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熟语与华夏文化第五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熟语与华夏文化第五章.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汉语熟语与华夏文化,汉语熟语与华夏文化,熟语是汉语里具有特定涵义和特有的民族文化色彩的又一类语言材料。它们是语言里一类现成的固定词组或句子,以现成的形式和固定的意义而区别于语言系统里其他的语言材料。熟语包括汉语里的成语、俗语、谚yn语、格言、歇后语和惯用语。汉语熟语是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语类,它所包括的分语类,在逻辑上并不完全是相互排斥的,它们之间有的有相同的发展关系。,汉语熟语与华夏文化,潘允中先生在谈到汉语成语的产生情况时说:“成语的起源,仍以古人格言、谚语的推衍变化为主。”又说:“上古先有格言、谚语之类的材料,随着语言在运用中的发展,其中有的巩固下来,就成为固定词组,有的也许被淘汰了
2、。”熟语分类,有的以语词来源为标准进行分类。如俗语、谚语来自民间口语;有的以语言材料的形式特点为标准来分类,如歇后语。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熟语与汉民族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心理状态等密切相关,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性。,一、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下面,我们从三方面讨论汉语熟语民族性的表现。一、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 汉语熟语是从汉民族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无论是历史上形成的,还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它们的产生都离不开汉民族的历史或现实的文化背景;无论是来源于民间,出自人民大众集体的创造,还是来源于典籍著作,出自杰出的作家和语言巨匠的加工提炼,汉民族文化都是它们得以产生的最根本的基
3、础。产生汉语熟语的文化基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一)汉民族的历史文化事实 汉民族文化就现有典籍记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言行,是汉民族文化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前面我们说过,汉民族文化有很鲜明的崇古观念,所以把历史文化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言行提炼成熟语,就可以达到“援古以证今”的目的。上古时期的人就知道引用古人的格言、谚语来加强话语的教育效果和说服力,,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例如殷商的尚书中许多篇都以:“古人有言”、“有言”为形式,多处引用了当时流传己久的格言和俗语。以后以历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基础提炼产生的成语和谚
4、语几乎俯拾即是,如“完璧归赵、指鹿为马、四面楚歌、东山再起、得陇望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等等。这一类熟语取材于汉民族历史文化的事件或人物,进而“取古事以托喻”。用比喻的方法来表述在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种熟语既有比喻说明的意义,又有熟语字面所依附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辅相成。对这种熟语,其他民族语言能够表述其比喻说明的实际意义;却无法对应翻译这些中国历史特有的事件和人物,更无法表达熟语所依附的历史文化背景在熟语的字里行间所留下的特定的民族文化色彩。,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二)汉民族的文化典籍 民族的文化典籍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对民族语言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
5、中国封建社会中,“四书五经”被尊为重要的经典,从两汉到明清的两千多年间,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广泛而又深刻的作用;因此,以这些文化典籍的书面语言为基础,产生了数量多内容广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格言。,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论语学而篇记载了孔子十六条语录,其中被作为俗语使用的就有十九条。如“学而时习”,“犯上作乱”、“君子务本”、“巧言令色”、“三省吾身”、“节用爱人”,“言而有信”、“过勿惮改”、“慎终追远”、“温良恭俭让”、“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富而好礼”、“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诸往而知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等。来源于
