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国家的发展演变.ppt
《福利国家的发展演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利国家的发展演变.ppt(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福利国家的发展演变,历史线索 王 璐理论综述 陈慧荣对中国的启示 史 昊嘉 宾 国震寰(国际关系学院),历史综述,福利国家的概念福利国家的类型福利国家的起源、发展、演变福利国家的新问题,福利国家的概念,Welfare:Fate Well 过好日子威廉.坦普尔 福利国家:为普通平民的利益服务的国家 纳粹德国:为统治者服务的权力国家,福利国家是那些直接运用有组织的力量(通过政治运作和行政手段)对市场力量的运作进行以下三个方面修正的国家:第一,保证个人和家庭一定的基本收入,而不以他们的工作和财产的市场价值为决定因素;第二,控制“社会偶然事故”(social contingencies)(如病、老、失
2、业等)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不安全性的范围;第三,保证所有公民享有能够提供的最好的社会服务,提供服务的对象和所商定的一定服务范围不以公民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归属而定。,非商品化(de-comodification)非阶层化(de-stratification)反映了对自由、平等的追求,福利国家的类型,Esping Andersen 划分标准:1、劳动力非商品化程度 2、福利受益人分布范围,其他分类,剩余模式 The Residual Model 福利国家是对家庭和市场的补救作用 机构。英国最低模式 The Rudimentary Welfare Model 承担非常有限且不易动摇的某个福利责任水平。爱
3、尔兰,Titmuss,剩余型模式:使贫穷最小化工业绩效型模式:就业状况通过福利状况反映再分配型模式。对需求人口提供普遍性服务 机构再分配型模式:对需求人口提供普遍性服务,贝弗里奇模式:普遍性公民权利俾斯麦模式:德国依照社会保险法传统,使用制度性的阶级调动,福利国家的起源,衡量福利国家起源的标准社会保险开始实施的时间;从公共福利到公民权的延伸,推动福利的目的逐渐从保持社会安定转到促进公民的社会、政治权利;福利国家起源的标准是社会开支的增长,高社会开支(即福利开支)是福利国家的主要特征。,福利国家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例(1960-1980)单位:%,起源,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济贫法
4、 在地方政府层面进行管理的国民社会福利标准制度。德意志帝国在首相俾斯麦(Bismarck)治下分别于1882年、1884年和1889年颁布法令,对工人的病、老、工伤等实行强制性保险,铁血宰相 俾斯麦,福利国家的发展,1941年 贝弗里奇报告报告从英国现实出发,指出贫困、疾病、愚昧、肮脏和懒惰是影响英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五大障碍,并据此提出政府要统一管理社会保障工作、通过社会保障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建议。报告设计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的四个基本原则,普遍性原则 保障基本生活原则 统一原则 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1944年发布了社会保险白皮书1948年,英国首
5、相艾德礼宣布英国第一个建成了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的发展,福利国家大量涌现 Sourse:Francis G Castles,福利国家的演变,后福利国家:后福利国家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福利国家不断进行创新、改革和完善的一场治理运动。,冲向谷底的竞赛 Race To The Bottom,70、80年代以撒切尔夫人改革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的福利制度改革 三个方向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由普遍性福利向选择性福利转变;政府从社会福利领域淡出,提供福利的责任逐渐向个人及家庭转移,第三条道路,20世纪90年代“第三条道路”基础上的福利制度改革,是对社会民主体制的反思“第三条道路”既反对老工党所提倡的由国家为全体
6、国民提供普遍福利的作法,也不认同新自由主义将劳动力简单地推向市场自行寻求就业和生活保障的倾向,而是主张在国家和市场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分配的平等、机会的平等,四项主张,建立合作包容型的新社会关系 建立能够团结各种政治力量的新政治中心由政府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改革福利制度,重新定位国家,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财政问题1、社会福利的扩张快于经济增长,2、社会保障支出日趋庞大 1965-1970年西欧各国的社会福利支出增长了11.6%,1970-1975年间增长了15.3%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比重从60年代的20%上升到了70年代的30%,全球化对福利国家的冲击,税收的资金来源萎缩政府公共支出减少福利水
