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课件.ppt
《第四部分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部分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课件.ppt(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第二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2、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二)资本的原始积累“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自然经济(1)定义:自然经济指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2)特点:自给自足的经济 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2、商品经济(1)定义:商品
3、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2)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的定义交换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劳动产品(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劳动二重性,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价 值,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1商品的价值量(1)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3)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2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3)价值规律的
4、作用,(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价值,价格,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价值,(3)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引起两极分化。,表 现,(四)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1)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第一
5、阶段简单价值形式,等式左端的商品“绵羊”处于主动地位,它的价值在斧子这一商品上相对地表现了出来,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等式右端的商品斧子则处于被动地位,用它自己的商品体表现出绵羊的价值,起着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上。,第二阶段扩大价值形式,第三阶段一般价值形式,第四阶段货币价值形式,货币的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作为商品,它与普通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货币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这种一般等价物作用使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
6、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流通手段,价值尺度,价值尺度,(2)货币的职能,第一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用货币来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自身也具有价值。商店里出售的各种商品,都有价格标签,这些价格标签表明货币是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第二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顾客用十元钱购买了五斤苹果,表明货币是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商品流通过程分为卖和买两个阶段,这两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包含了商品相对过剩危机的可能性。,第三贮藏手段贮藏手
7、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只能是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第四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暂时缓解了因缺乏现金而不能购买商品的矛盾,使商品在缺乏现金的情况下得以流通,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使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第五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
8、等价物作用的职能。这是货币职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一般只限于贵金属(金或银),各国发行的纸币中少数信誉较好的如美元、英磅等可以在较大范围里流通,在一定程度上也执行了世界货币的职能,但从根本上说是以其黄金储备为基础的。,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货币的出现,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都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存在,要求转化为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作为价值的化身而存在,随时可以转化为任何一种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
9、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私有制,个别劳动,具体劳动,使用价值,社会分工,社会劳动,抽象劳动,价值,W,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一,
10、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1、,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殖后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能够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这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3、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可以是资本,但货币
12、本身并不一定就是资本。资本可以表现为货币,但并不一定都是用货币来表现。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流通的第一阶段,即所购买的商品上。货币的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不仅能够创造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pm P 由此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二、资本主义所有制,(一)所有制和所有权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的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使所有制关系上升到法的关系的高度,所有制的现实经
13、济形态就具有了法律形态,即所有权范畴。是一种排他性权利,强制地规定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占有物行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实际利用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所有制是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从所在权出发去认识。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
14、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在这里,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本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1)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购买10斤棉花,价值的货币表现为10元购买纱锭等
15、其它劳动资料,货币表现为2元雇佣纺纱工人一天劳动力的价值,货币表现为3元 _在生产开始之前资本家共垫支了 15元 假定工人在6个小时内将10棉花纺成棉纱结果是:棉纱的价值(就由棉花和纱锭等其它劳动资料转移来的旧价值)12元 工人在6个小时内又创造出了一个 3元 _ 棉纱的价值就是 15元,(2)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就能够生产出剩余价值。资本家剥的秘密就在这里。假定劳动时间延长一倍由小时增加到12小时,而资本家雇佣纺纱工人一天劳动力的价值是 购买20斤棉花,价值的货币表现为20 购买纱锭等其
16、它劳动资料,货币表现为4 初垫支27 工人12小时创造的新价值,货币表现为6元=30元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依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可变资本v是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产生了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为揭露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m)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 剩余价值(m)剩余价
17、值率(m)=它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可变资本(V)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率因而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即: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无酬劳动剩余价值率=必要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有酬劳动,(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或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进行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劳动日8小时 4小时 4小时 劳动日9小时 4小时 4小时+1小时,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已定(或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
18、生产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劳动日8小时 4小时 4小时 3小时 1小时+4小时=5小时,3、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某些或个别资本主义企业首先采用了较好的技术和生产方法进行生产,使自己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就是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对个别企业说,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当它所采用的新技术被普遍采用后,这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这种商品的社会价值也会随之下降,大多数资本家只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4、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正是在追求超额剩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部分 资本主义 形成 及其 本质 教学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47386.html