6、典籍的熟语,有的是原句沿用,如上面引用的多数熟语;,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有的是在典籍一段语言材料基础上加工整理的,如“犯上作乱”是从原文“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末之有也”整理成四字格成语的;有的是从典籍里的一段故事压缩成成语典故,如孟子公孙丑篇有一则故事说:“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拔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后人把它压缩为典故“拔苗助长”。来源于文化典籍的熟语。不管是原文沿用还是经过加工和压缩的,都与文化典籍保留着语源上联系,并且以其简炼的形式隐含着典籍原文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三)历代沿袭的
7、传统风俗习惯 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是一种传承的文化现象,对社会各阶层有着广泛的影响。熟语中的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很多便来自这种社会习俗文化。例如“生辰八字”,指的是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和时辰。古代中国用天干地支来记时,表示出生时间合起来要用八个字。可见,这个俗语词便是来自古代中国有关记时的习俗。其次,甲子记时在民间同时还有其神秘的色彩。民间有一种迷信观念,认为一个人的出生时间与这个人一生命运(如健康、婚配、事业)有某种密切的联系,好运气闽南方言叫“好字运”,一生坎坷叫“八字不好”。这样,“生辰八字”便自然带上一种特殊的文化意味,使它与“出生时间”不完全等值,这也是它源自民间习俗的又一个证明
8、。,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汉语熟语有许多凝结汉民族传统风尚习俗的所谓“风俗化石”。例如“正月十五贴门神迟了”。“灶王爷上天满口甜滋滋的”(相传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之时灶王爷向天庭汇报工作,家家户户都会供奉麻糖,让灶王爷甜滋滋的,所谓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存了汉民族的节庆习俗和有趣的俗神传说,“千里姻缘一线牵”、“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白头偕老”、“相敬如宾”,记载了汉民族的婚嫁习俗。熟语与民族的风尚习俗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使这一类熟语在传达直接意义的同时带上浓厚的习俗色彩。不了解或不熟悉汉民族传统习俗的跨文化交际者很难一下子就体会到这一类熟语的文化意味。,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
9、,(四)现实的社会生活 现实的社会文化是产生熟语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基础。我们这样说,不仅仅指取材于现实社会文化的熟语是由现实的社会生活直接产生的,而且指取材于历史事实、文化典籍和传统风俗习惯的熟语,也必须以表现现实的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依据,才能对历史材料进行选取、引用或加工提炼,而最终完成其产生过程。许多熟语的材料虽说是历史的,但用这些材料制成熟语,却必定有一个现实的社会生活基础。失去这个基础,所引的典故材料就会成为死典,它就不能成为被全社会接受的、大家都乐意使用的语言材料。许多熟语都有字面意义和里层意义两重意思,字面意义一般来自历史典籍、历史故事、风俗传说,里层意义便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生活的
10、经验或规律。,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例如,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此话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字面意义源于史记项羽本纪所记载一个历史故事,成语的里层意义却是现实社会生活所概括的宝贵的人生经验。人们或者是在现实生活中具备了这种经验认识才从历史典籍中找到一个故事来表现,或者是从历史故事中得到启发,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总之,我们不能因为熟语多数采用历史材料便误认为它与现实社会生活没有关系。,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熟语的使用必然要受到现实社会生活的制约。有时候,由于某种社会思潮的作用,某些熟语的使用频率突然骤增,这股思潮过去了,这些熟语使用也相应减少了。如果我们拿中国近代政治生活变化与
11、不同时期的熟语使用情况作对应比较,从中可以得到很深刻的启示。现实社会生活还可以使某些成语演变和发展。比如本有成语“前仆(通扑)后继”,近几十年出现了新成语“前赴后继”。有些熟语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使用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五)汉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化 在汉语的熟语中,有不少来自其他民族的成语和典故。这是中外文化接触、交流的结果。汉语成语、典故中,源自印度佛教文化的最多。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果报应”、“五体投地”、“普渡众生”、“衣钵”、“金刚怒目”、“无事不登三宝殿”等都是由印度佛教的仪礼、器具、建筑和观念产生的熟语。佛教从东汉时传入中国,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思