7、平下降 德国,1995年资本公司的纳税款与上一个10年相比,几乎减少了40%,德国股份公司的税收在全国税收收入中所占的份额由1960年的9.5%降到1998年的3.8%,资本流动刺激了人员的跨国流动 大量劳动岗位的外移,福利国家内部劳动就业机会的大量减少 大批经济移民的涌入。带来了国家在住房、医疗、失业救济和技能培训方面的额外负担。,1973-1983年间西欧部分国家失业率,1990s年代的充分就业计划:克雷斯基欧洲就业问题委员会报告,人口,女权主义 国家市场二分 国家,市场,家庭 人口老龄化 据世界银行1990年的统计,英国、爱尔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65岁以上人口占国家总
8、人口的比例分别达到15.7%、11.4%、13.8%、20.3%、15.0%、13.2%、13.8,65岁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之比则分别为24%、18.4%、20.8%、21.7%、22.4%、19.1%、19.9%,东亚的福利模式,以台湾、日本、韩国 为代表的东亚国家 不同于 Esping 的三种模式,被称为家户式福利国家 Oikonomic Welfare State,特点,经济成长优于福利分配 家庭在福利提供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福利分配在有限的,低的福利支出中,其又集中于某些特定的人口群体,成因,东亚的左翼政党及劳工运动力量薄弱 儒家文化的影响,理论,第一板块:Macro-theor
9、ies 第二板块:Medial-level theories 第三板块:Post welfare state,第一板块:Macro-theories,欧美社会福利理论主要流派 C:Documents and Settingshh桌面table1.doc,第二板块:Medial-level theories,如何解释福利国家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各种模式的差异,工业主义理论functionalist logic of industrialism theory,第一代对福利国家的研究通常借助于工业主义的理论,以期说明在于所有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花费的共同增长轨迹问题。“这是一种聚合论,透过对西方工业民主国
10、家跨部门、聚集量化资料的收集,得出工业化、都市化、人口老化对社会支出的影响。”是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变迁观点。,人物:Wilensky and Lebeaux,1958,1975;Kerr,1960;Pryor,1968;Rimlinger,1971;观点 Wilensky(1975)是提出福利国家扩张的不同经验性理论的第一人。他认为福利国家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变化调解下的经济增长,这就导致了人均寿命的增长和人口的老年化,,逻辑关系:工业化社会经济与文化变迁新的社会需求与社会组织出现新的福利服务的结构与供应批评:高索普(Goldthrope,1964)Miller and Clark,1977 O
11、rloff and Skocpol,1984,资本主义的逻辑Neo-Marist theories of the capitalist state,人物:OConnor,1973;Offe,1984;Gough,1979;Adams,1985 观点:社会政策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国家转型过程的功能需要(functional demand),但有一种矛盾:国家既要促进资本积累,又要维持民主合法性,因而,福利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在于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不能共存,但是不能不共存。,比较:工业主义逻辑是一种技术决定论,资本主义逻辑是经济决定论。局限:很依赖抽象的概念推演,尤其是以个案研究为主的分析,不容易
12、获得跨国共通性的结论;主张劳工阶级组织的重要性决定社会政策发展的说法,对“社会民主模式”的福利国家解释力较弱;,民主制度的逻辑the logic of democratic institutionalism,社会政策起源与扩张应归功于代议政治中社会力量的运作。分三个次模型:,简单民主模式:认为正式的民主结构,大众选举参与,或者选举竞争导致社会政策的产生与发展。批评:选民并非如想象中理性,也不见得有清楚的偏好;选举中的政治承诺未必被实现;同样高度民主制度的社会,并不保证都有相近的社会福利发展,美国,大众抗争模式:认为社会政策是在回应群众的抗争。(Piven and Cloward,1971,19
13、77)支持者:Hicks and Swank,1984;Korpi and Shalev,1980;Swank,1983 的实证研究反对者:Tratter,1983;Skocpol and Ikenberry,1983折衷看法:只有在工人阶级或者其他的社会组织力量在常规的制度管道里无法影响社会政策时,大众抗议就能发挥作用。(Skocpol and Amenta,1986)。,社会民主模式:基本上是一种以阶级为基础的政治斗争,又称political class struggles model.(Weir Orloff and Skocpol,1988)。反对者:Flora and Alber,1
14、981)认为这个模型并不能解释欧洲国家社会保险方案的产生 总结:在解释北欧国家较有解释力,但在缺乏社会民主党的国家,解释力较弱。,国家中心论 the statecentric theory,人物:Skocpol,1979,1980,1985,1988;Weir and Skocpol,1983,1985;Skocpol and Ikenberry,1983;DeViney,1987;Orloff and Skocpol,1984;Devine,1985;King,1987;Quadagno,1987;Freeman,1988;Skocpol and Amenta,1986观点:国家影响社会政策
