的“而”字表示转折关系,意为“而”。B项的“而”字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题干中“而”字也表示修饰关系,所以选B。,B,三、(2011四川乐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秦巨伯 瑯琊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
7、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ch)。出著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注释】瑯琊: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县。坼:裂开。,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A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乃置伯去/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C伯意悟/目似瞑,意暇甚 D夜皆亡去/广故数言欲亡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一词多义
8、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平时要注意积累。,C,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怀刃以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C乃是两人也/陈涉乃立为王 D伯恨不得杀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解析虚词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平时要注意积累。,A,考点涵析,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此重点注意“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这两点,考查的方式一般有直接解释词语、单项选择、判断正误和句子翻译等四种。,在
9、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耶、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初中阶段以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为主,淡化用法。重点在于理解“之”“其”“以”“而”“焉”“则”“然”“乃”“夫”“且”“固”“者”“所”“为”“哉”等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命题一般为客观题居多,并注意与课本的结合。内容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A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B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C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
10、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应考链接,一、通假字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1音、形相同或相近的假借。如:A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B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座位。2音同(近)、形不同。如:A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B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3音不同,形近(部分的)通假字。如:A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女通“汝”,你。B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
11、“增”,增加。二、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
12、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现举三例:1从 跟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顺从,听从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顺着,随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依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介词,由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介词,向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2策名词,泛指马鞭子执策而临之(马说)动词,用鞭子打策之不以其道(马说)记载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3具详细,详尽此人一一为具言
13、所闻(桃花源记)具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工具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备,置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同“俱”,全,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三、古今异义词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
14、两类: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
15、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浪,含贬义。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
16、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四、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2一般名词作状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17、)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4时间名词作状词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5动词活用为
18、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原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射箭的本领”。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8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
19、么样”的意思。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9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动词的使动用
20、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五、虚词用法 一个
21、虚词有多种用法,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为此,在平时学习中应该注意打好基础,勤记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1之(1)代词 A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B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C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忽啼求之。(伤仲永)D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2)助词 A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B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C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D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
22、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3)动词 作谓语,译为:去,往。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注:此处作实词),2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A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B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C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D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E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A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B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
23、,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3于 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而飞于北海。(惠子相梁)(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4其(1)人称代词 A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B代人,作定语。译为:
24、他的,他们的。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C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D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2)作指示代词 A近指。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B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C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3)作副词 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马说)5而 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因果、修饰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
25、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3)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4)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醉翁亭记)(5)表示修饰关系,不译。例:河曲知叟笑而止之曰。,典型例题,【例1】(2010浙江绍兴)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用 文言 词语 复习 提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48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