12、想结合起来,到唐代便形成中国式的佛教文化。熟语“当头棒喝”和“顿悟”便是源自中国禅宗文化特殊的修行方法和观念的。佛教文比深入民间,出现中国味的神怪传说故事,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不少熟语,如“跳不出如来佛手心”、“阎罗好见,小鬼难缠”、“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等。,二、熟语所总结的文化经验,熟语是由民族群体共同创造,同时又经过其中一些杰出的人物加工提炼而成的。对熟语的精心提炼首先表现在熟语的内容上。一个民族必须能够总结在长期生存发展斗争中积累下来的经验,而后才谈得上对这些经验的表达。汉民族在长期斗争中积累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有的就以熟语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这种认识出发,我们说。汉语熟语是
13、汉民族文化的一份宝贵财富。,熟语所总结的文化经验,汉语熟语所总结的汉民族文化经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 成语“人定胜天”充分表达了汉民族对待自然的积极态度,“天人合一”则体现了汉民族以和自然统一协调的姿态来认识大自然的文化特点。下面谈及的两个方面便是在这种天人和谐的文化观念指导下取得的经验成果:其一、熟语反映了古人丰富的岁时气象知识,如“斗转参横”,(斗:北斗星。参shn:参宿,指猎户星座。北斗转向,参星打横。指天快亮的时候。)成语的字面义体现古代汉人以北斗星、参星等星宿来确定时间的知识。“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成语的字面义表达了汉人对中国季风气候特点
14、的认识;“二八月乱穿衣”、“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谚语则表达了观察气温、风雨等天气现象的知识。这种地方谚语,各地都有,数量不少,它们是汉民族各地区人民观察自然现象的经验的总结。,二、熟语所总结的文化经验,其二、熟语反映了古代工艺和生产的知识。如“玉不琢不成器”讲了加工制作的重要;”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了工艺制作中工具的作用和要求,“披沙拣金”概括了采矿的过程,“游刃有余”赞扬了解牛技艺的高超。此外,还有很多反映畜牧和农业生产知识的农谚,更是劳动人民劳动实践经验的总结。,二、熟语所总结的文化经验,(二)关于人自身生活的经验 有一部分熟
15、语是反映人们衣食住行生活经验的,例如:“民以食为天”、“要想富,先修路”分别阐述了粮食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和交通对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声色犬马”、“醉生梦死”、“尸位素餐”、“贫病交迫”、“面黄肌瘦”、“流离失所”揭露了丑恶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一帆风顺”、“芝麻开花节节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二、熟语所总结的文化经验,有些汉语熟语,以日常生活的具体现象来揭示、说明深刻的人生道理,这种生活经验经过概括升华,已经不是一般的偶然感受,而是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具有真理性的经验。如“未雨绸缪”比喻要做好事情必须事先做好
16、各种准备,“逆水行舟”比喻在困难环境下不加倍努力,奋勇向前,就会后退;“干里之堤,溃于蚁穴”比喻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小事有时会造成极大的灾祸;“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种熟语生动形象,深刻有力,在民族文化和语言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二、熟语所总结的文化经验,有些汉语短语所反映的生活经验放在一起好象很矛盾,不统一,如成语“病从口中入”与俗语“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从内容上看正好相反,其实两个熟语所反映的是两个不同的生活经验。“病从口入”说明饮食卫生的重要性,它所说明的道理带有普遍性;“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是不重视饮食卫生或因环境所迫无法讲究饮食卫生的人的一种感受,它所
17、说的道理没有什么普遍意义。这种看似对立的熟语,说明了汉语熟语所反映的生活经验的广泛性。,二、熟语所总结的文化经验,(三)关于道德修养的经验 汉民族从周代开始便形成了重视伦理道德修养的文化特点,有相当多的汉语熟语,反映了汉民族社会人格自我完善的文化经验。其中,有讲学习和修养态度的,如以“磨杵(ch)成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比喻修养要有坚强的毅力,以“映雪萤囊”、“悬梁刺股”比喻学习要刻苦;以“程门立雪”、“不耻下问”来比喻求学拜师要诚心和虚心;有讲学习和修养方法的、如以“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温故知新”、“熟能生巧”、“学以致用”来比喻、说明反复练习和实践应用的重要,以“举一返三”
18、、“推陈出新”表示启发和创造对学习修养的重要意义;有讲学习和修养目的的,等等。,二、熟语所总结的文化经验,汉民族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为中心,这种文化模式所构拟的理想的社会人格在汉语熟语中留下两个相互联系的语义群。一个语义群从正面表现传统的理想人格,另一个却描绘与理想人格相对立的反面人格;前一个语义群的熟语有:表示勇于承担历史重任精神的,如“壮志凌云”、“任重道远”、“威武不屈”、“任劳任怨”等,表示刚健自强、积极进取精神的,如“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前赴后继”、“赴汤蹈火”等;表示为道义而奋斗献身精神的,如“大义凛然“、“义不容辞”、“杀身成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表示尽忠报国精神