15、的制定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国家的组成(state formation),包括宪法制定、战争、选举民主,以及官僚化等宏观政治过程;二是国家制度结构,如集中科层制国家,或是分散科层制国家;三是政策的回馈,即社会政策也在创造政治Skocpol and Amenta,1986;Weir,Orloff and Skocpol,1988)。而国家自主性与国家能力取决于上述国家制度政治过程的差异。,文化决定论或道德决定论或国家价值说 moral determinism or national value approach,观点列举:Rimlinger,1971)认为早起德国俾斯麦的社会保险政策是受到了十九世
16、纪德国微弱的自由主义与坚强的“父权社会理想”和“基督教的社会伦理”所激发;美国的自由放任价值导致对于社会保险的顽强抗拒;Zijderveld,1986)以类似的观点解释西、北欧的福利国家发展优于美、日,荷兰、瑞典等国家具有非道德(immorality)的社会思潮,而使其得以发展福利国家,相反,美国的新教伦理(Protestant ethic)与日本的家源(iemoto)得到的主义(moralism)思潮抑制了社会福利的发展;Aptekar,1965;Stein,1963;Muzumdar,1964认为甘地的奉献精神启示了印度人民发展福利事业;Chow,1983和林万亿,1991认为在中国人社会
17、里,文化与道德对其主张的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福利发展影响巨大。,问题所在:无法精确地指出到底文化价值的影响力如何在政治冲突或者政策争议中发挥作用(Orloff and Skocpol,1984)。详细举例:文化的视角 在东亚、东南亚福利体制的研究中,有学者从文化的视角来解释福利体制的差异性。如:Aurel Croissant,“Changing Welfare Regime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Crisis,Change and Challenge“。,“Oikonomic”or“Confucian Welfare State”(Jones,1990、1993
18、),文献:Jones,C.(1990),Hong Kong,Singapore,South Korea and Taiwan:Oikonomic Welfare State,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Jones,C.(1993),Pacific Challenges:Confucian Welfare State.In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Welfare State in Europe,London:Routledge,pp.观点:The orientalistic or cultural approach stresses the fra
19、ming of social policy by a supposed or real Confucian welfare culture.Low levels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social policy,underdeveloped formal systems of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fundamental importance of the family and community-based social safety nets are explained as the consequences of a cultu
20、rally bounded view of state and society,based on the continuous relevance of Confucian social ethics.“Confucian Welfare State”(Jones)局限性:an approach that focuses on Confucianism seems inappropriate for the comparison of welfare systems in cultural settings that are predominantly Muslim(Malaysia,Indo
21、nesia),Confucian(Korea,Taiwan,Singapore),Buddhist(Thailand)or Catholic(the Philippines).在于有些国家并不是儒家文明的文化背景。,理念的视角,文献:Robert Cox,The Path-dependency of an Idea:Why Scandinavian Welfare States Remain Distinct 观点: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most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cand
22、inavian model today is the“stickiness”of its reputation,rather than the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that make up the model.Borrowing the concept of path-dependency from institutional analysis,the article argues that because there is a strong commitment to the idea of a Scandinavian model,there is a t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利 国家 发展 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47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