19、的,如”肝胆涂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贞不渝”等,表示注重整体利益、泛爱众人精神的,如“大公无私”、“扶贫济困”、“为国不顾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后一个语义群的熟语多是对违背传统理想人格的行为的揭露。如“祸国殃民”、“怙恶不悛qun”、“厚颜无耻”、“为富不仁”等。两个语义群一褒一贬,感情色彩非常鲜明,正反相成,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汉民族对理想的社会人格的理解和认识。,二、熟语所总结的文化经验,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同时也吸收了道、释各家的文化主张,表现在熟语中既有体现积极入世的熟语,也有表现消极的退守出世观念的熟语,如“与世无争”、“知足常乐”、“清心寡欲”
20、、“大智若愚”等,这充分体现汉语熟语内容的丰富多样。,二、熟语所总结的文化经验,(四)关于人与人关系的经验 汉民族文化在社会人际关系的问题上特别注重群体的整体利益以及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谐调,有一部分汉语熟语反映了把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作为自己历史责任的认识,就是这种文化观念的体现,它们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共赴国难”、“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没有国哪有家”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在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下,才得以从一篇散文的名句而升为格言。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一方面从个体对群体的社会责任这一角度来宣传“忠君爱国”、“以道事君”,另一方面又用“民为君本”、“使民以时”、“载舟覆舟”来
21、提醒、警戒封建君主,这表现了汉民族文化鲜明的特色。,二、熟语所总结的文化经验,汉语熟语有数量相当多的表现人与人和协相处,互爱互助的语词,如“同心同德”、“推心置腹”、“舍己为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朋友两肋插刀”等,也有很多反映社会黑暗险恶、人心残忍虚伪的语词,如“暗无人道”、“惨绝人寰”、“口蜜腹剑”、“党同伐异”、“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等。在封建文化背景下,同时也有一批表现苟安自守人生经验的熟语,如“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生人面前三分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等。所有这些,全面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典型的人情世态。,二、熟语所总
22、结的文化经验,熟语有两个特点:其一,熟语的形式是现成的;其二,熟语的意义是固定的。熟语的语言形式所包含的固定意义往往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内容。因此。熟语不仅仅是一个民族进行语言交际的现成材料,它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对其群体成员进行文化教育的教材。因为群体中的个体在学习短语时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濡化”。,三、熟语形式所表现的民族的审美情趣,熟语的形式是现成的。这一类现成的固定词组(包括一部分句子),有的直接取自民众的口语或书面作品,更多的是在口语或书面作品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从熟语的形式当中分析创造这种形式的民族文化心理。,三、熟语形式所表现的民族的审美情趣,例如
23、,成语“四字格”便包涵着汉民族的审美情趣。汉语成语大多数是四字格式,即一个成语有四个汉字组成固定形式,如“干锤百炼、气象万千、丰功伟绩”等。这些四个字组成的成语,少部分是古语原句沿用,如“厉兵秣马”,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装厉兵秣马矣。”“功亏一篑ku【”,语出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而更多的则是经过加工提炼而成“四字格”的,它们当中有的增字而成四字格,如“短兵相接”由“车错毂兮短兵接”(楚辞九歌国殇)增“相”字而成。有的减字而成四字格,如“得鱼忘筌”、由“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减“而”字而产生成语;,三、熟语形式所表现的民族的审美情趣,有的从一句话(或连接
24、的几句话)抽出主要语词组成四字格,如“明哲保身”由“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大雅)抽词重新组合而产生成语,“莫逆之交”由“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庄子大宗师)抽词重新整理而产生成语;有的概括一个故事、一段话的意思压缩而成四字格,如滥竽充数”由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的齐宣王爱听吹竽一则故事压缩而成的,“东山再起”由晋书谢安传所载谢安在东山隐居后又出山做大官的故事压缩而成的。,三、熟语形式所表现的民族的审美情趣,汉民族为什么特别喜爱这种四字格式呢?这要从汉语和汉字的特点说起。每一个汉字都由声母与韵母组成一个音节。随着汉语词汇的发展,复音词的运用越来越多。慢慢就形成了以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的
25、习惯组合模式。成语“四字格”构成了整齐的两个双音节对称,如“千秋万代”、“日上三竿”、“三思而行”、“如临深渊”等。要求语词在声音配合上做到整齐匀称是汉民族审美情趣的一种表现。汉语成语“四字格”的形成,汉语和汉字的特点是其语言基础,汉民族文化审美情趣是其心理基础。,三、熟语形式所表现的民族的审美情趣,汉民族的文化审美情趣对熟语形式的影响还表现在,有不少熟语都取五言或七言的表现形式,如“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外甥打灯笼照旧”等,这种形式以单音词和双音节词相互配合,在整齐匀称之中寓有变化,与“四字格”的文化内涵相同,它们都是汉民族文化情趣制约的结果。,三、
26、熟语形式所表现的民族的审美情趣,正因为熟语与民族文化关系非同一般,所以,俗语素有“民俗化石”之称。法国著名汉学家安德烈雷威直接由中文把中国古典名著金瓶梅译成法文,中国记者在采访时问道:“您在翻译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雷威回答说:“歇后语、”熟语的内容和形式所蕴涵的典型的文化特性在语言符号转换过程中很难原封不动地保留着,这便是雷威教授的翻译所遇到困难的实质所在。,四、成语的发展,(一)上古汉语成语的发展商代的卜辞我们没有看到四字格的成语,到了春秋战国以及汉朝成语逐渐多起来。从来源上看,可以分为两类。,四,一类来自人民的口语。唇亡齿寒,多钱善贾,狼子野心,利令智昏,莫众而迷,畏首畏尾,以管窥天
27、,众口烁金等,古代典籍在引用它们时都标明“谚”,“鄙谚”,“古人有言”,表明它们来自古人民的口语。一类来自书面作品,这类成语数量更多。分为三种情况:1、先秦已经作为成语流传,汉以后更广泛应用。冠盖相望,暴虎冯河,廉而不刿,华而不实,小心翼翼,以卵投石,战战兢兢,巧言令色,匹夫之勇,兢兢业业等,四,2、先秦典籍中已经出现,到汉代凝固成为成语,广泛流传。鳏寡孤独,狐死首丘,似是而非,富国强兵,发号施令,善始善终。3、汉代才出现的成语:鸡鸣狗盗,使羊将狼。,四,从形式上看,上古成语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上古汉语成语以四字为主,但也有不限于四字的。如:鹿死不择音,无置锥之地第二,成语结构一般是固定的,也
28、有一定的灵活性.博闻强识,博闻强志,博闻强记绝长补短,绝长续短,绝长继短,四,(二)中古成语的发展一、来自上古典籍诗经明哲保身,一日三秋易经自强不息尚书克勤克俭,生灵涂炭。先秦诸子:后生可畏,以人废言,青出于蓝。战国策亡羊补牢,史记明目张胆。汉书人面兽心。“夷狄之人,贪而好利,披发左衽,人面兽心”二、来自中古作品和人民口语老当益壮,别有天地,虎踞龙盘三、来自佛家作品不二法门,天花乱坠,五体投地,叶落归根,一尘不染,回光返照,四,(三)近代汉语成语的发展凤姐道:“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坐山观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站
29、干岸儿,推倒了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红楼梦16,近代汉语成语的发展,一、内容上的发展有关人的成语就有几百个:1.描写人的外貌神态的:豹头环眼 齿白唇红 呆头呆脑 方面大耳 骨瘦如柴 虎背熊腰 花容月貌 尖嘴猴腮器宇轩昂 蛇眉鼠目 神头鬼面 童颜鹤发獐头鼠目,近代汉语成语的发展,2.描写人的举止行为的:半推半就 暴跳如雷 彬彬有礼 捶胸顿足打躬作揖 动手动脚 挤眉弄眼 偷鸡摸狗手疾眼快 嬉皮笑脸3.描写人的思想情绪的:愁眉苦脸 垂头丧气 大惊失色 得意忘形魂飞魄散 忍气吞声 神思恍惚 心花怒放心如刀割,近代汉语成语的发展,4.描写人言谈谈吐的:插科打诨 出口伤人 唇枪舌剑 大呼小叫喋喋不休
30、 款款而谈 伶牙俐齿 贪嘴贱舌信口开河5.表扬人的优点的聪明伶俐 大公无私 刚正不阿 光明磊落品学兼优 铁面无私 心直口快 足智多谋,近代汉语成语的发展,6.斥责人的恶行的卑鄙无耻 狗仗人势 过河拆桥 好吃懒做狼心狗肺 蛇蝎心肠 贪赃枉法,近代汉语成语的发展,描写人的惊慌心情的:面部表情:大惊失色 目瞪口呆 面面相觑举止行动:仓皇失措 手足无措 手忙脚乱心胆俱裂 心惊胆战 毛骨悚然 骨软筋酥惶惶不安 大惊小怪 魂不附体 魂飞魄散,近代汉语成语的发展,二、结构上的发展1、用两个数词做基础构成的成语,是近代汉语成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2、用某一个或两个一样的词做基础,构成多个意义不同的联合式成语,
31、是近代汉语发展的一个普遍方式.不X不X,目前运用成语泛滥成灾,广告词默默无蚊的奉献随寓而安衣衣不舍骑逢对手好色之涂制冷鲜锋咳不容缓,广告中的成语,“凯奇通信,一网打尽”。(凯奇通信设备广告)中意空调的广告“中意空调,终生无汗的选择”。“触幕惊新”。(大洋字幕机广告)“鲜”为人知(味精广告)一“键”钟情(某网吧广告语)爱不“湿”手(某洗衣机广告语),成语,我最亲密无间的爸爸:你好!最近身体是否健壮如牛,工作是否蒸蒸日上。我现在正在奋不顾身的学习,前天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我听了以后沾沾自喜。你批评我爱滥用成语,我以后一定前功尽弃,卷土重来。祝爸爸万古长存!你独一无二的儿子小明,有关朋友关系的熟语,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叫“八拜,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47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